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27 Views
梭子蟹育苗技术. 顾晓英 13566643587. 工厂化育苗技术 亲蟹选择与培育. 优选亲蟹挑选活力强,附肢完整,卵块坚实,边缘清晰的抱卵雌蟹。运输中应注意防止蟹体损伤和外卵离水干燥,以免影响孵化率。
E N D
梭子蟹育苗技术 顾晓英 13566643587
工厂化育苗技术亲蟹选择与培育 • 优选亲蟹挑选活力强,附肢完整,卵块坚实,边缘清晰的抱卵雌蟹。运输中应注意防止蟹体损伤和外卵离水干燥,以免影响孵化率。 • 强化培养亲蟹培养池底铺沙10~15cm,铺沙面积约占池底面积的60%,靠近排水口处留有40%空地,用于投饵、换水和清除残饵。池顶用黑色薄膜遮严光线。日投饵量15%,每日换水1/3,每2d清除残饵一次。亲蟹强化期间注意观察外卵颜色的变化或取卵在显微镜下观察胚胎发育的情况,若外卵颜色呈黑灰带紫,卵膜内原蚤状幼体心跳达到100次/min,说明一两天内孵化,此时需准备幼体池。 • 从入室水温16℃开始逐渐提升温度,每日递升0.5℃直至20℃稳定待产
工厂化育苗技术-幼体培育 • 卵发育成熟的亲蟹用20ppm高锰酸钾浸浴20min后清洗干净,移入育苗池中排幼。幼体密度控制在每平方10万只以内,中等大小的抱卵蟹1只。 • 幼体培育期温度以21~26℃为宜,逐渐提温。其中,Z1:20~21℃;Z2:21~22℃;Z3:22~23℃;Z4:23~24℃;M:24~26℃,到幼蟹后逐渐降至自然水温。
工厂化育苗技术-幼体培育 • 充气气石密度为1个以上/m2,Z1~Z2充气量为微波状;Z3~Z4充气增强,至大眼幼体及仔蟹期为沸腾状。换水时,随着水位的变化,及时调节气量,以防止冲破底膜,造成“泛池” • Z2起日添水10cm(其中淡水2cm); • 水质进行常规化验,主要水质指标为pH值7.8~8.6,DO 4.5~5.5mg/L,盐度20‰~30‰。
工厂化育苗技术-幼体培育 • 饵料投喂育苗池中提前投放单胞藻作为幼体的开口饵料,密度5万~10万/ml。 • 幼体培育前期以单胞藻和轮虫为主, • Z3中期卤虫早上投喂无节幼体 • 结合投喂藻粉、虾片等。 • 每天6-8次
工厂化育苗技术-幼体培育 • 病害防治: • 土霉素、大蒜素、光合细菌 • 出苗:仔蟹1期2天,下午4-5点
工厂化育苗技术-幼体培育 • 水质控制 • 大的蓄水池(10亩以上) • 漂白粉、三氯化铁(明矾)复合肥 • 过滤系统
土池育苗-育苗设施 • 1.幼体培育池:幼体培育池池形应呈近方形,面积以1~2亩(20亩)、水深1.5米左右为宜。池底要求泥沙质、硬底,池壁用水泥预制板浆砌成石壁,或在常水位处50厘米做成大于60度的坡度。池的四个角衬以塑料薄膜做成拦浪墙,以免幼体在池水水位变动时搁浅干死。 • 种蟹培育池:水泥池 • 轮虫培育池2.进排水系统:新鲜海水进入幼体培育池前必须先消毒沉淀。沉淀池与幼体培育池的面积比一般为1∶1。幼体培育池的一端设进水阀,另一端设喇叭形出水口,底孔出水口用60目筛绢拦好,以免出水时幼体逃逸。3.配置增氧机:小型池塘每亩可配1千瓦水车式增氧机,既能增氧,又可起到搅水作用。
土池育苗-亲蟹准备 • 1.亲蟹选留:海上捕捞的抱卵蟹,挑选带有发眼前黄色卵的,这样亲蟹发育比较集中,便于管理。如为黑色发眼卵,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干燥或其它刺激后易引起异常孵化、脱落、畸形,死亡率也高。2.亲蟹培育:亲蟹密度保持在5—8只/亩,以6只/亩为宜。水泥池池底铺2/3细沙,亲蟹放养密度1~2只/平方米。水深保持80厘米,日换水量80%以上,海水盐度确保在16‰~30‰,pH值7.8~8.5,饵料为鲜活贝类、杂鱼肉、沙蚕等,投饵量按体重的20%~30%,早晚各一次。并经常清除残饵。3.待产 抱卵蟹采用笼养办法进行饲养。每只蟹笼放入1只,笼底铺放沙子,每天投饵,保持塘中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笼子顶端离水面80厘米左右,不能漂浮在水面,以防水温变化太大,影响亲蟹的胚胎发育。
土池育苗幼体培育 • 清池消毒:在幼体培育开始前的一个月,用生石灰、茶籽饼清理和消毒培育池,杀死敌害生物,特别是清除才女虫。清除池底污泥,及维修进、排水管道等,用敌百虫或菊酯类农药每个蟹穴喷射。放幼前10天左右注满水,300目筛绢进水,再用50~80克/立方米的漂白粉+1ppm敌百虫全池消毒。
土池育苗幼体培育 • 幼体布苗密度控制在I期蚤状幼体2万~3万只/立方米为宜。培育池中幼体放养量的计算,通常采用估算方法。 • 8-10只(250克左右抱卵蟹)抱卵蟹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当胚胎心跳120次/min以上时,收集所有种蟹,先用清洁海水清洗,然后采用50mg/L浓度为70%苯扎溴胺浸泡30min或用15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40min,消毒后的抱卵蟹放入育苗池集中孵幼。每667m2水体布苗500万尾~2000万尾,密度合适后马上移入下一口育苗池,同步布苗。 • 布苗时间和密度:控制梭子蟹怀卵蟹在5月中下旬排幼,育苗单产较高,效益很好。此阶段水温在20~26℃,幼体生长良好,每隔3~5天就蜕皮1次,育成大眼幼体15天左右,育成稚蟹在1个月以内。布苗太早影响存活率,太迟则影响当年养成商品蟹规格。
土池育苗-幼体饵料培育和投喂 • . :梭子蟹各期蚤状幼体都是杂食性的,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也摄食有机碎屑。“先肥后清”综合投饵施肥育苗方法是幼体培育阶段的技术要点。 • 所谓“先肥”就是在放幼前4~5天施用肥水宝或施放化肥硝酸铵1~1.5千克/亩,保证幼体孵出时水体中单胞藻已繁殖到一定数量。如遇上阴雨天气,藻类繁殖不佳,可用1~1.5千克/亩熟豆浆泼洒肥水,这阶段称之为“肥水”。 • 待蚤状幼体进入Ⅱ期时,停止施肥,开始加水,一般每天加水10cm,保持池水清新,同时投喂轮虫鲜活饵料和蛋黄、虾片、兰藻粉等代用饵料(每天5次),用量1—2g/M3.次,晚上10点后不投喂。幼体发育到第Ⅲ期的后期,开始投喂卤虫和冰冻桡足类等,卤虫每日早上投喂一次,投喂的量要大一些,以30—40分钟吃完为宜。
土池育苗-水质监测: • ①水体溶氧量:培育池水的溶氧量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 ②盐度:梭子蟹蚤状幼体要求为22‰以上,大眼幼体为15.6‰,幼蟹为10.8‰以上。高-低⑧酸碱度:幼。pH值维持在8.2~8.6范围内。④非离子态的氨氮:氨氮含量应控制在0.035毫克/升以下,亚硝酸氮0.2毫克/升以下。
水质控制 • 育苗水质控制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一次进水、少量补水”,即整个育苗期间不大量进排水,如有渗漏和蒸发使水位下降,适量添水;二是“分次加水、少量换水”,即育苗开始时水位控制在90cm左右,从蚤状Ⅲ期起逐渐向育苗池注水,每天添加消毒后清洁水7cm~10cm,加满后每天换水7cm~10cm直至出苗。两种方法均必须做到一次添、换水量不超过育苗水体的25%,换水前后水温差不能超过±2℃。
土池育苗-病害防治 • 亲蟹消毒:在亲蟹经过严格挑选后放入亲蟹池前,一定要严格消毒,以防纤毛虫类和真菌类生物引发病害。除用100毫克/升亚甲基蓝消毒剂外,还用制霉菌素35~70毫克/升消毒(3~5小时),用300ppm新洁尔灭浸泡10分钟,消毒时要曝气增氧。 • 育苗用具如蟹笼、换水网箱、抄网等也应在使用前彻底消毒。
.合理的幼体培育密度:就江、浙、沪沿海的客观条件,小型池塘(1~2亩),蚤状工期幼体的培育密度最适范围为不超过5万只/立方米;大型池塘(5~10亩以上),则密度在5万只/立方米左右。 • 不投腐败变质、或消毒处理不彻底的饵料。同时依据幼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来安排饵料的种类与投喂方法。原则上以鲜活饵料为主,必要时辅以代用饵料。投饵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的投饵量以2小时吃完或基本吃完为准,大约每3~4小时投喂一次。
生物防病:在育苗池中投放一定量的光合细菌,使其在育苗池中形成优势群落,分解有机废物,降低水中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保持水质清洁。在初期还可作为幼体饵料被利用,其所含的丰富B族维生素等活性物质,可促进蟹苗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生物防病:在育苗池中投放一定量的光合细菌,使其在育苗池中形成优势群落,分解有机废物,降低水中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保持水质清洁。在初期还可作为幼体饵料被利用,其所含的丰富B族维生素等活性物质,可促进蟹苗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药物预防:通常使用土霉素2毫克/升,2~3天全池泼洒一次,也可3~5天泼洒0.1~0.2毫克/升高锰酸钾1次,或者用土霉素拌饵投喂,常用量为饵料的1%。为了改善育苗池底质,可增放生石灰、沸石粉等。药物预防:通常使用土霉素2毫克/升,2~3天全池泼洒一次,也可3~5天泼洒0.1~0.2毫克/升高锰酸钾1次,或者用土霉素拌饵投喂,常用量为饵料的1%。为了改善育苗池底质,可增放生石灰、沸石粉等。
起捕销售 • 适时起捕销售也是三疣梭子蟹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三疣梭子蟹具有趋光性的特点采用夜间灯光诱捕,诱捕率达80%以上。以200W白炽灯为光源,外配灯罩,放置在池塘四周,诱捕时间为19:00~22:00,用平底捞网捞入大塑料盆内。 • 运输:活水车 • 采用双层塑料袋,内装洁净海水2.5kg,放入适量附着物(网片、棕榈丝、新鲜浒苔等),每袋放苗50g~100g。运输过程注意避免太阳曝晒,以晴天早晚或阴天白天运输为宜,并随时注意塑料袋是否漏气和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