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466 Views
吉林艺术学院省级精品课程申请汇报. 《 影像合成创作 》.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效果. 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 《 影像合成创作 》. 该课程是在影像艺术系教学主干课程中,衔接理论课、技能课与创作课的核心科目,课程将影像美学理论与影像前期拍摄、后期剪辑与动态图层包装技能相结合,以选题广告和命题MTV视觉设计两种形式为训练手段的创作课程。 该课程 2011 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教师队伍. 1-1 课程负责人:王晓明.
E N D
吉林艺术学院省级精品课程申请汇报 《影像合成创作》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效果 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
《影像合成创作》 该课程是在影像艺术系教学主干课程中,衔接理论课、技能课与创作课的核心科目,课程将影像美学理论与影像前期拍摄、后期剪辑与动态图层包装技能相结合,以选题广告和命题MTV视觉设计两种形式为训练手段的创作课程。 该课程2011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教师队伍 1-1课程负责人:王晓明 吉林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著名油画家、导演。 数字媒体与动画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省级优秀课程《交互媒体艺术设计》《游戏视觉设计》、动画专业系列课程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
教师队伍 1-1课程负责人:王晓明 承担省级教研项目1项、科研项目3项;著作教材1本。油画《未来世界》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油画《我心不泯》获长白山文艺奖,导演话剧《泥人》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执导拍摄第六届亚冬会宣传片《我们在努力》、专题片《东北抗日烽火》、数字电影《爱在长白山》、《暖色》、《三峡记忆》等作品。
教师队伍 1-1课程组成员: 涂中方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 强 讲师 硕士研究生 新媒体学院 影像艺术系主任,实践教学基地-吉 林省共合默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高级 合伙人、创意总监 鲍永亮 助教 硕士研究生 新媒体学院 动画艺术系主任,实践教学基地-吉 林省凯帝至境动画有限公司董事长、 艺术总监 赵文婷 讲师 硕士研究生 新媒体学院 影像艺术系教师
教师队伍 1-2教师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本课程组由 5 位教师组成,课程组教师年龄、学历、学位、职称结构层次分明,科学合理。 职称结构:教授 1人,副教授 1 人,讲师 2 人,助教 1 人。 学历结构:学士1名 ,硕士研究生 4 名。 年龄结构:50岁以上教师 1 名,35岁以上中青年教师 1 名,35岁 以下青年教师 3 名。 知识结构:教师知识结构完善,专业方向兼跨影视、艺术设计、动 画、绘画等多个研究方向。其中2位教师具有行业背景。 学缘结构:教师来自吉林艺术学院4位、广西艺术学院1人。 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学缘结构 职称结构
教师队伍 1-3师资培养成效 课程组教师均为艺术设计系列课程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成员;2位教师为动画专业系列课程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成员;课程所在的艺术设计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课程所在的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教师队伍 1-3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教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立项8项;发表论文7篇;出版著作、教材3部;《数字空间设计》《影像合成创作》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 “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师队伍 1-3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 《影像合成创作》课程是新媒体学院影像艺术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课程组一直把建设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作为该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断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深化,把改革的各种理念和措施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坚持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坚持项目带动教学的实践化教学方针。 ◆推进教学与研究并行发展。
教师队伍 1-3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 ◆坚持项目带动教学的实践化教学方针 首都国庆60周年吉林彩车设计与制作项目
教师队伍 1-3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 ◆坚持项目带动教学的实践化教学方针 2010年世博会吉林馆设计与监制项目
教师队伍 1-3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 ◆坚持项目带动教学的实践化教学方针 第六届亚冬会视觉设计 第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视觉设计 大型原创话剧《天诫》舞美设计制作 数字电影《爱在长白山》摄制 3D数字短片《窑变2》摄制
教学内容 《影像合成创作》是影像艺术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综合运用的重要课程,本课程对新媒体学科数字视频内容集成创作理念、方法掌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数字影像技术提高具有实践价值。 理论与技术教学:80学时 一、合成理念讲授:8学时 1、作品解析 4学时 2、合成策划 4学时 二、合成技术训练:68学时 1、特效设计16学时 2、特效摄影、灯光、置景:12学时 3、三维场景、角色设计与制作16学时 4、摄影机运动跟踪与三维匹配8学时 5、结点式合成与图层式合成8学时 6、后期灯光适配与色彩校正8学时 三、合成技术管理4学时 社会实践教学:80学时
教学条件 3-1课程认真选用教材, 同时备有与课程相应的影像资料及具体案例 《数字影视后期编辑与合成》,房晓溪,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9年 《影像合成与后期制作》,高旗等,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年 《数字艺术设计》,涂中方 何刚,清华大学美术出版社 2003年 《印象--静帧的艺术》, 鲍永亮,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年 《影视动画特效与合成》,谢晓昱 霍智勇,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 《影视后期特效合成》,毛颖,余伟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年 《合成的影像--从技术到美学》,朱利耶,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年
教学条件 3-2实践教学条件--实验室、研究室建设 目前新媒体学院拥有影像前期实验室、DPS栏目包装工作室、5.1音频实验室、达芬奇数字中间片实验室、数字印刷实验室、CUT数字动画工作室、G9数字娱乐工作室、数字艺术理论研究中心、ART校园电视台等十几个校内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室、研究中心对学生开放,配有专门指导教师,以用带学,通过实际的社会性设计项目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实践。
教学条件 3-3实践教学条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课程组教师创办的产业实体,如凯帝至境动画有限公司、吉林省共合默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与吉林电视台、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电视台等企事业合作建立了多个产学研教育基地,这些基地都是省级重点单位或企业,业务条件较好、水平较高,为我院学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教学条件 3-3网络教学资源: 学院具备完善的高速网络教学设施,扩大了学生对影像合成创作学习的信息量,与现代的信息时代相接轨,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为配套课程,课程组定时更新相关网站资源,并联合学院资讯中心对网络资源进行分类、归档管理,通过班级课程群发布,通过学院ART电视频道向全院推广。借助国外合作院校、影视机构对国外网络资源进行有针对性汇总,结合特聘外籍教师点评,翻译推荐给学生。目前,动画实验室已经开通三维渲染云服务系统,可为课程提供后台渲染技术支持。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高端计算服务。 硬件环境: 1、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可容纳上百名学生教学使用。 2、高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电脑机房,可容纳80余学生同时上机学习。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重视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每一讲的开始都精心设计了范例,积极组织学生讨论,注重加强教与学双边互动。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加信息量和直观性,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内容充分吸纳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影像合成技术的最新动态。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本课程的定位,课程组明确提出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线,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大学生作为课程的最高要求。 三、课题组教师集体备课,就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改革进行研讨,完善课堂讲授内容及创新点,使学生真正学到完整的、必需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注意搜集大量鲜活的个案,在课堂上坚持案例分析与理论阐述相结合的讲授方式。每次授课中,通过大量经过选择的典型案例分析,阐发理论上的抽象和梳理。此外,坚持对学生实践的典型作品进行讲解和评析,注重课堂讨论环节,加深学生的学习收获,尽力让学生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五、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实验室及实践中心,采取项目带动教学,要求学生针对具体项目制作设计作品,使作品具有专业独特性。 六、坚持与业界的互动教学。每学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学院讲学,以讲座或研讨会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将影像合成艺术的最新信息带到课堂,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研究。
教学效果 5-1校内外专家评价 学校建立了督导组和领导、同行听课制度,并制定了科学而合理的评价体系,及时反馈意见。校内同行专家一致认为:该课程教学体系完整,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以深厚的研究基础为依据,紧密联系课后实践,富有启发性,教材自成体系,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是一门教学、教材和教法均十分优秀的课程。 北京大学,王强教授:“吉林艺术学院《影像合成创作》课程拥有一支精干而合理的 教师队伍,教学有一定的特色,普及的非常好,学生们很重视,教学质量也有保证,教学效果显著”。 杭州师范大学国际动画学院,王刚教授:“吉林艺术学院《影像合成创作》课程体系完整,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尤其所设的教学环节比较科学并且规范,教学环境非常好,体现了学科建设的完备性和前瞻性。”
教学效果 5-1校内督导组评价 学校督导老师的评价:主讲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基础扎实,技术实践能力强,课程内容熟悉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课程章节内容安排合理,便于学生消化理解教授内容,讲授中能旁征博引、论据清楚、观点明确、重点难点清晰,适时在讲解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语言朴实,课后能积极的与学生交流。 近三年来教学考核均为优秀,该课程也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课题组成员授课严谨、一丝不苟、思路清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非常满意。
教学效果 5-2学生评价
教学效果 部分学生获奖情况 车欣徽 2009年动画作品《超级明星脸》获《全国艺术大师杯大师奖、优 秀作品奖 董瑞琪 2009年海报设计《蒙娜丽莎的秘密》获深圳力杰杯海报设计大赛三等奖 张博汉 2011年建筑动画《长春兴隆新城》获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 巡回展建筑动画产品一等奖 张 珂 2011年影视特效《吉林生活频道卡通形象宣传片》获第四届海峡 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巡回展影视特效类三等奖 林 伟 2009年作品《迷》获首届吉林省高校视觉艺术大赛一等奖 李 进 2009年作品《借题发挥——桃子的物语》获首届吉林省高校视觉艺术大赛二等奖 张海鑫 2012年动画作品《逆战》获全国青年设计大赛二等奖 王 鹏 2011年三维静帧作品《罗伯特》获首届高校艺术设计大赛学生组二等奖
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活动效果 ◆本课程的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的条件、建设与使用 ◆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 特色及创新点: 影像合成创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改革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 1、实践性 该课程为我院数字影像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注重实践能力开发,对应市场与社会需要。注重教学成果转化,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成果为地方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辐射性 影像合成创作开设在大四的上学期,与动态摄影、照明技术、栏目包装、音频编辑、创意思维、制片管理构成一个广义上的影像视觉呈现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影像合成创作处在起承转合的交汇点,课程效果的延伸对于其他课程、学生整体专业水平提高及就业竞争有很强的辐射性。 创新点: 该课程具有很强的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特点,通过艺术观念与技术实现结合,通过先进的软件与硬件结合,让学生能够提升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技术能力。将课程融入在实践中,以实践活动贯穿教学。
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 吉林艺术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措施及实施情况 吉林艺术学院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型大学的重要举措来抓。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多方着力,有序推进,形成了一整套的课程建设的规范,有效地带动了整个学校课程建设的良好发展。 1、科学规划。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订了《吉林艺术学院课程建设与评估暂行办法》,建设校级优秀课程,省级优秀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据此形成了递进建设课程的体系,并以此形成优秀课程群、精品课程群,建设好既可供学生在线学习、又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学的网络课程体系。 2、经费保障。凡被批准立项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学院划拨专项建设经费予以支持,专款专用。被评为院级、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学院分别提供3000元、10000元、2万元的维护升级费。
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 3、激励机制。学校在课程建设、相关教学建设、学校整体制度设计方面形成了综合行的激励机制。学校先后出台了《吉林艺术学院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奖励办法》、《吉林艺术学院优秀课程管理办法》、《吉林艺术学院课程建设与评估暂行办法》、《吉林艺术学院课程建设经费管理办法》、《吉林艺术学院精品课程评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课程建设的文件,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并在教学改革立项、人事制度方面上制定相关政策。 4、评价机制。学校制定了《吉林艺术学院院级优秀教学成果评审细则》及其《吉林艺术学院课程建设与评估暂行办法》、《吉林艺术学院精品课程评审管理办法》及其《吉林艺术学院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吉林艺术学院精品课程再建设项目验收标准》、《吉林艺术学院精品课程网上发布标准》,形成了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审、评价体系。
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 建设目标任务 远期目标:保持省内最优,争取将我院的《影像合成创作》课程建设成为 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地位,并在国外艺术院校中享有影响的新媒体艺术课程。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要求。 中期目标:在未来的几年间,逐步扩展并完善课程结构,形成与国内国际一流院校和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对接态势。 近期目标:争取将本课程建设成为省内精品课程,构建较成熟的网络多媒体教学体系,加强课程的对外影响和辐射。
谢 谢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