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 课件制作教师:黄志强.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本章重点和难点:.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 、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5 、 如何理解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来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斗争的一个焦点 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 、历史人物作用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

oralee
Download Presentation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 课件制作教师:黄志强

  2.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3. 本章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5、如何理解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来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斗争的一个焦点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历史人物作用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4.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 史上的作用

  5.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6.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构成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7. 生产力表明人和自然的关系;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表明人和自然的关系;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 首先,它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 • 其次,它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

  8. 1. 生产力及其构成 (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生产力 劳动者 科学管理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 渗透性要素 实体性要素

  9.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即传递劳动者对劳动对象作用的物质系统。

  10. 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系统; • 发动这些工具进行生产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 • 为产品的运输、贮藏和其他目的所必须的辅助  性的劳动资料系统如管道系统等; • 为了把以上各种劳动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 其处于最佳状态,并发挥其最高效能的自动控 制系统以及实现这种控制所必须的信息传递系 统等。 劳动资料:

  11.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系统的主干 生产工具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直接加工的物件,它直接传递人对自然界的作用。

  12.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马克思

  13. 自动化控制系统 机械化操作系统 手工工具

  14.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能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物质资料。

  15. 劳动对象: • 劳动对象分为二大类: • 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的天然的自然物; •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通称为原材料。

  16.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 第一,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前提。 • 第二,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生产力韵发展水平。 • 第三,劳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7. 劳动者: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

  18.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19.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0.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3月18日中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1. 人民日报 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与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     --周光召 1997年10月

  22. 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表现为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对生产过程的组织、控制和管理。

  23. 1. 生产力及其构成 (3)生产力的质和量 • 生产力的性质,表现于两方面: • 生产力的社会结合的方面 • 生产力的物质技术的方面

  24. 1. 生产力及其构成 (3)生产力的质和量 无论在哪种性质的生产力的范围内,又都存在着量的区别,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程度、规模和水平,相应地,也就有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5. 2. 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26. 生产关系的根本特点: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既存在着技术关系上的结合(分工为主要内容),又存在着利益关系上的结合(所有制为主要内容),而前者是后者的客观基础。

  27. 2. 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2)生产关系的构成 (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的活动’; (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28. 2. 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2)生产关系的构成 •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29.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通常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30.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主所有 奴隶社会 生产资料 私有制社会 公有制社会 地主所有 封建社会 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共产主义社会

  31.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中其他方面的关系。 所有形式 分配关系 相互关系 原始社会 平均分配 平等关系 奴隶社会 全部占有 全人身依附关系 封建社会 半人身依附关系 贡赋、地租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 利润 社会主义社会 按劳分配 平等互助关系 共产主义社会 按需分配

  32. 生产关系实际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利益是从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 在各种利益中,物质利益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利益,是决定其他利益的基础。

  33. 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生产关系体现物质利益。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制约、决定着物质利益。 • 其一,现实的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人们物质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和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满足。 • 其二,物质利益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4.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35.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铁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36.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革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青铜器 封建社会 铁器 资本主义社会 大机器

  37.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真舒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8.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9. 其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并不是单值对应一种现实可能性,而是一定状况的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种可能性。 其二,无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多么巨大,也只具有相对的性质 。

  40.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基本不适合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基本适合 生产力 生产关系

  41.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它的性质、形式和发展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对它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第三,生产关系既有和生产力相适合的一面,也存在相矛盾的一面。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42.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及其构成 (1)经济基础的含义 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43. 经济基础含义阐释 首先,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 其次,经济基础一般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因为它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再次,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44. 1.经济基础及其构成 (2)经济基础的历史类型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主所有 奴隶社会 经济基础 地主所有 封建社会 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共产主义社会

  45. 2.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1)上层建筑含义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复杂体系。

  46. 2.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2)上层建筑构成 一部分是社会的政治、法制制度和设施,通常被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47. 2.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2)上层建筑构成 另一部分是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念体系即社会意识形态,通常称为思想上层建筑。

  48.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首先,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是以该社会统治阶级的社会观点、思想体系为指导建立的。

  49.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对象和现实的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