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656 Views
诊断酶学. 目的与要求. 掌握 :血清酶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熟悉:缺血性冠状动脉和肝胆疾病的酶学诊断。 了解:血清酶的分类。. 一、概述. 什么是酶?. 一类由活细胞产生,催化效率高、特异性强的 生物催化剂 。. 为什么学习有关酶的知识?. (一)诊断酶学的发展简史. 20世纪初临床就开始测定体液中的酶 1908年测尿 AMY 活力——诊断急性胰腺炎 30年代 ALP 用于诊断骨骼疾病 诊断酶学的真正发展从50年代用分光光度法建立了连续监测酶活性方法开始
E N D
目的与要求 • 掌握:血清酶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 •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 熟悉:缺血性冠状动脉和肝胆疾病的酶学诊断。 • 了解:血清酶的分类。
什么是酶? 一类由活细胞产生,催化效率高、特异性强的生物催化剂。
(一)诊断酶学的发展简史 • 20世纪初临床就开始测定体液中的酶 • 1908年测尿AMY活力——诊断急性胰腺炎 • 30年代ALP用于诊断骨骼疾病 • 诊断酶学的真正发展从50年代用分光光度法建立了连续监测酶活性方法开始 • 70年代开始起,逐步将注意力集中到同工酶测定上,又随免疫学和技术方法的开展,用抗原抗体反应有可能直接测定微量的酶蛋白。
(二)广泛利用酶诊断的原因 1. 测定酶活力的方法灵敏度、准确性较好; 2. 酶活力的变化早于临床体征或其他诊断指标
(三)诊断酶学的作用: 各种疾病的诊断、预后和随访观察
(一)血清(浆)特异酶:在血清(浆)中发挥催化作用的酶类,有明确的生理功能,含量高于其他组织。(一)血清(浆)特异酶:在血清(浆)中发挥催化作用的酶类,有明确的生理功能,含量高于其他组织。
(二)非特异的血浆酶:在血中不起任何生理作用,浓度明显低于组织和细胞中含量。(二)非特异的血浆酶:在血中不起任何生理作用,浓度明显低于组织和细胞中含量。 Ⅰ. 外分泌酶:血清中来源于外分泌腺的酶。 Ⅱ.细胞酶:存在于机体各种组织细胞中进行物质代谢的酶类。
(一)细胞酶的释放 Ⅰ. 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 Ⅱ.酶在细胞内定位与存在形式 Ⅲ.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
(二)酶在细胞外间隙的分布和运送 细胞中的酶经过三种途径进入血液: • 直接进入血液; • 既和组织间隙也和血液直接相接触; • 大部分进入组织液,经淋巴系统入血。
(三)血中酶的清除 一般以血中酶的半寿期代表酶从血中清除快慢。
(四)酶合成异常 对于血浆特异酶,细胞内酶合成下降是引起血中酶变化的重要因素。
(五)其它 抑制剂和活化剂
四、血清酶的生理变异 (一)性别 (二)年龄 (三)进食 (四)运动 (五)妊娠与分娩
五、测定方法、标本处理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一)酶测定方法及条件 • 固定时间法 • 连续监测法 • 平衡法 • 免疫学方法
1、固定时间法(两点法) 测定反应开始后某一时间内(t1到t2)产物或底物浓度的总变化量来求取酶反应初速度的方法。 特点:需加终止剂; 应做预试验确定线性时间; 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无需保温装置。
2、连续监测法(动力学法或速率法) 连续测定(每15s-20min监测一次)酶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求出酶反应初速度的方法。 特点:结果准确; 无需终止反应; 仪器必须有保温装置; 产物或底物应是可直接测定的化合物。
3、平衡法(终点法) 通过测定酶反应开始至反应达到平衡时产物或底物浓度总变化量来求出酶活力的方法。 特点:无需终止反应; 反应时间长,影响因素多; 适合零级反应期很短的酶促反应。
酶单位:反映在某一特定条件下使酶促反应 达到某一速度所需要的酶量。 • 惯用单位 • 国际单位(IU):每分钟能催化1微摩尔 底物的酶量为1个国际单位。 • Katal单位:在确定的最适反应条件下每秒钟催化一个摩尔底物变化所需要的酶量。
(二)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贮存 1. 体外溶血 2. 一般采用血清标本 3. 酶蛋白不稳定,易失活
六、疾病时血清酶活力改变的机制 (一)酶合成异常 1. 合成减少:肝功能损伤 2. 合成增多:恶性肿瘤
(二)酶从损伤细胞中释放增加 疾病时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机理。 主要原因: 缺氧 能量供应缺乏 酶的分子量越小,从细胞内释出的速度越快。
(三)缺血 (四)炎症 (五)坏死 (六)肿瘤
七、血清酶的选择原则: 可靠、可行的测定方法 特异性、灵敏度高——明确诊断和早期诊断
Ⅰ.肝细胞损伤的酶类 1.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分布特点 AST含量多少顺序:心脏、肝、骨骼肌、肾 ALT含量多少顺序:肝、肾、心、骨骼肌
(2)在各类肝细胞疾病中的变化 ALT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AS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 病毒性肝炎:ALT AST 重症肝炎: ALT AST 肝硬化: ALT轻度增高, AST增高程度常超过ALT
2. 谷氨酸脱氢酶(GLDH) 分布:肝细胞含量最丰富 临床意义:肝小叶中央区坏死指标(四氯化 碳中毒,转氨酶/GLDH ) 酒精性肝损伤诊断
3. 山梨醇脱氢酶(SDH) 含量 主要反映肝胆系统的病变 特异性好,灵敏度和阳性率较差
4. 胆碱酯酶(ChE) 由肝脏合成分泌入血,是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指标 肝病时,ChE合成下降,血清ChE
Ⅱ.胆道梗阻的酶类 1.碱性磷酸酶(ALP) 阻塞性黄疸病人血清ALP活性升高 完全梗阻》不完全梗阻 肝外阻塞》肝内阻塞 癌性梗阻》良性梗阻
2. -谷氨酰转肽酶(-GT) 胆管梗阻的指标,灵敏度及阳性率优于ALP 3. 5'-核苷酸酶(5'-NT)
分布 特异性 AST 分布广泛, 心肌含量最高 不高 CK 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中 较高 LDH 分布广泛 不高 ⒈ AST、LDH和CK的比较
⒉ AST、LDH、CK同工酶 ① AST同工酶 c-AST——细胞质 m-AST——线粒体
② LDH同工酶 (1)类型 (2)正常与疾病时的特点 正常血清:LDH2>LDH1>LDH3>LDH4>LDH5 心梗:LDH1>LDH2>LDH3>LDH4>LDH5
③CK同工酶 (1). 类型 肌酸激酶(CK)亚基及其同工酶 (2). CK-MB对诊断心梗的特异性高
升高时间 达峰时间 持续时间 CK-MB 发病后4-8h 发病后24h 48h AST 其次 其次 LDH 最晚 较晚 5-6天 ⒊急性心梗后三者变化情况
Ⅴ. 胰腺疾病的血清酶 ——-淀粉酶(AMY) 急性胰腺炎:2-12小时 AMY明显 12-72小时 达到高峰 持续3-4天,一周内恢复
Ⅵ. 骨骼疾病的血清酶 ——碱性磷酸酶(ALP) 1.分布:骨骼、肝、肾等 2.ALP热灭活试验
Ⅶ. 前列腺疾病的血清酶 ——酸性磷酸酶(ACP)
主要临床疾病 酶 肝实质疾病 ALT、AST、ChE、GLDH、LDH 肝胆疾病 -GT、5’-NT、ALP 心肌梗死 AST、CK、LDH 胰腺疾病 AMY、trypsin 骨骼疾病 ALP 前列腺癌 ACP、P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