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 第四讲 道德及道德品质. 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本讲学习重点 第一节 道德及道德评价 第二节 道德品质及其形成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第四节 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道德及道德评价.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评价及其方式. 1. 道德评价

Download Presentation

思想道德修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思想道德修养 第四讲 道德及道德品质

  2. 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本讲学习重点 第一节 道德及道德评价 第二节 道德品质及其形成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第四节 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3. 第一节 道德及道德评价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4. 二、道德评价及其方式 1. 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以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对个体和群体的道德行为作出善恶、是非的评价,借此调节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实现教育和激励功能,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5. 2. 道德评价的形式 • 社会舆论。众人的言论,包括宣传工具的议论。舆论压力、舆论谴责有制约作用。 • 传统习惯。即社会风俗和习惯的行为倾向。与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结合在一起,比舆论更具有稳定性。 • 内心信念。对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内在的精神力量。表现为良心的安慰或谴责。

  6. 第二节 道德品质 一、道德品质及其构成 道德品质的定义: • 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 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7. 道德品质的构成 1. 道德认识 • 对道德关系及其相关的理论、原则、规范的了解和掌握,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思想基础。 • 感性认识:道德生活中的感受。 • 理性认识:道德概念及其推理判断。 • 形成过程:通过道德实践,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8. 2. 道德感情 • 指善恶心理体验与态度倾向。 • 表明对某些道德行为的情绪。以情绪的弱化或强化传递道德评价信息。 3. 道德意志 • 在一定的道德情景中,作出道德判断,付诸实践的能力。它能够确定道德方向,排除干扰,持续地完成道德行为。它是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桥梁。

  9. 4. 道德信念 • 对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 • 它是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因素,是道德行为启动和坚持的保证。 5. 道德行为 • 道德品质的外貌,表现为道德活动和道德习惯。它是道德品质的载体和内容。道德行为的反复进行便形成道德品质。 1-4条为内在结构,属于道德意识; 第5条为保证措施,属于实践环节。

  10. 二、道德品质的特征与作用 1. 道德品质的三大特征 • 道德品质与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 道德品质是自觉意志的结果。 • 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11. 2. 道德品质的四大作用 • 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 • 完美人格的构成要素; • 身心健康的需要; • 建功立业的保证。

  12. 三、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要素 1. 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 孟母三迁。 2. 个人主观努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 社会实践。 来自实践,身体力行,行胜于言。 不能闭门修养。

  13. 第三节 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摘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1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14. 总纲和三个20字道德内容 • 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公德总纲: 国家提倡爱国家、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规定: 公德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15. 结合大学生实际,应该做到: 一、孝敬父母 尊重师长 二、谦虚礼让 团结和睦 三、勤奋学习 学会学习 四、律己宽人 诚实守信 五、公正无私 见义勇为

  16. 一、孝敬父母 尊重师长 1. 孝敬父母 • 宪法规定了赡养父母的义务,社会发展了敬老事业,体现良好的道德环境。 • 父母养育子女成人,理应得到尊敬。赡养老人的准备,关心老人的精神世界。家人间的问候。 • 必要的祝贺和庆贺。书信电文的敬语。 • 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孝道。

  17. 鲁迅:《坟》 • 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 • 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 • ——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 尤其堕落的,是因此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

  18. 2. 尊重师长 • 这是对长辈和教育者的尊重。 • 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值得尊敬。对教师要关心、体谅、有礼貌。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确选择。 • 侮辱教师、对抗真理,只能成为废才、害才、败类。

  19. 二、谦虚礼让 团结和睦 1. 谦虚礼让 • 谦虚:谦,姿态;虚,理性境界。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qū),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呐。”(《道德经》第45章) • 礼让:合乎礼节。 2. 团结和睦 • 团结和睦的起点是容忍,与谦虚同义。 • 先人后己、超脱名利是根本。

  20. 三、勤奋学习 学会学习 • 21世纪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今日积累为了明日的勃发。坐住冷板凳。 • 立志高远的学习动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用结合的学风;勤于思考的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21. 四、律己宽人、诚实守信 •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 宽松的人际氛围,大多数人的追求。 •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 • 厚德载物。 • 诚实为待人道德之本,守信为做人信任所在。 • 切忌言行不一、工于心计、出尔反尔。到头来:动静等观,物极必反。

  22. 五、公正无私、见义勇为 公正无私 • 在办理任何公共事务时,不夹带私心,忠实于原则。 见义勇为 • 在人民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时敢于挺身而出。当然也要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23. 第四节 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一、掌握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 1. 首先确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学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和基本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认同。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追求共产主义道德方向。 2. 通过正确的选择,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善恶、是非和大善与小善、大是与小是之间作出选择,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24. 二、提高道德品质的基本途径 1. 立志与力行 • 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的道德观念必须付诸实践才能有意义。

  25. 2. 内省与慎独反省总结,日三省吾身。防微杜渐,勿 以小善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 3. 改过与知耻 • 君子之过,如日月经天,过失与改正人皆见之。反省而改过是道德进步的阶梯。 • 知耻是具有道德自律能力的反映。知耻,远耻,不受耻,是一致的。只有无耻才是最大胆的,无耻者,无畏也。

  26.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 2. 道德品质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3.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包括哪些内容? 4. 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