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likes | 1.53k Views
大葉大學 環境工程系 陳宜清 助理教授. 節能減碳與碳足跡. 世界末日鐘. 《 原子能科學家公報 》 創立了「世界末日鐘」,提醒人們警惕自己面臨的核威脅。指針距離午夜 24 點越近,就表明世界離毀滅的日子越近。該鐘指針的每一次撥動,都象徵著人類向戰亂或和平又靠近了一步。由於嚴重的核擴散威脅,加之毀滅性的新勢力 — 全球暖化 ,兩股力量一同將「世界末日鐘」撥快了 2 分鐘。. 您是否覺得氣候問題越來越嚴重了!您一定知道 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 所造成的 全球暖化 ,正在荼毒這個地球。
E N D
大葉大學 環境工程系 陳宜清 助理教授 節能減碳與碳足跡
世界末日鐘 《原子能科學家公報》 創立了「世界末日鐘」,提醒人們警惕自己面臨的核威脅。指針距離午夜24點越近,就表明世界離毀滅的日子越近。該鐘指針的每一次撥動,都象徵著人類向戰亂或和平又靠近了一步。由於嚴重的核擴散威脅,加之毀滅性的新勢力—全球暖化,兩股力量一同將「世界末日鐘」撥快了2分鐘。
您是否覺得氣候問題越來越嚴重了!您一定知道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所造成的全球暖化,正在荼毒這個地球。您是否覺得氣候問題越來越嚴重了!您一定知道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所造成的全球暖化,正在荼毒這個地球。 全球暖化對人類文明造成問題是因為它會導致威力強大的暴風雨和旱災、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氣候模式驟變以及傳染病散播等危機。 超限使用,今年全球「生態負債日」提早降臨。 台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以土地面積平均來說是世界第一,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12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 面對全球暖化危機 台灣準備好了嗎? 你願面對真相嗎? 前言 -1
氣溫上升預期的效應 前言 -2 全球暖化將加強颶風的強度。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量幾乎加倍。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威力也會變得更強。 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九的速度縮小。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 過去5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珊瑚礁及高山草原等生態棲息地將遭到嚴重破壞,使得許多動植物面臨絕種的危機。
節能減碳-1 原油供應短缺,再加上國際恐怖攻擊事件,使得國際油價創下二十一年來新高價,而且台灣90%以上的能源依賴進口, CO2排放量過高,世界能源日益耗盡。台灣除了節約能源外,急需潔淨而永續的、低含碳的、低污染的再生能源。 國際比較顯示,1990-2003年全球CO2排放累計成長35.51% ,其中以工業國家為主的京都議定書的附件一國家僅成長1.6 %,附件一的經濟轉型國家減少31% ,然而,非附件一國家則累計成長46.3% 。1990-2002,台灣CO2排放則累積成長111%。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我國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雖然由1996-1999的5.40%降為1999-2006年的3.8% ,但CO2排放的年平均成長率(4.3 %)卻高於經濟成長率,且居高不下。 在科技界尋找到可以無限量便宜供應的「聖杯」——最終替代能源的後備技術(backstop technology)——之前,除了開徵能源稅,老祖先的方法還是很管用的:省、省、省。 5
節能減碳-2 分析台灣CO2增幅擴大的原因主要有二: 能源結構的變化:含碳量高的煤炭佔能源供給的比重由1996年的27.1%大幅增加為2006年的32.3%。含碳量低甚至不排放CO2的水力發電及核能發電則分別由2.7%及11.3%降低為1.4%及7.1%。 能源生產力(每單位能源使用量可生產的GDP):異於1980-1999年能源生產力增加44%的成果,能源生產力在1996-2006年間不昇反降,1996-2006年降低幅度達2.6%,同期間能源密集度(能源使用量/GDP)增加2.5%。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能源密集產業佔全國能源消費比重由1996年的31.8%大幅提高到2006年的35.9% 。另一為低於國際水準的能源價格所致。 6
節能減碳-3 △台灣能源從何來? 7
節能減碳-4 台灣自產能源貧乏,99%仰賴進口,能源供給需求快速成長,過去20年平均年成長率約5.2%。其中化石能源進口比率達91%。 8
節能減碳-5 國內能源消費成長雖較能源供給成長幅度小,惟仍成長快速,過去20年年平均成長率亦達4.8%。其中電力需求成長幅度最大,年平均成長率達6.0%。 過去十五年,台灣能源消耗量成長了一倍,每人平均用電量更成長了三倍。 9
節能減碳-6 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建議各國可朝向三大主軸發展策略:(1)技術潛力:提升能源效率、節約能源、推動再生能源。(2)經濟潛力:推動碳交易、徵收能源稅/碳稅。(3)改變社會體制:個人消費行為、生活型態、社會結構改變等。 擬訂國家氣候變遷因應策略,除應密切掌握國際管制動態及公約規範之外,亦應推動包含國土規劃、能源安全、產業發展、財稅改革、市場機制、技術創新、科學研究、災害預防、衝擊調適、總量管控、環境教育等能力建構工作,幾乎涵蓋所有部會業務範疇。 10
節能減碳-7 • 碳交易是《京都議定書》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排減,以國際公法作為依據的溫室氣體排減量交易。在6種被要求排減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CO2)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算單位,所以通稱為「碳交易」。其交易市場稱為碳市。 • 碳交易被區分為兩種型態: • 配額型交易(Allowance-based transactions):指總量管制下所產生的排減單位的交易,如歐盟的歐盟排放權交易制的「歐盟排放配額」(EUAs)交易,主要是被《京都議定書》排減的國家之間超額排減量的交易,通常是現貨交易。 • 項目型交易(Project-based transactions):指因進行減排項目所產生的減排單位的交易,如清潔發展機制下的「排放減量權證」、聯合履行機制下的「排放減量單位」,主要是透過國與國合作的排減計畫產生的減排量交易,通常以期貨方式預先買賣。 11
節能減碳-8 假設有甲、乙兩個工業國家,每年GDP均相同、二氧化碳排放也相同。如果京都議定書依照GDP等指標要求甲、乙兩國五年各減排二氧化碳五萬噸,合起來兩國就減排十萬噸。但由於兩國減碳的邊際成本不同,甲乙同幅度減碳的努力,其付出的代價就大不相同。 例如,若甲國排碳大都出自牲口的生理排氣,而乙國大都出自汽車廢氣,則甲國減排幾乎就得少養牛羊豬,沒有其他選擇,經濟成本極大;而乙國減排則可靠改搭大眾運輸、鼓勵省油引擎、提高油價等方式達成,經濟成本較低。 此時,若甲向乙購買一萬噸的碳排放權,則甲減排四萬噸,不足的一萬噸由乙國增加減排至六萬噸補足,兩國合起來還是十萬噸。由於乙國減碳成本較甲國低,故甲國願意以較高的價格向乙國購買這碳權。因此,碳交易可以促使減碳成本低的國家多減些,減排成本高的國家少減些,總量不變但皆大歡喜。 配額型交易 朱敬一:《名人堂》為什麼要有碳交易? 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11642&ctNode=61&mp=1 12 3-碳交易的故事(9min58)
節能減碳-9 • 開創台灣首例!西口水力發電廠減碳專案通過VCS國際認證及碳權簽發查證 (2010年1月29日中央社嘉義報導) • 嘉南實業公司興建之西口水力發電廠,此一再生能源專案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於通過自願性碳標準(Voluntary Carbon Standard,簡稱VCS)之查證後,成為台灣第一家正式取得國際碳權的企業。 • 2009年12月17通過第一期查證,並於日前完成VCS登錄程序,第一期獲得的碳權額度達八萬七千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三萬多戶家庭用電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來廿年認證期間該案減碳效果高達七十二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 國內首例 北縣9200元買碳權 (2009年11月26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 北縣府2009.11.25邀國際專家舉辦「2009台北縣再生能源、永續城市國際論壇」,今天繼續進行國際綠色能源發展研討會。縣府為這場排碳約20公噸的會議進行「碳中和」,花172.5英磅(台幣約9200元)向JP Morgon交易市場購買國際碳權,成為國內政府機關進行碳交易首例。 13
節能減碳-10 『碳補捉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指的是捕捉社會上主要二氧化碳排放來源(如:化石燃料發電廠)所製造的二氧化碳氣體,將這些氣體運送並埋藏在安全緊密的地層底下,可能的封存地選擇包括:用盡的枯竭油田或天然氣田、天然地質所形成的地底貯存庫。 捕捉二氧化碳氣體的方式有以下三種:燃燒前捕捉(pre-combustion capture)、全氧燃燒捕捉(oxyfuel-combustion capture)、燃燒後捕捉(post-combustion capture)。 捕捉的二氧化碳最後必須永久且安全地封存。目前各國的封存地重心均放在深入到800公尺以下的地底,在此深度之下,二氧化碳所承受的壓力和所處的溫度都是一般大氣之下的好幾倍。 為確保『碳補捉、運送和封存』的安全性,相關法令和管制架構已逐漸成形。歐盟所訂立地理二氧化碳封存指令(the EU Directive on Geological Storage of CO2)目前正在會員國間推展開來,澳洲、加拿大和美國等國也分別發展各自的管制架構,並成立經濟補助機制來提倡此概念。 14
國家節能減碳總目標 (一)節能目標: 未來8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2%以上,使能源密集度於2015年較2005年下降20%以上;並藉由技術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年下降50%以上。 (二)減碳目標 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2020年回到2005年排放量,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 2010年為台灣「節能減碳年」 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10年內將減碳45% 節能減碳-11 能源密集度是測量1個國家能源使用效率,即每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高密集度意味著,將能源轉換成GDP的成本偏高,相對地,低密集度則是較低的成本。
節能減碳-13 17
節能減碳-14 為達成前述減量目標,行政院相關部會擬訂因應策略,致力推動中,包括「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具體行動方案」、「節能減碳獎勵及輔導措施」等多項因應策略,提出建構「高效率」、「高價值」、「低排放」及「低依賴」二高二低的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並將由能源供應面的「淨源」與能源需求面的「節流」做起,希望未來國內製造業能走向高值化及低碳化發展。 此外,提出電費折扣方案,強化對相關產業節能減碳輔導工作。行政院要求所屬相關部會以身作則,落實「政府機關及學校全面節能減碳措施」,要求各級政府機關學校每年用電量與用油量須為負成長,並以至104年累計總體節約能源7%為目標,率先落實減碳措施,進而引導全民共同響應。 18
節能減碳-15 環保署推出「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 環保署於2006年率先提出開發中國家第一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目前正在立法院審議中。該法案將是我國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法制基礎。 另於2007年7月啟動「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規劃在三年內掌握八成能源及產業部門的排放量,目前正在評估實施先期減量的配套措施,並對大型投資案進行環評管控,期能建立符合國際潮流的自願減量機制,促使產業及早投入減碳行列。 此外,政府未來將活用市場經濟工具,規劃綠色稅制、增加財稅誘因,逐步建構與國際接軌之碳市場機制。 19
節能減碳-16 97年9月4日行政院核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彙集能源、產業、運輸、環境、生活等五大構面之節能減碳具體措施,並輔以完善之法規基礎與相關配套機制。 20
節能減碳-17 節能減碳十大宣言 01﹑冷氣控溫不外洩 少開冷氣,多開窗;非特定場合不穿西裝領帶;冷氣控溫26-28℃且不外洩。 02﹑隨手關燈拔插頭 隨手關燈關機、拔插頭;檢討採光需求,提升照明績效,減少多餘燈管數。 03﹑節能省水更省錢 將傳統鎢絲燈泡逐步改為省電燈具,以淋浴代替泡澡,省電、省水又省錢。 04﹑綠色採購看標章 選購環保標章、節能標章、省水標章及EER值高的商品,節能減碳又環保。 05﹑選車用車助減碳 選用油氣雙燃料、油電混合或電動車輛與動力機具,養成停車就熄火習慣。 取自環保署 21
節能減碳-18 節能減碳十大宣言 06﹑每週一天不開車 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減少一人開車騎機車次數;每週至少一天不開車。 07﹑鐵馬步行兼保健 多走樓梯,少坐電梯,上班外出常騎鐵馬,多走路,增加運動健身的時間。 08﹑多吃蔬食少吃肉 愛用當地食材;每週一天或一日一餐蔬食;吃多少點多少,減少碳排量。 09﹑自備杯筷帕與袋 自備隨身杯、環保筷、手帕及購物袋;少喝瓶裝水;少用一次即丟商品。 10﹑惜用資源顧地球 雙面用紙;選用再生紙、省水龍頭及馬桶;不用過度包裝商品;回收資源。 取自環保署 22
節能減碳-19 校園節約能源 行政院 「政府機關及學校全面節能減碳措施 」-政府機關及學校總體節能目標:年用電量與用油量以負成長為原則,至104年累計總體節約能源以7%為目標。 學校執行節約能源,除了投資龐大費用汰換節能設備外,其實仍有許多金額花費較低之手法,一樣可達節能減碳之目的,並能有良好成效。 校園用電系統大致分為三大類;電力、照明及空調系統,針對這三大項如能有效管理控制,對於節約能源將有顯著之效益。落實電力管理措施可減少用電量約5%;汰換照明設備後,可減少用電量約10%;汰換老舊空調設備,則可減少約10%至15%用電量。 23
節能減碳-20 資料來源:98年節約能源管理輔導團 24
節能減碳-21 資料來源:98年節約能源管理輔導團 25
節能減碳-22 資料來源:98年節約能源管理輔導團 26
節能減碳-23 管理指標 資料來源:98年節約能源管理輔導團 27
節能減碳-24 學校用電指標(EUI)基準值 單位之用電指標(EUI)高於同類型機關學校EUI基準值者,另應積極採行各項可行措施,最遲於104年前將EUI降至基準值。 28
節能減碳-25 節約能源實施計畫 29
節能減碳-26 能源教育課程實施計畫 節約能源檢核表 30
節能減碳-27 永續校園節能減碳自評表-1 31
節能減碳-28 永續校園節能減碳自評表-2 32
節能減碳-29 永續校園節能減碳自評表-3 33
節能減碳-30 永續校園節能減碳自評表-4 34
節能減碳-31 永續校園節能減碳自評表-5 35
2010地球生態「預算」 人類已在8月21日用完 根據「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數據顯示,人類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就用盡了1年分的「生態預算」。 全球生態足跡網絡以生態負載力計算大自然的供給、地球每年資源再生的總量,對照人類的需求可得出「地球所能生產的全人類使用之生活資源,以及能吸收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的總量」。根據數據顯示,至8月21日止,人類已經用完了大自然這一年的生態負載力,不論是過濾二氧化碳,或生產食物的原料。2009年,地球負債日是9月25日,今年,地球負債日據估計提前了1個多月。 換句話說,從現在起到年底,人類為了滿足生態需求,將耗盡所有的資源庫存,且在大氣中累積更多的溫室氣體。 超限使用 今年全球「生態負債日」提早降臨 碳足跡-1 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17262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被定義為與一項活動(Activity)以及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碳足跡的差異之處在於其是從消費者端出發,破除所謂『有煙囪才有污染』的觀念。 生命週期( life cycle ):從自然資源取得或產生的原物料到最終處置,有關該產品系統中連續與互相連結的期程。 碳足跡-2
英國的調查則指出,雖然其於1992年至2004年間,本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5%,但實際上,若將其因消費所導致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時,則其排放量反而是上漲了18% (Wiedmann et al, 2008 )。 中國現在總溫室氣體排放量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其排放量中,有高達23%是因其為了製造產品滿足先進國家生活所需,所間接導致排放量(Wang and Watson, 2007)。 碳足跡-3
別以為全球暖化與自己無關。個人每天的活動,像是照明、開車、坐捷運、喝咖啡、打Wii等,不論直接間接,都會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別以為全球暖化與自己無關。個人每天的活動,像是照明、開車、坐捷運、喝咖啡、打Wii等,不論直接間接,都會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要小看個人的碳足跡,根據慈濟功德會最新發行的碳足跡檢測手冊,在台灣幾乎每家必備的冷氣機,一個月竟可製造101.25公斤的二氧化碳,電腦亦不遑多讓,每個月大約排出83.25公斤的二氧化碳! 臺灣地區每一度電則會產生0.623公斤二氧化碳,每一度水則產生0.195公斤二氧化碳,於2009年全臺用家戶用電產生約25,125百萬公斤二氧化碳,家戶用水產生387百萬公斤二氧化碳。 碳足跡-4
碳足跡-5 環保署- Eco Life清淨家圓顧厝邊綠色生活網 http://ecolife.epa.gov.tw/cooler/check/Co2_Countup.aspx 環保署- 台灣產品碳足跡資訊網 http://cfp.epa.gov.tw/carbon/defaultPage.aspx
碳足跡-6 個人簡易碳足跡計算器提供每日食,衣,住,行,育樂等之各項活動的碳排放當量 環保署- 台灣產品碳足跡資訊網 你製造了多少CO2排放?電費、水費、中油發票上都有註明 http://cfp.epa.gov.tw/carbon/ezCFM/Function/PlatformInfo/FLActivity/CFPCalculator.aspx
根據評估,台灣民生消費行為於2007年時導致的人均碳足跡為9.9噸,小於人均碳排放量12噸,顯見以仰賴『耗能產業出口』的產業結構,為台灣高額人均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根據評估,台灣民生消費行為於2007年時導致的人均碳足跡為9.9噸,小於人均碳排放量12噸,顯見以仰賴『耗能產業出口』的產業結構,為台灣高額人均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而就各類消費行為分析時,其中主要來源為服務、住以及食為大宗。其兩者主要均因各項服務供給的電力需求以及居家使用電力、瓦斯、水等。 碳足跡-7 http://e-info.org.tw/node/51666
碳足跡-8 國際間產品碳標示類型 依照國際間碳標示內涵與外觀揭露訊息,可分為6類 http://www.epa.gov.tw/ch/artshow.aspx?busin=12379&art=2010051017301334&path=13890
碳足跡-9 碳標示制度推動模式 http://www.epa.gov.tw/ch/artshow.aspx?busin=12379&art=2010051017301334&path=13890
碳足跡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又碳排放標籤(Carbon Emission Label),是一種用以顯示公司、生產製程、產品(含服務)及個人碳排放量之標示方式,其涵義是指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經過工廠製造、配送銷售、消費者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過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 碳足跡-10 環保署於98年12月公開甄選出我國碳足跡標示的LOGO
產品碳標籤的建立,就是從永續生產與消費的觀點出發,鼓勵廠商核算產品的碳足跡,並以碳標籤標示產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俾供民眾選購參考。產品碳標籤的建立,就是從永續生產與消費的觀點出發,鼓勵廠商核算產品的碳足跡,並以碳標籤標示產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俾供民眾選購參考。 碳標籤所標示的數字,雖然不能和其他同類型的商品進行比較,但可以讓民眾知道,計算該產品的企業有心為了改善環境而盡一份心力;因此,選購標示碳標籤產品的民眾,除了是認同企業對環境所盡的責任之外,也是間接鼓勵企業對其產品進行二氧化碳減量活動。 碳足跡-11
碳足跡-12 我國碳足跡計算指引架構圖 http://www.epa.gov.tw/ch/artshow.aspx?busin=12379&art=2010051017301334&path=13890
我國產品與服務碳足跡計算 奠基於CNS 14040 與CNS 14044 已建立之生命週期評估法,並詳細規範產品與服務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評估而成。 常用四款生命週期 評估軟體 (SimaPro7.0、 VHKEcoReportv5、 DoitPro及Gabi4) 碳足跡-13
碳足跡-14 產品生命週期碳排放,首要劃分明確之系統邊界(System boundaries),以茶飲料為例,其銷售模式為企業到消費者(Business to Customer, B2C),系統邊界就必須包含原料、製造、配送與銷售、使用以及廢棄與回收五階段。 http://www.epa.gov.tw/ch/artshow.aspx?busin=12379&art=2010051017301334&path=13890
碳足跡-15 ** 本產品於夏季時多為冷藏保存,故夏季時之碳足跡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