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865 Views
第一部分 各种抽油泵. 长柱塞短泵筒防偏磨抽油泵 长柱塞防砂抽油泵 斜井抽油泵 防气防砂抽油泵 防腐泵 刮垢抽油泵. 长柱塞短泵筒防偏磨抽油泵. 结构原理图. 工作原理图. 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优点. 反馈力大且稳定 可有效拉直抽油杆,防止杆、管偏磨。 具有自泄油功能,柱塞泵筒提出泵外即可自动泄油。 抽稠能力强,抽稠黏度不大于 2000 毫帕 . 秒。 可进行注水、注气等吞吐作业。 应用范围广,可在稠油井、稀油井及聚趋井中使用. 公称直径 mm. ф44/32. ф56/44. ф70/56. 备注. 冲程 m. 1.5-3.
E N D
第一部分 各种抽油泵 • 长柱塞短泵筒防偏磨抽油泵 • 长柱塞防砂抽油泵 • 斜井抽油泵 • 防气防砂抽油泵 • 防腐泵 • 刮垢抽油泵
优点 • 反馈力大且稳定 • 可有效拉直抽油杆,防止杆、管偏磨。 • 具有自泄油功能,柱塞泵筒提出泵外即可自动泄油。 • 抽稠能力强,抽稠黏度不大于2000毫帕.秒。 • 可进行注水、注气等吞吐作业。 • 应用范围广,可在稠油井、稀油井及聚趋井中使用
公称直径mm ф44/32 ф56/44 ф70/56 备注 冲程m 1.5-3 3-5.1 3-5.1 泵筒长度mm 1200 1200 1200 柱塞泵筒长度mm 3300-4800 4800-7000 4800-7000 小柱塞长度mm 1200 1200 1200 上部联接油管螺纹 2 7/8TBG 2 7/8TBG 3 1/2TBG 下部联接油管螺纹 2 7/8TBG 2 7/8TBG 2 7/8TBG 联接抽油杆螺纹m3/d CYG19 CYG19 CYG22 泵常数 1.157 2.188 3.546 反馈力 公斤/千米 575 725 1225 技术参数
作业注意事项 • 该泵Φ44/32及Φ56/44规格上部可直接与Φ73油管连接,Φ70/56以上规格大泵需配脱接器使用,无需配泄油器使用,柱塞泵筒提出泵外即可实现泄油功能。 • Φ44/32及Φ56/44规格抽稠泵作业方法及步骤与普通泵相同, • Φ70/56抽稠泵上部连接Φ89油管,长度不得短于冲程+2米,上部可根据油管情况使用脱接器。 • 抽汲黏度不大于2000毫帕.秒
注意事项 • 该泵在含砂井中使用时,泵下需进行防砂处理。 • 该泵不得超冲程使用。 • 该泵不得在大斜度井中使用。 • 用户需将该泵进行注气作业或用于酸化井中使用时应在定单中注明。 • 该泵上行载荷为大泵载荷。
长柱塞 • 防砂抽油泵
结构特点 • 采用了长柱塞、短泵筒结构 • 采用了侧向进油结构 • 采用了环空沉砂结构
优点 • 可有效的解决砂卡柱塞现象 • 减轻了柱塞与泵筒的磨损,防止砂磨现象 • 停井时可防止砂埋抽油杆
注意事项 • 泵下须接带丝堵的尾管,其密封要求与泵上油管相同。 • Ф56泵上端须接一根内径Ф76(3in)油管Ф70泵上端须接一根内径Ф89(3 1/2in)油管,然后再根据需要变径。 • 下泵前应彻底冲砂至井底,用通井规检验油管。 • 尾管沉度不得超过油层顶界。 • 不得超冲程使用。 • 尾管长度一般为100米—300米,具体由含砂量确定。 • 不得在酸化后的油井中用于排酸。 • 油气比较高易发生气锁的油井不宜采用。 • 严禁在拐点及其下部使用。
结构特点 • 阀罩内部使用导向筋,限制了阀球的摆动 • 阀罩内使用复位弹簧,阀球能够迅速回位
优点 • 采用导向筋结构减小了阀球运动的空间 • 阀球摆动幅度小 • 泵效高、阀球复位迅速
优点 • 拉阀强制开启,提高了泵效 • 固定阀采用导向筋结构减小了阀球的摆动空间,加快关闭. • 采用挡砂块减小了柱塞上下两端的压差,游动阀开启迅速. • 采用挡砂块可防止停井后砂粒进入泵筒造成卡泵 • 采用等径柱塞刮砂结构,可防砂卡
注意事项 • 粘度小于2000mPa.s • 含砂小于0.5% • 油气比小于500 • 56规格的抽油泵需使用Φ89的油管或配套脱接器使用.
特点 • 结构简单 • 泵效高 • 耐腐性能强 • 泵筒、柱塞采用耐腐蚀材料处理 • 该泵的所有标准件均采取防腐处理
注意事项 • 下泵前, 用通井规检验油管。 • 不得超冲程使用。 • 严禁在拐点及其下部使用。 • 泵下需连接筛管 • 出砂井中使用时,泵下必须配防砂装置或进行防砂处理. • 不能在含气较高的油井中使用。
结构特点 • 结构简单,成本低 • 刮垢能力强 • 寿命长
第二部分 抽油泵工况分析 抽油泵工作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抽油井的系统效率,因此,需要经常进行分析,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分析依据:地面实测示功图。 示功图:悬点载荷同悬点位移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它实际上直接反映的是光杆的工作情况,因此又称为光杆示功图或地面示功图。 实际井将受泵制造质量、安装质量,以及砂、蜡、水、气、稠油和腐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实测示功图的形状很不规则,需对照理论示功图分析。
一、 理论示功图分析 1. 静载荷作用的理论示功图 绘制步骤: 1)计算 , ,λ; 2)利用力比,减程比,折算W,λ,Sp ; 3)绘图。 静载荷作用的理论示功图为一平行四边形。
ABC为上冲程静载变化线: 游动阀 固定阀 A:下死点,静载Wrl, 开 关, 关。AB:加载线,加载过程, 关 , 关。B:加载完毕, , 关 , 关 开 。BC:吸入过程,BC=Sp, 关 , 开。 C:上死点。 上冲程
CDA为下冲程静载变化线 : 游动阀 固定阀 C:上死点,静载 , 关,开 关;CD:卸载线,卸载过程, 关, 关;D:卸载完毕, ,关 开, 关;DA:排出过程,DA=Sp, 开, 关(相对位移); A:下死点。 下冲程 *若不计杆管弹性,静载作用下理论示功图为矩形。
2. 惯性和振动载荷作用的理论示功图 (1)惯性载荷 前半:由大变小的向下的惯性力,(加载); 后半:由小变大的向上的惯性力,(减载); 上冲程 前半:由大变小的向上的惯性力,(减载); 后半:由小变大的向下的惯性力,(加载); 下冲程
(2)振动载荷 叠加在四边形A’B’C’D’上。振动发生在粘性液体中,为阻尼振动,逐渐减弱。另外,由于振动载荷的方向具有对称性,反映在示功图上的振动载荷也是按上、下冲程对称的。
3. 气体影响下的理论示功图 由于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表现在示功图上便是加载和卸载缓慢。呈现明显的“刀把”形。
原因:在下冲程末余隙内还残存一定数量的溶解气,上冲程开始后泵内的压力因气体膨胀而不能很快降低,使吸入阀打开滞后(B’点)、加载缓慢。原因:在下冲程末余隙内还残存一定数量的溶解气,上冲程开始后泵内的压力因气体膨胀而不能很快降低,使吸入阀打开滞后(B’点)、加载缓慢。 下冲程由于气体受压缩,泵内压力不能迅速提高,排出阀打开滞后(D’点),因此使得卸载变得缓慢(CD’)。 气体影响使泵效降低值为: 充不满的示功图(供液不足,稠油):下冲程开始卸载缓慢,只有活塞遇液面后才开始快速卸载。
4. 漏失影响下的理论示功图 漏失的影响与漏失程度、运动过程以及抽汲速度有关。即:漏失越严重,对示功图影响越大;
(1)排出部分漏失(只发生在上冲程) 1)上冲程 :排除阀座封不严,活塞与衬套间隙,使活塞上部液体漏到活塞下部的工作筒内,漏失量岁泵内压力的减少而增大,因漏失液体对活塞有向上的“顶托”作用,所以悬点载荷不能及时上升到最大值(油B B’),使加载缓慢。 2)上后半冲程:活塞上行速度减慢,在 (C’点),又出现了漏失液体的“顶托”作用,使悬点负荷提前卸载,到上死点时,悬点载荷已降至C’’点。 有效行程 , 3)当漏失量很大时,由于漏失液体对活塞的“顶托”作用很大,上冲程载荷远低于最大载荷AC’’,使吸入阀始终关闭,泵排量为0。
(2)吸入部分漏失(只发生在下冲程) 下冲程开始后,由于吸入阀漏失使泵内压力不能及时提高,延缓了卸载过程,同时,使排出阀不能及时打开。吸入部分漏失造成排出阀打开滞后(DD’)和提前关闭(A’A),活塞的有效排出冲程: 二、典型示功图分析 典型示功图是指某一因素影响十分明显,示功图的形状反映了该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尽管实际情况很复杂,但总是存在一个最主要因素,因此可根据示功图判断泵的工作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