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94 Views
病 毒 学. 第一节 核型多角体病 第二节 质型多角体病 第三节 浓核病 第四节 病毒病的发病规律 第五节 病毒病的防治. 病毒的发现?. 19 世纪末,钱伯伦 创制细菌过滤器后,发现了许多毒素和过滤性因子。 1892 年,苏联学者伊万诺夫斯基 证明存在过滤性病毒(发现患花叶病的烟草叶汁通过过滤器后仍有侵染性)。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已经找到许多过滤性病毒。 1915 年, Twort 首先发现细菌病毒。 1935 年,美国生化学家 W.M.Stanleg 获得了烟草花叶病毒结晶。(第一位).
E N D
病 毒 学 • 第一节 核型多角体病 • 第二节 质型多角体病 • 第三节 浓核病 • 第四节 病毒病的发病规律 • 第五节 病毒病的防治
病毒的发现? • 19世纪末,钱伯伦创制细菌过滤器后,发现了许多毒素和过滤性因子。 • 1892年,苏联学者伊万诺夫斯基证明存在过滤性病毒(发现患花叶病的烟草叶汁通过过滤器后仍有侵染性)。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找到许多过滤性病毒。 • 1915年,Twort首先发现细菌病毒。 •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W.M.Stanleg获得了烟草花叶病毒结晶。(第一位) 开始了对病毒本质的认识,促进病毒学的发展,而且成为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
病毒的主要特征: • 超显微的,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 • 病毒粒子只含一种核酸。 • 病毒粒子不能生长,也不能二等分裂。 • 无细胞结构。 • 病毒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Pr合成。
家蚕病毒病的研究历史 • 1149年陈敷所著《农书》中关于家蚕脓病病症“高节”、“脚肿”的描述。 • 1639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有病蚕“游走而不安箔”的描述。 • 1874年汪日桢《湖蚕述》记有病蚕“高节而足流白水”。 • 1912年Acqua发现了第一个昆虫病毒BmNPV。 • 迄今已发现12目1600余种昆虫,可被16个科的病毒所感染。
家蚕病毒病的种类 复习内容:家蚕幼虫中肠上皮细胞的类型? 1 核型多角体病 由杆状病毒科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寄生血细胞和体腔内各种组织的细胞核,并形成多角体。 2 质型多角体病 由呼肠病毒科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寄生中肠圆筒形细胞,并在胞质中形成多角体。
家蚕病毒病的种类 3 浓核病 由细小病毒科的家蚕浓核病病毒(BmDNV)寄生中肠圆筒形细胞的细胞核,不形成多角体。 4 病毒性软化病 由小RNA病毒科的家蚕软化病病毒(BmFV)寄生中肠杯形细胞胞质中,不形成多角体,但形成类似多角体的包涵体(封入体)。
家蚕病毒病的危害情况 • 病毒病是目前蚕茧生产中最为常见、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给蚕茧生产造成的损失约占蚕病造成损失的80%。 • 上述四种病毒病在我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危害也因各个蚕区而不同。南方蚕区以中肠型脓病为主;而北方蚕区则以血液型脓病造成的损失最大。浓核病常与CPV并发;病毒性软化病目前已很少发生。 • 因此,本章重点讲解NPV、CPV,并介绍DNV.
第一节 核型多角体病 核型多角体病也称血液型脓病,农民常称之为脓病或脓肿。 一 病原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NPV)。存在形式有两种:NPV与NPB(多角体)。 (一)NPV 属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病毒粒子杆状,330×80 nm;dsDNA;Tm为87.5℃;
囊膜 模式图 膜 胶粘层 衣壳 NPV 核衣壳 髓核(dsDNA) 寄生部位 血体壁气管上皮 脑脂肪卵巢皮膜 丝腺精巢皮膜 SEV(%) 97~98 72~89 63 MEV(%) 2~3 11~28 37 环境温度:25 ℃ ~28 ℃多形成SEV,33 ℃ ~35 ℃多形成MEV。 NPV病毒粒子的超微结构 单粒包埋型(SEV)与多粒包埋型(MEV) 一个囊膜内只含一个核衣壳 一个囊膜内包含两个以上核衣壳
与宿主细胞Pr和病毒Pr均不同,分子量29000,由245个AA残基组成。与宿主细胞Pr和病毒Pr均不同,分子量29000,由245个AA残基组成。 (二) NPB(多角体) 多角体蛋白 1 构成 3%~5%病毒粒子 多角体 核糖核酸聚合酶 0.3%Si;微量Fe、Mg 2 理化特性 多为整齐六角形十八面体(偶有四方、三角或不正形);2~6μm(平均3.2);光镜下易观察到;淡绿色,折光性强;比水重;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对浓酸不稳定;易溶于碱性溶液;苏丹Ⅲ不能使其着色。
N.b NPB 光镜照片 扫描电镜照片 NPB的形态
NPB形态受下列因素影响 • 1 寄生部位:血细胞、气管上皮、体壁上皮、脂肪体中均六角形。而丝腺腺细胞中则巨型三角形。多角体且较其他组织大2倍左右。睾丸、精室内膜上寄生则四方形。 • 2 宿主:BmNPV接种二化螟后:1代六角形,7代后四方形,再将四角形NPB反接种于B.m.,则:第一代少量六角形,第四代达70%~80%,第六代全部为六角形。
NPB形态受下列因素影响 • 3 与环境(温度)有关:BmNPV接种蛹体。接种后—— 28℃24hr后,再经35℃则产生四角形NPB 28℃下48~96hr后,再经35℃则产生六角形。 35℃下24~48hr后,再经28℃则产生六角形。 35℃下72~96hr后,再经28℃则产生四角形。
3 NPB的稳定性 处理 浓度 温度℃ 失活时间(min) 日光 40 20h 干热 100 45 湿热100 3 甲醛2% 25 15 漂白粉0.3% 25 3 石灰浆1% 25 3 石灰水 清 25 >24h 盐酸 比重1.025 25 3
二 病症 1 典型病症(共同症状)
2 不同时期发病 • 不眠蚕:在蚕的催眠期间,蚕群体大部分快入眠时,NPV病蚕体壁紧张发亮,呈乳白色,行动活泼,不能入眠,终于体皮破裂,流脓而死。 • 起节蚕:在起蚕时发病。病蚕生长停滞,体色乳白而不见转青。体壁松弛多皱,体躯缩小。前节的节间膜向后套叠,终于出现典型的病征而死。 • 高节蚕:又称“竹节蚕”。源于病蚕各环节节间膜或环节后半部(靠近节间膜处)隆起,就象竹节。多在4、5龄蚕盛食期发病。
2 不同时期发病 • 脓蚕:多发生于5龄后期至上簇前。环节肿胀拱起,呈算盘珠状,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病重时,爬行缓慢,终因腹足失去把持力,从蚕匾或蔟中坠下,流脓而死。发病迟者死于蔟中或结薄皮茧而死亡,生产上比较常见。 • 斑蚕:在生产上较少见,与蚕品种有关,现行品种少发生。发生时出现对称性的病斑,如黑褐色的焦脚、黑色气门及大的斑块等。 • 蛹期病症:在5龄后期、熟蚕、初蛹期感染可造成蛹期发病。病蛹体色暗褐或乳白,体壁易破,一经震动即流出浓汁而死,造成茧层污染,即内印茧或死茏茧。
高节 狂躁爬行 2 不同时期发病
2 不同时期发病 腹足基部乳白 气门周围水渍状病斑
三 病变 NPV及其包涵体是在寄主细胞核内增殖和形成的,因而受感染的细胞核便发生一系列的病变过程。随着多角体的不断增多,使细胞核逐渐膨胀,随后细胞亦膨大破裂,这样多角体、病毒及细胞碎片就游离于血液中。 血细胞、气管上皮、脂肪组织及真皮细胞易形成多角体。在生殖腺和神经细胞中只能形成少量多角体,而蜕皮脱、唾腺和马氏管等则很难形成,在丝腺中除前部丝腺不能形成多角体,中、后部丝腺细胞核均能形成大量多角体。目前已发现NPV可在中肠圆筒形细胞中增殖,但不能形成多角体.
RFP 污染桑叶 碱液溶解 肠腔 围食膜 NPV 创伤 胞核定位 NPV 细胞间隙 灭活 排出 四 致病机理 1 感染入侵 NPB 蚕食下 放出NPV 中肠上皮细胞 血液 复制 血细胞核定位
E ssDNA NPV NPB tRNA rRNA mRNA 胞 质 S 2 病毒复制 细胞核 dsDNA dsDNA 病毒 Pr 衣壳 Pr NPB Pr 3 装配 细胞质 4 释放
5 病毒增殖 高速增殖期 稳定增殖期 缓慢增殖期 隐潜期 NPV的增殖曲线
1 本病以食下传染为主(NPB),也可经伤口感染(NPV)。 2 主要传染源为病蚕血液(脓汁)。 3 本病主要发生在3龄~老熟(蛹期),尤以5龄中期~老熟前后最为严重。 4 本病属于亚急性传染病,小蚕感染后经3~4天发病死亡,大蚕经4~6天发病;外温高时,病程加快。 五 发病特点
5 病蚕体壁破裂流脓之前,蚕座二次感染的可能性较小。 6 由于NPB对自然环境有强的抵抗力,故该病除具有水平传播外,尚具有较强的垂直传播能力。 7 恶劣的环境条件及一些理化因素刺激可诱发本病。 8 不同蚕品种对本病抗性不同。
六 诊 断 1 肉眼鉴别
六 诊 断 2 显微镜检查 此病在发病初期,外观病症往往不明显,但发育迟缓,有时迟眠。取可疑蚕剪断尾角或腹足,滴一滴血液于载玻片上,加盖片与40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 如有折光性较强,大小较整齐的六角形多角体,即可确诊。如病蚕处于感染中期,可观察血细胞核内有无折光性强、大小不等的颗粒,据此确诊。 镜检时,脂肪球与多角体的区别方法:(1)Sudan Ⅲ染色法;(2)有机溶剂溶解法;
2 显微镜检查 以已知的抗体检查蚕体内是否存在相对应的抗原,从而做出蚕是否被某种病毒感染。 3 PCR检测与血清学方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 录 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