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27 Views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
E N D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材料一: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材料一: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1)材料一反映的苏联经济状况如何?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材料二 集体农庄 材料三: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2)结合材料二、三回答为什么苏联经济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所学思考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⑶苏共二十大(1956“秘密报告”)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1)阅读课本内容回答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改革的重点又是什么?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农业 (重点)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工业
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四万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他的改革措施能挽救苏联吗? 3.改革的结果 收效甚微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的墓碑 (2)结合课本内容说一说你认为涅伊兹维斯特为什么要给赫鲁晓夫设计这样的墓碑?
4、评价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 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日列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1)结合课本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 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1980年,76岁的柯西金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接替他的是75岁的吉洪诺夫。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排斥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 《世界史》 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基本特性:高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受冲击,但是没有改变,而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也没有变。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一:五年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一半还多,在80年代初期之前又降到实际上使我们接近经济停滞的水平。……我们提出的最大的政治任务是实施根本的经济改革。国家能否攀登社会经济进步的高峰,取决于改革的成败。在这方面绝不后退。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1)结合课本内容说一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方案,比以前……的改革前进了一步,它不仅涉及到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行政权力关系,而且涉及到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然而,该改革方案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突出表现在:把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局限于财政关系即利润分配关系,而未触及产权关系。事实表明,企业没有独立的产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材料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方案,比以前……的改革前进了一步,它不仅涉及到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行政权力关系,而且涉及到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然而,该改革方案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突出表现在:把调整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局限于财政关系即利润分配关系,而未触及产权关系。事实表明,企业没有独立的产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 材料三:直至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做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2)上述材料反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存在何种问题? 改革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不得不转向政治改革。 结果: 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仍未放弃苏联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政治改革的最终结果 俄罗斯国旗升起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1991年月12月25日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启示 教训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