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58 Views
區域醫療整合提升急重症處理能力. 衛生署醫事處 科長 劉明勳 2008.11.06. 問題解析. 大型醫院之急診普遍出現 overcrowding ,而尤以醫學中心為甚。 急診病人流量穩定,統計上未有季節或週期現象。 病人來源以自行就醫為多數 ( 約佔 90%) ,其次為救護車送入與他院轉入。 約 20﹪ 的急診病人住院,僅極少數病人願意轉院。. 急診 overcrowding 之原因. 病患. 自行前往. 自行前往. 轉診或建議病患前往. 鄰近醫院(非醫學中心) 【 提供之醫療照護 無法滿足民眾需求 】
E N D
區域醫療整合提升急重症處理能力 衛生署醫事處 科長 劉明勳 2008.11.06
問題解析 大型醫院之急診普遍出現overcrowding,而尤以醫學中心為甚。 急診病人流量穩定,統計上未有季節或週期現象。 病人來源以自行就醫為多數(約佔90%),其次為救護車送入與他院轉入。 約20﹪的急診病人住院,僅極少數病人願意轉院。
急診overcrowding之原因 病患 自行前往 自行前往 轉診或建議病患前往 • 鄰近醫院(非醫學中心) • 【提供之醫療照護 • 無法滿足民眾需求】 • 健保總額額度已滿,導致醫院 • 不願收治病患住院 • 急重症處置能力不足 • 民眾對醫院沒有信心 • 醫院管理問題,例如:醫院簽 • 床制度與病床調度 • 醫學中心 • 【overcrowding主要醫院】 • 急診病人數超過醫院可收 • 住院能量 • 門診等待時間長(檢查、看 • 診、等住院等),門診醫師 • 建議病人到急診處理 • Step down unit不足 • 醫院管理問題,例如:醫院 • 簽床制度與病床調度
醫學中心急診暫留情形 96年10-12月各醫院提報資料
解決急診擁塞的策略Balance patient volume and inpatient capacity CROWDING Inefficient use of limited inpatient capacity High patient volume Admissions bottleneck Boarding Diversions
策略1:shape the input • 原因: • 醫病關係(老病人) • 醫院口碑(醫學中心迷思) • 資訊不清(醫院能力/品質) • 缺乏明確轉診規劃 • 急救責任醫院角色功能不明
EMS現況(1) 到院前救護: 依行政區(25縣市)規劃緊急醫療區域 每一消防分隊為單位設立救護區 每一救護區設置救護隊 救護區人口數15萬人以下,每五萬人設一隊 救護區人口數超過15萬人以上,每七萬人增設一隊 救護人力分為EMT-I(2011人)*,EMT-II(6679人)與EMT-P(272人) *計算至2006年止
EMS現況(2) 到院後救護: 依行政區(25縣市)規劃緊急醫療區域 各區指定急救責任醫院共有203家,分別為醫學中心22家,區域醫院67家,地區醫院114家 基隆市(4)、新竹縣(4)、澎湖縣(2)、金門縣(1)及連江縣(0)所規劃之急救責任醫院少於5家 自2006年起由衛生署試辦急救責任分級制度, 分為輕、中(95家)、重度(13家)三級
96年度急救責任醫院分級 – 縣市別 (家數)
解決急診擁塞-短期策略1 • Shape input patient volume • 持續辦理急救責任醫院能力分級 • 辦理急重症照護能力認證(心臟血管中心/中風中心/創傷中心) • 實施到院前檢傷分級分流 • 對民眾進行宣導
現行之緊急醫療網概念圖 緊急醫療網A 緊急醫療網B C.H. C.H. 急救責任醫院 Scene Urgent care center Tertiary Hospital /Trauma I C.H.
區域化/類別化之緊急醫療網概念圖 緊急醫療網A 緊急醫療網B C.H. Stroke Center C.H. Cath. center 急救責任醫院 Scene Urgent care center Tertiary Hospital /Trauma I C.H.
策略2:increase inpatient capacity • 原因: • 醫學中心住院容量有限 • 缺乏明確轉診規劃 • 醫院部門無專責人員負責轉診連絡事宜 • 民眾缺乏信心或安全感
解決急診擁塞-短期策略2 • Increase inpatient capacity • 鼓勵醫學中心與周邊區域或地區醫院建立轉院網絡與聯合照護模式. • 鼓勵區域醫院升級為急性心血管中心, 中風中心,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等. • 鼓勵地區醫院發展特色科別, 接收醫學中心需住院病患.
解決急診擁塞-短期策略3 • Enhance accountability • 建立品質與成效監測指標 • Leave without being seen • Boarding(暫留人數) • Ambulance diversion • Unscheduled return • 資訊透明化
可能遭遇的困難 非急診部門主管所能處理, 需院方層級的配合意願與承諾 目前急診給付方式(檢傷分級)無法鼓勵區域級醫院真正發展急重症 對於受限個別總額的區域或地區醫院缺乏誘因提升住院率 到院前分級分流制度需地方消防局的配合
可能的誘因 • 醫學中心 • 醫療網計畫提供試辦計畫補助 • 醫學中心任務指標評量2.2 • 區域醫院 • 提供輔導協助照護能力提升 • 急診分級或加成給付(依照護能力或五級檢傷) • 地區醫院 • 急診分級或加成給付 • 增加佔床率
試辦計畫(以高高屏區為例) 醫療資源:醫學中心(3)區域醫院(11)地區醫院(5/67). 三家醫學中心之急診住院率均在45-50﹪ 三家醫學中心之地理位置與急診病人來源有所區隔 屏東地區則無醫學中心 高雄市衛生局試辦到院前分級分流制度
試辦計畫(以高高屏為例) 鼓勵醫學中心與周邊區域或地區醫院建立聯合照護模式,與轉院網絡。 鼓勵區域醫院升級為急性心血管中心、中風中心、創傷中心等。 鼓勵地區醫院發展特色科別,接收醫學中心需住院病患。 建立品質指標與監控機制。 與消防局合作試辦到院前分級分流。
試辦計畫(以高高屏為例) • 成效評核: • 醫學中心急診病人滯留率(下降)。 • 非醫學中心接受醫學中心轉診病人數上升轉出率(提高)。 • 合作醫院非醫學中心病人轉出率(下降)。 • 輔導合作醫院成立重症照護中心之數量。 • 輔導醫院提升急救責任醫院分級標準之數量。
試辦計畫(以臺東為例) • 5家急救責任醫院發展不同特色(心臟照護、婦兒照護、長期照護等),資源不重複投資。 • 與外縣市醫學中心合作,提升急重症處理能力(例如:醫事人員訓練、專科醫師人力支援等)。 • 強化急重症轉診後送系統。
解決急診擁塞的長期策略概念圖 ED Visits ED Visits
解決急診擁塞-長期策略 • Shape input patient volume • 強化疾病預防與社區照護 • 發展慢性病個案管理模式(急診高利用率疾病) • 提升到院前救護能力(treat & release) • 民眾教育 • Increase inpatient capacity • 出院規劃 • 建立亞急性照護模式 • Enhance accountability • 列入評鑑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