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 likes | 1.25k Views
模块四 食品化学分析检验技术. 重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一般是将被测组分与试样中的其他组分分离后,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形式,然后用称量的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食品中的 水分测定、灰分测定、脂肪测定 ,多属于重量分析法。. 不同食品中水分含量的差异很大,在绝大多数食品中,水分是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一、水分的测定. 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常是食品分析的重要项目之一。去除水分后剩下的干基称为 总固形物 。因为水可作为一种廉价的掺入物,所以对食品制造商来说,这就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一)水分测定的意义.
E N D
模块四 食品化学分析检验技术 重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一般是将被测组分与试样中的其他组分分离后,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形式,然后用称量的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食品中的水分测定、灰分测定、脂肪测定,多属于重量分析法。
不同食品中水分含量的差异很大,在绝大多数食品中,水分是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不同食品中水分含量的差异很大,在绝大多数食品中,水分是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一、水分的测定
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常是食品分析的重要项目之一。去除水分后剩下的干基称为总固形物。因为水可作为一种廉价的掺入物,所以对食品制造商来说,这就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一)水分测定的意义 • 食品中的固形物——指食品内将水分排除后的全部残留物,包括蛋白质、脂肪、粗纤维、无氮抽出物、灰分等。
水分含量关系到食品组织形态的保持; 水分含量关系到水分与其它组分平衡关系的维持; 水分含量关系到食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品质稳定性。
结合水或束缚水 水分的存在状态 不可移动水或滞化水 自由水或游离水 毛细管水 自由流动水 (二)水分在食品中存在的形式
1.游离水(Free Water ): 具有水的一切特性。游离水是我们食品的主要分散剂,可以溶解糖、酸、无机盐等,可用简单的热力方法除掉。 2.结合水(Bound Water): 形成食品胶体状态的水,如与食品中脂肪、蛋白质、糖类形成结合状态。不具有水的特性,难以除去。 3.束缚水:以配价键形式存在,结合得非常牢固。难以用普通的方法除去。
(三)水分测定的方法 直接法——利用水分本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测定水分: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红外干燥法、化学干燥法等。 间接法——利用食品的物理常数通过函数关系确定水分含量。如测相对密度、折射率、电导、旋光率等。 直接法比间接法准确度高。
1. 干燥法 以原样重量 - 干燥后重量 = 水分重量 如何测出这些食品中的水分含量? 减压干燥法 常压干燥法
(1)固态样品 磨碎(过20~40目筛)—混匀(存于磨口瓶中备用)—称样皿准备 —称样皿恒重 —称样(2~10g样品)—干燥( 95~105℃)—称重—干燥—恒重—结果计算 常压干燥法
水分大于16%采用二步干燥法 面包称重——切片(2-3mm)——风干(15-20小时)——再称重——磨碎——过筛——用烘箱干燥法测定水分 二步干燥法:先在自然条件下风干,再用较高温度干燥的方法。 风干面包的水分含量
(2)液态样品 称样皿准备—称样皿恒重—称样—加入海砂—搅拌均匀—干燥—称重—恒重—称重—结果计算 浓稠样品 加水稀释、加入海砂、干燥 液态样品 先低温浓缩,后高温干燥
对于易结块或形成硬皮的样品要加入定量的海砂。对于易结块或形成硬皮的样品要加入定量的海砂。 • 加入海砂(无水硫酸钠)是为了增加受热与蒸发面积,防止食品结块、液体溅失,加速水分蒸发,缩短分析时间。
减压干燥法 原理 利用在低压下水的沸点降低的原理,将样品在减压低温(40~53.3KPa 、50~60 ℃)的真空烘箱内,加热至恒重。干燥后样品所失去的质量即为水分含量。 适用 胶状样品、高温下易热分解的样品和含水分较多的样品。
利用烘箱干燥法测定水分要符合三项条件 • 水分是唯一的挥发物质; • 水分排除情况很完全; • 食品中其他组分在加热过程中由于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重量变化可忽略不计。
注意事项 (1)称量瓶(铝制、玻璃) • 选择称量皿的大小要合适,一般样品≯1/3高度。 • 称量皿放入烘箱内,盖子应该打开,斜支于瓶边,取出时先盖好盖子,用纸条取,放入干燥器内,冷却后称重。
⑵ 称样量 样品一般控制在干燥后的残留物为1.5~3克; 固态、浓稠态样品控制在 3~5 克; 含水分较高的样品控制在 15~20 克;
(3)干燥温度 • 一般是 95~105 ℃;对含还原糖较多的食品应先于(50~60℃)干燥然后再105℃加热。 • 对热稳定的谷物可用120~130 ℃干燥。 • 对于脂肪高的样品,后一次重量可能高于前一次(由于脂肪氧化),应用前一次的数据计算。
2.蒸馏法 (1) 原理 食品中的水分与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或苯)共沸蒸馏, 收集馏液于接收管内,由于密度不同,馏出液在接受管中分层,根据馏出液中水的体积,即可计算出样品中水分含量。 (2) 特点及适用范围 对易氧化、分解、热敏性以及含有大量挥发性组分样品的测定准确度优于干燥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已广泛用于谷类、果蔬、油类等样品中水分的测定。特别是香料,此法是唯一公认的水分含量的标准分析方法。
⑶蒸馏式水分测定仪如图所示。 准确称2.00~5.00g样品→于250mL水分测定蒸馏瓶中→加入约50~75mL有机溶剂→接蒸馏装置→徐徐加热蒸馏→至水分大部分蒸出后→在加快蒸馏速度→至接收管水量不再增加→读数 水分(mL/100g)=V/m ×100 V —— 接收管中水层的体积,mL m —— 样品的质量(g)
3.卡尔·费休法(Karl Fischer) ⑴ 原理 利用I2氧化SO2时需要有一定的水参加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I2+SO2+2H2O H2SO4+2HI 此反应可逆,当生成物 H2SO4 浓度>0.05 % 时,即发生可逆反应,要使反应顺利向右进行,要加入适量的吡啶(C5H5N)以中和生成的酸。
I2+SO2+H2O+3C5H5N 2C5H5NHI+C5H5NSO3 氢碘酸吡啶 硫酸吡啶 硫酸吡啶很不稳定,与水发生副反应,形成干扰。若有甲醇存在,则可生成稳定的化合物。 费休法的滴定总反应式可写为: ( I2+SO2+3C5H5N+CH3OH )+H2O 2 C5H5N •HI+ C5H5N •HSO4CH3 实际操作中各试剂用量摩尔比为 I2:SO2:C5H5N=1:3:10
卡尔费休试剂: 甲液:I2、 CH3OH 乙液:SO2、 CH3OH -C5H5N
滴定操作中可用两种方法确定终点 一种是当用费休试剂滴定样品达到化学计量点时,再过量1滴费休试剂中的游离碘即会使体系呈现浅黄甚至棕黄色,据此即作为终点而停止滴定,此法适用于含有1%以上水分的样品,由其产生的终点误差不大;
另一方法为双指示电极安培滴定法,也叫永停滴定法,其原理是将两枚相似的微铂电极插在被滴样品溶液中,给两电极间施加10~25mV电压,在开始滴定直至化学计量点前,因体系中只存留碘化物而无游离碘,电极间的极化作用使外电路中无电流通过(即微安表指针始终不动),而当过量1滴费休试剂滴入体系后,由于游离碘的出现使体系变为去极化,则溶液开始导电,外路有电流通过,微安表指针偏转至一定刻度并稳定不变,即为终点,此法更适宜于测定深色样品及微量、痕量水分时采用。另一方法为双指示电极安培滴定法,也叫永停滴定法,其原理是将两枚相似的微铂电极插在被滴样品溶液中,给两电极间施加10~25mV电压,在开始滴定直至化学计量点前,因体系中只存留碘化物而无游离碘,电极间的极化作用使外电路中无电流通过(即微安表指针始终不动),而当过量1滴费休试剂滴入体系后,由于游离碘的出现使体系变为去极化,则溶液开始导电,外路有电流通过,微安表指针偏转至一定刻度并稳定不变,即为终点,此法更适宜于测定深色样品及微量、痕量水分时采用。
⑵ 适用范围 卡尔费休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液体、固体、及一些气体样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也常作为水分痕量级标准分析方法,是对于测定水分最为准确的化学方法。 使用范围有化工、试剂、化肥、医药、食品等。 从1ppm到接近100%
标定 预先加入50ml无水甲醇于水分测定仪的反应器中,接通仪器电源,启动电磁搅拌器,先用卡尔•费休试剂滴入甲醇中使其尚残留的痕量水分与试剂作用达到计量点,即为微安表的一定刻度值(45uA或48uA),并保持1分钟内不变,不记录卡尔•费休试剂的消耗量。然后用10ul蒸馏水(相当于0.01g水,可先用天平称量校正,亦可用减量法滴瓶称取0.01g水于反应器中),此时微安表指针偏向左边接近零点,用卡尔•费休试剂滴定至终点,记录卡尔•费休试剂消耗量。
卡尔•费休试剂对水: 式中: G—水的质量,g; V—滴定消耗卡尔•费休试剂的体积,ml。
操作方法 对于固体样品,如糖果必须事先粉碎均匀,视各种样品含水量不同,一般每份被测样品中含水20~40mg为宜。准确称取0.3~0.5g样品置于称样瓶中。
在水分测定仪的反应器中加入50ml甲醇中痕量水分,滴定至微安表指针的偏转程度与标定卡尔•费休试剂操作中的偏转情况相当并保持1分钟不变时(不记录试剂用量),打开加料口迅速将称好的试样加入反应器中,立即塞上橡皮塞,开动电磁搅拌器使试样中的水分完全被甲醇所萃取,用卡尔•费休试剂滴定至原设定的终点并保持1分钟不变,记录试剂的用量(ml)。
结果计算 式中: T—卡尔•费休试剂对水的滴定度,mg/ml; V—滴定所消耗的卡尔•费休试剂体积,ml; W—样品质量,g。
(四)水分活度 单纯的含水量并不是表示食品稳定性的可靠指标。相同含水量的食品却有不同的腐败变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水与食品中其他成分结合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 • 水分活度的定义 • 在一定温度下,样品水蒸气压与纯水蒸气压的比值。aw=p/p0 aw:水分活度; p:一定温度下食品中水蒸气分压 p0: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分压 纯水aw=1,溶液aw﹤1。
扩散法测定水分活度 原理: 样品在微量扩散皿中,在恒温条件下,根据样品在不同的标准饱和溶液中平衡后,质量的增加或者减少,作图,横坐标为水活度,纵坐标为质量变化。从而计算水分活度。 • 测定方法: • 标准系列准备 • 准确称样 • 吸附或解吸平衡 • 称量,作图计算
例:某食品与氯化镁饱和溶液达到平衡后质量减少10 mg,与硝酸钾标准饱和溶液达到平衡后增重15 mg,与氯化钠饱和溶液达到平衡后样品增加6.5 mg,求样品的水分活度。
mg 20 15 10 10 5 5 5 0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 0.7 Aw -5 -10 -15
例:某食品样品在硝酸钾(0.924)中增重7mg,在氯化钡(0.901)中增重3mg,在氯化钾(0.842)中减重9mg,在溴化钾(0.807)中减重15mg,可求得其Aw=0.878
二、灰分的测定 (一)灰分的概念 在高温灼烧时,食品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盐和氧化物)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称为灰分。它标示食品中无机成分总量的一项指标。
从数量和组成上看,食品的灰分与无机成分并不完全相同。如某些金属氧化物会吸收有机物分解产生的CO2而形成碳酸盐,使无机成分增多了;有些易挥发元素如Cl、I、Pb等会挥发散失,P、S等也能以含氧酸的形式挥发散失,使无机成分减少了。从这个观点出发通常把食品经高温灼烧后的残留物称为粗灰分。从数量和组成上看,食品的灰分与无机成分并不完全相同。如某些金属氧化物会吸收有机物分解产生的CO2而形成碳酸盐,使无机成分增多了;有些易挥发元素如Cl、I、Pb等会挥发散失,P、S等也能以含氧酸的形式挥发散失,使无机成分减少了。从这个观点出发通常把食品经高温灼烧后的残留物称为粗灰分。
水溶性灰分 水不溶性灰分 总灰分 酸溶性灰分 酸不溶性灰分 水溶性灰分——反映可溶性K、Na、Ca、Mg等的氧化物和盐类的含量。 酸溶性灰分——反映Fe、Al等氧化物、碱土金属的碱式磷酸盐的含量。 酸不溶性灰分——反映污染的泥沙及机械物和食品中原来存在的微量SiO2的含量。
(二)测定灰分的意义 (1)灰分可评价食品加工精度和食品的品质; 例:面粉生产,往往在分等级时要用灰分指标,因小麦麸皮的灰分含量比胚乳高20倍,所以灰分越低,就说明精度越高。标准粉应为0.6~0.9%,全麦粉为1.2~2%,。 (2)评定食品是否卫生,有没有污染。 某种食品的灰分常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超过了正常范围,说明食品生产中使用了不合乎卫生标准要求的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在加工、贮运过程中受到了污染。 (3)判断食品是否掺假
(三)总灰分的测定 1.原理 把一定量的样品经炭化后放入高温炉内灼烧,使有机物质被氧化分解,以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及水等形式逸出,而无机物质以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无机盐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即为灰分,称量残留物的重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总灰分的含量。
2.灰化条件的选择 (1)灰化容器——坩埚。 坩埚盖子与埚要配套。 坩埚材质有多种: ① 素瓷(耐高温、酸,但耐碱性差) ② 铂(耐高温、HF、碱,昂贵) ③ 石英 ④ 铁 ⑤ 镍等, 个别情况也可使用蒸发皿。
(2)取样量 根据试样种类和性状来定,一般控制灼烧后灰分为 10~100mg 。 通常: 乳粉、麦乳精、大豆粉、调味料、水产品等取 1~2g 。 谷物及制品、肉及制品、糕点、牛乳等取3~5g。 蔬菜及制品、砂糖及制品、蜂蜜、奶油等取5~10g 。 水果及制品取20g、油脂取50g。
很重要 (3)样品预处理 • 谷物、豆类等含水分较少固体试样,直接炭化; • 果汁、牛奶等浓稠液体样品,先在水浴上蒸至近干,再炭化(防止液体沸腾造成溅失); • 果蔬、动物组织等含水分较多试样,先于烘箱内干燥再炭化(可取测定水分后的试样直接炭化); • 富含脂肪的样品先提取脂肪再炭化; • 富含糖、蛋白质、淀粉的试样,灰化前加几滴纯植物油(防止发泡)
(4)灰化温度 灰化温度的高低对灰分测定结果影响很大。由于各种食品中无机成分的组成、性质及含量各不相同,灰化温度也应有所不同,一般为500~600℃,谷类的饲料达600℃以上。 例如:鱼类及海产品、谷类及其制品、乳制品≤5500C;果蔬及其制品、砂糖及其制品、肉制品≤5250C;个别样品(如谷类饲料)可以达到6000C。
温度太高,将引起K、Na、Cl等元素的挥发损失,磷酸盐、硅酸盐也会熔融,将炭粒包藏起来,使其无法氧化。 温度太高,将引起K、Na、Cl等元素的挥发损失,磷酸盐、硅酸盐也会熔融,将炭粒包藏起来,使其无法氧化。 温度太低,则灰化速度慢,时间长,灰化不完全,也不利于除去过剩的碱性食物吸收的CO2。 原则:保证灰化完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无机成分的挥发和缩短灰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