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27 Views
农村中学新课改培训与反思. —— 德化南埕中学. 农村中学新课改培训与反思.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 《德化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切实做好教师课改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实际能力,使教师全面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及有关政策,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做好宣传工作。 (二)、组织通识性培训 (三)、培训方式及要求. (一)、做好宣传工作。.
E N D
农村中学新课改培训与反思 ——德化南埕中学
农村中学新课改培训与反思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 《德化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切实做好教师课改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实际能力,使教师全面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及有关政策,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做好宣传工作。 (二)、组织通识性培训 (三)、培训方式及要求
(一)、做好宣传工作。 大力宣传实验的目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政策等,举行形式多样的座谈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组织通识性培训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学习研究为主要内容,以省、市、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文件要求和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础教材,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 ①素质教育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 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 ③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④新教材与评价改革; ⑤学生自主发展与研究性学习; ⑥课程资源的开发。 2、学科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培训 面向全体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学科进行集中培训。主要内容有: ①课程标准研究; ②新教材研究; ③新教材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 ④有关本课程的其他内容。
(三)、培训方式及要求 1、坚持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合作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每位教师就教学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撰写一篇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反思性文章。 2、教务处负责全校教师的培训,全校通识性培训于2003年春开始,2004春季完成。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培训采用“流动式”,遵循“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时间表分期分批进行,于2004年秋季开学前结束。 3、教务处在2004年秋季开学后,对教师加强后续培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经验介绍、咨询指导等,把备课、说课、评课作为主要活动载体。同时,严格考核要求,考试合格,记相应学分,并作为实施新课程教师上岗的必备条件。
课改新的认识和体会 新课程体现着素质教育宗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学习与领会新课程的标准,我们对课改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体现了创新与继承的过程 :
(一)、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宗旨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与传统教育观不同的崭新的教育理论,新颖独特,时代感强。课程标准把握住时代精神的脉搏,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融会了世界优秀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与此同时,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时候,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注重体现出中国特色,将世界性与民族性融为一体,表现出开放、鲜活的生命力。新课程标准十分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渗透,如查阅资料、浏览网络、收集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个别化教学,进行探索性学习等。
(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A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建立起符合青少年学习特点和需要的以综合为特征、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课程目标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教学领域内的一次深层次的革命,这是一线教师感受最深和最受鼓舞之处。
(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B 新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位置,为学生创设了大量调研、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有些研究性学习案例十分典型精彩。这些学习活动的创设,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基层教师理解“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启示,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拓展了空间。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各学科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上有许多新颖、活泼的做法值得称道。
(三)、体现了创新与继承的过程 : 1、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理念创新的可贵之处,不是通过堆砌一大堆新的理念和口号,而是要抓住最紧扣时代的方面,简洁地、重点突出地体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鲜明的时代精神。 2、课程方法的创新。课程方法的创新不是完全重起炉灶,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分析清楚原有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评价和课程实施方法的利弊,趋利避害;要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和教育科学的进展,及时吸收和消化那些经过国内外实践检验的新方法,不断对原有的方法体系进行发展性的更新。 3、课程体系结构的创新。它把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在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呼声代表了课程结构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 4、课程内容的创新。课程内容创新就是要以加强内容的时代性为主,在内容安排上体现一些基本的课程思想。跨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终的方向是真正顾及每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顾及学生今天的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能够始终保持继承和创新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改革机制,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思想真正确立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问题? 学校教师在课改通识性培训的基础上,并通过网络、媒体、报刊等了解有关课改知识,认为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问题。 新课程揭示了教师角色在三个方面的转变:(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3)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样,原来的教学方式明显不能再满足现在的教学需要,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转变。可我们的部分教师却简单地认为,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由原来的教师讲变为学生说,原来该分析讲解的内容,统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查资料,课堂上不过是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大家对答案,如果答案与教参不符,再进行引导,让学生答出教参上的答案即可。殊不知,这样的教法,其实是穿新鞋走老路,性质仍是一样的。而且,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对于现在多数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许多学生家里既无藏书,又无电脑,学校图书馆又定时定人开放,甚至有些学生家长还是文盲,这样的情况下,你叫学生到哪里去查资料?还有,一些学生虽有条件,但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就可能会沉迷于上网。如此,你能放心地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吗?对学习较好的尖子生,往往最具有发言权,他们的答案在小组中也显得较有权威性。这样,在小组讨论当中,其他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就只能是配角,做个样子罢了。这与新课改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主角相背离。而且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会变得沉默不语,成为那些尖子生的跟随者,没了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还有一些较顽皮的学生,甚至会趁讨论的机会聊天、嬉戏。
为什么会造成这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为什么会造成这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部分教师只是很肤浅地理解新课程标准,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反思,造成了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浅解与误解。 (二)部分教师固守着自己的“责任田”,抱残守缺。他们担心转变了教学方式会教不好,担心学生考不出好成绩,总觉得,如果不按教参上的答案就不正确,知识不讲就放心不下,心里不踏实。 (三)部分教师仓促上马,对以前的一些名家知之甚少,对一些理论一知半解,腹中空空,心中无底,会造成根本不知从何做起。 曾有专家指出,课改课堂不是表演课,不是换一下形式就叫做课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应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应该引导学生全体参与,让学生乐学爱学。
二、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个性差异,应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我们有些教师却误解为:要尊重学生,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就是不管学生如何回答,一概地进行肯定和表扬。新课程要求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不同的看法、观点,要支持学生在现在的答案之外探寻“新事物”的尝试,但并不是不管青红皂白,只要学生懂得说、肯开口就一概地肯定。而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一就一,二就二,学生答错了,就得直接给他指出来。再说,如果现在的学生连一句“你错了”、“你不对”都承受不起的话,那么将来又如何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社会呢?一味地迁就学生、放任自流还有可能使学生滋生骄傲甚至自以为是的情绪。由此可见,表面看来似乎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却使学生变得骄傲自大、是非不分,削弱了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所以,在评价学生的问题上,应该是尽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但不能去迁就,不能放任自流、信马由缰。
三、观念的转变问题 毋庸置疑,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真正把课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还是一线的教师。因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新课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对于有许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要他们一下子舍弃自己原有的经验,重新去探索一套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过程是痛苦而又艰难的,但这就犹如新生儿总要面对阵痛一样,啼哭过后总要成长的。这不仅是改变,更重要的是重组与创新。但要真正进行重组与创新,仅仅听几次讲座,参加几次课程培训,就能够解决问题吗?要想真正转变观念,教师的知识、思想、理论储备都必须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师如果对新课改似懂非懂甚至理解错误,就有可能把新课程嫁接在陈腐的应试教育上而生出一个怪胎来。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报刊杂志和网络,不断学习,对新课程进行理解、消化、吸收,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四、教研、教改、课改经费不足。 农村初级中学往往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利,想到名校参观学习先进经验或请名师到校讲学指导,这些都由于经费问题而成了纸上谈兵,因此,农村初级中学往往是以校为单位教研、教改、课改处于半封闭状态,从而制约了教研、教改、课改层次的提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课程改革更是如此。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突破原来的框框,使新课程改革得以真正地实施;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总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课程改革更是如此。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突破原来的框框,使新课程改革得以真正地实施;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总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完 德化南埕中学 资料收集整理、文稿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