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5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499I0006 謝佳臻 499I0005 鄧玉婷 498I0066 陳采羚 4A0I0079 王毓君 4A0I0077 謝淑真 MA0E0207 蘇純玉 499I0036 張喻婷 499I0031 蔡佳珍 NA0Y0001 邱郁宸. 進 步 主 義. 499I0006 謝佳臻. 背景. 進步主義的教育是美國在十九世紀末期 ~ 二十世紀初期。 進步主義作為一種教育理論,是出自對傳統教育的反動,傳統教育強調形式訓練的教學法。 進步主義教育最根本學術基礎是杜威、佛洛伊德、盧梭。.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6章當代教育理論 499I0006 謝佳臻 499I0005 鄧玉婷 498I0066 陳采羚 4A0I0079 王毓君 4A0I0077 謝淑真 MA0E0207 蘇純玉 499I0036 張喻婷 499I0031 蔡佳珍 NA0Y0001 邱郁宸

  2. 進 步 主 義 499I0006 謝佳臻

  3. 背景 • 進步主義的教育是美國在十九世紀末期~二十世紀初期。 • 進步主義作為一種教育理論,是出自對傳統教育的反動,傳統教育強調形式訓練的教學法。 • 進步主義教育最根本學術基礎是杜威、佛洛伊德、盧梭。

  4. 進步主義團體在理論內容上不是全部一致,但他們一致共同譴責:進步主義團體在理論內容上不是全部一致,但他們一致共同譴責: • 極端信賴教科書或古板乏味的教學方法。 • 對知識和事實資料加以死記的那種被動學習。 • 在教育的四周築建了重重阻隔,企圖將教育 孤立於現實社會之外。 • 使用威嚇或肉體懲罰作為訓練方式。

  5. 進步主義的教育原理 • 教育的歷程從兒童中尋得起源與目的 • 學生是主動而不是被動 • 教師的角色是顧問、嚮導和旅遊伴侶,而非權威者和教育領導人 • 學校是大社會中的小宇宙 • 教室內的活動應集中在問題的解決,而不是採人為式的學科教學 • 學校的群體氣氛

  6. 教育人本主義 499I0005 鄧玉婷

  7. 背景 教育人本主義的來源: 1.進步主義 以兒童為核心 教師的非權威角色 專注於學童的主動和參與 合作與民主的教育面向 2.存在主義 強調著探求個人在人類經驗中所具有的意義

  8. 3.人本心理學或存在心理學 幫助學生能夠「人性化」或「自我實現」 這一系絡的心理學家包括:羅傑士、馬斯洛、寇門 4.浪漫主義的批評家 這些作家崛起於1960年代學校中那股壓抑、無心靈和非人性的喧亂風暴;這類教育作品典型代表作: 赫爾特《兒童是怎麼失敗的》 柯爾《三十六位兒童》 考舍《早年的夭折》 丹尼森《兒童的生活》

  9. 教育原理 • 教育領域內的人本運動,企圖建立良好的學習情境為核心 尋求從師生間常見的對立關係轉而創造出信任和安全感的 教育關係 • 赫爾特:「兒童本來就是伶俐、有活力、好奇、渴望學習,同時也善於學習;他們不需要賄賂和恫嚇才會學習。」 尋求擺脫大部分學校的「智性監獄」 認為教育的最基本目標自始自終都集中在自我實現,而非 成為知識的專家 提出教師藉著與學生個人或小團體一起工作,可以很容易 的達到目的

  10. 學校制度的形成 • 人本主義教育對個體的強調,在引用到學校教育時卻產生許多不同差異,這些辦學方式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迅速擴展,與傳統教育途徑分庭抗禮 • 最具影響力的三種途徑: 1.開放的教室 • 打破傳統教室的僵化情形,提供嶄新的學校教育經驗,這種教室是想提供一個學習的團體,在其中校師和學生工作在一起。 • 柯爾:「教師的角色並不是要控制學生,而是促使他們能選擇、追求那些他們有興趣的。」

  11. 2.自由的學府 • 因應那些不滿意的父母和教師而發展起來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遠離權威的系統 設立在各種不同地點 收費低廉,甚至不收學費,常是靠「少數有心人的熱忱集資 辦學」 與各種社會團體有關 企求要發展「自由兒童」 3.沒有失敗的學校 • 精神病理學家格雷瑟發展了「現實治療」,認為人類有兩種失敗─不能去愛人及不能完成自我價值 • 透過溫馨的人際關係可以使得學生對愛的需求和自我價值感到滿足

  12. 進步主義和教育人本主義的補充 498I0066 陳采羚

  13. 進步主義 • 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為西元20世紀教育哲學思想的主流之一。 • 在20世紀上半期盛行於美國,對當時的美國學校教育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 起源自反對傳統教育的形式主義。 • 特色是兒童本位、較寬容的訓導、男女合校、課程實驗,不重視學業與考試,鼓勵藝術與手工學習。

  14. 它以實用主義(Pragmatism)哲學為基礎,並擷取希臘哲學、它以實用主義(Pragmatism)哲學為基礎,並擷取希臘哲學、 • 經驗主義(Empiricism)、 • 自然主義(Naturalism),與 • 達爾文的進化論(Doctrin of Evolution)等融貫而成。 • 20世紀初杜威(J. Dewey, 1859-1952)將實用主義(Pragmatism)哲學運用於教育領域,其實驗和理論更壯大了進步主義。

  15. 實用主義 • 實用主義於十九世紀末發源自美國。代表人物:Charles Peirce(皮爾斯), William James(詹姆士),John Dewey(杜威) • 皮爾斯最早提出實用主義 • 只能與科學哲學發生關聯 • 到了1907年,詹姆斯出版了『實用主義』一書,實用主義的理論才更加系統化。 • 把實用主義帶進道德哲學及宗教哲學的領域中。 • 杜威 • 把實用主義的觀念應用到許多學術領域的方面。

  16. 進步主義 • 從進步主義的歷史和其影響來看,進步主義既是一種有組織的運動,又是一種理論。 • 進步主義團體在理論內容上不是全部一致,但他們一致共同譴責: • 權威性的老師 • 極端信賴教科書或古板乏味的教學方法 • 對知識和事實資料加以死記的那種被動學習 • 在教育的四周築建了重重阻隔,企圖將教育孤立於現實社會之外 • 使用威嚇或肉體懲罰作為訓練方式

  17. 進步主義與傳統的拉扯 • 1920-1950年代進步主義為美國的主流教育理論。 • 1957年蘇聯Sputnik衛星升空,美國人重新思考基礎教育問題,精粹主義興起。 • 1960s-1970 人文主義、進步主義 • 1970s-1980s 回歸基本(Back to Basics) • 1990s-2000 課程統整(進步主義精神)

  18. 進步主義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的歷程是從兒童尋得起源與目的 • 兒童天生便渴望學習和探究周遭世界。 • 兒童會自然抗拒別人強施於他的事物。 • 教師可以藉著情境刺激,自然導引兒童興趣。 (二)兒童是主動而不是被動的 (三)教師的角色是顧問、嚮導和旅遊同伴,而非權 威者和教育領導者

  19. (四)學校是社會的縮影 學校教育應該參考人們在社會中的生活。有意 義的教育其實就是生活本身。 (五)教室內的活動應集中在問題的解決,而非教授 科目內容的那種人為不自然的方式。 (六)學校的群體氣氛應該是合作又民主的

  20. 教育人文主義 • 浪漫主義教育學者的批評: • 浪漫思潮與革命思想亦影響到人文主義,其對於學校壓抑健全個人發展採取全面的批判 • 代表人物及重要著作: • 代表人物有尼爾(Neill)、格雷色(Glasser)等人,重要著作如尼爾的「夏山學校」與格雷色的「沒有失敗的學校」。

  21. 傳統教育VS.進步主義

  22. 人本主義心理學 •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所強調的是個人的「自我導向」,鼓勵去開發自我潛能,鄭肇楨指出:「人本主義者主張人應自由發展其本性,以經驗之獲得為最重要」。 • 將此取向套用於教學中,正與活動教學「透過有意義的活動使兒童能親身體驗及促進主動學習。」 • 人本主義取向教育是假定學生都有積極、奮發之潛能,只要透過適當之啟導,學生是會不斷追求自我實現的(self-actualization)。

  23. 人本主義取向教育 • 人本主義取向教育具有以下五項基本原則: • 自我導向(Self-direction) • 期望去學習並明瞭怎去學習 • 自我評鑑(Self-evaluation) • 感受亦是學習過程重要一環 • 不具威脅性的學習環境

  24. 背景 • 進步主義的影響 • 進步主義的組織力和活動力到了1950年代中期便趨於消寂,但是進步主義的觀念卻透過各式各樣的運動而留存下來,特別是在教育人文主義之中。 • 以兒童為核心 • 教師的非權威角色 • 專注於學童的主動和參與 • 合作與民主的教育面向 • 存在主義的影響 • 教育人文主義中所流注的存在主義血統使得它強調著探求個人在人類經驗中所具有的意義。

  25. 人本心理學或存在心理學 • 幫助學生能夠「人性化」或「自我實現」 • 這一系絡的心理學家包括:羅傑士、馬斯洛、寇門 • 浪漫主義的批評家 • 這些作家崛起於1960年代學校中那股壓抑、無心靈和非人性的喧亂風暴;這類教育作品典型代表作: • 赫爾特《兒童是怎麼失敗的》 • 柯爾《三十六位兒童》 • 考舍《早年的夭折》 • 丹尼森《兒童的生活》

  26. 教育的理念─人文特性 • 教育領域內的人文運動,其核心就是企圖建立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得兒童可以免於激烈的競爭、嚴酷的訓練和失敗的恐懼。 • 學校的定位 • 人文主義者尋求擺脫大部分學校的「智性監獄」(jail mentamy),而企圖提供一個可以引導學生個人成長的學習環境,因此人文主義者認為教育的最基本目標自始至終都集中在自我的實現,而非成為知識的專家。

  27. 學校制度的形式 • 教育人文主義引用到學校教育時最具影響力的三種途徑:   • 開放的教室 • 自由的學府 • 沒有失敗的學校─格雷瑟(William Glasser,1925-) • 師生的關係 • 教師的角色並不是要控制學生,而是促使他們能選擇和追求那些他們有興趣的。

  28. 夏山學校 • 夏山的宗旨 • 「使學校適應兒童,而非兒童適應學校。」 • 夏山課程設計精神 • 依孩子的需要而設,教師們永遠站在孩子那一邊,以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 • 糾正孩子們的「鬱鬱不樂」,使他們重拾生命的快樂 • 人人享有平等的權力,而非老師壓制學生。學生自治會充分的發揮了「人人平權,一人一票」的真諦。 • 不與社會體制妥協,因此被視為陸上的孤島,與外界隔絕,為了保護學生在夏山真正的受教權益,幫助他們找回自己。

  29. 森林小學 • 我們的宗旨是人本教育的實踐,但我們也不排斥某些行為學派的技術。 • 課程及教學方式特色 • 1.嚴禁體罰,絕不打罵孩子 • 2.教學相長及家長介入的學習 • 3.森小的教師必須接受人本基金會自己的師資培訓才 可任教 • 4.教師有較高的自主性可決定教學內容和教材 • 5.摒棄傳統「單向傳授」的刻板教學方式,引導孩子 多元思考 • 6.給孩子更多自學和自主的空間 • 7.多樣化的課程,平衡孩子的學習發展

  30. 永 恆 主 義 4A0I0079 王毓君

  31. 觀念論的教育觀影響二十世紀的教育思潮。永恆主義(perennialism)是對進步主義(實用主義哲學)的反動。觀念論的教育觀影響二十世紀的教育思潮。永恆主義(perennialism)是對進步主義(實用主義哲學)的反動。 • 重溫傳統絕對真理的觀念,重視心靈與理性,及對過去偉大心靈遺產。 • 有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淵源 • 重視人文的研究,回復人的自由心靈,反對將教育視為職業訓練。 • 博雅教育從希臘羅馬、基督教歐洲、到二十世紀初一脈相承。重視理性與心靈啟發的教育觀深植西洋文化。工業化逐漸改變此面貌。

  32. 永恆主義主張每個人都應施以博雅教育,而非菁英階層。永恆主義主張每個人都應施以博雅教育,而非菁英階層。 • 學校教育應重視學生的思考與溝通能力,而不是為工作求溫飽而施以職業訓練。 • 1980年代永恆主義在美國小學有The Paideia Proposal( Paideia希臘文意為「教育」),已融入部分杜威學生中心想法。但仍主張施以人文教學,培養理性與敏銳心靈。

  33. 永恆主義的教育主張: (一)人是理性的動物。 (二)人的本質有共通性,應該為每位學生提供相同 的教育。 (三)知識有共通性,所以每位學生都應該接受基本 的教材,認識真理。 • 教育不是要學生去適應社會,而是要學生去適應真理。 • 課程不需要特別重視學生的立即興趣,或強調特定時空的條件。 • 教育的功能不在職業或專業訓練。 • 學校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啟思,能瞭解真理,進而在人群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34. (四)教育活動應以教材內容,而非學生為中心。(四)教育活動應以教材內容,而非學生為中心。 • 課程應重視語言、歷史、數學、自然科學、哲學與藝術。 • 重視啟思的訓練,如閱讀、計算邏輯、修辭。 • 學習過程也許辛苦,但是是重要的心智訓練過程。 (五)經典是人類知識和智慧的寶庫。 • 研讀經典可以與歷史上重要人物的心靈接觸,是捕捉人類偉大觀念與心智的最好方法。 (六)教育是為生命做預備,不是為生活做預備。 • 學校不是社會的縮影。 • 人類生活的美好狀態,必須是每個人的理性部分充分發展後才能達成。

  35. 精 粹 主 義 4A0I0077 謝淑真

  36. 前言 吉佛遜派 (Jeffersonian) 有較多傳統的、理想的及學術的傾向 傑克遜派(Jacksonian) 則有較多的實用的、職業的及大眾化的色彩

  37. 精粹主義的意涵和精粹論(essentialist)一詞來源 意涵: 所謂精粹者是指文化中的精華具有不變性、精緻性、延續性和價值性的特性。 來源: 由第米亞希克維區首先創用,聯合 愛爾登.蕭 於1938年集合十多位學者組成精粹主義美國教育促進委員會

  38. 精粹主義代表人物 柏格萊(William C. Bagley)拜士投(Arthur E. Bestor) 鮑比特(Franklin Bobbitl)  布立克邁(William W. Brickman) 布立格(Thomas H. Briggs)  布勞德(Barry C. Broudy) 柯南特(James B. Conant)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 霍恩(HernamHarell Horne)伍德龍(Paul Woodring) 克萊浦(Harold Clapp) 查德(Charles H. Judd) 坎德爾(Isaac L.Kandel)穆利遜(Henry C. Mauison) 烏利希(Robert Ulich)李寇佛(H. S. Rickover) 第米亞希克維區(Michael John Demiashkevich)

  39. 柏格萊(Willian C. Bagley) 被公認為精粹主義的領袖 1939年任美國教育促進會精粹主義委員會的一員。 柏克萊著述甚多,在美國教育上,深具影響力

  40. 在教育計劃中精粹主義提出原則大致如下: 1.編訂固定課程。 2.設少數基本科目如文學算術歷史….等。 3.預先籌思各種教育價值。 4.教育及對獨立存在於個人之外的絕對知識之 個別的適應。 從以上可看出精粹主義中理想主義的論點: 重視固有之價值,重視教育之內容及組織。

  41. 坎德爾(Isaac L.Kandel) 精粹主義與進步主義者對於能力、興趣及目的 同樣重視,但精粹主義者相信這些興趣與目的, 必須精通論理組織與了解教育發展歷程的教師, 加以輔助與啟迪。

  42. 李寇佛(H. S. Rickover) 美國教育在經濟恐慌時期及其過後, 李寇佛(H. S. Rickover)為重要代表, 他建議包括嚴格之教育計劃、課程及教學方法。 更要求加強此一計劃符合國家標準, 新教育構想需遠離因襲的美國思想。

  43. 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 其後精粹主義最重要代表應為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他主張全部兒童均能繼續其學科的學習,建立國家學校教育制度之任務,提供學習之機會。

  44. 精粹主義產生的原因 (一)反對進步主義的教育。 (二)對美國教育水準普遍低落。 (三)蘇聯科技領先的刺激。

  45. 精粹主義的思想背景淵源與哲學觀 精粹主義的思想背景淵源: 觀念主義(Idealism) 新唯實主義(neo-Realism) 自然主義(Naturalism) 亞里士多德主義(Aristotelianism) 新經院學派 (neo-Scholasticism)

  46. 精粹主義的思想背景淵源與哲學觀 精粹主義的思想的哲學觀 (1)本體論 (2)知識論

  47. 精粹主義對教育理論要點 因此教育具有三項目的  一、傳遞社會文化,促進社會進步 二、未來生活的預備 三、完成自我實現

  48. 精粹主義對教育有三種看法 一、從理想主義而言,教育是啟迪性的歷程。 二、從唯實主義而言,教育是傳遞社會文化的歷程。 三、若從生長的觀點而言,精粹主義以為教育最高的 理想是培養智慧與精神的成長。 精粹主義的思想背景淵源與哲學觀

  49. 精粹主義對教育的主張 一、強調成人的訓練可以指導正在發展中的青年能明 智的使用自由。 二、主張學校採用有組織、有計劃的課程,而對任何 學生所做的教育計劃都是經過成人選擇的教材。 三、強調社會興趣與需要至上。 四、教育的目的是依照民主政治的理想增進一般人民 的福祉。

  50. 精粹主義對教育原理的基本看法 一、教育本質具有不變性 二、教育不是模仿生活而是預備生活 三、學習重視努力,興趣只是產生努力的一個途徑 四、在教育上應特別重視教師的主動性 五、教育歷程的中心在吸收教材 六、在兒童的學習方法上,採用精神訓練的傳統方法 七、重視科目及論理組織,強調種族經驗的重要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