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

第四章 猪的育种

第四章 猪的育种. 德州学院农学系. 本章的主要内容. 猪的主要经济性状 种猪性能测定. 第一节 猪的主要经济性状. 育肥性状 胴体性状 肉质性状 繁殖性状 质量性状. 一、育肥性状. 生长速度: 平均日增重( 30 ~ 100kg ) 达到一定目标体重( 100kg )的日龄 中国地方品种: 300-600g/d ; 国外引进品种: >800g/d 饲料转化率: 从 30 ~ 100kg 阶段每单位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 料重比. 一、育肥性状.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猪的育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猪的育种 德州学院农学系

  2. 本章的主要内容 • 猪的主要经济性状 • 种猪性能测定

  3. 第一节 猪的主要经济性状 • 育肥性状 • 胴体性状 • 肉质性状 • 繁殖性状 • 质量性状

  4. 一、育肥性状 • 生长速度: • 平均日增重(30~100kg) • 达到一定目标体重(100kg)的日龄 • 中国地方品种:300-600g/d; • 国外引进品种:>800g/d • 饲料转化率:从30~100kg阶段每单位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 料重比

  5. 一、育肥性状 • 活体背膘厚:在测定100kg体重日龄时,同时测定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采用B超扫描测定倒数第3~4肋间处离背中线5cm处的背膘厚,单位为mm。 • 采食量:平均日采食量表示

  6. 二、胴体性状

  7. 二、胴体性状 • 胴体重:(carcass weight) 去头、蹄、尾、内脏 ; 保留板油和肾脏

  8. 二、胴体性状 • 屠宰率: =宰前重/胴体重×100% 杜洛克:74.38% 苏太猪:72.88 % 太湖猪:66.7%

  9. 耻骨联合前缘 耻骨联合前缘 胴体长 胴体长 胸骨联合前缘 胸骨联合前缘 二、胴体性状 • 胴体长 (胴体斜长):胴体倒挂时从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与胸骨联合点前缘间的距离。

  10. 二、胴体性状 • 背膘厚(一点) 第6-7肋骨背膘厚 6-7肋骨背膘厚

  11. 二、胴体性状 • 背膘厚(三点) • 平均背膘厚= (肩部最厚处 +最后肋骨处 +腰荐结合处)/3 腰荐椎结合处 最后肋骨处 肩部最厚处

  12. 二、胴体性状 • 皮厚: 第6-7肋骨处皮肤厚度(毫米),用游标卡尺测 第6-7肋骨处

  13. 二、胴体性状 • 眼肌面积: 胴体胸腰椎结 处背长肌横断 面面积,用硫酸 纸描绘眼肌面 积(两次)

  14. 二、胴体性状 • 眼肌面积: 用硫酸纸描绘眼 肌面积(两次), 用求积仪或方格 计算纸求出眼肌 面积(cm2)。 眼肌面积(cm2) =眼肌宽度(cm) ×眼肌厚度(cm) ×0.7 眼肌高度 眼肌宽度

  15. 二、胴体性状 • 胴体瘦肉率: 用手工剥离半胴体。分成瘦肉、脂肪、皮、骨四部分,分别称重,再相加,作为100%;(不计算分割过程中的损耗,不包括板油、肾 )。分别计算瘦肉、脂肪、皮、骨所占的比例。

  16. 三、肉质性状 • 肉色 (肌肉中色素含量) 测定方法: 1、客观仪器测定 反射值高低 L>53为PSE肉 2、主观评分法 5分标准图法

  17. 三、肉质性状—肉色

  18. 三、肉质性状 • 肌肉pH:玻璃电极测定 背最长肌:判定PSE肉 pH <5.5 半膜肌: 判定DFD肉 pH >6.2 • 肌肉嫩度 :肌纤维直径、肌肉中结缔组织等有 关,用剪切力表示 • 肌内脂肪含量:2.5-3%最佳。

  19. 三、肉质性状---系水力 • 取背最长肌第1-2腰椎处厚度为1厘米肉片。用圆形取样器(直径2.523或3.385厘米)取下面积为5或10平方厘米的圆形肉样,称重后将肉样夹于两层纱布之间,上下各垫18层新华定性中速滤纸。 置于土壤允许膨胀压缩仪平台上加压至35千克,保持5分钟

  20. 四、繁殖性能 • 产仔数 • 初生重 • 断乳窝重 • 初产日龄 • 产仔间隔

  21. 四、繁殖性能--- 不同胎次金华母猪的产仔数

  22. 配种前短期能量高低对排卵的影响

  23. 五、质量性状---毛色、耳型和遗传缺陷 1、毛色: (1)白色对非白色显性,有时有黑斑 (2)黑色对白环带呈不完全显性 (3)黑色对红色显性 (4)花斑基因:隐形基因,可以通过横交净化 淘汰 2、耳型:长白猪为垂耳,大约克为立耳,垂耳 对立耳为不完全显性

  24. 黑斑基因

  25. 五、质量性状---毛色、耳型和遗传缺陷 3、遗传缺陷: (1)致死基因:导致妊娠期胚胎死亡; (2)猪的应激综合症(PSS)基因: 猪在应激 条件下发生恶性猝死和肉质变劣。现查 明,PSS基因是由于兰尼定受体基因突变产 生,此突变基因(氟烷阳性基因)为完全 隐形遗传。 (3)另外有锁肛、隐睾、阴囊疝等

  26. 遗传缺陷

  27. 第二节 种猪性能测定 • 概念:按测定方案将种猪置于相对一致的标准 环境条件下进行测定的全过程。包括测 定信息,测定结果,根据测定结果按标 准进行评估、分级和良种登记。 • 类型:中心测定站测定和农场内测定

  28. 一、性能测定的发展 • 长白猪的成功培育(丹麦) • 20世纪初, • 同胞和后裔测定 自身测定(超声波) • 测定站测定 • 欧美日各国采用测定站测定 • 我国于1985年建立了第一个种猪测定站 • 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

  29. 二、性能测定方案 • 测定中心集中测定(测定站测定) • 场内测定(现场测定或农场测定) • 同步测定

  30. 二、性能测定方案----测定中心集中测定 • 公猪本身测定(生长性状和活体背膘) • 公猪本身性能加同胞(胴体和肉质性能)测定 • 电子识别自动记料测试系统

  31. 二、性能测定方案----测定中心集中测定 1、公猪性能测定 • 指在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下测定公猪一个或几个表型性状,按照相应的品种的标准,进行分等定级,或根据估计育种值或综合选择指数的高低,判定其优劣。 • 核心种猪场的每个血统种公猪都测定 • 每头公猪与配3头核心群母猪,每窝选1头公猪送测定中心时行测定

  32. 二、性能测定方案----测定中心集中测定 2、公猪本身性能加同胞 • 每头公猪与配3头核心群母猪,每窝选1头公猪、1头去势公猪、1头母猪送测定中心时行测定 • 公猪单栏饲养,其余同胞在同一栏内

  33. 3、电子识别自动记料测试系统 二、性能测定方案----测定中心集中测定 法国生产 ACEMA-64 猪自动化 测试系统

  34. 二、性能测定方案----场内测定 • 后备公猪和后备母猪的测定 • 体重100kg时测定活体背膘厚并称重 • 计算体重达100kg时的背膘厚和日龄, 用于育种值估计

  35. 性能测定--单栏饲养

  36. 二、性能测定方案----同步测定 • 根据统一的测定规程,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同时进行,利用BLUP(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和REML(约束极大似然法),消除场间等环境偏差,进行个体育种值估计,以提高群内选择差,加大选择强度。

  37. 武汉种猪测定中心测定方案 • 场内测定 后备公、母猪2-6月龄平均日增重,85kg时活体背膘 • 测定站测定 • 选送 • 25-90kg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 90kg时活体背膘 • 胴体性状

  38. 广东省种猪测定方案 • 主要实施公猪性能测定 • 测定项目 • 平均日增重、平均饲料利用率、平均背膘厚

  39. 丹麦的测定方案 • 测定站测定 • 同窝的1公、1母和1去势公猪组成, • 测定重量范围25-90kg • 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效率 • 中央试验站测定与场内测定 • 4-5周龄集中断奶,统一处理 • 25kg时送往中央试验站 • 同一头公猪最多测定50个后代,同一窝中只能测定1-3头公猪 • 每组猪在体重30-100kg测定

  40. 种猪测定技术操作规程 • 送测条件与要求 • 送测品种要求  • 送测个体要求 • 测定前的隔离观察与预试 • 测定方法 • 测定猪的饲养管理 • 测成成绩评定 • 测定成绩的公布及合格种猪的利用

  41. 第三节 种猪的选择 • 种猪在性能测定后,有的生长快,但外形不好,不能留种 • 综合评定=性能测定+外形评定 • 外形评定可一票否决

  42. 一、种公猪的选择 • 体型外貌:要求头和颈较轻细,占身体的比例小,胸宽深,背宽平,体躯要长,腹部平直,肩部和臀部发达,肌肉丰满,骨骼粗壮,四肢有力,体质强健,符合本品种的特征。 • 繁殖性能:要求生殖器官发育正常,有缺陷的公猪要淘汰;对公猪精液的品质进行检查,精液质量优良,性欲良好,配种能力强。 • 生长肥育性能:要求生长快,体重达100kg的日龄在170天以下;料肉比在2.8kg以下;背膘薄,在15mm以下。   

  43. 种公猪的留种 三个阶段 • 断奶时进行初选:从大窝中选留长势好,身体健壮的仔猪,初选时尽量多留。另外就是数量判断法,例如一头母猪产10个仔,公八母二,则公猪可做良种留下,母猪即在淘汰之列,相反则淘公留母。 • 5-6月龄时进行二选:根据每头测定猪的育种值,综合体型外貌评分,由高到低进行挑选。 • 8-10月龄进行终选:淘汰爬跨能力弱、精液品质差的公猪,使最终选留的数量达到规模要求。种公猪的留种比例,最好能实现10—20选1,至少不能低于5选1;

  44. 睾丸发育差(左)

  45. 睾丸不对称

  46. 种公猪的淘汰原则 • 使用年限一般控制在2年左右,种公猪年淘汰率在50%左右。 • 凡性欲低下,经调教及药物处理仍无改善的后备公猪应及时淘汰。 • 凡睾丸器质性病变(肿大、萎缩)的公猪应及时淘汰。 • 精液品质差、配种受胎率低、与配母猪产仔少的公猪应予淘汰 。 • 患过细小病毒、乙脑、伪狂犬等疾病的公猪应予淘汰。 • 肢蹄疾病严重,影响配种使用的公猪应予淘汰。 • 因病长期不能配种的公猪应淘汰。 • 三周岁以上的老年公猪一般应予淘汰。

  47. 二、种母猪的选择 • 体型外貌:符合本品种要求;乳房和乳头:乳头排列整齐,有一定间距,分布均匀,无瞎、内翻乳头。外生殖器正常,四肢强健,体躯有一定深度 • 繁殖性能:后备种猪在6~8月龄时配种,要求发情明显,易受孕。当母猪有繁殖成绩后,要重点选留那些产仔数高、泌乳力强、母性好、仔猪育成多的种母猪。根据实际情况,淘汰繁殖性能表现不良的母猪 • 生长肥育性能:可参照公猪的方法,但指标要求可适当降低,可以不测定饲料转化率,只测定生长速度和背膘厚。

  48. 三、后备猪的选择 (一般经过4个阶段) 1、断奶阶段选择 2、性能测定结束阶段选择 3、母猪繁殖配种和繁殖阶段选择 4、终选阶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