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运动心理学实验与测量指导 分析 -- 理论来源于实践

运动心理学实验与测量指导 分析 -- 理论来源于实践. 主讲:许 亮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邮箱: 061071@htu.cn 电话: 13137300336. 第一章 运动心理学实验基础知识. 一、运动心理实验的意义 二、运动心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三、心理实验的各种变量 四、运动心理实验设计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 运动心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肤觉两点阈 实验二、动觉方位辨别 实验三、时间知觉 ● 实验四、短时记忆 实验五、操作思维 ● 实验六、注意分配 实验七、个体认知方式 实验八、动作稳定性 实验九、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

palani
Download Presentation

运动心理学实验与测量指导 分析 -- 理论来源于实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运动心理学实验与测量指导分析--理论来源于实践运动心理学实验与测量指导分析--理论来源于实践 主讲:许 亮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邮箱:061071@htu.cn 电话:13137300336

  2. 第一章 运动心理学实验基础知识 • 一、运动心理实验的意义 • 二、运动心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 三、心理实验的各种变量 • 四、运动心理实验设计的基础知识

  3. 第二章 运动心理学实验指导 • 实验一、肤觉两点阈 • 实验二、动觉方位辨别 • 实验三、时间知觉 ●实验四、短时记忆 • 实验五、操作思维 ●实验六、注意分配 • 实验七、个体认知方式 • 实验八、动作稳定性 • 实验九、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 • 实验十、多项反应时 • 实验十一、运动技能迁移

  4. 实验一 肤觉两点阈 • 实验目的:掌握两点阈的测定方法,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的差别以及练习与疲劳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 实验说明:用两个刺激点作用于皮肤,人体能够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时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为两点阈。两点阈是肤觉定位的另一种方式,也是皮肤空间的绝对阈限。身体各部位的两点阈是不同的,活动较多的部位两点阈小,如指尖为1~3mm,手心为8~12mm;而手背则达到32mm左右,背部更大。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进行研究的是威洛特(1870),他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威洛特定律。此外,还有人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 仪器与材料:两点阈量规,遮眼罩,记录纸。

  5. 实验一 肤觉两点阈 • 方法与程序 • 1.主试选定被试的同一只手背(A区)与前臂背面(分为B和C两个区)为测量区,实验区为A、C两个区。在各区内划出圆圈,刺激在圈内进行。 • 2.使用时,两个尖点应垂直接触测量部位,施力均匀,且保持2秒。主试可以先在自己手上练习几次,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 3.根据初步测验确定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在7—15mm的范围内取5个点,每步变化在1mm。每种问距做20次,随机安排顺序,两次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应至少在5秒以上。 • 4.指导语如下:“整个实验是在佩戴遮眼罩的条件下进行的,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为二;一点时,报告为一;不能确定时,报告为不知道。” • 5.每隔50次,休息5分钟。被试有时会产生一种相对持久的两点后象(即使只有一点或相距很近的两点,也报告为两点),此时应让被试做适当休息。每隔10次,插入一个一点刺激,测试被试是否有这种后象。

  6. 实验一 肤觉两点阈 • 结果与解释 • 记录被试的回答,“二”记为“+”,“一”记为“-”,“不知道”记为“?”,插入刺激的回答不予以记录。全部测完后,在记录中挑出有“?”的序列,再重复测量,以获得更为确切的判断。 • 分别求出A区和C区的两点阈限,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检验不同性别的学生或不同体育项目的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性。对被试每种间距的20次的结果进行分析,绘出以次数与结果分别为横与纵坐标轴的直角坐标图。

  7. 实验二 动觉方位辨别 • 实验目的: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动觉误差的特征及探讨不同的信息反馈方式对减少误差的影响。 • 实验说明:动觉是人们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内部感觉,也就是本体感觉。在肌肉、关节、筋腱、韧带里都有动觉感受器,它们能够觉察身体的位置和运动,产生神经兴奋,并通过传人神经进入大脑皮层,引起动觉。动觉的发展是动作发展的基础,它涉及每一个动作,在随意运动的精确化和自动化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儿童动觉的感受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一般人常常不能直接觉察到动觉信息,运动员对身体肌肉、筋腱和关节的运动十分敏感。 • 仪器与材料:肘关节动觉方位辨别仪,遮眼罩,记录纸。

  8. 实验二 动觉方位辨别 • 方法与程序 • 1.被试戴上遮眼罩,主试根据实验要求托起某度数下的制止器,作为标准度数。 • 2.被试胳膊放在鞍座上,并从仪器盘的0度处摆动胳膊直到碰到制止器为止(若用右臂按顺时针方向摆动,左臂按逆时针),尝试2~3次。 • 3.主试移去制止器,要求被试复制出刚才摆动的幅度。 • 4.每人每组依据下列3种不同的信息反馈方式各做10次(每组需要改换标准度数,采用平衡实验设计,被试进行实验的顺序可以是abc、bca或cab)。 • a.每测完一次,主试不做任何提示; • b.每测完一次,主试提示被试者超出或是不到; • c.每测完一次,主试提示被试者实际的误差值。

  9. 实验二 动觉方位辨别 • 结果与解释 • 无论哪种信息反馈方式,主试都记录标准度数、被试报告度数以及误差。分别求出不同反馈方式下肘关节动觉方位辨别的误差的绝对值;检验三种情况下,误差的绝对值是否存在明显差异性。

  10. 实验三 时间知觉 • 实验目的:同时采用生理和心理指标测定个体时间知觉,加深理解时间知觉的概念。比较安静、疲劳和注意分散三种状态下时间知觉的差异和影响。 • 实验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主观反应,称为时间知觉。本实验采用静态、疲劳和注意分散三种状态对个体知觉时间的影响,并比较三者的差异。 • 仪器与材料:秒表。

  11. 实验三 时间知觉 • 方法与程序 • 1.主试和被试,两人一组。主试在l~4分钟之间选择一个时间(此为标准时间),主试在发“开始”口令的同时,开动秒表,被试要集中注意知觉时间,到选择的标准时间时,主试发出“停止”的口令。这段“标准时间”不能让被试知道。 • 2.主试第二次发出“开始”的口令,被试在安静状态下知觉时间,但主试不发停止的口令,被试自己认为与刚才的标准时间相同时即自行停止,主试记录时间(此为实验时间)。 • 3.主试第三次发出“开始”口令,被试连续做俯卧撑,不能休息和间断,直到被试认为与刚才的标准时间相同时,俯卧撑即行停止,主试记录实验时间。 • 4.主试第四次发出“开始”口令,主试木断地与被试聊天和说笑以此分散被试的注意力,直到被试认为与刚才的标准时间相同时即行停止,主试记录实验时间。 • 5.按1、2、3、4步骤再做两次实验。主试每次要重新选择标准时间。每次实验之间要休息10分钟。

  12. 实验三 时间知觉 • 结果与解释 • 把三次实验的标准时间和实验时间填入表。 • 计算三种状态的标准时间和实验时间之间的误差,填入表。 • 计算三种状态的平均误差,填入表。

  13. 实验三 时间知觉

  14. 实验四 短时记忆 • 实验目的:拟通过动作记忆的实验使得学生了解短时动作记忆的操作技术手段,探讨个体差异性。 • 实验说明:体育运动学习中,对动作的短时记忆是技术动作形成的心理因素之一。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短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在进行复述、组织、重新编码和与过去的经验相联系时,是暂时的。如果停止复述,信息一般在1分钟内消失。记忆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储存。选择实验对象时,按体育技能掌握的程度,可以把被试分为技能好的和技能差的两组进行比较。 • 仪器与材料:计算机,体操动作幻灯片,电源接线板,记录纸。

  15. 实验四 短时记忆 • 方法与程序 • 1.主试向被试说明动作记忆实验的做法,并把被试分成两组。 • 2.实验开始时,在计算机屏幕上连续呈现8张体操动作图形的幻灯片(呈现时间为1秒)。 • 3.刺激呈现后15秒,被试重复刚刚看过的动作,每个动作之问的间隔不超过2秒,全部动作完成不超过30秒。 • 4.被试根据实验要求做出8个体操动作,主试应该记住被试正确记忆数量并记录下来。 • 5.完成实验后,主试询问被试临场实验的主观体验,并进行记录。

  16. 实验四 短时记忆 • 结果与解释 • 记录被试正确复现的动作个数和遗忘动作个数,分析动作的短时记忆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根据被试的主观体验情况,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 计算动作的保持率: • 保持率=正确复现动作数/原识记的动作数×100%

  17. 实验五 操作思维 •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五格盘和测定个体操作思维敏捷性的方法,并加深理解思维敏捷性的概念。 • 实验说明:思维敏捷性是思维的品质之一,是对变化的情况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用筹码在五格盘上定位是反映操作思维敏捷性的方法之一。操作思维是否敏捷对于集体项目的运动员十分重要。本实验把开始位置作为变化的情况,要求用最少的步数和最短的时间走到最终位置,记录的时间作为思维反应是否敏捷的客观指标。 • 仪器与材料:五格盘,三个标有1、2、3的筹码,秒表。

  18. 实验五 操作思维 • 方法与程序 • 1.现有三种开始位置,每次要以规定的最少的步数,用最短的时间按照最终位置的形式把三个筹码对号摆在五格盘相应的位置上。要求每步只能上下或左右移动筹码一格,不能斜向或隔一格移动,一个格子只能放一个筹码,不能放两个或多个筹码。 • 2.被试自己手握秒表并按以上要求移动筹码,被试在从开始位置走到最终位置,可能要尝试多次,但秒表不能停下,直到按规定的最少步数从开始位置走到最终位置时按下秒表,记录时间,一次实验完成。 • 3.按以上步骤共做三次实验。 • 注意事项:实验前不允许练习, 实验中不允许互相旁观操作。

  19. 实验五 操作思维 • 结果与解释 • 将被试每次实验所用时间记录在表中。

  20. 实验六 注意分配 • 实验目的:测定学生的综合注意能力,了解注意的一些基本特征。 • 实验说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人们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其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四个基本特征。例如,运动员在上训练课时,专心致志地听教练员讲解,仔细观察示范动作;又如篮球后卫运动员需要广阔的注意视野,快速将球传给插上的队友。 • 注意力是从事复杂劳动的必要条件,它是后天训练发展的结果。在体育运动中,尤其是开放性运动项目,需要良好的注意品质,为了提高学生或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对他们进行专门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技术动作分配训练,视一动协调训练等。 • 仪器与材料:注意分配仪,电源接线板,记录纸。

  21. 实验六 注意分配 • 方法与程序 • 1.主试将方式设置为“声”。指导语“当你听到高、中、低三个声音时,请用你左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高、中、低三个声音键。反应越快越好。” • 2.按启动键,测试开始。当声音停止,表示测试时间到。记录正确和错误次数,按复位键复位。 • 3.主试将方式设置为“光”。指导语“当你看到光亮时,请用你右手食指尽快按下与所亮发光管相对应的按键。反应越快越好。” • 4.按启动键,测试开始。当灯光停止发光,表示测试时间到。记录正确和错误次数,按复位键复位。 • 5.主试将方式设置为“声和光”。指导语“这次要测量你的注意分配能力。你要一边听声音,一边看灯光。当你听到高、中、低三个声音时,请用你左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高、中、低三个声音键;同时用你右手食指尽快按下与所亮发光管相对应的按键。要两边兼顾,反应越快越好。” • 6.按启动键,测试开始。当声光全无时,表示测试时间到。一组测试结束。分别记录声、光的正确和错误次数,按复位键复位。

  22. 实验六 注意分配 • 结果与解释 • 被试对仪器发出的声刺激做出判断和反应,用左手按下相应按键,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地操作。记录下正确的反应次数S1。被试对仪器发出的光刺激做出判断和反应,用右手按下相应按键,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地操作。记录下正确的反应次数F1。 • 被试对仪器发出的声和光刺激做出判断和反应,同时分别用左右手按下相应声、光按键,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地操作。分别记录下对声和光刺激正确的反应次数:S2和F2。 • 注意分配值Q的计算公式如下: • Q=[(S2/S1)×(F2/F1)]1/2 • Q值的评定标准:当Q﹤0.5时,没有注意分配值; 0.5≤Q﹤1.0,有注意分配值;Q=1.0,注意分配值最大;当Q﹥1.0,注意分配值无效。

  23. 实验七 个体认知方式 • 实验目的:检验棒框测验结果和学习测量场依存性的方法。 • 实验说明:H.A.Witkin首先研究垂直知觉的问题。在暗室中呈现一个亮的方框,在亮框中间有一个亮棒,框和棒的倾斜角度可以独立调整。先由主试把框放在某一倾斜的角度上,再让被试把棒调整得与地面垂直。这叫做棒框测验。被试调整座椅和亮棒的方式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以小屋或亮棒为参照点去调整,有的则是以自己的身体为参照点进行调整。但就每一被试来说,调整的方式却有明显的一致性,即以小屋为参照点调整亮棒。以小屋或亮棒为参照点调整者,Witkin称之为依存于场者。 • 仪器与材料:棒框仪 。

  24. 实验七 个体认知方式 • 方法与程序 • 1.主试将方框调到向左倾斜17°,把框内的棒调到向右倾斜20°。 • 2.指导语:这是一个调整小棒方向的实验。你紧贴着这个观察孔往里看,就会看到里面有一个方框,框里有一根小棒。你调这个旋钮那根棒就能转动。现在让你把那根棒调得与地面垂直。调好后眼睛就离开观察孔,不要再往里看,等待下一次实验。每次我都喊‘开始’,你就开始往里看,并将那根棒调到与地面垂直的方向。 • 3.按上述指导语共做8次,方框的倾斜度总是17°,但倾斜的方向按左右、右左、右左、左右排列;棒的倾斜度也总是20°左右,倾斜的方向按右、左、右、左的顺序排列。

  25. 实验七 个体认知方式 • 结果与解释 • 每次被试调整好以后,主试都要将误差的度数和误差的方向记录到表。

  26. 实验八 动作稳定性 • 实验目的:学习测量简单动作的稳定性,检验安静和比赛两种情况下情绪对手动作稳定性的影响。学习使用九洞仪。 • 实验说明:本实验利用九洞仪设计了在安静和比赛两种情形下比较手的稳定性的差异。被试在限定的时间内,手握一电外依次进入大小不等的九个洞中,入洞越小,表明手的稳定性越好,情绪越稳定。 • 仪器与材料:九洞仪、秒表。

  27. 实验八 动作稳定性 • 方法与程序 • 1.测定安静状态下手动作的稳定性 • 主试和被试两人一组。被试坐在九洞仪前,优势手拿电笔,手臂悬空,电笔与九洞仪表面垂直,主试手拿秒表记录时间。 • 主试发出“开始”口令,同时记录时间。被试将电笔尖端插入最大的洞中,笔尖触底红灯闪亮,并立即取出,不能碰洞进,再从大到小的顺序用同法插入其余八个洞。如果电笔碰到第七洞边,讯响器响了,须再做第七洞,第二次没碰边就继续做第八洞部果第二次又碰边再做第七洞,假如第三次又碰边,就不再往下做。最小洞直径按6洞直径计算,主试记录成绩。一次实验的时间限制在25秒。按以上步骤共做五次。 • 2.测定比赛时紧张情绪对手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 方法同上一步,每台九洞仪4人,两人一组。分两组比赛,一组实验,另一组尽量拍手和叫喊,给对方一组制造类似比赛的紧张气氛。五战三胜,共做五次。

  28. 实验八 动作稳定性 • 结果与解释 • 无论计算安静右手和比赛右手稳定性平均值X安 、X比并填入表。

  29. 实验九 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 •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触律迷宫和绘制曲线。了解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 • 实验说明:迷宫是研究学习曲线的空间定向实验装置。该曲线的横坐标是实验次数,纵坐标是每次实验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所绘成,整个学习过程由两条曲线形象地反映出来。 • 仪器与材料:触棒迷宫、小棒、遮眼罩、坐标纸。

  30. 实验九 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 • 方法与程序 • 1.主试和被试两人一组。打开电源开关,仪器显示记时状态。按动N/T按钮来选择记时状态或记数状态。 • 2.事先不让被试看见迷宫或触摸迷宫。被试戴上眼罩,手持小棒作好准备。主试引领小棒,把它放在迷宫人口处。 • 3.当被试用小棒沿着迷宫通道开始滑动,记时器开始记时,如果小棒进入盲道并到瑞点,记数器显示1(小棒每进盲道一次,就算一次错误,记数器显示相应的错误次数)。当小棒到达终点时,仪器的蜂鸣器鸣响,记时、记数停止工作。按动N/T按钮,数字显示实验时间和错误次数,主试同时记录数据。 • 4.主试按仪器的RET按钮,仪器复位,为下次实验做好准备。 • 5.第二次实验主试再引领小棒到入口处,重复以上步骤,共做五次。记录实验时间和错误次数并列入表5~10。 • 6.学习完成的标准是被试没有错误地顺畅地走完全程。

  31. 实验九 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 • 结果与解释 • 在表内列出五次实验的时间和错误次数。根据上表数据在两个坐标上画出各点并连线,比较两条曲线: • 坐标1:纵坐标是实验时间,横坐标是实验次数。 • 坐标2:纵坐标是错误次数,横坐标是实验次数。

  32. 实验十 多项反应时 • 实验目的:了解反应时实验所使用的仪器、方法及结果计算,测量被试的简单、辨别与选择反应时。 • 实验说明:反应时又称为反应潜伏期,是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它作为一个心理指标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反应时的测量为推测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打开了一个窗口。一个完整的反应过程由五部分组成:一、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二、神经冲动由感受器到大脑皮质;三、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四、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传至效应器;五、效应器做出反应。本实验使用多项反应时测定仪测量简单、选择、辩别三种反应时,即a、b、c反应时,它可作为技能训练和人才选材的一种测量工具。 • 仪器与材料:多项反应时测试仪,微型打印机及电源,电源接线板,记录纸。

  33. 实验十 多项反应时 • 方法与程序:简单反应时 • 1.主试从红、黄、绿光中任选一种和声音作为呈现刺激。按“方式”键,选择刺激方式。 • 2.主试将相应反应键插人插件孔的“反应键”内,按下“简单”键,开始实验。 • 3.给出预备信号之后,被试按下反应键(如果在预备时间内没有按下反应键,(则提示警告声响),看见呈现刺激就松开反应键。 • 4.预备信号显示2秒,信号间隔给出10种不同的时间,分别为:2;7;3;4;5;7;4;2;5;3秒;呈现时间为1秒,刺激间隔3秒。 • 5.实验呈现刺激按“视听听视”或“听视视听”的方式安排四组,每组进行10次。主试记录每次的正确总反应时间(每10次之后,仪器自行停止,显示窗呈现正确总反应时间与平均反应时。主试按“复位”键,显示窗全部清零)。 • 6.打印输出:主试按下“打剐”键,打印机即打印出10次反应时、正确总反应时间、平均正确反应时、标准差。 • 7.每两组测试后,休息1分钟;一名被试做完四组,换另一名被试。

  34. 实验十 多项反应时 • 方法与程序:选择反应时 • 1.被试右、左手分别握绿、黄光反应键,左脚尖轻压在红光反应脚键上。主试将彩色光源灯放在被试的正前方。接通电源,并打电源开关。 • 2.主试按下“选择”键,实验按编好的程序随机呈现各色灯光(每组实验红、黄、绿光随机呈现各10次);刺激呈现的顺序为:预备信号灯亮2秒→反应光呈现刺激1秒→灯灭后间隔3秒,以此循环。 • 3.被试见到灯光之后立即按相应键。若反应正确,显示窗记时停止,呈现出该次的反应时间。若反应错误,蜂鸣器发出长音,给予被试提示,仪器记录错误次数;此时显示窗继续记时,被试改正后,蜂鸣器和记时停止,显示窗呈现该次的反应时间。若4秒内没有正确反应,则记一次错误,此4秒反应时不进入平均正确反应时等计算。主试记录显示窗呈现的各次反应时间。 • 4.30次实验后,显示窗可分别呈现“红”、“黄”、“绿”正确总反应时间、错误总数、平均反应时。按“方式”键,选择显示的颜色值。 • 5.实验数据存储在主机内,主试按下“打印”输出键,打印出错误次数,红黄、绿、各10次反应时的实验数据,红黄绿各自正确总反应时间,平均正确反应时,标准差。其中实验数据如果是4.00,则值后有“R”标记,表示此次实验没有进行反应。 • 6.主试按“复位”键,清零显示窗。每组实验中间休息2分钟,每名被试完成两组实验后,换另一名被试进行实验。

  35. 实验十 多项反应时 • 方法与程序:辨别反应时 • 1.反应键使用及刺激呈现方法同选择反应时。主试任选一种光作为标准刺激,即该颜色的光出现要做出反应。主试按“方式”键,选择作为正确反应的刺激灯光颜色。 • 2.主试按下“辨别”键,开始实验。 • 3.红、黄、绿光各随机呈现10次,被试只对标准刺激光做出反应。若反应错误,记错1次,且蜂鸣器发出长音,被试改正后,蜂鸣器和记时停止。若4秒内没有正确反应,则记一次错误次数,此反应时不进入计算。主试记录显示窗呈现的各次反应时间。 • 4.实验结束后,显示窗呈现标准刺激光的正确总反应时间、错误总数、平均反应时。 • 5.打印输出:主试按下“打印”键,打印机即打印出错误次数、该光的10次反应时、正确总反应时间、平均正确反应时、标准差。 • 6.主试按“复位”键,清零显示窗。每组实验中问休息2分钟,每名被试完成两组实验后,换另一名被试进行同样的实验。

  36. 实验十 多项反应时 • 结果与解释 • 在同一分析器的不同部位,其反应潜伏期是不同的;同样,不同感觉器官的反应时也不相同,例如,听觉比视觉的反应时短;同一感觉器官,对不同性质的刺激,其反应时也不同。许多内、外因素也影响反应时间的长短,例如,强的刺激反应时短,增加刺激的延续期有使反应时缩短的倾向;额外的动机因素,惩罚或奖励会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应时;人处于暗适应状态时,反应时短。对运动员来说,不同项目的反应时存在显著的差别,但练习因素可以降低反应时。由于反应时是一个很敏锐的反应变量指标,因而可以作为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前后心理活动过程的客观指标。 • 1.计算本人的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的平均数及标准差。检验同一种颜色光的简单和选择反应时是否具有明显差异。 • 2.分别计算声、光的简单反应时的平均数与标准差,检验听、视反应时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7. 实验十一 运动技能迁移 •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镜画仪检验右手的运动技能对左手运动技能的影响。 • 实验说明: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掌握发生积极的影响,称为技能的迁移。这种“积极的影响“指的是促进作用。最常见的运动技能迁移现象是身体两侧的对应器官的迁移现象,如左右手、左右脚之间的运动技能的双向迁移。本实验使用镜画仪检验用右手镜画练习对左手练习的迁移作用。 • 仪器与材料:镜画仪(或平面镜一面、遮板一块、支架)、星形图案纸、秒表、铅笔。

  38. 实验十一 运动技能迁移 • 方法与程序:实验组 • 主试和被试两人一组。主试让被试(选右手优势者)面对镜子正坐,主试把星形图案纸放在镜前,调节遮眼板,使被试不能直接而只能在镜中间看见图案纸。 • 被试用左手执笔,笔尖放在星形图的起点处,做好准备。主试发出口令“开始”,同时开动秒表,被试立即在起始处按逆时针沿星形双线中间画一圈,直到回到原起点为止,计做完一次,主试停止秒表并记录所用时间(左前)。 • 画线中途笔尖不得离开图纸,如超出星形双线以外,就算错误一次,也同时记录(左前)。 • 被试改换右手按以上程序完成实验,但在起始出处要按顺时针画一圈。共做 10次,主试记录时间和错误次数。 • 被试改用左手画星形图案l次,在起始处按逆时外画一圈。主试记录时间和错误次数(左后)。

  39. 实验十一 运动技能迁移 • 方法与程序:控制组 • 选右手优势的被试按实验组中步骤进行,两次实验间隔20分钟。 • 主试记录时间和错误次数。 • 右手不做任何练习。 注意事项 • 实验前不允许练习。 • 进行镜面实验时,不允许互相旁观。 • 在右手镜画练习10次中,各次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要超过20 秒,之后进行左手的练习也不得超过1分钟。

  40. 实验十一 运动技能迁移 • 结果与解释 • 分别把实验组和控制组两次左手镜画练习的时间和错误次数填入表。 • 分别计算镜画练习中10次右手的时间和错误的平均数并填入表。 • 计算实验组和控制组两次左手镜画练习的时间和错误次数的进步百分数A实、A控。 • 计算方法: • (C1/T1-C2/T2)÷(C1/T1)×100% • T1、C1为左手第一次镜画练习的时间和错误次数。 • T2、C2为左手第二次镜画练习的时间和错误次数。

  41. 实验十一 运动技能迁移 • 结果与解释

  42. 第三章 运动心理测量指导 • 测量一 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 • 测量二 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 • 测量三 成就倾向个体差异问卷 • 测量四 体育态度量表 • 测量五 症状自评量表 • 测量六 身体自我描述问卷 • 测量七 心理唤醒量表 • 测量八 简式POMS量表 • 测量九 气质类型调查表

  43. 测量一 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 • 量表来源 • 周陈坚,姒刚彦(1998).《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与《学业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的初步检验.武汉体育科技,3,44~48 • 研究背景 • 20世纪80年代, Nicholls(1980)等人对目标定向理论的构建和推广进行了大量研究。成就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认为,人们在成就情景中有两种主要的目标定向: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当个体是任务定向者时,其目标是以发展个人技能、获得洞察力和掌握所学知识为目的。当个体是自我定向者时,其中心是放在显示超常能力上,这类人主观成功的最终根源是在竞争中(最好是能用更少的努力去)打败或超越对手。 •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预测:两种不同的目标定向(任务和自我)与成就情境中个体的行为表现有着密切关系。Duda(1988),Nicholls(1992),Newton和Duda(1992)对学校和运动领域内个人目标和成功信念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了检证。他们运用《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进行的研究表明,运动中的任务定向者和自我定向者的个人成功信念是与他们的目标定向相一致的。 • 目前,大量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研究都已表明,任务定向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比较理想的目标定向状态;而自我定向是一种消极、脆弱、容易导致个体适应不良的目标定向状态。

  44. 测量一 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 • 信度效度 • 问卷由姒刚彦译成中文,然后由英语专业工作者和心理学专家进行互译并共同校对,确定中英文问卷的一致性。出自中文理解方面的考虑,《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中文问卷中第11题与原文稍有不同。 • 陈坚、姒刚彦(1998)通过对110名在校高中生及大专生的问卷调查,检验了《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中确实存在着两个主成分,各因子的载荷均超过了O.30。除第11题在因素1和因素2上存在双高因子载荷外,其他各因子负荷都很集中,能被解释的总方差达到51.90%。 • 从问卷内运动中任务定向分量表与自我定向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其相关系数r值为0.01(P>0.05),表明问卷内各分量表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根据目标定向理论的构想,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运动中的自我定向分量表和任务定向分量表与所属题目之问的相关系数的显著性程度均小于0.01,说明《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 分析结果显示,运动中任务定向分量表的a系数为0.73,自我定向分量表的a系数为0.75。此结果显示出分量表内部一致性都比较理想,说明《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作为一种成就动机的测量工具,其测题本身具有较高的同质性。

  45. 测量一 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 • 参考文献 • 陈坚,姒刚彦(1998).《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与《学业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的初步检验.武汉体育科技,3,44~48 • 量表正文 • 请仔细思考,什么时候您在体育运动中有最成功的感觉!请您在认为合适的等级上划圈。请注意:右边的数字不是打分,只是表示符合或不符合的程度。 • 注意:你的回答没有对和错之分,要求回答你真实的感受。

  46. 测量一 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

  47. 测量一 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 • 评分方法 • 任务定向问题为1、3、5、7、9、11、13题; • 自我定向问题为2、4、6、8、10、12题; • 问卷中的数字不是打分,只是表示符合程度的不同。分别累加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分值,分值越高,说明符合的程度越高,以此判断个体或群体目标定向的倾向。

  48. 测量二 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 • 量表来源 • 周成林(主编),鲍海涛(副主编)(2000).运动心理测量与评价.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 • 研究背景 • 评在对《运动竞赛焦虑量表》(SCAT)(Martens,1977)进行效度检验研究时,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马腾斯就已意识到对运动状态焦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他在斯皮尔伯格《状态焦虑问卷》(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spielberge,1970)的基础上编制出《竞赛状态焦虑问卷》(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Inventory,CSAI)。随着多维焦虑(认知和躯体焦虑)研究的发展,马腾斯决定将焦虑的其他维度考虑在内并发展其问卷。20世纪80年代末,马腾斯与他的合作者编制成《竞赛状态焦虑问卷-2》(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简称CSAI-2),几经修订,最终确定下来的CSAI-2问卷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测量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各9个测题,共27题。CSAI-2问卷最先在南美运动心理学协会大会上发表,1990年出版成册。

  49. 测量二 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 • 信度效度 • 运动员独立样本3个(n1=57,n2=40,n3=54),CSAI-2认知状态分量表的信度系数a分别为0.79,0.81,0.83;躯体焦虑信度系数分别为0.82,0.82,0.83;状态自信信度系数为O.88,0.87,0.90。这说明,CSAI-2分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Ostrow,1990)。 • CSAI-2同时有较好的效度。有学者分别研究了CSAI-2的分量表与《运动竞赛焦虑量表》(SCAT)、 《状态焦虑问卷》(SAI)等8个特质和状态量表的关系(相关系数详见Martens,etc.1990)。 • 许多基于多维焦虑理论、运用CSM-2问卷来考察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状态焦虑的3个维度分别与成绩有不同的相关,但Craft,Magyar,Becher和Fehz(2003)的一项分析研究发现,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微弱,探索模型分析显示,自信与成绩有着最高的相关、最强的一致。

  50. 测量二 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 • 应用指南 • CSAI-2问卷既可进行个别施测,也可进行团体施测。问卷共27题,要求被试在“一点也不”、“有点儿”、“适中”“非常强烈”4种选项中选出符合此时此刻所感受到的程度的一项。可由运动员自己填答,也可由主试以个别采访的形式向运动员提问,由主试根据运动员的回答用“√”加以记录。 • 在我国(周成林,2000),CSAI-2问卷的3个分量表已修订出了优秀运动员(男/女)常模、中学文化程度运动员(男/女)常模、大学文化程度运动员(男/女)常模。另外,还有分项目的田径、球类、自行车、射击、射箭、技巧、武术运动员等共12个常模。对全体常模样组的CSAI-2各分量表反应,按照运动项目、被试的文化程度、性别和技能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运动项目、文化程度、性别和技能水平的被试在各分量表几乎均有显著差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