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likes | 785 Views
藝術潛望鏡 2. 浪漫與國民樂派的音樂. 本單元學習重點. 綜觀西洋音樂史 浪漫樂派時期的音樂 - 音樂特徵 代表作曲家 作品賞析 國民樂派時期的音樂 - 音樂特徵 代表作曲家 作品賞析 古典、浪漫與國民樂派之比較. 綜觀西洋音樂史 ( 一 ). 分享探索所蒐集 -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相關資訊之心得。 複習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風格與代表作曲家。 複習古典時期的音樂特色風格與代表作曲家。 認識浪漫派時期的音樂特色風格與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 描述古典與浪漫派時期的音樂的不同。.
E N D
藝術潛望鏡 2 浪漫與國民樂派的音樂
本單元學習重點 • 綜觀西洋音樂史 • 浪漫樂派時期的音樂- 音樂特徵 代表作曲家 作品賞析 • 國民樂派時期的音樂- 音樂特徵 代表作曲家 作品賞析 • 古典、浪漫與國民樂派之比較
綜觀西洋音樂史(一) • 分享探索所蒐集-「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相關資訊之心得。 • 複習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風格與代表作曲家。 • 複習古典時期的音樂特色風格與代表作曲家。 • 認識浪漫派時期的音樂特色風格與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 • 描述古典與浪漫派時期的音樂的不同。 *請同學完成學習單有關「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部分
延伸「藝術與人文」三上的「藝術潛望鏡」,視覺藝術介紹如何利用描述、分析、詮釋及判斷等藝術鑑賞方法來欣賞藝術作品,進而探索藝術家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及了解世界。音樂介紹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浪漫與國民樂派的傑出作曲家,以及其代表作品。表演藝術帶領大家認識劇場、演員,聽聲音表情,看動作姿態,感受表演藝術帶來的歡樂和感動。延伸「藝術與人文」三上的「藝術潛望鏡」,視覺藝術介紹如何利用描述、分析、詮釋及判斷等藝術鑑賞方法來欣賞藝術作品,進而探索藝術家如何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及了解世界。音樂介紹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浪漫與國民樂派的傑出作曲家,以及其代表作品。表演藝術帶領大家認識劇場、演員,聽聲音表情,看動作姿態,感受表演藝術帶來的歡樂和感動。 • 國中階段的藝術與人文課程即將劃下句點。然而,「藝術與人文」的殿堂浩瀚無邊,本著終身學習的精神,要乘著「藝術潛望鏡」的列車,永續探索最愛的藝文,彩繪多采多姿的生活。
浪漫與國民樂派的音樂 • 在西洋音樂史上,浪漫與國民樂派時期大約起自十九世紀初,持續到二十世紀初,這段期間產生許多傑出的作曲家,創作出表達個人情感的描述音樂與富地方色彩的民族音樂。 •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些豐富多采、劃時代的世紀音樂。
浪漫樂派時期的音樂 • 十九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浪漫樂派,音樂家掙脫一切形式的束縛,走向廣大的社會大眾,創作出以人性為中心的音樂。 • 音樂特徵 個人化風格 標題音樂 豐富的和聲 誇張表情和變化速度
浪漫樂派的音樂特徵 1.個人化風格: 此期音樂非常強調自我表達,強烈描述個人的感覺與情感。 2.標題音樂: 此期音樂常借用音樂以外的事物為作品的主題,此種描述人、事、景物或情感的標題音樂,是浪漫派音樂的重要特色之一。 3.豐富的和聲: 作曲家運用新手法發展出新的和聲,運用半音階產生不和諧的音響,使音樂更具情緒張力與震撼性。而多變化的調性及快速的轉調,使和聲更豐富多采。 4.誇張表情和變化速度: 為追求更細膩的情感表達及對比效果,作曲家常運用漸強、漸弱、突然的力度變化,將力度的範圍由古典時期的pp-ff (甚弱到甚強)擴張至pppp-ffff (極弱到極強)。為強化音樂的表情,彈性速度(rubato)也在漸快、漸慢之後普遍使用。
通關密語 1.半音階 在一個八度內,由十二個距離完全相等的半音所構成的音階。 2.藝術歌曲(Lied) 原為德國民間聲樂曲,是介於民歌與藝術化抒情調之間的作品。藝術歌曲不是民歌、流行歌或歌劇中的抒情調,而是以簡單的曲式,將心靈感動藉由優美的旋律表現出來,使歌詞與音樂完美的結合;伴奏也不再是單純的伴奏,而以能詮釋歌詞、模仿情境或營造氣氛為主。
舒伯特 • 奧國作曲家,充滿人性的音樂不僅受世人的尊敬,他的友善與忠誠更受到朋友的喜愛。他在短暫的生命中,譜下六百餘首藝術歌曲,享有「歌曲之王」的封號。 • 舒伯特超越現實生命的苦痛,以豐沛的情感和毅力創作出曲調優美、富於變化的音樂雋品。除了天分外,音樂之都維也納豐富的音樂資產,及前輩作曲家 • 如莫札特、海頓、貝多芬等人的作品,也都是影響他創作的主要因素。
舒伯特抓住不斷湧出的曲調靈感,譜成一首首動人的歌曲,無論在旋律、和聲、曲式甚至速度與強弱上,都與詩緊密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歌曲蘊含豐富的詩情與戲劇的氣氛。舒伯特抓住不斷湧出的曲調靈感,譜成一首首動人的歌曲,無論在旋律、和聲、曲式甚至速度與強弱上,都與詩緊密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歌曲蘊含豐富的詩情與戲劇的氣氛。 • 舒伯特既不背棄也不拘泥於古典主義形式的限制,以易於表達音樂而變化曲式。著名的藝術歌曲作品有:《紡車旁的葛麗卿》《魔王》《鱒魚》及《菩提樹》等。
建議欣賞曲目 • 藝術歌曲 《紡車旁的葛麗卿》D.118 《魔王》D.328 《菩提樹》D.911 維也納舒伯特紀念館
《魔王》D.328 • 創作於1815年,歌詞選自德國大文豪歌德的詩作,八十歲的歌德在舒伯特逝世四十年之後,聽到歌曲《魔王》後,感慨的說:「1816年聽過這首曲子,當時沒什麼感覺,但現在聽到的感覺是身歷其境,如繪畫般浮現在我眼前」,讚嘆之於頗為懊悔未能在當時賞識舒伯特,使《魔王》的藝術價值受到即時的肯定與尊重。 • 這是一首極具劇情張力且緊張情緒的歌曲,舒伯特超越曲式的限制,巧妙運用大小調的轉調,成就那渾然天成的動聽旋律,讓聆聽者心情隨之轉移。 • 伴奏部分-舒伯特以三連音表現連夜趕路及規律的馬蹄聲,與低音撲溯迷離般的陰森感覺,交織成令人毛骨悚然的幻聽情景。 • 演唱者必須一人擔任魔王、父親及小孩三種角色,難度頗高,唯有出色的歌手獲聲樂家,方能貼切的詮釋此叙事歌。
《魔王》中文歌詞 誰在黑夜的風中騎馬奔馳? 是父親和他的孩子。 他的雙臂抱住那男孩,緊緊摟著他,使他溫暖。 父親:「兒子啊,你為何驚恐地遮住你的臉?」 兒子:「爸爸啊!難到你沒看見魔王?那魔王戴著皇冠,夾著尾巴!」 父親:「兒子啊,那只是一個影子啊!」 魔王:「親愛的孩子啊,來吧,跟我一起走!我要和你玩很有趣的遊戲;海邊有各色各樣的花朵,我母親還有許多金色衣裳。」 兒子:「爸爸啊! 爸爸,你難道沒聽到,魔王悄悄的對我承諾什麼嗎?」
父親:「兒子啊,別擔心,別擔心,那是風兒掠過枯葉的聲音。」父親:「兒子啊,別擔心,別擔心,那是風兒掠過枯葉的聲音。」 魔王:「我的好孩子啊,你願意跟我走嗎?我的女兒可等你很久了;她為你引領夜晚的舞蹈,搖著搖著,唱歌陪你入夢。」 兒子:「爸爸啊! 爸爸,你看見那邊沒有?魔王的女兒就在 幽暗的地方。」 父親:「兒子啊,兒子,我看得一清二楚;那是老柳樹發出的灰光。」 魔王:「我愛你,你那漂亮的模樣真令我心醉,你若不順我,我就要使用暴力。」 兒子:「爸爸啊! 爸爸,她現在正要抓著我啊! 魔王弄痛我了!」 爸爸恐懼極了,他快馬加鞭,抱著呻吟的孩子,艱辛的 抵達家門;而他懷中的孩子已去世。
孟德爾頌 • 德國作曲家,出身富裕,九歲登上演奏舞臺,十二歲認識當時德國思想界泰斗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使孟德爾頌對古典文學有更深刻的認識,也影響他對古典音樂的涉獵。 • 此外,孟德爾頌還潛心研究巴赫的作品,並創立萊比錫音樂院,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指揮,經常演出一些被遺忘或忽略的曲目,例如:巴赫的《馬太受難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等,為音樂史留下無數珍品,尤其《馬太受難曲》的首演,全場爆滿,令觀眾感動至極。
他的另一項貢獻,則是為樂團建立系統化管理以及專業形象,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就在他的領導下,以一場場精采的音樂會吸引愛樂者熱烈參與,短短五年內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音樂演出團體。 • 孟德爾頌的創作遵循古典形式,內容則以浪漫精神為基礎,散發出優雅高貴的氣質。作品特色為曲式清晰,內容充實,和聲與對位技巧兼備,曲調甜美富於詩意。代表作品有:《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仲夏夜之夢》及「無言歌」等。
通關密語 無言歌(Songs without Words) 是一種由歌曲式的旋律及簡單的伴奏所組成的曲 子此創作方式是為了使旋律能凸顯在一定音型的 伴奏上。
建議欣賞曲目 • 無言歌《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 • 《春之歌》作品62之6
舒曼 • 德國作曲家兼樂評家。原研修法律,後赴萊比錫專攻音樂,跟隨維克(Friedrich Wieck)學習鋼琴。1832年,因右手手指受傷,鋼琴家之夢破滅,改以創作鋼琴曲來取代夢想,這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
一八三四年,與友人合辦《新音樂雜誌》,並擔任主編,十年間撰寫許多音樂評論的文章,對浪漫樂派的年輕作曲家如布拉姆斯和蕭邦等人有很大的影響。 舒曼婚後受鋼琴家妻子克拉拉(Clara Schumann)的鼓勵,作曲生涯進入輝煌時期,由鋼琴獨奏曲轉向歌曲、室內樂、管絃樂及合唱的創作,完成許多重要的作品,例如:聯篇歌曲集《詩人之戀》和《婦女的生活與愛情》,及交響曲《春天》、鋼琴曲《a小調幻想曲》等。 舒曼長期受精神疾病所苦,最後被迫辭去樂團指揮工作,病逝於療養院。重要作品有:《a小調鋼琴協奏曲》《鋼琴五重奏》鋼琴曲《兒時情景》、《帕噶尼尼主題練習曲》及多首室內樂作品。
建議欣賞曲目 • 《a小調鋼琴協 奏曲》 • 《d小調第四號交響曲》
李斯特 • 匈牙利演奏鋼琴家兼作曲家,擅長演奏大提琴的父親,發現李斯特的天分,從六歲開始就教導他學習鋼琴,九歲時即以神童姿態登上演奏舞臺。 • 1823年隨父親前往維也納,師事徹爾尼(CarlCzerny) 及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學習鋼琴及作曲,奠定音樂根基;後轉往巴黎深造。十四歲時,李斯特所創作的獨幕歌劇在巴黎歌劇院首演,隔年再完成《超技練習曲》,在巴黎公開演奏大獲成功,成為當地社交界與藝文界的寵兒。1824年李斯特開始至各國旅行演奏,曾數度在英王喬治四世及維多利亞女王御前演奏,贏得「鋼琴之王」的封號。
李斯特的音樂也受到其他音樂家的影響,例如:白遼士的現代管絃樂表達方法、蕭邦鋼琴演奏家的風采及帕噶尼尼(Nicolo Paganini)對小提琴演奏能力的探索與挑戰,都在他的演奏技巧與創作上顯現。 李斯特可以說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之一,他是第一位舉行整場「鋼琴獨奏音樂會」的演奏家,透過他的演奏會,也使得許多作曲家如巴赫、舒伯特、貝多芬、白遼士與華格納等人的作品廣為流傳。重要作品有:交響詩《前奏曲》、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及《西班牙狂想曲》等。
建議欣賞曲目 • 鋼琴曲升c小調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 • 鋼琴曲第三號《愛之夢》
優雅的快板,降A大調,六四拍子 《愛之夢》是一首充滿詩意浪漫的作品,三段體曲式,以甜美單純的主旋律貫穿《愛之夢》全曲,伴奏採用複雜的和聲變化。 此曲原為一首聲樂曲,其歌詞是是採用德國浪漫詩人弗萊利拉德第二詩集《瞬間的抒情詩》〈盡力去愛吧〉,流暢浪漫的詩作,將真摯愛情表露無遺。 原曲歌詞為: 「我的愛之夢,將綿延直到永遠,雖然我倆分離。 我的愛之夢,將知仍然綿延,雖然那並非事實。 在沉寂的深夜裡,聽你奇妙的心聲,到黎明始知你已遠去。 我的愛之夢,充滿柔情與蜜意,如同你把我懷抱, 夜夜月下,願幸福充盈,愛情之夢,何歡樂。」 鋼琴獨奏曲-《愛之夢》
華格納 • 德國歌劇作曲家、指揮家。自幼隨父進入戲劇界,資質優異又擁有文學天分,十一歲就能寫劇本,十五歲深受貝多芬的音樂感動,投入音樂研究。十八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與美學,並隨學習理論作曲,展開音樂創作生涯。當他年僅二十歲,已被公認為傑出的作曲家。 • 曾擔任合唱團團長及宮廷樂長的華格納,窮其一生致力於歌劇的創作、改革及演出。他文學造詣頗深,所譜寫的歌劇劇本不假他人之手,樹立了個人歌劇創作的獨特風格, 創新出史無前例的「樂劇」(Music drama),二十世紀的歌劇作曲家深受其影響。 • 一八七六年獲得巴伐利亞王的支持,在小鎮拜魯特(Bayreuth)興建一座歌劇院,使他得以實現音樂與戲劇完整結合的理想。重要的歌劇作品有《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羅恩格林》、《紐倫堡的名歌手》與《尼布龍根的指環》等。
通關密語 歌劇(Opera) 以歌樂與器樂為主體,再加入舞蹈(視劇情需要)、 燈光及布景所形成的一門綜合藝術。換言之,歌 劇是集文學、戲劇、音樂於一身的綜合藝術。
威力大補帖 華格納的樂劇特色: 1.舞臺藝術、文學和音樂融為一體。 2.採用本國故事、中世紀事蹟或宗教題材,自己撰寫劇本。 3.原則上以劇為中心,音樂從開始到終了持續不間斷,如此不會中斷劇情的進行;與一般歌劇中將朗誦調與抒情調等音樂分段演出不同。 4.使用主導動機(以一段音樂主題指示某一對象、情感或情景)。 5.擴大樂團組織,並賦予戲劇性的任務。
建議欣賞曲目 • 歌劇《唐懷瑟》序曲 • 《朝聖者之歌》
威爾第 •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幼年即展露音樂天賦,十三歲就為軍樂隊譜寫進行曲,十九歲申請米蘭音樂院就讀遭拒,隨史卡拉歌劇院指揮拉維涅(Vincenzo Lavigna)學習音樂。1839年發表第一部歌劇《奧貝爾托》,引起音樂界注意。 • 1842年歌劇《那布果》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首演,大為轟動,決心朝歌劇創作之路發展。1851至1853年相繼完成《弄臣》、《茶花女》、《遊唱詩人》三大歌劇,成為義大利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重要歌劇作品有:《那布果》、《茶花女》、《阿伊達》、《奧泰羅》等。
建議欣賞曲目 • 歌劇《茶花女》 -〈飲酒歌〉 • 歌劇《阿伊達》 -〈天國的阿伊達〉 -〈勝利歸來〉。
《飲酒歌》 降B大調,三八拍子,稍快板 • 選自《茶花女》第一幕中男高音與女高音的詠嘆調,此劇於一八五三年在威尼斯費尼傑歌劇院首演。 樂曲解說: 《茶花女》是威爾第最著名的歌劇,是一部描寫巴黎名交際花薇奥麗特(茶花女)與農村青年阿非烈德間純美的愛情故事。劇中的音樂美妙、扣人心弦。 第一幕在薇奥麗特的豪華客廳,舉行盛大晚宴,仰慕她已久的阿非烈德,也慕名而來。在友人的引薦下阿非烈德親吻茶花女的玉手。宴會開始在徵得茶花女的同意,阿非烈德引吭高歌此首歌誦愛與美酒的歡樂頌歌-《飲酒歌》。
歌詞內容 阿非烈德:「乾杯吧,高舉快樂之杯,以美麗彩飾的酒杯,把短暫良宵,交托給歡樂。乾杯吧,在甜蜜的顫抖裡,在喚醒愛情的心跳中。那神奇的眼神,將打動這顆心。唯有愛,才能從這酒杯獲取熱烈一吻。」 眾人:「乾杯吧,唯有愛,才能從這酒杯獲取熱烈一吻。」 薇奥麗特: 「在各位陪伴下,我得以歡度快樂時光。最無聊的莫過於缺乏快樂的世界。盡情取樂吧,人生苦短,愛的歡樂更是轉眼即逝。如同花開又謝了,不可能享受第二次的榮華。盡情取樂吧,令人信蕩神馳的歡樂,正熱情的像我們招手。」
布拉姆斯 • 德國鋼琴演奏家、作曲家。父親是市立歌劇院的樂手,從小在父親指導下學習音樂,奠定穩固的音樂基礎。十四歲首次登臺演奏自己創作的變奏曲,日後曾與吉普賽小提琴家雷明伊(Eduard Remenyi)赴各地巡迴演奏,對匈牙利的吉普賽音樂留下深刻的印象。 • 布拉姆斯個性內斂拘謹,不熱中社交,創作上不接近當時歐洲浪漫風潮的標題音樂和歌劇,而專心於形式美的古典音樂。他繼承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的交響曲曲式,創作了為數龐大的絕對音樂,與巴赫、 貝多芬並稱為「德國三B」。代表作品有:《大學慶典序曲》《海頓主題變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等。
建議欣賞曲目 • 管絃樂曲《海頓主題變奏曲》作品56a • 《大學慶典序曲》作品80
柴科夫斯基 • 俄國作曲家,曾於聖彼得堡音樂院習樂,並擔任作曲教授。1869年發表《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讓世人見識他那帶有憂鬱性格的甜美作品。 • 1876年受富孀梅克夫人的贊助,專心作曲;至1889年與梅克夫人斷絕往來,13年間完成無數作品,也因此聲名大噪。重要作品有:歌劇《尤金.奧尼金》、管絃樂曲《1812序曲》、《悲愴交響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及三大芭蕾舞劇等。
建議欣賞曲目 • 管絃樂曲《1812序曲》 作品49 • 降b小調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作品23
國民樂派時期的音樂 音樂特徵 「國民樂派」是指從十九世紀後半葉起在音樂史上展開的新風潮,以強調國家意識與發揚民族精神為目的,此期間所創作的音樂稱為「國民樂派」。 國民樂派作曲家採用地方色彩濃厚的民歌、地方性的民間舞曲、民間故事及傳說等,作為音樂創作的主要素材,藉此強調本國的歷史、傳統文化與本國國民的精神。這樣的音樂思潮在捷克、匈牙利、挪威、芬蘭、俄羅斯等國大放異彩,孕育出舉足輕重的重要作曲家。
威力大補帖 • 提到俄國的國民樂派,一定會認識巴拉基雷夫(Mily Balakirev),因為倡導俄國國民音樂的「俄國五人組」,就是在他召集穆梭斯基、李姆斯基-柯薩可夫、桂宜及鮑羅定四人共同發表音樂會而形成,堪稱為「五人組」的中心人物。重要作品有:《俄羅斯主題》序曲、交響詩《俄羅斯》及鋼琴幻想曲《為沙皇的生活》等。
葛利格 • 挪威鋼琴、作曲家。童年即展露音樂天分,畢業於萊比錫音樂院。民族意識很早就在葛利格心中萌芽,1862年結識熱中於振興挪威文化的諾德拉克(Rickard Nordraack)後,兩人攜手發展挪威音樂。 • 由於葛利格對挪威國民音樂貢獻卓越,1874年獲頒終生年俸的殊榮,而得以專心創作。劍橋、牛津大學亦曾授以博士學位,是挪威音樂的領導人物。 • 他的作品多使用簡單的結構、掌握舞曲的真髓,旋律優美,具有濃厚國家主義,及生氣盎然的節奏性。重要作品有:《皮爾金組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抒情曲集等。
建議欣賞曲目 • 抒情小曲集《落葉》作品47之2 • 《皮爾金第一組曲》作品46的〈安妮特拉舞曲〉。
李姆斯基-柯薩可夫 • 俄國作曲家、指揮家。認識巴拉基雷夫後,決心 走向音樂創作之路,成為「俄國五人組」成員。曾任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作曲教授,鑽研作曲技巧與管絃樂配器法,創作大量優美的交響樂及歌劇。 • 作品多取材於俄羅斯歷史及民俗軼事,散發濃烈的國家民族色彩,對穆梭斯基的音樂創作也有深遠的影響。重要作品有:歌劇《沙皇的新娘》、管絃樂《俄羅斯復活節》序曲、《西班牙隨想曲》等。
建議欣賞曲目 • 管絃樂曲《西班牙隨想曲》作品34 • 歌劇《沙德可》的〈印度之歌〉
西貝流士 • 芬蘭作曲家。從小即展現敏銳的音樂創作天賦,原攻讀法律,後轉學音樂。曾赴柏林及維也納深造。由於痛恨俄羅斯對芬蘭的壓制,他採用芬蘭民族故事作為創作的靈感,其音樂作品富於民族色彩。 • 一九二一年後政府授以津貼得以創作,並獲頒終生俸之殊榮,不僅是芬蘭國寶,更是享譽國際的的音樂家。 • 重要作品有交響詩《芬蘭頌》、組曲《貝利亞與梅麗桑》及《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
建議欣賞曲目 • 交響詩《芬蘭頌》 • 《 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作品43
巴爾托克 • 匈牙利鋼琴演奏家、作曲家。就讀布達佩斯皇家音樂院時,即蒐集民謠歌曲與作曲,畢業後受聘為該校教授,全心投入匈牙利及東歐民族音樂的研究,創作風格也深受影響,是匈牙利最偉大的音樂家。 • 1922年巴爾托克相繼訪問美洲及俄羅斯,聲名遠播,然而在國內卻屢遭批評;1940年流亡美國,1945年逝世於紐約,享年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