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696 Views
第六章 青年社会化.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帕森斯将社会分化 分成两大时期 一是童年时期的社会分化(又称初级社会分化) 一是成年时期的社会分化(又称次级社会化). 第一节 青年社会化过程. 一、青年社会化的一般概念 (一)自我互动说 (二)自我统一性说 (三)参照群体说 (四)文化学习说 (五)社会文化教化说 (六)人格塑造说 (七)行为同化说 以上观点虽然各有侧重,各具特点,但都是根据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理论来研究青年社会化问题。. 二、青年社会化的类别. (一)政治社会化
E N D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帕森斯将社会分化 分成两大时期 一是童年时期的社会分化(又称初级社会分化) 一是成年时期的社会分化(又称次级社会化)
一、青年社会化的一般概念 (一)自我互动说 (二)自我统一性说 (三)参照群体说 (四)文化学习说 (五)社会文化教化说 (六)人格塑造说 (七)行为同化说 以上观点虽然各有侧重,各具特点,但都是根据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理论来研究青年社会化问题。
二、青年社会化的类别 (一)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核心。 (二)道德社会化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表现出以下的变动:道德约束从:① “他律”到“自律”,即从受外在力量支配转变为受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②道德的判断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并发展到两者的统一。③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学者们认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过于简单。
青年道德人格形成经历了这样六个阶段: ①在社会关系方面,经历了自我中心到摆脱自我中心,把自我与环境区别开来,从确立自我的位子到走向同他人积极交往的过程 ②在同一性方面,经过“同一性”危机,逐步形成自我的同一性从而获得和建立自我性的行为主体。 ③在同继存模式的关系方面,从由家庭提供的行为模式占优先主导地位,过度到同龄群体所提供的模式的优先地位,然后再过度到家庭以外的成人模式,最终通过个人的富有独创性的理想来创造自我。
④在自律化方面,从儿童在道德权威上完全依赖父母,经过不同程度的日渐独立于他人之外,最后走向自律,一字的意志而不是权威的道德命令来选择道德行为。④在自律化方面,从儿童在道德权威上完全依赖父母,经过不同程度的日渐独立于他人之外,最后走向自律,一字的意志而不是权威的道德命令来选择道德行为。 ⑤在规范化方面,从儿童的紊乱、不执行规范,到通过“非顺应主义危机”,再发展到自觉遵守社会所承认的行为原则和准则。 ⑥在价值取向方面,从价值观的不确定性、模仿性,到通过“独创性危机”,再发展并形成选择价值和确定价值的能力。青年只有达到这种人格化程度,才能形成真正社会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美国学者R赫什甚至指出一个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三种道德行为,才能称之为一个社会人:①关心他人②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③行动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了解性别角色社会化,首先需要区分“性角色”与“性别角色”这两个概念。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青年人格成长必不可少的内容。 ①良好的性别特征有助于青年为社会所接纳。 ②具有性义务观是青年具有健康人格的表现。
(四)职业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过程的深化直至完成。这样说的理由是: ①职业生活使青年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为青年提供了完成自己社会职责的必要条件。 ②职业为青提供了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与机会,为发展他们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使其成为全面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③职业为青年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控制创造了条件。 ④职业使青年交往的需求程度、范围、频度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对青年的社会化完成,无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职业为青年的社会创造才能提供了保障。
三、青年社会化的历程 50年代以后。“终身课题说”日渐受到重视。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两个方面:其一,个人发展的终身性觉得了在生命的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其二,社会悲剧段的发展、变化,促使生活于其中的个人要不断完善自身,以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 我们把青年社会哈的历程分为青年前期社会化、青年中期社会化、青年后期社会化三段。
(一)青年前期的社会化 青年前期社会化的主要特征是:①觉地选择社会化的目标与方向。②我意识急剧发展,却又对自我充满着迷茫与矛盾。 青年努力发展自我意识,及自我意识上的矛盾,都根源于寻求解决三大问题:①持内在自我的一致性,即他们需要按自己的内心看法去行动。②释经验,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③言的自我实现。
(二)青年中期社会化 日本学者依田新认为,这一时期是青年独立步入社会的事情,主要解决5个方面的问题: ⒈跨入社会的意义 ⒉社会意识的发展 ⒊对社会的批判的开展 ⒋出路和职业的选择 ⒌恋爱及婚姻 ⒍与青年所面临的问题相应,这一时期的社会化过程也呈现出较复杂的情况,一方面要使自我确立,自我形成,也就是人格的个人化;另一方面,要成为对工作对社会以及对家庭富有责任的人,也就是人格的社会化。 (三)青年后期的社会化
四、青年社会化的实现 (一)社会控制 美国人格理论家罗推尔在他的社会学理论中提出了两个控制点的观点:一个是内在控制点,另一个是外在控制点。 (二)智力适应 皮亚杰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协助青年社会化过程的方法论启示: 1.智力的适应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的结果。 2.社会化教育要遵循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结合不同个体的认知特3/施以教育。 3.智力适应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师主体积极主动认识社会的过程。
(三)内化人类共享的价值体系 (四)接受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导向作用表现为: 1.强调表率在社会化中的导向作用。 2.重视礼乐熏陶的育人环境那个。 3.加强自我修养,重视人自身的内化过程。 4.重视纪律约束继而法规。 5.崇尚从个体价值、家庭价值到社会价值的类推社会化过程。
一、角色及青年社会角色行为的培养 (一)角色概念 关于角色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 1.角色就是“实现与一定地位有联系的权利和义务。” 2.角色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有4个方面: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实现。 3.角色扮演是指不同情境下的行为。 4.角色期望意味着个人所处的集体对他所期望的一组特殊行为。 5.角色冲突是由角色丛和角色期望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6.角色实现是指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二)青年的角色行为培养 1.角色学习 2.父母教养 3.老师期待 4.强化性义务认同 5.行为模塑
二、青年的角色扮演 (一)青年的角色类别 在青年的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所需要把握的角色类型主要有: 1.学生角色 2.婚恋角色。青年婚姻幸福度评价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身体条件,包括健康和谐的性生活体验、容貌。二是精神条件,包括双方的认知能力比较一致;相互鼓励、心心相印、情绪互恋,都有决定力强的意志特征。三是经济条件,包括收入和职业条件。四是其他条件,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人际关系。
3.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是设定青年婚恋角色的依据。据此,我们对青年婚恋角色的期望是:3.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是设定青年婚恋角色的依据。据此,我们对青年婚恋角色的期望是: (1)恋爱关系 (2)夫妻关系 (3)性别角色。青年的性别角色要求,应该指向内在美、外在美、典型美3个方面:性别美首先通过男女两性的性格差异表现出来,它体现了性别的内在美。风度美属于性别的外在美。风度并不简单地指人的外在举止,而是一个更多层次的结构。角色美主要指家庭中丈夫角色好妻子角色,它是角色美的典型体现。
4.职业角色 5.年龄角色 我们对青年年龄角色期望则其几点说明: (1)意志特征 (2)挫折反应 (3)交往行为
(二)实施角色扮演的能力 1.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意向。 2.形成客观的自我观念 青年自我概念的形成,比较通行的解释有这么几种:一是以人为镜。二是公众映像。三是重要人物影响。四是概念内化。 3.社会行为的模仿与认同。
4.处理角色冲突。 我国学者吴鲁平认为,现代青年角色冲突表现为: (1)反控制情绪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代际冲突。 (2)走自己的路。 (3)反对“年龄”资本 改变态度、解决冲突的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功能理论、认知理论。
一、人际沟通的概念与工具 (一)人际沟通的概念 人际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行为和过程。 1.人际沟通的外观是社会信息的传递。 2.人际沟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与情感沟通。 3.人际沟通的载体是语言符号系统。
(二)人际沟通的工具 1.言语沟通 (1)口头沟通。 (2)书面沟通 2.非语言沟通 (1)身势动态语沟通。 (2)静态姿势语沟通。 3.心理语言沟通 (1)沟通动机 (2)意见沟通 (3)情感沟通
二、青年人际沟通的障碍与沟通技巧 (一)青年人际沟通障碍 1.语言障碍。 2.习俗障碍。 3.角色障碍。青年中常见的角色障碍有: (1)年龄不同形成的代沟。 (2)行业不同形成的代沟。 (3)职位不同形成的代沟。 4.心理障碍。青年中常见的交往心理障碍有: (1)个性倾向明显 (2)情感失控 (3)认知与情感不协调。
(二)人际沟通的有效方法 1.说服。说服的方法通常有:(1)流泻式说服;(2)冲击式说服;(3)浸润是说服。 2.暗示。 3.感染。感染有3种类型: 一是个体间的感染;二是开方式群体感染;三是文化艺术的感染。 4.共情。共情并不会随意地发生。它需要借共情者的技巧和能力: (1)共情语言技巧。 (2)共情的非语言技巧。
三、青年人际关系的类型与方式 (一)青年人际交往类型 1.代际交往。青年与中老年的代记交往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意识待机冲突。二是代际相倚。 2.同龄交往。 青少年同龄交往的原因:①共度闲暇。②表示独立。③获得支持。 3.异性交往。 (二)青年人际交往的方式 1.开放式交往。 2.情感型与功利型交往并重。 3.异性交往趋于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