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第四章 反应器中的混合及 对反应的影响

第四章 反应器中的混合及 对反应的影响. 讨论:非理想流动和反应器的混合 及其对反应的影响。. 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 4-1 混合现象的分类 按混合对象的年龄分: 同龄混合 :相同年龄物料之间的混合。 返混 :不同年龄物料之间的混合(不同时刻进入反应器的物料的混合) 按混合发生的尺度分: 宏观混合 :设备尺度。全混流和平推流是宏观混合的两种极限流动状态。 微观混合 :物料微团尺度。微团 —— 固体颗粒、液滴或气泡等尺度的物料聚集体。 (微团间完全均一混合→均相反应过程;

pats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反应器中的混合及 对反应的影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反应器中的混合及 对反应的影响 讨论:非理想流动和反应器的混合 及其对反应的影响。

  2. 第一节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 • 4-1混合现象的分类 • 按混合对象的年龄分: • 同龄混合:相同年龄物料之间的混合。 • 返混:不同年龄物料之间的混合(不同时刻进入反应器的物料的混合) • 按混合发生的尺度分: • 宏观混合:设备尺度。全混流和平推流是宏观混合的两种极限流动状态。 • 微观混合:物料微团尺度。微团——固体颗粒、液滴或气泡等尺度的物料聚集体。 • (微团间完全均一混合→均相反应过程; • 微团间完全不混合→固相加工反应过程; • 互不相溶的液-液反应过程介于两者之间。)

  3. 4-2连续过程的考察方法 • 一、以反应器为对象的考察方法: 均相反应过程。 前提:微团间的充分混合。 以反应器容积或微元为考察对象。 • 二、以反应物料为对象的考察方法: 微团间(完全)不混合。 固相加工反应过程=>需知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情况及反应的动力学性质。

  4. 第二节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及其性质 • 4-3 停留时间分布 • 物料在反应器中的最终转化率,取决于质 点的寿命,而非质点的年龄。 • 停留时间→质点的寿命; 停留时间分布→质点的寿命分布。 • 随机过程→概率论: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5. 4-3 停留时间分布 • 一、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t): 概率密度函数 • 定义:同时进入反应器的N个流体质点中,停留时间介于 间的质点所占分率 为 ,即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 • 关系曲线 • 归一化性质:

  6. 4-3 停留时间分布 • 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概率函数 • 定义:流过反应器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质点(或停留时间界于0~t间的质点)所占的分率。 • F(t)~t关于曲线: • F(t)~E(t)关系: •      (4-4)

  7. 4-4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 借助于“示踪物”的应答技术。 • 示踪物:光子的、电子的、化学的、放射性的特点。 • 据示踪物输入方法,分为: 阶跃注入法; 脉冲注入法; 周期注入法等。

  8. 4-4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 一、阶跃法: 设备内处于定态流动后,自某瞬间 (t=0)起连续加入示踪剂(Co),并分析 出口示踪剂浓度(C)随时间的变化。  • 阶跃注入曲线(b) • 出口应答曲线:形状取决于反应器类型。 • 可导得:*    (4-6) • 特点:直接、方便测定

  9. 4-4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 二、脉冲法: 当反应器处于定态流动时后,在某极 短时间内,将示踪剂注入进料中,同时分析 出口流体中示踪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脉冲注入曲线(a) • 出口应答曲线:形状取决于反应器类型。

  10. 4-4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 可导得: 特点:既可测 ,又可测

  11. 4-5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 • 一、教学期望* 据概率论,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 就是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平均停留时间tm(即 =tm) • 平均停留时间tm:tm指整个物料(而非个 别质点)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不管流型如 何,皆可导出:

  12. 4-5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 • 数学期望 : • (4-17) • 对离散型测定值: • (4-18)

  13. 4-5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 • 二、方差(离散度): • 定义: • 对离散型测定值: • 或 • 物理意义:停留时间分布离散程度的量度。(表示物料停留时间对平均停留时间偏离的某种量度)

  14. 4-5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 • 三、对比时间 : • 定义:无因次对比时间 • 关系: • (1) • (2) • (3) • (4)

  15. 4-5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 • 平推流: • 全混流: • 中间流:

  16. 4-6理想流型的停留时间分布 • 一、平推流:

  17. 4-6理想流型的停留时间分布 • 二、全混流:

  18. 第三节非理想流动模型 • 4-7 数学模型方法 • 利用返混程度的数学描述和反应动力学关 系,对反应过程进行定量设计计算。 • 对几种典型的非理想流型,在理想流型 基础上,作适当修正。

  19. 4-8轴向混合模型 • 描述非理想流动的主要模型之一。 特别适用于返混程度不大的系统,如管 式、塔式反应器。 • 要点: • ①径向浓度均匀 • ②轴向:流速、扩散系数相同 • ③浓度是流动距离的连续函数。 • 在平推流模型基础上,再迭加一个轴向混 合的校正。 • 模型参数——轴向混合弥散系数Ez

  20. 4-8轴向混合模型 • 数学模型 • 式中, Peclet准数,表示轴向对 流流动与轴向弥散流动的相对大小。 • 表示返混大小; • 时,无轴向混合(平推流型) • 时,轴向混合最大(全混流型)。

  21. 4-8轴向混合模型

  22. 4-8轴向混合模型 • Erf为误差函数: • * 当返混程度较小时,数学期望 ; • 方差 由停留时间分布测定 ,进而求Pe,再 求模型参数Ez。

  23. 4-9多级串联全混流模型 • 用m个等体积全混流模型来模拟实际反器, 使总体积=实际反应器体积;模型参数为m • ,可见,m=1 时,全混流; • m→∞时,平推流。

  24. 第四节混合程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不同的返混程度与不同的微观混合状态, 其反应结果不同。 本节讨论不同宏观混合程度下,微团尺寸 上完全不混合、不完全混合过程的反应结果。

  25. 4-10停留时间分布对固相加工过程反应结果的影响4-10停留时间分布对固相加工过程反应结果的影响 • 宏观混合――返混――停留时间分布; • 微观状态――固体颗粒,不发生微观混合   停留时间分布影响反应总结果。 • * 不同函数特征时,变量不均匀性的影响: • 对 , • 对固相加工反应过程,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对 反应结果的影响,依赖于反应过程的特征,即 反应结果与停留时间的关系。

  26. 4-11微观混合及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宏观混合——返混-停留时间分布; • 微观状态-液滴、气泡,微观混合→消除 各滴浓度水平差异。 • 滴际混合:液滴间合并——再分散过程 • 滴际混合程度不同,情况不同:

  27. 4-11微观混合及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 结论: • ①滴际混合和微团间混合状态,只有在返 混存在情况下,才会对化学反应结果产生影 响。 • ②滴际混合:对一级反应速率无影响;对 大于一级反应速率不利;对小于一级反应速 率有利。级数偏离一级愈远,影响愈大。 • ③转化率愈高,影响程度愈大。

  28. 第五节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计算 • 计算思路:借助某种非理想流动模型,通 过实测的停留时间分布,求得模型参数,再 计算反应结果。 • 4-12 轴向混合反应器的转化率 • 一级不可逆反应: 计算公式:P144(4-71) • 非一级反应: 无计算公式,数值解; 二级反应:见曲线图

  29. 4-13多级串联全混流反应器的转化率 • 一级不可逆反应: • 串联级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