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货币流通公式: W—G—W ( 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资本流通公式: G —W —G` (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 1. 循环形式不同. 2. 运动目的不同. 3.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二)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

onslow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2.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3.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货币流通公式:W—G—W( 运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   资本流通公式:G —W —G`(运动目的是更多的货币) 1.循环形式不同 2.运动目的不同 3.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4. (二)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 1.形式不同:顺序—先卖后买与先买后卖;起点和终点—商品到商品与货币到货币;媒介不同—货币与商品。W—G—W;G—W—G’。 2.内容不同:商品流通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流通的主体是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流通的主体是价值。 3.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买而卖;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价值  G’=G+△G 4.作用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 (三)资本总公式及矛盾 1.资本总公式:G —W—G` 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 2.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3.解决矛盾的条件:“资本是不能从流通中产生”:A 、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4.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6.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的含义 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完全自由的人 2.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7. (三)劳动力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 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创造自身价值和大于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8. (四)劳动力价值 1.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包括三部分: (1)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2)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3)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3.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1)有一个最低限度(2)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3)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9. (五)劳动力商品学说的意义 1.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2.揭露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0.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1.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增值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统一。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1.性质:劳动过程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创造出既定使用价值的过程,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特点: (1)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为资本家的利益而劳动。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12. (二)价值增殖的过程 1.价值形成的过程: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2.价值增殖的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投资者与工人的经济关系

  13. 具体创造使用价值 预生产资料………………(24元) 劳动过程 付价值(24元)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资商品 本劳动 生产 价劳动力抽象创造新价值过程 值价值(3元)…………(3元)价值形成过程 ( 27元) (27元)劳动劳动力价值 商品生产过程

  14.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预 生产资料 ………………(48元)劳动过程 付 价值(48元)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资本 资 主义 本 劳动生产 价 劳动力 抽象 创造新价值 过程 值 价值(3元)………… (6元)价值增殖过程 (总计51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54元)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1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示意图

  16. 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一)划分依据 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执行着不同的职能。根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7. (二)划分内容 1.不变资本C: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2.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18. (三)划分意义 1.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2.揭露了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3.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提供了依据

  19.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规 (一)基本内容 资本家通过扩大和加重对产业阶层的剥削,尽可能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只有投入生产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价值的增殖,资本的这一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20. (二)原因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榨取剩余价值。资本演变为人格化的资本。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资本总生产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支配资本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全过程。

  21.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四、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及当代剩余价值生 产的特点

  22. 一、剩余价值率 (一)定义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二)公式 1.物化劳动表示: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2.活劳动表示: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3.时间表示: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3. (三)剩余价值量 公式 M= m`·v 决定因素 1.剩余价值率 2.可变资本总量

  24.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定义: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6小时 12小时 15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15-6=9小时

  25. (二)工作日的确定 1.最低界限: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2.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 (三)关于工作日的斗争和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利,为缩短劳动日而同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斗争,实际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

  26. 4 6 12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定义: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7. (二)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二)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1.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原因 (1)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某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导致给企业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产物。 (2)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行动,在客观上推动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8. 四、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及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四、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及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的关系 1.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物质基础不同 3.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29. (二)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1.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 2.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有所变化 3.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文明

  30.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现象与本质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与派生形式 三、工资的变动及其国民差异

  31. 一、资本主义工资现象与本质 (一)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2.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3.把劳动看成商品,不是违背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32. (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1.工人出卖的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好象是一定时间的劳动。 2.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 3.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熟练程度不同,工资也不同 4.劳动是工人谋生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的

  33.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与派生形式 (一)工资的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形式。 2.计件工资:是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

  34. (二)工资的派生形式 1.刺激工资。以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为基础计算的工资。 2.雇员利润分成。资本家按一定的比例从利润中提成,分配给职工,作为工资的补充。 3.福利金。通过劳资谈判来规定,包括工作时间内外的额外报酬和替职工交纳的社会保险金。

  35. 三、工资的变动及其国民差异 (一)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1.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2.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二)相对工资 相对工资=工人工资/资本家剩余价值=v/m=1/m’

  36. (三)工资的国民差异 1.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2.造成各国工资的国民差异的原因:由各国的历史文化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引起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