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k likes | 1.5k Views
追寻永恒的主题 唱响生命的旋律. —— 高三生物复习备考应试策略. 江苏南通 张卓鹏 E-mail:zhangzhuopeng1970@163.com. 一、追求“有效”. 1. 何谓“有效” 2. 怎样“有效”. 缩小两个距离. 教与学的距离 教与考的距离. 研究高考试题 研究 《 考试说明 》. 研究高考试题 在对学科高考试题的研究上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历年试题整体研究 —— 找共性 ②近年试题重点研究 —— 找趋势 ③相同试题对比研究 —— 找变化 ④不同试题分类研究 —— 找差别 ⑤课改试题集中研究 —— 找新意、找动态.
E N D
追寻永恒的主题 唱响生命的旋律 ——高三生物复习备考应试策略 江苏南通 张卓鹏 E-mail:zhangzhuopeng1970@163.com
一、追求“有效” 1.何谓“有效” 2.怎样“有效” 缩小两个距离 教与学的距离 教与考的距离 研究高考试题 研究《考试说明》
研究高考试题 在对学科高考试题的研究上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②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③相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④不同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⑤课改试题集中研究——找新意、找动态
江苏2011《考试说明》变化 (一)考查内容要求上的变化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由B降为A;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由A升为B;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A升为B;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由A升为B;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由B升为C。
1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1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地保护 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答案:B
(二)实验考查内容上的变化 删除: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增添: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 秸秆焚烧 白色污染 低碳生活
二、复习策略 1.关注命题指导思想及能力要求 (1)2011年生物科的命题将遵循三个有利原则: 有利于高校择优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 遵循“让改革者受益”的原则。 (2)充分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力求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①体现生物学科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①体现生物学科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②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考查。 ③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
概括起来三句话: 体现生物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为主导,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符的。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概括起来为四句话: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突出四大能力的考查: ①理解能力 ★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1:2010安徽30⑴ 将3根离体神经纤维(枪乌贼的巨轴突)分别放置于盛有海水(A) 、等渗KCl溶液(B)、等渗葡萄糖溶液(C)3个培养皿中。若都给予适宜的刺激,(填A、B、C编号)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原因是。 A 神经冲动的产生需要Na+
例2:2010安徽2 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 A.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B.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C.DNA数目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D. 遗传信息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答案】B
②实验与 探 究能力 ★能独立完成“实验考查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 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例:(2009年安徽卷第29题-Ⅱ)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黄瓜幼苗期喷洒一次乙烯利溶液(100~200mg· L-1),可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但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 材料用具:2~3片真叶的盆栽黄瓜幼苗若干、乙烯利溶液(300mg·L-1)、蒸馏水、喷壶…… 方法步骤: (1)将黄瓜幼苗平均分成A、B、C、D四组。 (2)。 (3)。 (4)连续观察6周,记录并统计。 实验结果预测:(请在图中将预测结果以折线的形式表示)
答案:(2)用蒸馏水稀释乙烯利溶液,配制4种浓度(要求在0-100mg·L-1、100-200mg·L-1、200-300mg·L-1三个区间各至少取一种浓度)答案:(2)用蒸馏水稀释乙烯利溶液,配制4种浓度(要求在0-100mg·L-1、100-200mg·L-1、200-300mg·L-1三个区间各至少取一种浓度) (3)取等量上述各浓度乙烯利溶液,用喷壶分别喷洒各组黄瓜幼苗一次 (4)各组雌花数(或各组每株平均雌花数) 实验结果预测:如配制的浓度为0、50、150、250mg·L-1,折线图为 (要求在横坐标上注明上述(2)配制的浓度)
③获取信息的能力 ★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例:2009安徽4.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发现和发展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片段与目的基因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融合基因,再将该融合基因转入真核生物细胞内,表达出的蛋白质就会带有绿色荧光。绿色荧光蛋白在该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 A.追踪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 B.追踪目的基因插入到染色体上的位置 C. 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 D.追踪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答案:C
④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例:2010安徽4.南瓜的扁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推断,亲代圆形南瓜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A、aaBB和Aabb B、aaBb和Aabb C、AAbb和aaBB D、AABB和aabb 【答案】C 9:6:1
2、设计专题,深化复习 专题一: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与组成成分 例: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 –、HPO42 – 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答案 A
(2) 内环境与反应场所 例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答案: A
例2: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内环境中完成的是例2: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内环境中完成的是 A.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催化DNA转录为RNA B.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 C.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D.过敏原与抗体结合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答案 B
(3) 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 例1: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例2:(2009北京高考31)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例2:(2009北京高考31)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耗氧量;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的中枢调控的。 (3)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和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增多 增大 乳酸 下丘脑 体温调节 神经 免疫
(4) 内环境稳态与生命活动调节 例1:2010年安徽高考5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D
例2:下图表示甲. 乙. 丙3种海螃蟹在其他生活环境条件一定时,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天然海水的浓度约0.5ml/L)。 (1)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的是__________蟹。(2)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的是___________蟹 (3)在盐浓度比天然海水还低的海水中,才能发挥调节能力的是_____蟹。 乙 丙 甲
专题二:孟德尔分离比9:3:3:1的4种演变 在孟德尔研究的豌豆七对等位基因与其控制的七对相对性状中,明显地表现出对应关系,在他所做的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有四种表现型,分离比接近9:3:3:1。其实,这种现象在生物界并不是很多的,后来科学家们发现生物的性状往往不是简单地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而是由多对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涉及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杂交实验中,F2的表现型分离比9:3:3:1常常会发生以下几种演变。 (1) 演变一:互补基因作用导致分离比为9:7 如果只有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才能决定某一性状时,这两种基因便称为互补基因。
例:将一白花品种香豌豆(CCpp)与另一白花品种香豌豆(ccPP)杂交,F1(C cPp)便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紫花品种。F1自交,在F2中,凡是同时具有C和P这两种显性基因的(CP)就表现紫花,占总数的9/16;凡是只具有两种显性基因中一种(Cpp,ccP)以及都不具有的(ccpp)则表现为白花,占总数的7/16。在这里基因C和P对于紫色都是必要的,缺一则不表现紫色,所以,两者为互补基因。 (2)演变二:抑制基因作用导致分离比为13:3 一种显性基因抑制另一种显性基因的作用,使后者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前者就称为抑制基因。
例:将一种白羽莱杭鸡(IICC)与另一种白羽温德鸡(iicc)杂交,F1全是白羽鸡(IiCc)。让F1雌雄个体互交,结果F2中出现13/16的白羽鸡和3/16的有色羽鸡(图1)。例:将一种白羽莱杭鸡(IICC)与另一种白羽温德鸡(iicc)杂交,F1全是白羽鸡(IiCc)。让F1雌雄个体互交,结果F2中出现13/16的白羽鸡和3/16的有色羽鸡(图1)。 在这里,显性基因I是抑制基因,显性基因C是有色羽基因,隐性基因c是白羽基因。当I与C同时存在时,I就抑制了有色羽基因C的作用,使其不能表现为有色羽;而当I不存在时,C才发挥其作用,显示有色羽。因此,就形成了上述表现型分离比。
(3 )演变三:隐性上位作用导致分离比为9:3:4 一对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可遮盖另一对等位基因的表现,此称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称上位基因。如果上位基因是一对隐性基因,则称为隐性上位作用。 例:将黑色家鼠(RRCC)与白色家鼠(rrcc)杂交,F1全为黑色家鼠(RrCc),让F1互交,在F2中出现了9/16的黑色家鼠(RC),3/16的浅黄色家鼠(rrC), 4/16的白色家鼠(Rcc,rrcc)。 析:上述家鼠毛色的遗传中,一对隐性基因cc是上位基因,因为cc与R或r同时存在时,遮盖了R和r的作用,使其控制的性状不能表达。这样便造成了上述表现型分离比。
(4) 演变四:显性上位作用导致分离比为12:3:1 在上位作用遗传中,如果上位基因是显性基因,则称为显性上位作用。 例: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了12/16的白皮西葫芦(WY,Wyy),3/16的黄皮西葫芦(wwY),1/16的绿皮西葫芦(wwyy)。 析:上述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显性基因W是上位基因,因为W与Y或y同时存在时,遮盖了Y和y的作用,使其控制的性状不能表达。这样便造成了上述表现型分离比。(12:3:1)
综上所述,从互补基因、抑制基因和上位基因的遗传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F2的表现型分离比不同于孟德尔的9:3:3:1(表1),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在孟德尔的分离比9:3:3:1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综上所述,从互补基因、抑制基因和上位基因的遗传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F2的表现型分离比不同于孟德尔的9:3:3:1(表1),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在孟德尔的分离比9:3:3:1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表1 基因相互作用类型及表现型分离比
例:航天搭载实验中,有一批基因型为BbCc的实验鼠。已知B基因决定毛黑色,b基因决定毛褐色,C决定毛色存在,c决定毛色不存在(即白色)。请推导实验鼠繁殖后,子代表现型比的理论值:黑色:褐色:白色为。因受太空环境(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实验鼠产下的后代全为白色,则这些白鼠的基因型最多有种,分别是。例:航天搭载实验中,有一批基因型为BbCc的实验鼠。已知B基因决定毛黑色,b基因决定毛褐色,C决定毛色存在,c决定毛色不存在(即白色)。请推导实验鼠繁殖后,子代表现型比的理论值:黑色:褐色:白色为。因受太空环境(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实验鼠产下的后代全为白色,则这些白鼠的基因型最多有种,分别是。 9:3:4 3 BBcc、Bbcc、bbcc
(2009年安徽高考31 21分) 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已知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 A和a、B和b是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对a、B对b为显性。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紫花:白花=1:1。若将F1紫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花:白花=9:7。 请回答: (1)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紫花性状是由对基因控制。 (2)根据F1紫花植株自交的结果,可以推测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其自交所得F2中,白花植株纯合体的基因型是。 两 AaBb aaBB aabb AAbb
(3)推测两亲本白花植株的杂交组合(基因型)是或;用遗传图解表示两亲本白花植株杂交的过程(只要求写一组)。 (4)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中,若中间产物是红色(形成红花),那么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Aabb×aaBB AAbb×aaBb 紫花:红花:白花=9:3:4 其他省市也有
专题三:限制性内切酶及相关试题分析 (1 ) 限制酶的基本知识(回忆复述,自我建构) 在做有关限制酶的试题时,要注意几点:①限制酶的专一性:迄今已从近300种不同的微生物中分离出了约4000种限制酶,每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②要注意某种限制酶具体识别的序列和切割位点。③要注意黏性末端,有时由两种不同的限制酶也可以切出相同的黏性末端,只要黏性末端相同,则它们就可以通过DNA连接酶连接起来。④限制酶切出的如果是一个无黏性末端的平口(平末端),则任两个这样所切出的DNA片段都可以通过DNA连接酶将其连接起来。
(2 )相关试题分析 例1:一个DNA分子用限制酶切割,获得一个目的基因。有几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 ) A.1 B.2 C.3 D.4 析:一个DNA分子用限制酶切割,如DNA分子上只有一个限制酶切割的位点,结果只能将DNA分子切割成两段。故要获得一个目的基因,该目的基因的两侧必须都要有限制酶切割的位点,又由于DNA分子为双链,所以切割时应有4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 答案 D
例2:(2007广东高考试题)现有一长度为1000碱基对(by)的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 R1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仍是1000 by,用Kpn1单独酶切得到400 by和600 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EcoRI,Kpnl同时酶切后得到200 by和600 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该DNA 分子的酶切图谱正确的是( ) 答案 D
例3:(多选)某DNA分子中含有某限制酶的一个识别序列,用该限制酶切割该DNA分子,可能形成的两个DNA片段是( ) 答案:CD
例4:(2008年江苏卷)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例4:(2008年江苏卷)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
请根据以上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2)PCR过程中退火(复性)温度必须根据引物的碱基数量和种类来设定。表1为根据模板设计的两对引物序列,图2为引物对与模板结合示意图。请判断哪一对引物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_______。 (3)图1步骤③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 耐高温 引物对B 否
(4)为将外源基因转入马铃薯,图1步骤⑥转基因所用的细菌B通常为。(4)为将外源基因转入马铃薯,图1步骤⑥转基因所用的细菌B通常为。 (5)对符合设计要求的重组质粒T进行酶切。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请根据图1中标示的酶切位点和表2所列的识别序列,对以下酶切结果作出判断。 ①采用EcoRⅠ和PstⅠ酶切,得到种DNA片断。 ②采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得到种DNA片断。 农杆菌 2 1
例5:(2010年江苏卷)下表中列出了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l、图2中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请回答下列问题:例5:(2010年江苏卷)下表中列出了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l、图2中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图1所示的质粒分子经SmaⅠ切割前后,分别含有个游离的磷酸基团。(1)一个图1所示的质粒分子经SmaⅠ切割前后,分别含有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若对图中质粒进行改造,插入的SmaⅠ酶切位点越多,质粒的热稳定性越。 (3)用图中的质粒和外源DNA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Srna Ⅰ切割,原因是。 (4)与只使用EcoR I相比较,使用BamH Ⅰ和Hind Ⅲ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质粒、外源DNA的优点在于可以防止。 0、2 高 SmaⅠ会破坏质粒的抗性基因、外源DNA中的目的基因 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
(5)为了获取重组质粒,将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片段混合,并加入酶。(5)为了获取重组质粒,将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片段混合,并加入酶。 (6)重组质粒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为了。 (7)为了从cDNA文库中分离获取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然后 在的培养基中培养,以完成目的基因表达的初步检测。 DNA连接 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蔗糖为唯一含碳源营养物质
总评 :大量的图表,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信息,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以及准确地分析、对比、判断,才能顺利解决问题。这类试题看似大同小异,其实也在努力创新,充分体现了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值得进一步推敲和推广。
专题四:神经调节及相关试题分析 (1 ) 神经调节的基本知识(回忆复述,自我建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基础为反射弧。神经元接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会产生兴奋。在同一神经元内,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突触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脑和脊髓中有控制机体各种活动的中枢,这些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互相联系,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例1:(2008年江苏高考试题) 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答案:A
例2:(2009年安徽高考试题30 )Ⅰ.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请回答:
静息 (1)图中a线段表示电位;b点膜 两侧的电位差为,此时Na+(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的结合。 0mv 内 轴突末梢 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 大脑 ① C1 ⑦ ● ⑤ ② ● C2 ● ⑥ ④ ③ 抗体 肌肉 例3:(2010年安徽高考试题30 ) ⑵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C1、C2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填①~⑦编号)。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填①~⑦编号)。 ④⑤⑥ ③②①
⑶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⑶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 抗原 浆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