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929 Views
王阳明的 “ 知行合一 ” —— 读 《 传奇王阳明 》. 莫丽霞. 王守仁( 1472 年- 1529 年),号阳明,中国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语录和论学书信被辑为 《 传习录 》 ,对其思想的研究被称为“阳明学” 、“王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维基百科. 王阳明.
E N D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号阳明,中国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语录和论学书信被辑为《传习录》,对其思想的研究被称为“阳明学” 、“王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维基百科 王阳明
“古今完人”“真三不朽” : “立德”:道德的楷模 “立功”:挽救了明王朝的政治命运 “立言”:直接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 中国思想史发展的整体格局 • 核心思想: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王阳明
王阳明的影响 • “大明王朝三百年,只出王守仁一人。” ——吕峥《明朝一哥王阳明》 • “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章太炎 • “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
实 践 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和行的关系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实践论》
龙场悟道 •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 第一个层次:行重于知 “知先行后”与“知行合一” 行是知识的运用,也是知识的可靠来源 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坐视民困而不能救,心切时弊而不能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余体验所得适为其反。”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余体验所得适为其反。 ——陶行知
知行合一的案例:项目经费公开 张建:《还是公开好》
知行合一的案例:精细化工作 姜 雯
张 建 施春景:《也谈精细化工作》 王华宁:《支部党建赢在精细化》 莫丽霞:《周密是为细 用心方能精》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 第二个层次:“知”是“良知” “良知”——对良善的知识 “知是知非” “知善知恶” “好善恶恶” “为善去恶” “良知”是我们的“本心” “良知”是内在的“监督者” “致良知”——回归到“良知”
“致良知”思想的现实意义 • “知是知非”、“知善知恶”的先验原则。 • “好善恶恶”、“为善去恶”的道德自觉与实践。 • “良知”与行为的和谐是个人身心和谐的前提, 个人身心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