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553 Views
全球化下的大趨勢與大格局. 蕭萬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 董事長 2007 年 3 月 26 日. 背 景. 近二十年「全球化」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發展趨勢,涵蓋著政治、社會、經濟等面向 。其中, 尤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最為顯著。 二次戰後, WTO 等國際組織致力降低各國經濟藩籬,加速產品、服務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 (FDI) 迅速成長。 1990 年代後,資訊科技的大量運用更加速全球化進行。 本報告內容主題有以下五項 : 全球化改變全球產業面貌 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因素 全球化下重要趨勢 面對的全球化,台灣的挑戰、優勢與限制 台灣因應全球化下的經濟策略.
E N D
全球化下的大趨勢與大格局 蕭萬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 董事長 2007年3月26日
背 景 • 近二十年「全球化」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發展趨勢,涵蓋著政治、社會、經濟等面向。其中,尤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最為顯著。 • 二次戰後,WTO等國際組織致力降低各國經濟藩籬,加速產品、服務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 (FDI)迅速成長。 • 1990年代後,資訊科技的大量運用更加速全球化進行。 • 本報告內容主題有以下五項: • 全球化改變全球產業面貌 • 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因素 • 全球化下重要趨勢 • 面對的全球化,台灣的挑戰、優勢與限制 • 台灣因應全球化下的經濟策略
一、全球化改變全球產業面貌 世界市場一體化 跨國分工趨勢 產業聚落現象
世界市場一體化 • 隨著各國貿易障礙大幅且有效的排除,資訊快速的傳遞,運輸條件的改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各國市場逐漸融入全球的市場體系。 • 得以運用世界資源:勞動、資本,甚至與知識。 • 廠商面對的是廣大的世界市場,有其龐大商機亦有其競爭壓力。
生產加值跨國分散 • 隨著世界市場一體化的趨勢,全球生產網絡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GPN) 形成,加深生產跨國分散。 • 先進國家廠商通常藉由FDI或是委外代工的方式,將生產行為自母國本廠移出,而由海外子公司或廠商生產,以取得更高的效益。 • 以HP印表機的全球生產服務分佈為例。
產業聚落現象 • 全球市場趨於一體化、生產跨國分散,但生產廠商的區位選擇卻有地理集中的現象,以形成產業聚落。 • 產業聚落優勢源自於:技術勞工之匯集、專業性供應商的支持,與技術知識學習效果。 • 產業空間的聚集可形成外人投資的「區位優勢 」,投資廠商聚集同一地區的現象,足以產生誘發下一波FDI的能量。 • 產業聚落有助於促使跨國企業子公司積極運用當地的銷售與生產網絡,並進用當地所生產之原料與中間投入。 • 中國大陸已成為我國、日、韓以及其他歐美跨國廠商投資選擇的重要區位。憑藉低成本的勞動力,搭配外商聚落所形成的上下游產業群聚的優勢,不單產生高度的生產能量,亦匯聚而成龐大的市場需求,藉以吸收外人投資, 即可形成所謂的「滾雪球效應」(snowballing effect) 。
二、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因素 資訊科技大量應用 WTO-貿易自由化 FDI障礙排除 人才移動
資訊科技驅動全球化 • 資訊透過網路超越時間與距離,使全世界的人們可在瞬間內,共同享用資訊,形成一個新的資訊社會。全世界的人們除了當資訊的接收者外,亦都能夠成為全世界的資訊發送者。 • 資訊科技提升人類知識創造、流通、加值能力 • 資訊技術的快速進展發明更便捷的方式取得外部知識,有利於新知識、新技術的衍生。 • 資訊技術的快速流通,致使製造生產模式跨國分散化,並消除了對貿易造成阻礙的地理性疆域界線,將貿易觸角延伸至全球,促進市場一體化。
資訊科技打破空間限制 • 資訊科技的功能 • 是一種交易技術:「電子商務」 • 一種知識搜尋與交換的技術:「維基百科 (Wikipedia )」 • 應用創新 • 服務模式創新-分析所掌握潛在客戶的資料,配合客戶的特殊需求、新的生活型態,為客戶量身訂做提供服務,以符合生活型態的需求; • 供應鏈創新-網際網路是資訊的基本架構,提供資訊交流與服務資訊流通功能,配合有形產品流通管道,提供供應鏈創新廣闊的空間。
資訊科技應用提昇全球運籌效能 • 全球運籌(Global Logistic, GL)近似國際性的Just-in-time體系。 • 就全球運籌下,應用資訊科技提昇廠商以下效能: • 跨國生產模組化(modularity) • e 化以促進供應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data mining • 跨組織企業流程化合理化 • 國際架構下,進行產、銷、運籌配置和供應鏈管理
國際級大廠代工廠、供應商、盟友通路、最終市場國際級大廠代工廠、供應商、盟友通路、最終市場 附加價值 研發 品牌 行銷 配銷 零組件 設計 組裝 價值鏈 全球運籌基本模型
WTO加速經濟全球化 • WTO多邊貿易體系之基本理念在於創造一個自由、公平之國際貿易環境,期能透過貿易提升開發中與低度開發國家之經濟發展。 • 基本理念與規範準則包含:不歧視原則、漸進式開放市場、對關稅與非關稅措施予以約束、促進公平競爭及鼓勵發展與經濟轉型等五項 。 • WTO致力於關稅與非關稅障礙的調降,以及跨國資本移動自由化的實現,促使近年來全球生產要素加速重新配置。
1968-99年工業化國家的關稅減讓幅度 資料來源: WTO 網站 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minist_e/min01_e/brief_e/brief21_e.htm
WTO與國際投資規範 • 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1986年最終達成《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Agreement of Trade 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 TRIMs)針對與貿易相關的投資措施加以規範。考慮到發展中國家成員特殊的貿易、發展和財政需要其主要內容如下︰ • 投資措施與國民待遇、投資措施與禁止數量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通知和過渡期安排、透明度要求 • 消除會引起限制及扭曲貿易效果之投資措施,要求各會員不得有採行:自製率要求、出口要求、貿易平衡要求、外匯使用管制等投資措施。
開發中國家吸收外資能量提昇 • 開發中國家因中國大陸與香港吸收外資能量的提昇, 而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服務業FDI的大幅成長 • 近年服務業FDI的大幅成長,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尤為明顯。
服務業FDI大幅成長的意涵 • 開發中國家隨著經濟成長,對服務產品需求增加。以服務業經濟為主體的先進國家,向外積極擴展海外市場。 • GATT/WTO多邊諮商談判後,促使各國對外開放服務業市場的投資,有效擴大服務業FDI的規模。 • 就貿易與金融服務業者而言,於當地設立營運據點,可就近服務其原先在母國的客戶。
全球化下人才加快移動 • 跨國企業在全球化考量下,將生產移往具有比較利益的地區,降低生產成本,進而提高生產力與技術。 • 資金向效率高的地方移動,同樣地,愈高素質的人才移動性也愈高; • 高科技企業從世界各地網羅高科技人才,勞力密集的企業則吸納低技術水平的勞工; • 母公司則分從本國及外國約聘人才前往世界各地的子公司; • 國際間的人口遷徙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的人才移動 。 • 全球各區域經濟的發展落差,造成全球人才的移動,形成人才輸出及人才輸入的現象,而此種突破國家界線的人才移動模式,不僅影響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存量,亦巨幅加速全球化的發展。
全球科技人才需求大增 • 國際間因研發及投資的變化,亦影響至國際間技術人力之需求。特別是,跨國企業研發國際化已逐漸涵蓋東亞非先進國家,正深刻地影響東亞區域的國際創新版圖。 • 歐盟提出「里斯本目標」,要在 2010 年將EU 25 國的研發密度提升到 3%,為此歐盟將需要增加約 50-70 萬的研究人員。 • 就人力資源之國際分佈與流動而言,亞洲、歐洲和非洲為世界各國中外籍技術人力之主要來源,而亞洲的重要性日增,特別是中國與印度日益受到矚目。 • 面對各國致力於提升國家的研發密度,以及跨國企業對研發的大量投入,全球正興起科技人才短缺的危機,促使各國極力培育本國及吸引海外優秀科技人才。
亞洲各國吸引科技人才策略 • 日本。面臨人口老化和部分領域之高階人力短缺現象,因此積極吸引外籍高階人才,特別是來自於中國與印度。 • 對 IT 技術人員和外籍研究人員放寬移民限制; • 積極透過 the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 JSPS ),提供有邦交國家之外籍學者赴日博士後進修。 • 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快速擴張,也使部分領域面臨人力資源短缺問題。 • 由中國全國外國專家局主導的「引智計畫」,已累計吸引約 250 萬人次,每年平均約有 25 萬人次外國專家到大陸工作,年成長率約 25%,至2010年預計平均每年將引進四十萬外國智才。 • 韓國對海外科技人才的薪資採取免稅的作法。 • 香港及新加坡放寬科技人才到當地工作的限制,加速入境工作許可簽證的作業,且科技人才只要在新加坡工作並住滿五年即可成為永久居民。
三、全球化下重要趨勢 跨國連動關係日深 要素價格均等化、所得分配惡化 研發國際化 白領工作外移
經濟事件快速跨國傳導 • 由於各國間的經濟關係日益密切,一旦任何國家發生經濟事件將會擴及世界各國。 • 台灣1999年921地震造成全球晶片價格大漲。 • 1997年7月東南亞金融危機: • 由泰國開始,之後進一步影響鄰近亞洲國家的貨幣、股票市場和其它的資產價值。除港幣之外的所有東南亞主要貨幣在短期內急劇貶值。 • 同時,金融風暴並蔓延至東北亞地區。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南韓等國為此次風暴受害最慘重的國家; • 主要原因:1996年全球出口擴張減緩,帶動東南亞國家經濟成長的動力頓失,泡沫經濟破滅,外資大量流出,到期短期外債的償還問題造成東南亞國家嚴重的債務困境。
全球化的影響:全世界貧富差距擴大 • 中國大陸、印度、俄羅斯等國在二十一世紀相繼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為全球市場增加2倍的勞動力,降低資本勞動比 (capital-labor ratio) 達55-60% (Richard Freeman, 2005, Globalist) 。 • 進而降低勞動對資本的相對所得,使得全世界貧富差距擴大。 • 要素價格均等化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當兩個經濟相互往來非常密切時,兩地相同之生產要素如相同技術之勞工的報酬將會趨於相等。
研發國際化趨勢 • 隨著全球化趨勢,繼製造國際化後,企業的價值鏈也有朝研發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 跨國研發網絡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network)的浮現 • 近年美國電子產品總類數之海外產品研發設計的外包比重:PDAs, 70%、筆記型電腦, 65%、數為相機, 30%、行動電話, 20% 。(BusinessWeek, 3/21,2005) • 研發國際化已蔚為趨勢,已不拘限於先進國家,中進國或新興開發中國家的廠商也開始將對外投資的範圍延伸到研發端(UNCTAD, 2005)。
跨國企業海外研發 • 跨國企業至海外設立研發中心,以歐美與日本等國企業為主,但近來部分開發中國家如南韓,亦有大幅增加趨勢。 • 日本:1980-97年間日本企業海外研發集中於工業化國家(87-83%),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多不到10%,以亞洲地區為主。其中,在東亞地區,以在中國設置研發據點的數量最多。 • 美國:美國企業海外研發項目集中在電腦、電子零組件、汽車及醫藥產業,但最尖端的先進技術仍在國內研發。 • 中國大陸:憑藉龐大內需市場及低成本優勢,近來中國已成為跨國企業全球研發基地,且跨國企業開始採取併購方式,直接獲取中國原有研發機構的控制權。
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興起 • 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廠商追求服務生產成本降低的動機隨即浮現,產生全球服務外包的熱潮,尤以資訊服務的外包為主。 •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外包有助於就業、出口及經濟成長。先進國家經由服務外包,將服務工作的配置逐漸轉往發展中國家及東歐國家; • 其中,具有大量英語人口、良好的電信基礎建設及充沛資訊專業人才的印度及菲律賓,則為先進國家服務外包的主要首選; • ICT服務外包的趨勢正在全球加速重組,影響全球商業生態。據美國加州顧問公司NeoIT的報告預測,2007年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成長率將達到25%至30%。 • 請參考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by T. Friedman)一書
全球海外服務代工之發展 • 先進國家海外服務工作的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有助於企業降低成本,但亦帶來白領失業的挑戰。美國科技產業工作機會外流:2003年5%於海外;預計2007年上升23%。其中,31%移至印度。 • 經濟學人期刊2004年預估,2008年印度IT產值以IT服務業出口為主,達300億美元。其次,為海外委外、產品/技術出口。 • 印度的軟體公司目前為全球委外市場的領導者,其次為愛爾蘭。但包括中國、俄羅斯、巴基斯坦、烏克蘭、中歐與波羅的海國家都積極想加入委外市場,顯現出海外服務代工市場的潛在利得。 • 研發國際化的層面:跨國企業海外研發,與跨國委外產品設計與研發服務(R&D outsourcing)。33%的受訪德國廠商正在或將進行海外研發活動,46%以委外代工的模式進行 (DIHK-Survey, 2005)
其他重要國際趨勢 人口結構與消費習慣改變 1.先進國家與我國的人民壽命增長且注重生活 品質 2.年輕世代的消費影響力增強 科技與生活融合 • 科技發展從生活需求開始, 跨領域整合的產品增加 • 科技發展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環保化 環境與能源的重視 1.替代、再生能源的探求 2.追求永續發展,形成綠色經濟 全球化驅動文化交流與融合 1.全球化城市的出現,促進文化體驗與交流頻繁,成為產品創意的來源 2.文化融入休閒、娛樂與旅遊等服務商品
台灣的發展優勢 內容 優勢 • 電子資訊產業多成為世界品牌大廠的第一級供應商,擁有快速降低生產成本與迅速達成量產規模的優勢。 高科技生產體系 企業家精神 • 台灣具創業優勢,中小企業成為產業的主力,快速創新商業化的能力。 海外投資能量 • 台商海外投資全球佈局,有潛力接取海外資源與市場。 部分服務業具有國際輸出的潛力 • 醫療養生、資訊產品設計、技術服務等。
台灣的限制及挑戰:國際連結不強 • 國際連結 • 限制及挑戰 • 市場面 • 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持續發酵,然中國大陸於全球與區域的影響力擴張,使得我國參與區域市場整合的機會受到擠壓。 • 產業缺乏系統整合的能量,廠商對外投資後,未能產生生產網絡擴張的效益。 • 生產面 • 部分產業與廠商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產品品質與降低成本,然而在企業組織整合能力、資訊揭露以及公司治理等層面未達國際標準。 • 制度面
台灣的限制及挑戰:國際人才不足 • 國際人才 • 限制及挑戰 • 因法規限制,海外高等教育機構來台設校意願低落,以致高等教育國際化不足。 • 我國缺乏充足外語教學資源;高教機構亦過度保護,欠缺國際視野,難以培植國際化人才 • 國際化人才教育 • 本國人才流失 •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快速,跨國企業與我國廠商大量的進駐,吸引國際人才匯流,導致我國人才流失 • 我國生活環境與法規未能符合國際水準,難以吸引國際人才來台。 • 證照制度尚未國際接軌,專業人士難以在台就業。 • 國際人才運用
台灣的限制及挑戰:國際品牌缺乏 • 國際品牌 • 限制及挑戰 • 國家形象 • 國家品牌形象模糊,以致於無法充分支援企業從事國際品牌的建立與經營。 • 企業仍以代工為主,發展品牌易與代工業務發生衝突。 • 對市場缺乏瞭解,無法提出適合產品。 • 品牌發展 • 我國廠商普遍資源不足,缺乏併購國際品牌的經驗,缺乏國際品牌的管理能力。 • 品牌併購 • 我國外銷產品多偏向於「生產財」,不易建立企業產品形象。 • 廠商普遍缺乏國際行銷人才與經驗。 • 國際行銷
五、台灣因應全球化下的經濟策略 達成全球加值服務中心之策略
全球連結 (global bridge) 開放 全球人才 (global brain) 創新 全球品牌 (global brand) 價值 建立具3B的全球加值服務中心 全球加值服務中心(Global Value-added Service Center)
掌握全球化趨勢 產業須強化服務內涵進行加值 促進服務業發展,提升就業機會 • 全球化趨勢下,台灣因資源有限,須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避免經濟邊緣化 • 在商品貿易外,服務業已成國際分工重要的一環,且深具潛力 • 在知識經濟時代,台灣必須再提升創新能量 • 農業、製造業及服務業都須藉由服務內涵進行加值,才得以提昇競爭力 • 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已超過7成,促進服務業的競爭力,可有效驅動經濟成長,並且得以提升服務業的產值及就業人口 發展全球加值服務中心的重要原因
全球連結策略 重要措施 連結要點 • 以城市對城市、點對點模式(如,高雄港可與菲國蘇比克灣港區)突破外交限制,與非邦交國推行簽署「經貿合作關係」。 • 積極進行與美日FTA談判,亦可考慮以創新模式,與其他地區簽署「經貿合作關係」。 促進國際經貿合作 • 全面重新評估兩岸產業政策,包含兩岸三通問題,並結合開拓國際市場的策略,有效引導產業(包含服務業)於兩岸與全球的佈局。 • 打破土地、勞動條件與營運等層面的管制,結合既有工業區等設施,鼓勵服務創新,藉以吸引國內外廠商在台投資。 提升跨國生產鏈連結 • 經營環境及法規與國際標準接軌,涵蓋公司治理與金融監理。 • 公共政策應與市場機能適度結合,並推動公共服務產業化,以提升國家治理品質。 • 協助科技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產業標準的制訂 強化國際標準接軌 • 加強海外創新資源連結,除與先進國家技術合作外,擴及對俄羅斯、印度、以色列,以及中、東歐等國家的產業技術進行合作。 • 發展研發服務業,藉以連結海外創新資源。以台灣為據點,整合中國大陸、印度與其他地區的人力資源,進行全球研發。 整合全球創新資源
全球人才策略 策略要點 重要措施 國際化人才教育 • 確立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 • 引進自小學至大學全套的中英雙語教育體系。 • 配合加入WTO,引進國外高等教育資源,建立競爭機制。 • 建立可攜式退休金帳戶,打破公教勞農退休金的藩籬,建立促進產學人才交流的平台及制度。 • 訂定國內人才的海外培育計畫,提升國際化人才能量。 • 鬆綁教師薪資及學費的訂定,提高教學品質;調整學術獎勵方式,強調與本土研究接軌。 • 強化包括服務業的技職教育,並引進服務業國際證照制度。 善用本國人才 • 檢討技術移民的法規,主動積極延攬海外人才(含中國大陸等地人才)。 • 建構國際化生活與就業環境,結合運用台灣創業優勢,吸引國際人才。 國際人才運用
全球品牌策略 重要措施 策略要點 • 政府應從事國家行銷,與企業的品牌行銷相結合。 • 強化貿易局與外貿協會的功能,由貿易推廣擴及國際市場行銷。 提升國家形象 強化品牌發展 • 將品牌行銷,納入租稅獎勵範圍。 • 協助企業進行國內外消費者研究,提昇企業產品設計能力。 協助品牌併購 • 推動品牌、商譽以及智慧財產權之鑑價機制,協助資金取得。 • 檢討海外併購之相關法規,以擴充其海外併購之能量。 • 鼓勵大專院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加強對國際行銷人才的養成。 • 協助企業與國際通路大型通路商之合作,可以特展方式宣傳台灣產品,強化台灣在國際主要市場之通路能見度。 • 正視新興市場(包括中國)發展,對於飲食、服飾、資訊產品等產業提升台灣品牌在新興市場之影響力。 鼓勵國際行銷
2007年印度仍居服務外包市場首位 • 印度擁有豐富的資訊軟體人才,並吸引先進國家的關注,佔據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首位。 • 目前印度軟體和資訊服務行業的產值已達120億美元,與1990年整體行業產值僅有5000萬美元成長幅度驚人。另外,印度的軟體公司雇用超過65萬名工程師,其雇員總數僅次於美國。 • 據NeoIT以及華盛頓Tholons的研究報告指出,印度未來一年在科技外包市場依然處於最大集散市場的地位。 • 但隨著印度人才流失比例越來越高,跨國ICT大廠正將重心移往他國。例如2006年表示有意在3至5年內將外包服務轉至中國的美國公司只有8%,但這個比例在2007年已急遽成長到40%。(科技日報)
印度軟體科技園區表現突出 • 印度軟體科技園區是將軟體業者集中於特定區域,提供低成本廠房、充足水電等較佳的軟體開發環境,促進軟體產業發展。由下圖可看出,印度軟體科技園區出口佔據印度整體出口金額的比重逐年顯著成長,至2002-03年已達81%的水準。 資料來源:World Trade Report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