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85 Views
第十一讲.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 冯友兰生平.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1912 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 1915 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1919 年赴美留学, 1924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6 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48 年末至 1949 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2 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文本解读.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E N D
第十一讲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
冯友兰生平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文本解读 •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 蔡元培 :兼通新旧,融合中西。 • 他所以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完全是人格的感召。“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 。”
辜鸿铭:说“改良”;壶一杯众论。 • 黄侃:自命风流,玩世不恭 。 • 陈黼宸 :登上讲台,一言不发,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堂铃一响,把粉笔一扔就走 • 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的言论行动,同学们都传为笑谈。
师资 旧派:辜鸿铭、黄侃、陈黼宸 新派:蔡元培、陈独秀 辜鸿铭其人 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 聪敏、善辩、幽默、擅长舌战 守旧、落后程度惊人:留长辫和 “壶一杯众” 言论 “文化怪杰”辜鸿铭
怪人轶事 “狂妄”、“怪诞”与“不羁”,在其他大学或许会受到制裁,而在北大,则很可能得到无声的鼓励。在北大人眼中,有个性、有趣味、有教养,似乎远比有成就更值得羡慕。这种价值取向,使得校园里代代相传的“老北大的故事”,与校方所修“正史”拉开了距离。比如,写校史不会给辜鸿铭多大篇幅,可要说北大人物,辜氏绝对不可缺少…… ——陈平原
事件:辜鸿铭的任免 • 1919年3月18日,蔡元培撰《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写到: 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 就在蔡氏致林纾信发表的第二年,辜鸿铭终于还是被解聘,理由是教学极不认真。
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并非放弃选择的权利,也不等于没有倾向性。 蔡氏既有容纳异己之雅量,不因政见向左而排斥异己。同时也有坚持原则时的倔强与不肯通融。
陈独秀当了文科学长以后,除了引进许多进步教授之外,还把他在上海办的《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成为北大进步教授发表言论的园地。陈独秀当了文科学长以后,除了引进许多进步教授之外,还把他在上海办的《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成为北大进步教授发表言论的园地。 • 人才辈出,百花争艳,可以说是“汉之得人,于斯为盛”。就是这些人,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大学乃大师之学 • “当校长的只要能请来好教师,能够满足学生求知识的欲望,他们就满意了。什么问题都不会有。” • 大学应该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 • 张百熙、蔡元培深深懂得办教育的这个基本原则,他们接受了校长职务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学生选择名师。
陈独秀 “气象” 豪放。 • 陈独秀在他的一个朋友家里,看见沈尹默写的字,批评说:“这个人的字,其俗在骨,是无可救药的了。”沈尹默说,他听了这个批评以后,就更加发愤写字。
教授治校,为学术而学术 • 一不是为做官,二不是为发财,为的是求真理,这就叫“为学术而学术”。 • “教授治校”。这也是蔡元培到北大后所推行的措施之一。民主选举教务长。 • 辜鸿铭在民国已经成立了几年之后,还是带着辫子,穿着清朝衣冠,公开主张帝制,但是他的英文在当时说是水平很高。
蔡元培聘请刘师培(主张实行帝制)为中国文学教授,开的课是中国中古文学史。我也去听过一次讲,当时觉得他的水平确实高。蔡元培聘请刘师培(主张实行帝制)为中国文学教授,开的课是中国中古文学史。我也去听过一次讲,当时觉得他的水平确实高。
学术自由,环境宽松 • 选修课加多了,功课表活了。学生各人有各人的功课表。 • 教师可以随时把他研究的新成就充实到课程的内容里去,也可以用在讲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发展他的研究。 • 学生可以上本系的课,也可以上别系的课。你上什么课,不上什么课,没人管;你上课不上课也没人管。只到考试的时候你去参加考试就行。
学校对于校外群众也是公开的。学校四门大开,上课铃一响,谁愿意来听课,都可以到教室门口要一份讲义,进去坐下就听。学校对于校外群众也是公开的。学校四门大开,上课铃一响,谁愿意来听课,都可以到教室门口要一份讲义,进去坐下就听。 • 北大有三种学生,一种是正式学生;一种是旁听生(办了旁听手续) ;还有一种是偷听生。
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 ——张中行 • 北大之“松”却成为了一种预防疾病的抗毒素,甚至对于许多人更是一种发挥天才的好机会 ——朱海涛 • 北大太自由了,自由得需要老师语重心长告诫新生严格要求自己,以免四年下来,自由散漫,无所收获。 ——孔庆东
不可救药的“自由散漫” • 课堂教学: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声名显赫的“偷听生” 1921年出版的《北大生活》,录有校方关于学籍的规定:旁听生必须交费,不得改为正科生,对内对外均应称“北京大学旁听生”。此规定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因北大教授普遍不愿意、也不屑于在课堂上点名。对于有心人来说,与其“旁听”,不如“偷听”。偷听生的大量存在,而且昂首阔步,乃北大校园一大奇观。校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授则希望多得人才。教室里,因正科生偷懒或自学空出来的位子,恰好由求知欲极强的偷听生来填补,岂不皆大欢喜? ——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
一塔湖图 常向湖光会意思 偶从塔影悟精神
日常起居:追求“自由”与“独立” 小房间,“白被单中悬,隔成两个转不过身来的狭窄长间”……大屋子,“常常纵横交错像演话剧似的挂了许多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白布幔,将屋子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单位” “这表示北大人一入校就染上了个别发展的气味了。” ——朱海涛的《北大与北大人·住》
扩展资料 • 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 • 自然境界:自然的人。 • 功利境界:功利的人。 • 道德境界:道德的人。 • 天地境界:以超乎社会整体之上的宇宙为胸怀的人。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 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 • 大学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 • 北大文化:第一是思想自由;第二是兼容并包;第三是追求卓越。 • 教授治校 :“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可能是大学治理的有效模式。
大学教师:实现大学理念的最重要条件是,大学的教师队伍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大学教师:实现大学理念的最重要条件是,大学的教师队伍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 • 大学校长:理念、远景、激情。只有具备这三个素质的人,才有希望领导好一所大学。 • 大学改革:大学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二是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政府高度管制、政府主导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思考1:如何理解“兼容并包” • 思考2:表面看,北大校方管理混乱,教授我行我素,学生自由散漫作为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 “独立”与“自由”的北大精神的? • 思考3:大学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性地学习?
讨论:你心目中的大学是怎样的? • 课程设置 • 师资水平 • 学术氛围 • 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