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第六章 板塊運動與地球歷史

第六章 板塊運動與地球歷史. 6-1 地球的構造. 地球的半徑為 6370 公里,其內部的溫度及壓力非常 高 。 探 測方法: (1) 直接證據-利用 鑽井 和礦坑的探測,但最大深度不到 20 公里。 (2) 間接證據-利用 地震波 經過不同介質時,會有波速與方向的改變,推測地球內部組成。. 地球內部的構造. 地球約形成於 46 億 年前,剛形成時呈熾熱 熔融 的狀態,密度大的物質 下沉 形成 地核 ,密度最小的浮至 表面 形成 地殼 ,密度居中的則形成 地函 。 按 成分 不同由外向內分層: 地殼 、 地函 、 地核 。.

oria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板塊運動與地球歷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板塊運動與地球歷史 6-1 地球的構造

  2. 地球的半徑為6370 公里,其內部的溫度及壓力非常 高 。 • 探測方法: (1)直接證據-利用 鑽井 和礦坑的探測,但最大深度不到20公里。 (2)間接證據-利用地震波經過不同介質時,會有波速與方向的改變,推測地球內部組成。

  3. 地球內部的構造 • 地球約形成於46億年前,剛形成時呈熾熱 熔融 的狀態,密度大的物質下沉形成 地核 ,密度最小的浮至 表面 形成地殼 ,密度居中的則形成地函。 • 按成分不同由外向內分層: 地殼 、地函、 地核 。

  4. 地球內部的構造 (1)地殼:分布範圍0~40公里。 • 大陸 地殼-花岡岩質,密度 小 ,輕而厚,約40公里厚。 • 海洋 地殼- 玄武 岩質,密度 大 ,重而薄,約7公里厚。

  5. 地球內部的構造 (2)地函:分布範圍 40~2900公里。 • 主要成分為 橄欖 岩,厚約2860公里。 • 補充 地函依據地 震波速的差異又分 為上部地函和下部 地函。

  6. 地球內部的構造 (3)地核:分布範圍2900~6370公里。 • 主要成分為金屬- 鐵 和鎳,厚約3471公里 • 補充 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外核為熔融的流動狀態,是形成地球磁場的原因。

  7. 地球內部的構造 • 比較: (1)密度: 地核 >地函> 地殼 。 (2)厚度: 地核 >地函> 地殼 。 (3)體積:地函> 地核 > 地殼 。 • 地函厚度雖不及地核,但由於地函在外圈故體積 大於 地核。

  8. 地球內部的構造 • 補充 不連續面:地球內部的物質在此分界之上下,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有很大的差異,地震波通過此分界時,波速也有明顯變化,此分層結構的界面稱為「不連續面」。 • (1)莫氏不連續面:地殼和地函分界。 (2)古氏不連續面:地函和地核分界。

  9. 地球內部的構造 按狀態不同分層:(範圍從0~250公里深度之間) (1)岩石圈 -約0~70公里深, 固 態。 • 包含 地殼 即部分地函。 • 分成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 • 又稱為 板塊 。

  10. 地球內部的構造 (2)軟流圈-約70~250公里深,180公里厚, 固 態,具 流動 性。 • 位置位於地函上半部。 • 此處岩石在特定溫度及壓力下會 熔融 ,此時岩漿溫度非常高,具有流動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