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907 Views
第十二章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鉴缶. 乐缶.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特征. 一 明清之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兴盛的原因 国家大致处于统一的状态,政权相对稳定。 中华民族勤劳而充满智慧。 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达。 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一些著名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国的统治者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明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
E N D
鉴缶 乐缶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特征 一 明清之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兴盛的原因 • 国家大致处于统一的状态,政权相对稳定。 • 中华民族勤劳而充满智慧。 • 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达。 • 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 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 一些著名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的原因 •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 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 我国的统治者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 明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 • 注重具体经验记载,很少有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 一 四大发明 • (一)造纸术 西汉的麻纸
1972年4月4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大批《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1972年4月4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大批《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
(二)印刷术 1.拓碑
(三)火药 炼丹炉
(四)指南针 “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也。” ——《管子·地数篇》 司 南
二 天文历法 夏代推行的《夏小正》的历法制度。 “周正以十一月”(《史记·历书》),即以十一月为一年的起点首,而商历以十二月为岁首。 月内商分上、中、下三旬,周则用朔、望、弦、胐、晦,既生霸(上半月),既死霸(下半月)。
春秋二十八宿的理论 角、亢、氐、房、心、尾、箕 斗、牛、女、虚、危、室、璧 奎、娄、胃、昴、毕、觜、参 井、鬼、柳、星、张、翼、轸
《春秋》准确记录日食35次。 齐国的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 魏国的石申著《石氏星经》八卷,后人合为一部《甘石星经》。记载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星的运行。
秦汉时期盖天说和浑天说 西汉时著名天文家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等都努力发展浑天说, 东汉时杰出科学家张衡则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
汉武帝时期邓平的《太初历》采用有利于农时的24节气 ,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
东晋时期祖冲之编定的《大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仅46秒。东晋时期祖冲之编定的《大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仅46秒。 隋代杰出天文学家刘焯编订的《皇极历》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
唐代的一行编制了《大衍历》。 元代郭守敬完成的《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三 农业科技 1.巧用农时。 2.施肥选种。 3.畜种培育。 4.金属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二)《齐民要术》 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农业科学著作。该书共分10卷,92篇。论述耕田、选种、种植五谷、种菜、种竹、栽树、种果、种园艺、畜牧、养家禽、养鱼、酿造、食品等等,内容极为丰富。其中许多技术直到近代还在应用。如果树的嫁接法、果树的熏烟防霜法、葡萄冬季埋蔓法等。
(三)《农书》 宋代农学著作有南宋人陈旉的《农书》。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全书约有一万二千多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泛言土地经营及植物栽培,中卷论养牛,下卷论养蚕。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江南地区农业生产高度发展的水平和成就。充分反映了陈旉注重实践、善于观察的求实精神。
元代有关农业科学的著作还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等十几种。全书共7卷,6万余字。内容以北方农业为对象,农耕与蚕桑并重。 元代有关农业科学的著作还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等十几种。全书共7卷,6万余字。内容以北方农业为对象,农耕与蚕桑并重。
《农政全书》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集大成的巨著。总计60卷,约70万字,征引各种文献200多种,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棉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项目,此书不仅对中国农业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初刻后传到日本,对日本农业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四 医学成就 (一)先秦时期《黄帝内经》将阴阳学说,这种自发的唯物观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中贯串于学术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内经》关于脏腑、经络的论述,已经比较系统和全面。
(二)秦汉时期 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也有许多阐述。对许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在诊断方面,已具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辨证的雏形;在治疗方面已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些都成为中医学的医疗原则,为历代中医所遵循,张仲景也被奉为“医圣”。
汉末名医华佗精于方药、针灸,特别精于外科手术,能够“刳破腹背”剪截冲洗肠胃,甚至动脑外科手术。手术前饮用他发明的麻沸散,病人“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法。华佗创作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的“五禽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健身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王叔和(约201——280)是晋太医令, 著成我国第一部最为系统最为集中的脉学 专著——《脉经》10卷,把脉 象归纳为24种,奠定了我国脉 学的理论基础。
梁陶弘景对《神 农本草经》作了增 补,整理成《神农 本草集注》,该书 收录药物730种,比原书所记多出一 倍。他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和医疗属性分作七大类的分类法,后成为我国古代药物的标准分类法。
唐代孙思邈继承传统医学 理论,又吸收一部分道、佛 思想,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 养生保健、预防医学、药学 及医德思想体系,著有《千 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保生铭》等,因学识广博,医术高明,被后人尊为“药王”。
太医王惟一用铜铸人体模型,上钻各种穴位,并写成《新铸铜人腧(shù穴针灸图经》3卷,大大便利了针灸学的教学与治疗。太医王惟一用铜铸人体模型,上钻各种穴位,并写成《新铸铜人腧(shù穴针灸图经》3卷,大大便利了针灸学的教学与治疗。
(五)明清时期 明永乐四年(1406)朱橚、滕硕、刘醇等纂的《普济方》426卷,分“总论”、“臓腑”、“身形”、“伤寒”、“杂病”、“外科”、“妇科”、“针炙”等科,每科又有“论”、“类”、“法”、“图”、“方”,书中仅方就有61739首,将前古所载及民间所传的草方,均尽收入,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药方书。
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著《本草纲目》,52卷,分16部62类,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条,每种药物都记有名称、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法、性味、功用等,并对前此本草书的错误多有纠正。李时珍死后,此书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刊出,后传到日本、欧洲各地,对世界中医药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五 数学方面 (一)先秦时期 战国时《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 《墨子》中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
(二)秦汉时期 《周髀算经》是流传至今的我国第一部数学著作。算经的十书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其中有开平方、等差级数的问题,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共收246个与生产、生活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在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在几何方面,其主要成就是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在代数方面,主要有一次方程组解法、平方、立方、一般二次方程解法等。“方程”一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引入了负数及其加减法运算法则。《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共收246个与生产、生活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在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在几何方面,其主要成就是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在代数方面,主要有一次方程组解法、平方、立方、一般二次方程解法等。“方程”一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引入了负数及其加减法运算法则。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人刘徽,著作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等。他首创计算圆周率的严密理论和完善方法,这就是“割圆术” 。《九章算术注》已经成为世界科学名著,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为数学界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