590 likes | 731 Views
断奶仔猪料的营养与工艺设置. 杭州新瑞. 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绒毛结构变化使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免疫力下降 消化酶分泌水平不足 泌酸能力下降 日粮的抗原性 采食量不足. 断奶仔猪综合症的 营养 方案. 吸收性能的改善(根本):添加 Gln 免疫功能的加强(根本):添加 Gln 消化性能的提高(辅助): 饲料本身容易被消化 饲料符合仔猪消化规律. 对乳猪料的要求. 适合仔猪生理及生长规律 强诱食性 高营养性 高消化性 能控制腹泻. 仔猪阶段饲养. 三 / 四阶段:
E N D
断奶仔猪料的营养与工艺设置 杭州新瑞
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绒毛结构变化使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 免疫力下降 • 消化酶分泌水平不足 • 泌酸能力下降 • 日粮的抗原性 • 采食量不足
断奶仔猪综合症的营养方案 • 吸收性能的改善(根本):添加Gln • 免疫功能的加强(根本):添加Gln • 消化性能的提高(辅助): • 饲料本身容易被消化 • 饲料符合仔猪消化规律
对乳猪料的要求 • 适合仔猪生理及生长规律 • 强诱食性 • 高营养性 • 高消化性 • 能控制腹泻
仔猪阶段饲养 • 三/四阶段: • <7kg阶段(<5kg;5~7kg):诱导仔猪学会采食固体饲料。 • 7~12kg阶段:防止腹泻和提高采食量 • 12~22kg阶段:保持一定的增重速度。
仔猪阶段饲养 • 二阶段: • 补料至断奶后7~10天:诱导仔猪学会采食固体饲料,过渡到下一期料。 • 断奶后10天到转栏。
养分要求 • 其余必须氨基酸的比例:lys100%;Met27.5%;Met+Cys56%,Trp18%,Thr65% • 资料来源:Nelssen(1995)
养分要求 • 若断奶时体重小于5kg
日粮组成 • 美国有关断奶小猪饲粮研究所推荐配方 • 注:血浆蛋白粉在此可被百傲康部分或全部取代。
对日采食量的影响 对日增重的影响 百傲康部分或全部替代血浆蛋白粉试验<河南牧原>
对料重比的影响 对腹泻率的影响 各组腹泻率降低到了很低的水平。 百傲康部分或全部替代血浆蛋白粉试验<河南牧原>
对原料的要求 • 消化性好 • 吸收率高 • 适口性好 • 营养丰富、平衡 • 各项指标良好 • 大宗原料至少二级以上
饲粮的消化性 • 日粮消化率严重影响仔猪采食量。 日粮消化率对10kg体重猪食欲的影响 资料来源:Toplis和Tibble(1995)
采食量的解决方案 • 增强断奶仔猪的消化能力 • 外加酸化剂,增强肠道酸性环境 • 添加外源酶,提高胃肠道酶活力水平 • 提高日粮的可消化性 • 对原料进行预处理 • 合适的饲料加工工艺 • 选用优质易消化的原料
外加酸化剂 • 早期断奶仔猪的一大特点就是胃酸分泌不足 • 盐酸参与胃蛋白酶的活化,胃蛋白活化酶的二个最佳PH值:2和3.5 • 在仔猪的补料和断奶时,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酸化剂,可使仔猪胃内PH值下降,促进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提高对食糜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障碍发生率。
外加酸化剂 • 有机酸具有较强的消炎、杀菌能力,可通过降低pH值抑制致病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益生菌的增殖,保持仔猪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 Randy等(1992)报道16日龄断奶仔猪无论是喂干奶粉还是液体奶粉22日龄时胃中PH值均为4.9,而同期未断奶仔猪胃中PH值为3.4。
添加外源酶 日龄对仔猪消化酶的影响 • 注:猪28日龄断奶 资料来源:Jensen等(1997)
添加外源酶 • 通过添加蛋白酶、淀粉酶可弥补内源性消化酶分泌不足,提高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 • 添加纤维素分解酶、木聚糖酶等外源酶,可提高日粮中不能为动物分解的多糖的消化率,且能降解抗营养因子,降低肠道的粘稠度,从而提高饲料的营养品价值,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消除消化不良,减少腹泻发生。
选用优质易消化的原料 • 血浆蛋白粉 • 肠膜蛋白粉 • 乳清粉及代乳粉 • 优质鱼粉
血浆蛋白粉 • 适口性好,消化率高 • 含有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物质 • 血浆蛋白粉富含优质的氨基酸,极利于动物吸收 • 热敏性 • 病源隐患
肠膜蛋白粉 • 猪肠膜粘膜水解蛋白:提取肝素的副产物。 • 能提高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提高消化酶活性(P>0.05),改善肠绒毛结构和降低腹泻率。 • 传染病隐忧
乳清粉 • 乳清粉是乳品工业的副产品,主要含乳糖(60%~70%)和乳清蛋白(12%以上)以及比例适宜的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 • 在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10%~30%的乳清粉可收到良好促生长效果。 • 较多添加量可能引起加工问题
代乳粉 • 由乳清粉、乳蛋白及部分经加工处理后的大豆蛋白组成。 • 蛋白含量高,可降低乳猪料中豆粕的用量。 • 具有一定的奶香味,含有大量甜度较高的乳糖,可刺激仔猪食欲。
乳糖 • 乳糖适合于消化酶(乳糖酶)的消化,并可减缓日粮的排出速度(Nelssen等,1995),从而提高了乳糖及其他养分的消化率。 • 乳糖在肠道中发酵产生乳酸能降低肠道中PH值,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并能促进Ca、P、Mn、Fe等在肠道的吸收,是乳酸杆菌的最佳营养源。 • 应用中需与仔猪消化酶变化保持一致性。
鱼粉 • 白鱼粉:以白鱼肉(鳕鱼)为原料生产,分岸上和工船加工。 • 红鱼粉:以红肉鱼类(如鲭、沙丁鱼)为原料生产,分直火烘干和蒸气干燥。
优良鱼粉的常用评价指标 • 粗蛋白含量高 • 粗脂肪含量较高,但不可过高(容易变质) • 盐、钙、磷含量适宜 • 粗灰分、砂分含量低
与仔猪性能极度相关的敏感指标 • 盐份含量 • 鱼粉中的含盐量,实际包括NaCl、CaCl2等所有可溶性氯化物的总量。CaCl2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易引起组织坏死,在碱性肠液中形成磷酸钙及碳酸钙沉淀,可致便秘。MgCl2在体中较难吸收,并极易排泄,在肠道中部分变成碳酸氢镁后,可造成肠道内的高渗环境吸收大量水分,发生致泻。此外,高浓度的Ca++与Mg++在消化道或血液体浆内有竞争性拮抗作用。规定含盐量一般应控制在4%以下。
挥发性盐基氮(VBN) • 鱼粉的VBN在50mg/100g以内的鲜度优良,超过150mg/100g表示已经开始腐败。
组胺 • 组胺是组氨酸在微生物脱羧作用下转化而成的有毒物质,组胺过高导致仔猪下痢。
酸价(AV) • 表示脂肪鲜度指标
鱼粉选择 • 尽量选择白鱼粉。 • 选择红鱼粉时要注意控制组胺、酸价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 品质优良的鱼粉蛋白一般在50%以上,消化 率应超过93%;脂肪在7%左右;游离脂肪酸超过10%,则不新鲜;盐分须低于3~4%。
使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 用量过多猪肉易变软,成软脂肉,并形成鱼臭。一般仔猪饲料中添加以不超过5~10%为原则。 • 注意存放过久的鱼粉及处理不当可含较多的沙门氏菌 。
对原料进行处理 • 对玉米进行膨化 • 对大豆进行加工
玉米膨化 • 微观结构无序化,有利于酶的作用; • 体积变大,有利于溶性成分溶出; • 淀粉降解,获得较高的a-淀粉 • 蛋白质裂解为氨基酸,利于吸收 • 产品有焦香味:诱食性好。 • 淀粉和蛋白的降解产物增加,水溶性成分升高:有利吸收。 • 玉米膨化后适口性和消化性都得到了改善。
大豆类 • 评价豆类加工产品的主要指标 • 脲酶活性:判断豆类加热不足的一个指标,正常范围为小于0.2mg/(g·min),不能高于0.4。高于此表示偏生,仔猪采食后容易导致腹泻。 • 蛋白溶解度:判断豆类加热过度的一个指标,指水溶性蛋白含量与粗蛋白的一个比值,低于65%加热过度,接近100%表示是生的。
大豆与豆粕 • 大豆的抗营养因子 • 胰蛋白抑制因子、血球凝集素、皂甙、植酸、抗维生素因子。 • 脲酶含量偏高 • 豆粕 • 提取油脂后的产品(大豆饼、大豆粕) • 抗营养因子部分破坏、脲酶含量降低。
豆粕与膨化豆粕 • 榨油后再膨化,尿酶活性下降 • 油脂细胞活化、破碎,容易被机体吸收。 • 但较难保存,易坏。 • 豆粕膨化有争议,但上海地区普遍采用。
膨化大豆 • 油脂含量高,5~15%(油脂因素):供能 • 易裂解成单链的脂肪酸:易吸收 • 淀粉糊化度高:易消化。 • 细胞壁破裂、养分释放。 • 干法膨化:尿酶高 • 湿法膨化:尿酶含量不易偏高
膨化大豆中的尿酶 • 资料来源:无锡轻工大(2002)
乳清粉的使用 • 含有较高乳制品的饲料进行膨化/高温制粒时易发生美拉德反应。 • 含量过高易堵塞环模。 • 注意事项 • 避免非必要的高温处理
合适的加工工艺 • 制粒与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 制粒可以提高以玉米为基础的日粮能量消化率(seerleg等,1962;Skock,1983)。 • Wondra等(1995)试验证实:猪采食颗粒饲料,对干物质、氮和总能的消化率提高5%~8%,其中干物质和氮的排泄量分别减少了23%和22%,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调质温度与生产性能(1) • 21日龄断奶,日粮中含5%SDPP;出料温度分别为69、75、78、81。 资料来源:steidinger(2000)
调质温度与生产性能(2) • 22日龄断奶,日粮中含5%SDPP;出料温度分别为71、71、77、83、86、94。 资料来源:steidinger(2000)
膨化(膨胀) • 膨化与饲料结构变化 • 膨化后引起淀粉类型发生变化,由ß-淀粉转变为Þ-淀粉; • 膨化可改变谷物内部有机物分子结构,将大分子淀粉和蛋白质切成小分子物质并形成了与原有物质不同的新物质,引起谷物发生化学变化。
制粒与膨化后再制粒 • 膨化后制料生产性能未有提高。 • 资料来源:Johnson(1999)
原料膨化与全部膨化 • 日粮全部膨化,将导致仔猪ADG、ADFI和F/G的全面下降。 • 资料来源:Johnson(1999)
膨化压力与制粒温度 • 资料来源:Johnson(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