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943 Views
兒童心理學 0~3 歲心理社會發展. 第二組. 兒童心理社會四大類. 一、氣質發展 二、情緒發展 三、依附、依戀行為 四、自我認識. 氣質. 父母都知道每個嬰兒都有獨特的“人格”。 氣質包括下面六種成分: 1 . 恐懼性 2 . 易怒性 3 . 正面情感 4 . 活動量 5 . 注意廣度/堅持度 6 . 規律性 氣質的某些差異,受到生物性成熟和經歷的影響,必須經過一些時間才會顯現 。. 影響氣質的因子. 遺傳 :雖然嬰兒期大部分的氣質屬性最多只有中度的遺傳相關,但是氣質的重要成分都受到遺傳的影響。
E N D
兒童心理學0~3歲心理社會發展 第二組
兒童心理社會四大類 一、氣質發展 二、情緒發展 三、依附、依戀行為 四、自我認識
氣質 • 父母都知道每個嬰兒都有獨特的“人格”。 • 氣質包括下面六種成分: 1.恐懼性2.易怒性3.正面情感 4.活動量5.注意廣度/堅持度6.規律性 氣質的某些差異,受到生物性成熟和經歷的影響,必須經過一些時間才會顯現。
影響氣質的因子 • 遺傳:雖然嬰兒期大部分的氣質屬性最多只有中度的遺傳相關,但是氣質的重要成分都受到遺傳的影響。 • 環境:氣質屬性只是中度的遺傳顯示他也受到環境的影響。
嬰兒氣質型態 • 有學者認為嬰兒氣質的某些部分特長以可預測的方式群集而成,以此觀點進行實驗後分為三大類: • 1.隨和型(約40%) • 2.難纏型(約10%) • 3.遲緩型(約15%) • (測量嬰兒總數為141個)
後期發展 • 早期氣質特徵一定會持續到後來嗎? • 面對難纏型嬰兒該怎麼做呢? • 面對難纏型的注意事項?
情緒 • 發展學者認為情緒(emotions)不只是感覺,它包含下列成分 1.感覺 2.生理效應 3.引發或伴隨感覺及生理變化的認知 4.目標
嬰兒有感覺嗎? • 研究發現一個月大的嬰兒至少有五種不同的情緒:興趣、驚訝、興喜、生氣和恐懼。 • 輕柔的聲音和心情的視覺刺激都會引發嬰兒的微笑及注視的興趣,而打針或其他痛苦的刺激則引發嬰兒的不安或較大嬰兒的生氣。
嬰兒的基本情緒 • 嬰兒要到2到7個月間才會浮現的主要或基本情緒是生氣、快樂、悲傷、恐懼、快樂和驚訝。 • 嬰兒能夠表現這些出生時並未浮現的情緒也許也需要學習。 • 2-8個月嬰兒之喜悅。 • 6-7個月的嬰兒特性:開始將人、物視為威脅。 恐懼是最後才浮現的情緒!!
正面情緒的發展:快樂 • 在6到10禮拜間的嬰兒,社會性微笑開始出現,到3個月大時,會對向他招手的真實人物報以微笑。 • 在3到6個月大的嬰兒會注視照顧者而和她們愉快的互動時,開懷大笑的情形大為增加,這是嬰兒開始和同伴共享正面情感的表現。
負面情緒的發展 • 面對飢餓和痛苦或其他不舒服的刺激。 • 兩個月大時,當嬰兒接受預防接種或無法控制玩具時,臉會脹紅出現生氣的表情。 • 在嬰兒對物的控制能力增加時,若失去控制可能出現負面反應。 • 3-4個月大的嬰兒,會期待照顧者對她們的社會性行為有反應。
自覺情緒的發展 • 尷尬、羞恥、愧疚、羨慕和驕傲等自我評價,這些需要兒童的對於自我的認知,所以比較晚才會分化出來。 • 驕傲和羞恥的表現的出現!
兒童的依戀行為 • 未滿三個月大的嬰兒:會接近你、對你微笑、和你有目光上的接觸。 • 四個月大左右:他可能見到你就皺眉,看了母親後才會靠近你。 • 八個月大:一看到你可能會到母親懷中,必須以玩具或是其他獎賞的方式來引誘他,但也不必太有把握,他可能會拒絕,令你覺得它可能不再喜歡你。一段時間之後再見面,他卻又開心地對著你笑,拉著你的手,想要離開母親跟著你回家。
情境程序 第一步驟:介紹(母+子):母親和嬰兒進入遊戲室。 第二步驟:暖身(母+子):母親和嬰兒一同探索遊戲室內的事物。 第三步驟:陌生人加入(母+子+陌生人):一位陌生女性進入遊戲室內。 第四步驟:母親離開(子+陌生人):母親離開房間,陌生女性試圖和嬰兒玩。 第五步驟:母與子重聚(母+子):母親回到遊戲室。 第六步驟:母親再度離開(子):嬰兒獨自一人留在遊戲室。 第七步驟:陌生人加入(子+陌生人):陌生女孩返回遊戲室。 第八步驟:母與子在重聚(母+子):母親返回休息室。
依戀模式 •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此類嬰兒以母親為安全的基地探索遊戲室,他們意識到母親的同在,會不時的察看,以確保需要之時母親會在身旁。母親離開時,他們會哭或抗議;母親回來後,嬰兒會靠近母親取得安慰,和她有肢體上的接觸。 •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是典型的黏人寶寶,不喜歡探索遊戲室內的事物。母親離開之時,會很生氣,哭了許久。母親回來後,他們雖然尋求肢體上的接觸,但可能即刻推開,甚至打母親,不易被安撫。Ainsworth認為,這類嬰兒不夠信任母親,不相信她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
迴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這類嬰兒不太在乎母親的離開,不以母親為基地,行為舉止視為母親不在場,眼神不太和母親接觸,也不會試圖吸引母親的注意。對母親的離開更是無動於衷,對她回來也毫無反應。
影響依附關係的因素 • 嬰兒因素:嬰兒的特質可能會影響母子關係。毒品寶寶的問題和困難型性格特質。 • 父母親因素:在父母親方面,未成年母親可能會影響依附的形成,因為她們不善於與孩子溝通或交流,對孩子行為線索的解讀和回應也有不足之處,以及父母所用的管教態度,此外,母親的憂鬱也影響依附關係的形成 。 • 家庭因素:子女太多會削弱母親和新生兒之間互動的機會。婚姻關係環境的壓力也會影響母子的互動
自我意識 • 當你在回答「我是誰」這問題的答案時,那難以捉摸的概念,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 • 自我的發展是在個體的整體發展歷程與其他個體的互動中形成 • 自我意識表現為對自己的認識、態度和行為的調節。它包括三種形式,即自我認識(狹義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內我調節。
自我認識的發展 • 對自己身體的認識: 1. 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2. 認識自己身体各部分。3. 認識自己的整体形象。4. 意識到身体内部狀態。5. 名字與身体聯繫。 *4~5個月:已能分辨鏡中自己與他人的臉孔。 • 對自己行動的意識: 動作的發展是兒童產生對自己行動的意識的前提條件。
對自己的心理活動的意識: “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識形成的主要標誌。“我”,意味着從行动中實際地成為主体,發展到意識了自己是各種行動和心理活動的主体。嬰兒從知道自己的名字發展到知道“我”,意味著從行動中實際地成為主體,發展到意識了自己是各種行動和心理活動的主體。 *18~24個月:已知實驗時鏡中自己臉上似乎有東西,出現較明顯的自我認識。 *2歲~3歲:自我概念受限於「現在的自我」 。
自我評價的發展 •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 • 它可以包括三種形式: (一)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 (二)自我評價常常帶有主觀情緒性 (三)自我評價受認識水平的限制四 • 掌握因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社會性比較,即從與別人比較中對自己作出評價,自我檢驗,或狹義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大約從2—3歲左右開始出現。 • 幼兒自我評價的發展和幼兒認知及情感的發展密切聯繫著。
自我調節的發展 • 自我意識的發展必須體現在自我調節或監督上。 • 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表現在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外部行為和內心活動,並且能夠恰當地評價和支配自己的認識活動、情感態度和動作行為,由此逐漸形成自我滿足、自尊心、自信心等等性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