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53 Views
第二章 预处理及真振幅恢复. 第一节 预处理 一、数据解编 二、道编辑 三、野外观测系统定义 第二节 真振幅恢复 一、波前扩散能量补偿 二、地层吸收能量补偿. 第一节 预处理. 一、数据解编 ( 1 )野外数据格式: ① SEG-D ② 时序 ( 2 )解编:将时序变为道序 ( 3 )解编后数据格式: SEG—Y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输入 / 输出均为 SEG-Y. SEG_Y 格式:. 卷头 (4 字节 / 字 , 共 100 字) :. 道头 (4 字节 / 字 , 共 60 字) :.
E N D
第二章 预处理及真振幅恢复 第一节 预处理 一、数据解编 二、道编辑 三、野外观测系统定义 第二节 真振幅恢复 一、波前扩散能量补偿 二、地层吸收能量补偿
第一节 预处理 一、数据解编 (1)野外数据格式: ① SEG-D ② 时序 (2)解编:将时序变为道序 (3)解编后数据格式:SEG—Y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输入/输出均为SEG-Y
SEG_Y 格式: 卷头(4字节/字,共100字): 道头(4字节/字,共60字): 40行说名信息(80字符/行,共3200字节) 卷头信息 (共400字节) 第一道的道头信息(共240字节) 第一道的地震数据 (常为IBM浮点格式) 第二道的道头信息(共240字节) 第二道的地震数据 (常为IBM浮点格式) …… END Of File (EOF)
第一节 预处理 • 二、道编辑(Trace Editing) • 去废炮、废道、极性反转、异常值剔除 • 可以在定义观测系统之后,利用统计方法进行道编辑。 • 在ProMax中可用如下方法进行道编辑: • Trace Kill Using Trace Statistics(道统计/道估计) • Trace Kill Percentages Using Ensemble Statistics(道集统计)
Trace Kill Using Trace Statistics • Trace Statistics calculates up to eight different statistics within a specified window on each input trace. • ① Average trace energy • ② Average first break (初至波)energy • ③ Average pre-first break (前初至)energy • ④ Average pre-first break frequency • ⑤ Spikiness(脉冲): the ratio of maximum magnitude sample to trace • signal amplitude • ⑥ Dominant frequency(主频) based on a count of zero crossings • within a signal window • ⑦ Frequency deviation(频率偏差) based on statistical scatter(离散) • of frequency estimates • ⑧ Estimated trace energy decay rate(能量衰减率), in db. 如:TRC_AMPL: 0 - 6e27 AMPDECAY: -190 - +80 db/sec FRQ_PEAK: 26 - 125 Hz
第一节 预处理 三、野外观测系统定义—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将炮点坐标(x,y,z)、井深、检波点坐标(x,y,z)、埋深、Inline,xline、等信息写入道头,以便抽取各种道集(共炮点、共接收点、共中心点、共偏移距) 要用到的资料:采集班报、测量资料、低速带资料、 观测系统、静校正数据、SPS文件等资料。 SPS文件中的部分数据:
R file 静校正量 埋深 Line Line Line Line Line Line Line X坐标 高程 线号 接收点桩号 检波器
S file 可控震源 Line Line Line Line 炮点桩号 炮线号 X、Y坐标
X file 炮线号 接收线号 FFID 炮点桩号 起止桩号 磁带号 起止道号
V V V V V V
第二节 真振幅恢复 包括:波前扩散能量补偿,地层吸收能量补偿, 地表一致性能量调整。 地震记录的振幅不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有关,还与地震波的激发、传播和接收等因素有关。 激发条件:井深、药量、药包形状、岩性、藕合关系等。 接收条件:根据干扰波特性(频率、波长、传播方向、强度)设计不同的接收参数(检波器类型、数量、串并连方式、组合图形)。 波前扩散、地层吸收、散射、透射损失、微曲多次波、入射角的变化、波的干涉和噪声。
一、波前扩散能量补偿 目的:尽可能对地震波能量的衰减和畸变进行补偿和校正。 激发地震波,总能量是一定的,波前面随传播距离r增加,不断扩张,单位面积的能量密度不断减少;地震波振幅随r增大,不断减小,称为波前扩散。 1、均匀介质的波前扩散 在均匀介质中,波前面是以震源为中心的球面。 能量密度: (1) 式中,E为总能量;r为球面半径,即传播距离; v为传播速度;t传播时间。
设单位距离r=1处的波前能量密度为: (2) 则两式之比为: 任意时刻t的波前面能量密度,相对单位距离处能量密度而言,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由于地震波振幅与能量密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因而得任意t时刻的地震波振幅A与离开震源单位距离处的振幅A0之比Dd为:由于地震波振幅与能量密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因而得任意t时刻的地震波振幅A与离开震源单位距离处的振幅A0之比Dd为: 均匀介质中波前扩散引起的振幅衰减因子称为波前扩散因子。 波前扩散补偿:
2、层状介质的波前扩散 波前面不是球面;衰减规律与均匀介质衰减规律不同。 假设地下有n层,hi、vi为第i层的厚度和速度。由S 发出的地震波SP在第n层底面反射后,到达接收点G,入射角θs,反射波出射角θr,炮检距x。与SP相邻取一射线SP’,入射角增量δθs,炮检距增量δx。 若用Ai表示入射波在震源附近半径为r的球面上的振幅,Ar为接收点G处波前面上的振幅,Si为入射线SP和SP’绕通过震源的铅直线旋转、距离震源半径r的球面上的环形面积,Sr为反射线绕通过震源的铅直线旋转、在反射波波前所夹的环形面积。由于通过Si的能量将全部流过Sr(不考虑其他能量损失),地震波振幅与其能量所流过面积的平方根成反比,得到:
由图2-5知: 因此,得到: 如果震源和接收点都在第一层介质中,由于各层都是水平的,则θs=θr=θ1,取r=1单位距离,得到 Dd为从震源到达炮检距x的接收点的反射波、由波前扩散形成的振幅衰减因子。
考虑速度是随深度变化的函数v(z),对任意一条射线,其反射波出射点到炮点的距离为:考虑速度是随深度变化的函数v(z),对任意一条射线,其反射波出射点到炮点的距离为: P为射线参数 对以上两式分别求导,可得到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波前扩散因子为
当地震波沿垂直界面方向入射和传播时,即零炮检距的层状介质波前扩散因子:当地震波沿垂直界面方向入射和传播时,即零炮检距的层状介质波前扩散因子: 将均方根速度 代入上式,得 式中 t—垂直入射的反射波旅行时; v1—第一层介质的速度; vrms—旅行时t的均方根速度。
第二节 真振幅恢复 二、地层吸收能量补偿 岩层并非完全弹性,地震波传播时,部分弹性能量转化为热能被消耗,使地震波振幅产生衰减,此现象称为吸收。 1、均匀介质的吸收 地震波振幅随r增大,呈指数衰减。 式中
由岩层吸收引起的振幅衰减因子为: 式中 t—地震波传播r距离的旅行时; β—介质的衰减系数。
实际处理中常用品质因子Q来描述地震波的衰减,其意义是地震波传播一个波长λ,原能量E与所耗能量ΔE之比,即实际处理中常用品质因子Q来描述地震波的衰减,其意义是地震波传播一个波长λ,原能量E与所耗能量ΔE之比,即 将上式展开,舍去高次项,得品质因子与吸收系数的关系为
由品质因子表示的衰减因子为: 可见在非完全弹性介质中,地震波的高频成分比低频成分衰减得要快。
2、层状介质的吸收 设地下有n层水平层状介质,第i层的品质因子为Qi,速度Vi,传播时间ti。则地震波通过第i层时,该层的吸收因子为: 当地震波相继通过 n 层时,整个地层的吸收因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