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穴位注射的机理与其在 皮肤科临床应用

穴位注射的机理与其在 皮肤科临床应用.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 穴位注射疗法的定义 又称水针疗法,是在穴位或相应部位进行药物注射,将针刺、药理、穴位特性综合运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历史回顾. 穴位注射大约产生于50年代, 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不同于西医的静脉和肌肉注射给药途径,而是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增强,提示穴注的药效是针、药、穴三者的协调作用。由于它简单易行、见效迅速、有效率高, 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中。. 中医学经络的作用.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orman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穴位注射的机理与其在 皮肤科临床应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穴位注射的机理与其在皮肤科临床应用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

  2. 穴位注射疗法的定义 又称水针疗法,是在穴位或相应部位进行药物注射,将针刺、药理、穴位特性综合运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3. 历史回顾 • 穴位注射大约产生于50年代, 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不同于西医的静脉和肌肉注射给药途径,而是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增强,提示穴注的药效是针、药、穴三者的协调作用。由于它简单易行、见效迅速、有效率高, 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中。

  4. 中医学经络的作用 •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

  5. 中医学经络的作用 •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 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其次为出自“脐下、肾间”的原气。此外,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6. 中医学经络的作用 • 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 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 • 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 • 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原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此即“阳虚则寒”;经络的阴气(包括营气、血液)不足而阳气亢盛,则会出现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或全身发热等症状,这就是“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7. 中医学经络的作用 •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 经络系统在防治疾病时,起着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作用。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 运用针灸等治法要讲究“调气”,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和“行气”现象即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现。 • 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等治法就是通过适当的穴位和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能使“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8. 经络的实质与原理 • 数十年来作了大量经络本质的研究工作,但在经穴处至今没有明确找到能阐明经络本质的任何特异组织,这些研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 • 用现代物理学技术“沿经络走向”从光学、热学(红外)电学(阻抗)、磁学、声学以及(同位素示踪)等方面探测经络和穴位的物理表征,这些研究结果都不同程度地证实了经络系统的存在,如电学特性检测显示经络循行线与经穴表面有别于周围表面组织,呈低阻抗特性;超声检测显示“超低频振动波”具有沿经络循行线传导的特性;热学检测显示针刺穴位(气)后红外热象图呈现沿经络线方向增温等, 但均未能触及经络的本质!

  9. 经络的实质与原理 • 一般人均很自然地把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联 ,但在解剖学上未能得到充分支持。“循经感传”速度比神经传导要慢很多。——长期在组织解剖学层面上寻找经络物质基础的工作都以失败告终! • 许多学者转入到生化方面的研究.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p物质,细胞外基质,钙离子富集等。 • 有人试用细胞信号转导的理论揭析经络本质 • ——提出了各种假说

  10. 经络的实质与原理 • 经络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经络可能是存在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之外的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它与上述系统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 • 对经络本质的研究是我国有可能站在国际科学前沿的一项重大课题,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经络本质的研究方面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无突破性进展,人类迄今对经络的认识还远远落后于临床实践。

  11. 穴位注射的基本机理 • 1.针刺作用:改善循环,调节神经体液及免疫功能、具有明显镇痛效应。2.穴位作用,具有穴位本身的局部调节、全身调节和特异性作用。3.药理作用:具有该用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如抗生素的抗菌消炎、血管活性药物的舒张或收缩血管、神经营养药对神经损伤的营养修复作用等。

  12. 穴位注射的基本机理 • 1.针刺作用:针刺的治疗作用是复杂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镇痛、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和增强机体的防御免疫。 • (1)镇痛作用  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已为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目前,医学界将镇痛方法分为3大类,即药物镇痛、脑内刺激镇痛和针刺镇痛。3类镇痛方法均可激活内源性镇痛物质。针刺镇痛则以其安全简便,不会破坏机体的组织,也不致引起机体其他功能的紊乱而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针刺麻醉就是在针刺具有良好镇痛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3. 穴位注射的基本机理 • 1.针刺作用: (2)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 • 针刺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针刺对血压的影响具有双向调整作用;针刺可使迷走神经的紧张度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解除支气管痉挛;针刺对胃的运动、胃液的分泌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故可治疗多种胃部疾病;针刺对血液的各种有形成分、化学成分、血液酶系和各种电解质等,有使之趋向生理平衡的作用等等。

  14. 穴位注射的基本机理 • 1.针刺作用: • (3)防御免疫作用 针刺通过调整机体各系统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既能治疗疾病,又可预防疾病。 • 针刺抗炎退热作用明显,可治疗多种急慢性炎症。针刺对发热者有明显的降温作用,这都是通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实现的临床和实验观察。 • 针刺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或调整作用。

  15. 穴位注射的基本机理 • 2.穴位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 ①局部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比如止痛作用,局部封闭作用等。 • ②全身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协调脏腑功能。 • ③特异性作用:所谓经穴作用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此穴与彼穴在功能作用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即穴位对其相关脏腑功能活动所具有的某种特殊影响。 • 针灸形态学认为,穴位具有丰富的神经末稍、毛细血管及肥大细胞,是神经化学末稍或生物学的制动点。这一生理特征决定了经穴比非经穴能更充分地吸收注入的药物,从而发挥强大的作用。

  16. 穴位注射药物作用的循经特性 • 经络系统在穴位注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等量药物注于不同经脉的腧穴,药效强度迥异, 且与各穴部位的肌肉丰度、血管分布、外周神经的完整性并不相关。 • 有人实验发现在足三里、内关、委中三穴中, 增强胃肠运动的新斯的明、对腹腔刺激损害有镇痛作用的可乐定,以胃经足三里穴注射疗效最好——证明足三里更适合治疗胃肠疾病; 速尿针利尿排钠的作用,在膀胱经的委中穴的作用较脾经的三阴交、心包经的内关作用强大。——每一经的穴位更适合治疗其对应脏腑的疾病,是有其临床与实验根据的。

  17. 穴位注射的基本机理 • 3. 药理作用:具有该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 • 活血祛瘀法的药理作用,经现代药理研究已基本证实的主要有: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如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等作用,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尤其是解除了微循环的障碍,从而恢复或改善了病变组织、器官等的血液供应,使这些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得以恢复。几乎所有的活血祛瘀药都有这方面的作用。其他的作用如:镇痛,抗感染,抗炎,解热,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抑制体内变异细胞的生长,抑制变态反应,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18. 穴位注射的基本机理 • 4.另外的作用: • 经络腧穴对穴注药物作用的放大性 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 而是体内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当药物注射于穴位时, 影响它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 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即穴位的作用较非穴位更强大、时间更持久、副作用更少。——有临床与实验的证据

  19. 穴位注射不是单纯的穴位刺激或药理作用,或二者作用简单的迭加,而是通过机体的经络系统,把二者作用最大限度地作用在机体疾病上,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穴位注射给药的途径中,药物或生物制品的作用得到了几何式的放大。 • 当药物的理化刺激作用于穴法,二者之间会发生复杂的变化,结果是导致整体效应,而穴位在药物的储存方面亦优于其它非经穴处。因此,我们找到了特异性的腧穴即是找到了一条特殊的给药通道,通过腧穴—经络—脏腑相关的特殊作用使得药效得以几何式的放大。

  20. 常用穴位的临床研究 • 1.合谷: • 【取穴方法】拇、食两指张开,以另手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边缘上,拇指尖到达处;亦即第一、二掌骨结合部与虎口边缘联线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皮肤由桡神经支的指背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桡神经浅支及其分支和背静脉网桡侧部。针经上述结构以后,再入第1骨间背侧肌,在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内侧达拇收肌。以上二肌由尺神经支配。  

  21. 合谷 【功用】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主治病症】为头颈部外科手术针刺麻醉的主要穴位。-止痛要穴   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头痛,咽炎,扁桃体炎-治疗发热 2.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牙痛,耳聋,耳鸣、面瘫。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癔病,癫痫,精神病,中风偏瘫,小儿惊厥;     4.运动系统疾病: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     5.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闭经,催产;     6.其它:呃逆。   

  22. 合谷临床研究 • 1. 有人将40例手部湿疹病人采用醋酸曲安奈德(5ml,50mg/支)加5%盐酸利多卡因行合谷穴封闭,治疗用量按每次侧醋酸曲安奈德2.5ml,盐酸利多卡因1ml,2周一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28例,单纯外用恩肤霜每日3次外用,2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13例,有效3例;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2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2.15%,对照组总有效率10.17%,两组有显著差异。 • 合谷穴具有疏风解表的作用,可用来治风邪袭表的皮肤病证。有人治疗扁平疣,取病毒唑注射液2ml,在双侧合谷各注射1ml,10次为1疗程,与取冻干胸腺肽液10mg肌注,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对比,疗效更显著。

  23. 曲池 【标准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取法】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肱肌。皮肤由臂后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还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前臂筋膜,深进桡侧腕长、短伸肌,由肱桡肌的后而进入该肌肉,穿过桡神经干可抵肱肌。以上诸肌除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外,其他肌肉则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24. 曲池 【功用】清热要穴,可清热祛风,调和营血,降逆活络。——泻阳明热 。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肘关节炎;       2.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体炎;  3.五官科系统疾病:咽喉炎,牙痛,麦粒肿,甲状腺肿大;       4.其它:乳腺炎,高血压,皮肤病,过敏性疾病。 荨麻疹:曲池配风池、膈俞、三阴交、血海为主穴

  25. 3.内关 【标准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入指浅屈肌,在正中神经的尺进入指深屈肌,经前臂屈肌后间隙入旋前方肌,直抵前臂内间膜。以上诸肌除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外,其它肌肉均正中神经的肌支支配。

  26. 内关 • 【功用】宁心安神,和胃和逆,理气镇痛。 • 【主治病症】1.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管闭阻性脉管炎,无脉症,高血压; • 2.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肠炎,痢疾,急性胆道疾患; •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癔病,失眠,血管性头痛,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手术疼痛,膈肌痉挛,休克; • 4. 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哮喘,疟疾。 • 5. 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实验研究显示:内关穴可缓解冠脉微血管的痉挛、调整脑循环、促胃电规整、提高痛阈,并与额叶皮层参与VPL痛放电有关。

  27. 4.足三里 • 【取法】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或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胫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长伸肌。支配胫骨前肌和长、趾长伸肌。

  28. 4.足三里 • 【功用】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 •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胃之下合穴。  • 【主治病症】本穴应用广泛,为全身强壮要穴,亦为消化系统常用要穴。 • 实验证明:针灸足三里可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包括凝集素、溶血素、中和抗体等,增加抗体形成细胞数,升高补体等。可广泛影响机体的淋巴细胞和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可以双向调节免疫能力。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WBC吞噬指数上升,增强免疫力,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全身机能状况。 • 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治疗胃肠道疾病,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而广为应用。针刺足三里能消除上腹胀满、嗳气、恶心、纳差、餐后不适等胃动力障碍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动物实验的结果更加充分显示了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良性调整作用。而胃肠有病变也往往在足三里穴区出现病理反应。 

  29. 5.三阴交 •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腱)、(踇)长屈肌(腱)。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隐神经和起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的大隐静脉,神经和静脉并行。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以后,在小腿三头肌(腱)的前方,进入趾长屈肌(腱)和(踇)长屈肌(腱)。在趾长屈肌(腱)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经过。以上诸肌腱由胫神经支配。

  30. 三阴交 • 【功用】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活血化瘀 • 【特异性】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穴。 • 针刺三阴交使家兔子宫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都明显增强。 • 针刺三阴交、合谷催产机理的过程中发现针刺上二穴可降低孕妇血液中孕酮,升高雌二醇含量。 • 针刺三阴交对膀胱逼尿肌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 治疗痛经、遗尿要穴。

  31. 6.血海 •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内侧肌突起中点处取穴;或正坐屈膝,医生面对病人,用手掌按在病人膝盖骨上,掌心对准膝盖骨顶端,拇指向内侧,当拇指尖所到之处是穴。 •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四头肌内侧肌(股内侧肌)。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大腿前面阔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大腿前面阔筋膜内纤维组织较外侧薄弱。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进入股神经支配的股内侧肌。膝上内动脉起于动脉,在股骨内上髁上方紧贴骨内面深进,经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腱与股骨骨面之间至膝关节前面,参加膝关节网。

  32. 血海 • 【功用】调经统血,健脾化湿。——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 【主治病症】     • 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     • 2.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     • 3.其它:睾丸炎,贫血,下肢溃疡,膝关节炎。

  33. 常用注射液的研究 • 1.复方丹参注射液 • 【药物组成】丹参、降香提取物。【有效成分】丹参酮、丹参素、原儿茶醛等。 • 丹参中药功效: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肝脾肿大、心绞痛。 • 降香功效:行气活血,止痛, 止血,用于脘腹疼痛,肝郁胁痛,胸痹刺痛,跌扑损伤,外伤出血。

  34. 复方丹参注射液 【药理作用】  (1)降血浆粘度、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 (2)抑制凝血,促进纤溶 (3)改善微循环:  ①可促使发生障碍的微循环血流速度加快,毛细血管交叉网点数目增多,微血管内红细胞流速流态恢复正常,具有显著地改善微循环作用。②解除微血管痉挛。 (4)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5)防护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输损伤。(6)抗菌消炎。 (7)保肝作用: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能促使坏死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肝脏纤维组织增生。

  35. 复方丹参注射液 • 【主治】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心肌梗塞、心衰、肺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症、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其他疾病:肝炎、肝硬化、慢性肾衰、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肺炎、偏头痛、美尼尔氏病、肩周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 【副作用】文献报导复方丹参注射液有引起过敏反应、头痛、头晕、心悸、口干、腹胀等副作用。 • 【用法与用量】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1—2次。静脉淌注,每次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500毫升中滴注,每日1次。 • 【禁忌】对本类药品有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36. 常用注射液的研究 • 2.当归注射液 • 【功效】: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 【药理作用】:增加子宫血流量、促进子宫的新陈代谢、保使病理状态的子宫的恢复正常;抗衰老、抗心率失常、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拴形成、降血脂、抗辐射、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抗肿瘤等。

  37. 3.胸腺肽 • 【药理作用】:①诱导和促进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胸腺肽在早期促进胸腺内的骨髓干细胞转化为淋巴细胞,后期协助干细胞分化为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和杀伤性T细胞(Tc)等不同的功能亚群,这是胸腺肽最基本的调节作用。②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其抗原提呈能力。③提高白细胞介素 2(IL 2)的产生水平并增强其受体的表达水平和受体亲和力。④提高IL-6的产生水平。⑤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下,胸腺肽α可促进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的成熟分化并增强其功能。 • 现在胸腺肽主要用于治疗:乙肝、丙肝等感染性疾病;非小细胞肺癌、恶性黑素瘤、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也用于皮肤病、过敏性紫癜、肺结核、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38. 常用注射液的研究 • 4.甘草甜素 • 【药理作用】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抑制巨噬细胞产生前列腺素(PG),减轻PG对γ 干扰素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γ 干扰素的产生,并可增强NK细胞活性。 • 具有保护肝细胞膜、抗炎、类固醇样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抑制病毒增殖及灭活病毒作用。最新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补体活性和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

  39. 甘草甜素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 1.银屑病 一般口服25~150mg3次/d,或40~80ml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1次/d。甘草甜素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雷公藤、红霉素、维生素E、阿维A联合应用,或同时皮损处外用曲安西龙尿素软膏或硼酸软膏。疗程1~3个月。治疗结束后50%病例其皮损消退可达48. 6%~89%,总有效率75%左右。 • 2.带状疱疹 有人用甘草甜素80m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1次/d;结果治愈天数为(6 .1±1. 9)d。 • 3.慢性荨麻疹、湿疹 有人用甘草甜素联合法莫替丁、桂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痊愈率为56 .3%,总有效率为87 5%。甘草甜素单独应用,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95%和60%。

  40. 甘草甜素不良作用 • 甘草甜素具有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样作用,但同时也有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样的副作用。综合目前文献发现甘草甜素有以下不良反应:(1)精神症状;表现为兴奋,无故发笑;(2)非哺乳期妇女泌乳;用药后4~5d出现乳腺发胀,并可挤出乳液;(3)儿童乳腺发育;表现为两乳房胀痛,可扪及肿块,并有触痛。(4)低钾血症:单用甘草甜素300~450mg/d,42~184d时患者出现乏力,腹胀,恶心、四肢软瘫,呼吸费力,抬头困难,血钾降低等表现。(5)高血压:每天口服300mg甘草甜素,用药至28~60d时出现头痛、血压升高。(6)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用药后表现为血压升高、全身乏力、尿多、口干。(7)全身水肿:大量服甘草甜素(600~900mg/d)后首先出现下肢水肿,然后逐渐加重,并发展至颜面及全身。(8)皮疹。

  41. 常用注射液的研究 • 5.卡介菌多糖核酸 • 实验研究发现,动物隔日肌内注射,对磷酸组胺所致豚鼠皮肤瘙痒虽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2,4 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以及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提示卡介菌多糖核酸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大量研究提示,Th1和Th2平衡失调在变应性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卡介菌多糖核酸本身无抗组胺的作用,其对变应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调节Th1和Th2平衡失调有关。

  42. 穴位注射在皮肤科临床的应用 • 1.荨麻疹 • 报道1:穴位注射药用维丁胶性钙注射液2ml(含胶性钙1mg)。选穴:主穴:血海;配穴:曲池、足三里等穴(风团发于上半身者取曲池,发于下半身者取足三里)。 • 报道2: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1次仅注射1对(两侧)穴位,每个穴位注射0.5 mg,共1.0 mg,每2天注射1次,顺序依次为足三里、曲池、肺俞,每个穴位注射2次为1个疗程,12d为1个疗程。 • 有人报道,斯奇康1mg, 在双侧曲池、足三里各注射0.25mg,隔日1次,9次为1疗程;比肌肉注射和口服西替利嗪疗效高.

  43. 荨麻疹的穴位注射治疗 • 报道3:取血海、足三里、曲池、三阴交穴。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注射器(7号针头)抽取徐长卿注射液(10mg/2ml)5ml,分别注入上述穴位,上下提插,得气后缓慢推注,每穴2ml,两侧交替,隔日1次。治疗20d后统计疗效。 • 报道4:胸腺肽和甘草甜素穴位注射治疗荨麻疹。

  44. 荨麻疹的穴位注射治疗 • 报道5:自血疗法 • (1)协助病人仰卧位,取一侧肘正中静脉,常规消毒皮肤,用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出4ml血液,备用。(2)让病人屈膝,取一侧血海穴,常规消毒穴位局部,右手持针管垂直快速刺入皮下后,小幅度提插,不捻转,使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后抽吸无回血,快速注入2ml血液,以免血液凝固。(3)病人俯卧位,取同侧大肠俞穴,常规消毒,右手持针,垂直快速刺入皮下后,小幅度提插,不捻转,使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后,抽吸无回血,快速注入2ml血液。(4)两侧穴位交替进行,每周1次,6次为一疗程。

  45. 自血疗法的原理 1. 自血中含有特异性抗体,一般认为自血疗法的机理是用微量变应原防止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从而减少或阻滞生物活性介质释放,并提高细胞内c-AMP(环-磷酸腺苷)的浓度,从而抑制组织胺等活性介质的释放。 2. 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注射自血可逐渐消耗体内已有的IgE,使机体处于脱敏状态,同时自身变应原反复注射引起的IgE类循环抗体形成可阻滞再次侵入的变应原与致敏细胞上的IgE结合。 大多学者认为自血穴位疗法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补体、酶类、激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自血注入穴位后通过穴位吸收激发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持久刺激,促进释放更多的免疫球蛋白;增强微循环,拮抗组胺、五羟色胺及乙酰胆碱等活性物质,抑制变态反应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46. 自血疗法的历史 • 自血疗法可能来源于自血光量子疗法(又称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在抗生素问世之前,多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并首先在美国、前苏联推广应用,后因各种抗生素不断发明并应用于临床,血疗一度被淡忘。70年代后期,由于抗生素耐药菌株增加,变态反应,白细胞抗原的异体排斥现象及菌群失调等诸多副作用,使血疗再次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重视,并不断拓宽应用范围。国内多用于脑梗塞及其后遗症、脑脊髓炎、烫伤、CO中毒及其后遗症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的治疗。

  47. 自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 临床报道,自血疗法可以治疗荨麻疹、扁平疣、白癜风、痤疮、湿疹、银屑病、黄褐斑等。

  48. 穴位注射治疗湿疹 • 报道1:治疗手部湿疹:取患侧曲池、内关、合谷3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5号针头、10ml注射器吸取醋酸确炎舒松 A注射液20~50mg、维生素B12注射液200~400mg、0.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混合。直接用注射器针头在穴位进针2~3cm,有针感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1~2ml。体质虚弱者,轻刺缓慢注药,体质强者可重刺快速注药。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 • 慢性湿疹:取穴:足三里(双)、曲池(双)。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7号针头注射器,抽取强的松龙悬液1ml、2%利多卡因1ml,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探穴,待有酸麻胀感,回抽无血,将药液注入,每穴注入1ml。3日1次,5次为1疗程。

  49. 穴位注射治疗湿疹 • 报道3:取穴:曲池、血海。操作:以5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复方丹参注射液4ml,常规皮肤消毒后,对准穴位刺入3~4cm深,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再缓慢注入2ml药液。瘙痒严重者给以复方炉甘石洗剂外涂。不另服抗组胺药或外用激素制剂。每日1次,左右侧交替注射。10次为一疗程,5~7天后开始第2个疗程,全部病例共观察治疗2个疗程。

  50. 穴位注射治疗皮肤瘙痒症 • 报道: 取穴:血海(双)、三阴交(双)、曲池(双)、足三里(双)。方法:用5ml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4ml,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快速刺入穴位,然后将针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将药液注入,每穴1ml,每次用2组穴位,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