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910 Views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主讲人 额尔敦仓 2006-02-25. 概 述. 960 年,陈桥兵变; 1279 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宋统一中国。 1127 年宋高宗赵构南渡以前为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南渡以后为南宋,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三百年间,中国境内主要还有辽、西夏、金和蒙古等。. 一、社会状况 1 、经济全面发展 孟元老 《 东京梦华录 》 记载当时汴京的繁华景象:“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急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张择端的 《 清明上河图 》 2 、文化高度繁荣
E N D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主讲人 额尔敦仓 2006-02-25
概 述 • 960年,陈桥兵变;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宋统一中国。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以前为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南渡以后为南宋,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三百年间,中国境内主要还有辽、西夏、金和蒙古等。
一、社会状况 • 1、经济全面发展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的繁华景象:“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急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 2、文化高度繁荣 重视科举和教育;哲学、史学、音乐、绘画、科技等都有进一步发展。 •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 中央集权 一切负担毫无例外地加在农民身上 变法与反变法的新旧党争 主战与主和之争
书院: • 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讲学以义理修养为核心,代表社会良知,担当社会道义。 •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岳麓书院(在潭州岳麓山)、应天府书院(在河南商丘)、石鼓书院(在衡阳石鼓山)。
理学: • 亦称道学,在元明清时期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约六七百年)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充分吸收其他各家的积极因素,是足以与佛道相抗衡的思想体系。创始于周敦颐,奠基于张载、二程,集大成于朱熹,故又称作“程朱理学”。
二、文学概况 •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在传统的诗文方面,宋人继承唐人取得的成就,并有新的发展,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色。词在宋代进入全盛时期,产生了许多大家,成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而宋代戏剧、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则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 1、宋诗有自己的特色; • 2、散文改革取得胜利; • 3、词的成就最高; • 4、戏曲小说的出现。
宋诗特点: •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 近代学者缪钺《诗词散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 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气骨思理见胜。
宋文特点: • (一)文体多样化; • (二)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 • (三)风格丰富多彩。 • 整体倾向——平易畅达、简洁明快 • 有人说,宋人变唐人的高山深谷而为平原旷野
宋词的整体成就: • (一)完成词体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 • (二)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 一、宋初文坛和西昆派 • 白居易体简称白体。白体的主要作家有李昉 、徐铉等,稍后王禹偁成为盟主。白体诗人主张师法杜甫、白居易,用诗反映现实,关心民瘼,艺术上则要求浅近平易,通俗易懂。其中,王禹偁 成就比较突出。
柳开《应责》: • 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诵读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
晚唐体 • 与白体同时存在,因师法晚唐诗人贾岛、姚合而得名。这派诗人多为山林隐士和僧人,主要作家有林逋、魏野及九位僧人。他们长于五言近体,多就眼前景物抒写山林之趣,题材狭窄,但风格清新秀雅。代表作家是林逋。
西昆派 • 是真宗朝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诗派。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得名,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他们宗法李商隐,善于 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谐美、辞采华丽,有一定艺术价值,部分咏史诗也有一定社会意义。但他们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特别是后来文人群起仿效,把西昆体的缺点发展为一种不良的创作倾向。
西昆体的主要题材和艺术特征: • 主要题材:1、怀古咏史; • 2、咏物; • 3、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 艺术特征: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二、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在文道关系上,重道同时又重文。 • (二)在语言风格上,提倡尚简说。 • (三)提出“穷而后工”的观点。
欧阳修的散文成就: • 1、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 2、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3、体裁多样,各得其宜; • 4、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欧阳修词: • 刘熙载《艺概》卷四: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 冯煦《宋六十家词选》:宋至文忠,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而论,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三、梅尧臣和苏舜钦 • 清代叶燮说:“开宋诗之一代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软二人”(《原诗外篇下》)。 • 梅尧臣诗歌的题材走向与艺术风格: • 题材走向:1、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2、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 艺术风格:平淡
给梅诗的定位: • 元人龚啸《宛陵先生集·跋前二首》: • 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王安石的诗歌: • 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分成前后两期: • 前期诗歌包括政治诗、抒情诗和咏史诗,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风格直截刻露。如《河北民》、《明妃曲》等。 • 后期创作大量写景抒情的绝句,虽在内容上不似前期的气势磅礴,但艺术上更臻于成熟,世称“王荆公体”。如《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等。
王荆公体(半山体): • 主要指王安石后期诗歌中的那些写景抒情的绝句。这些诗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 • 黄庭坚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 叶梦得曰:“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石林诗话》卷上)
第二章 北宋前期的词 • 一、晏殊和其他词人 • 晏殊词: • 刘攽《中山诗话》云:晏元献尤喜江南冯延巳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 • 王灼《碧鸡漫志》云:晏殊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
晏几道词: • 内容:对爱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 • 一方面借着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界,以消解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能不获罪于人。 • 艺术:如梦如幻的境界;语淡情深的风格。 • 《小山词自序》:“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抚然,感光阴之易失,叹境缘之无实也。” • 冯煦《蒿庵论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范仲淹 岳阳楼
二、柳永 • 慢词: • 词体名。依慢曲词调填写的词。每句字数较多,篇幅较长,能比小令容纳更多的内容。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认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柳永: •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根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一、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文学主张 • 苏轼的思想个性: • 儒、道、禅的融合,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 • A、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 B、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 • C、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
苏轼的文学主张: • (一)、在思想内容方面,提出“达意”说。 • (二)、在语言形式方面,讲究“辞达”,重视文采。 • (三)、在文章风格方面,崇尚自然,摆脱束缚。
二、苏轼的散文 • 宋·李塗《文章精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 明·宋濂《文原》:(古文)自秦以下莫盛于宋,宋之文莫盛于苏氏(轼)。
三、苏轼的诗 • 苏轼诗歌的分类: • (一)社会政治诗。如《吴中田妇叹》、《荔枝叹》等。 • (二)写景咏物诗。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游金山寺》等 。 • (三)题画诗。如《惠崇春江晚景》 。 • (四)理趣诗。如《题西林壁》 。
苏轼《反复诗》 烟 雨 冷 藏 云 衬 山 红 远 望 花 水 流 春 老 吟 残 蕊 洼 斗 远 东 含 隐 叉 香 笋 吐 尖
关于“理趣”: • 宋诗“以议论为诗”,讲究“理趣”。但由于理学和禅学的盛行,使大量理语与禅语入诗,“以议论为诗”变得令人生厌。刘克庄《竹溪诗话》批评说:“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故而“以议论为诗”必须讲究议论与叙事、抒情的结合,讲究短小精悍,发人深省。沈德潜《清诗别裁》:“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说诗 语》:“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苏诗的艺术特色: • 1、善用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 • 2、写景咏物,体情抒怀,意到笔随,巨细必达; • 3、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四、苏轼的词 • 苏词的主要成就: • 1、词论方面的建树:①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②提出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 2、对词境的开拓:柔情之词→豪情之词;爱情之词→性情之词 • 3、以诗为词的手法:①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②大量使用典故。 • 4、多样性的风格:婉约柔美;奔放豪迈、倾荡磊落。
婉约派与豪放派: •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两大流派: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婉约派在题材选择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在表达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将情思曲折表达出来;风格委婉、绮丽。从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后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而豪放派是由北宋词人苏轼所开创,南宋辛弃疾将其创作推向高峰。豪放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恢弘、沉郁,艺术成就颇高,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
第四章 北宋后期的诗词 • 一、黄庭坚和其他诗人 • 黄庭坚的诗论: • 1、以杜甫为宗,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功用。 • 2、主张“不俗”,积极创新。 • 3、主张化腐朽为神奇,“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山谷体的内涵: • 北宋后期黄庭坚的诗歌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其主要的艺术个性为: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和诗韵的兀拗美。如果以唐诗为参照标准,“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江西诗派: • 北宋后期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因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其中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他们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比较接近,都主张以杜甫为宗,但过分强调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句拗律,形成一种奇峭艰涩、瘦硬生新的诗风。
二、秦观、贺铸、周邦彦 • 秦观词的特色: • 1、伤心人的伤心词; • 2、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 • 3、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 4、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贺铸的词: • 1、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 2、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
周邦彦的词: • (一)题材内容: • 1、“漂零不偶”、羁旅行役; • 2、咏物。 • (二)艺术规范化: • 1、章法结构上,讲究曲叙,善于多角度、多层次; • 2、语言上,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 • 3、音律方面,调美、律严、字工。
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学 • 一、李清照 • 李清照的《词论》: • 专门评词的文章,第一篇完整的词论。 • 其核心观点是强调词“别是一家”,认为词不同于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合乐能唱,真正具有音乐性的音律而不是只适宜吟咏的格律声韵,从而划清诗与词的界限,突出词的本体特征。
李清照的词: • (一)内容: • 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前期词主要写她少女、少妇时期的优游闲适生活和闺情相思,风韵优美;后期词主要写她对往事的追忆和国破家亡的悲苦之情,风格变为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 (二)艺术特色: • 1、选材: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 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 2、语言:善于提炼熔铸;善于使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 • 3、审美境界:淡雅清疏。
易安体: •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因其词善于选取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展示自我的内心世界,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以白描手法创造出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颇具特色,故后人多有效法者,称之为“易安体”。
二、张元干和其他爱国词人 • 南渡作家: • 靖康之难的动乱狂飙将南渡作家(包括诗人和词人)卷入血雨腥风的苦难海洋之中,他们被迫对人生与文学创作道路作出新的选择。 • 这批南渡作家,是宋代文学史上结束旧时代、开启新时代的关键的一群人。打从他们开始,抒写民族忧患意识和抗战复国豪情成了文学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