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11 Views
蔣勳<我與書畫的緣分> 補充資料. 木柵高工 張素靜老師. 唐楷五大家. 歐陽詢 虞世南 褚遂良 顏真卿 柳公權. 歐陽詢( 557 年- 641 年) < 生平 >. 字信本,唐代書法家 , 今湖南長沙人。
E N D
蔣勳<我與書畫的緣分>補充資料 木柵高工 張素靜老師
唐楷五大家 • 歐陽詢 • 虞世南 • 褚遂良 • 顏真卿 • 柳公權
歐陽詢(557年-641年)<生平> • 字信本,唐代書法家,今湖南長沙人。 • 生於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是陳朝大司空歐陽頠的孫子。13歲那年,任陳朝廣州刺史的父親歐陽紇舉兵反陳,失敗被殺,全家為此而受到株連。歐陽詢因年幼而倖免於難,被父親的舊友中書令江總收養,並督教他經史書法。歐陽詢聰敏勤學,讀書數行同盡,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精通《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三史。後出仕隋太常博士。唐高祖李淵未起兵時,歐陽詢就是李家的座上客。李淵稱帝後,升遷為給事中。
歐陽詢(557年-641年)<書法> • 歐陽詢的書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後獨闢蹊徑,自成一家。 • 歐陽詢的形貌很醜陋,但他的書法卻譽滿天下,人們都爭著想得到他親筆書寫的尺犢文字,一旦得到就視作瑰寶,作為自己習字的範本。唐武德(618-624)年間,高句麗特地派使者來長安求取歐陽詢的書法。唐高祖李淵感嘆地說:「沒想到歐陽詢的名聲竟大到連遠方的夷狄都知道。他們看到歐陽詢的筆跡,一定以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歐陽詢(557年-641年)<軼事> • 歐陽詢篤好書法達到痴迷的程度。據說有一次歐陽詢騎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他騎在馬上仔細觀看了一陣才離開,但剛走幾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馬觀賞,讚歎多次,而不願離去,便乾脆鋪上氈子坐下反覆揣摩,最後竟在碑旁一連坐臥了3天才離去。
歐陽詢(557年-641年) • 武德七年,歐陽詢奉詔與裴矩、陳叔達修撰《藝文類聚》100卷。書成後,得到賞賜帛二百段。 • 唐太宗貞觀初年,歐陽詢升為太子率更令(因而又被稱為歐陽率更),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八十五歲時辭世。(以上據《舊唐書》和《新唐書》)
歐陽詢(557年-641年)<書法代表作品> 《九成宮醴泉銘》:楷書,是歐陽詢的代表作,學歐書多以此為范本,魏征撰文,唐大宗貞觀六年。公元623年)立碑。書法嚴謹峭勁,不取姿嵋之態。 •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也稱《溫彥博碑》:楷書,書此碑文時,已80高齡。唐大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 • 《皇甫誕碑》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稱《皇甫君碑》:楷書,是歐陽詢年輕時的作品,無立碑年月,碑藏於陝西西安。 • 《化度寺塔銘》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楷書,是歐陽詢得意的作品,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立。
虞世南(558年-638年)<生平> • 字伯施,唐朝著名的政治人物、文學家、詩人,書法家。浙江省餘姚人。 • 沉靜寡欲,博聞強記,在隋朝做過秘書郎,後來成為唐太宗身邊的重臣,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逝世後贈禮部尚書,繪像列於凌煙閣,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卒諡文懿。
虞世南(558年-638年)<書法> • 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 • 年輕時學書於當時著名書法家僧智永(王羲之七世孫),得其真傳,深得「二王」妙旨和智永筆法。
虞世南(558年-638年)<書法代表作品> • 《孔子廟堂碑》 • 《破邪論》 • 《汝南公主墓誌》 • 《摹蘭亭序》 • 《唐人摹蘭亭序三種》之一傳為虞世南真跡。 汝南公主墓誌
虞世南(558年-638年)<詩> • 虞世南亦是初唐大詩人,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 •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558年-638年)<評價> •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 「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生平> • 字登善,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錢塘人(今浙江杭州)。 • 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後在唐朝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唐高宗欲立武則天為皇后,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堅決反對。武后即位後,遭貶斥而死。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書法> • 褚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 • 其特點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舒展自如。《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也稱頌他為「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書法代表作> • 傳世的墨跡有《倪寬贊》,大字《陰符經》,他還臨摹過王羲之的《蘭亭序》。
顏真卿(709年-785年)<生平> • 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字清臣,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 • 開元年間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因遭到宰相楊國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今山東平原縣)。顏真卿估計到安祿山有可能謀反,一方面增修城池,集訓兵士,囤積糧食,另一方面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放鬆安祿山的疑心。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叛亂,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平原堅守不降。顏真卿又聯絡各地起兵反抗,響應者十七郡,他被推為盟主,合兵三十萬,致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後肅宗即位,拜顏真卿為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因此人稱「顏魯公」。德宗年間,遭到宰相盧杞嫉恨,被派往招撫淮西叛將李希烈,遂被殺。
顏真卿(709年-785年)<書法> • 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學張旭。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有力,人稱「顏體」。 • <書法代表作> • 傳世碑刻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李元靖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等最為著名。行書有《爭坐位帖》、《祭侄文稿》,其中《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著作有《自書告身》及《祭侄文稿》等。後人編有《顏魯公文集》。
顏真卿(709年-785年)<書法>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柳公權(778年—865年)<生平> • 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卒於任上。 • 由於他也被皇帝封為河東郡公,因此後人也稱他「柳河東」。他是顏真卿的後繼者,後世以「顏柳」並稱他們,成為歷代書法的楷模。
柳公權(778年—865年)<作品特色> • 柳公權的書法在唐朝當時即負盛名,民間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茍。在字的特色上,初學王羲之,後師顏真卿,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 • 也由於他作品獨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權的書法有「柳體」之稱。唐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宗為之動容。
柳公權(778年—865年)<作品特色> • 宋代朱長文《墨池編》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 • 《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
柳公權(778年—865年)<著名作品> • 《李晟碑》 • 《玄秘塔碑》 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玄秘塔碑》立于唐會昌元年(西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陝西西安碑林。楷書28行,行54字。 • 《金剛經》 • 《神策軍碑》
北宋山水畫三大家 • 范寬 • 董源 • 李成
范寬 • 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畫家,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因為他性情寬厚,不拘成禮,時人呼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 • 擅長山水畫,起初學習李成、荊浩,其後能細心觀察萬物而融入作品、獨豎一格,與關仝、李成,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之主流。 <生平>
范寬 • 范寬早年師從荊浩、李成,而能自出機杼,與兩位師長並稱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范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采用全景式高遠構圖,著名書畫家米芾在其《畫史》中說「范寬山水,顯顯如恆岱」。 <風格>
范寬 • 范寬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畫譜》)般的沉郁效果,襯托出山勢的險峻硬朗,元朝人湯垕星評價稱「范寬得山之骨法」。但是米芾認為范寬用墨過濃,「土石不分」,是其缺點。 • 范寬還善畫雪景,是其一大創造,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 雪景寒林圖 <風格>
范寬 • 范寬自宋朝開始,就是畫家們學習和摹仿的對象。南宋的李唐好學范寬,其後又有馬遠、夏圭等人學習李唐,使得整個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幾乎全部出自范寬一系。後人將范寬與李成、董源二人合稱「宋三家」,之後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畫派」和現代的黃賓虹等大師,都受到范寬畫風的影響。 <影響和評價>
范寬 • 元朝大書畫家趙孟頫稱讚范寬的畫「真古今絕筆也」,明朝大畫家董其昌評價范寬「宋畫第一」。但是也有人有不同意見,比如蘇軾雖然非常推崇范寬,卻覺得其畫「微有俗氣」,與古代中國文人淡雅風格略有不符。 • 2004年,美國《生活》雜誌將范寬評為上一千年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 <影響和評價>
<代表作> 范寬 • 由於年代久遠,范寬的真跡現存並不多,但是僅存的數件均為精品。如谿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雪山蕭寺圖等等。 谿山行旅圖
董源 • 字叔達,中國五代南唐畫家,江南鐘陵人,又稱董北苑。擅長山水,兼工牛、虎、龍、水。《圖畫見聞志》上說他畫牛虎,有「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略凡格」之評。 洞天山堂圖
李成 • (919年-約967年),字咸熙,中國五代宋初畫家,青州(今屬山東濰坊)人。 • 唐宗室,山水畫家,在北宋時期和范寬、關仝並稱為「三家鼎峙」,他多作淡墨山水,所謂「惜墨如金」,如在夢霧之中。當時評價他「凡稱山水者必以成為古今第一。」,將他的山水和吳道玄的人物相提並論。他主要描繪齊魯一帶山水。後代郭熙等人都是師法他的山水畫法。 <生平與評價>
李成 • 作品有《盤車圖》、《漁樂圖》、《寒鴉圖》、《山水圖》等。宣和御府所藏有一百九十五卷,真偽難辨。只有翟院深的摹本可以亂真,但缺少神氣。現存的宋畫中有他和王曉合作的《讀碑窠石圖》。 <代表作> 晴巒蕭寺圖
李成 晴巒蕭寺圖 局部 晴巒蕭寺圖 細節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 2.李澤厚--美的歷程 風雲時代出版 3.蔣勳--藝術概論 4.蔣勳--大度 山山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