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脑电的测量与分析

脑电的测量与分析. 脑电波. 脑电波. 自发脑电:人的大脑皮层有自发的电活动,其电位随时间发生变化,用电极将这种电位波形提取出来并加以记录就可以得到脑电图。 诱发脑电:如果给机体以某种刺激,也会导致脑电信号的改变,这种电位称为脑诱发电位。. β 波 : β 波频率约为 13 — 30Hz ,振幅约为 5 — 20μV ,是一种 快波, β 波的出现一般意味着大脑比较兴奋。 θ 波 : θ 波频率为 4 — 7Hz ,振幅约为 10 — 50μV ,它是在困倦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所记录的波形。

onofre
Download Presentation

脑电的测量与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脑电的测量与分析

  2. 脑电波

  3. 脑电波 • 自发脑电:人的大脑皮层有自发的电活动,其电位随时间发生变化,用电极将这种电位波形提取出来并加以记录就可以得到脑电图。 • 诱发脑电:如果给机体以某种刺激,也会导致脑电信号的改变,这种电位称为脑诱发电位。

  4. β波:β波频率约为13—30Hz,振幅约为5—20μV,是一种 快波,β波的出现一般意味着大脑比较兴奋。 θ波:θ波频率为4—7Hz,振幅约为10—50μV,它是在困倦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所记录的波形。 δ波: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出现,频率为1—3.5Hz,振幅为20—200μV。 自发脑电波形 • α波:可在头颅枕部检测到,频率8—13Hz,振幅20—100μV,它是节律性脑电波中最明显的波。

  5. 特异性诱发电位是指在给予刺激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在脑的特定区域出现的电位反应,其特点是诱发电位与刺激信号之间有严格的时间关系,通过诱发电位可以反映出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病变。 特异性诱发电位较小,完全淹没在自发脑电信号中。 非特异诱发电位没有任何特定意义,因此在临床诊断中不具有诊断价值。所以在临床上只进行特异性诱发电位的检查,通常我们把特异性诱发电位简称为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 诱发脑电 根据脑电与刺激之间的时间关系,可将电位分为特异性诱发电位和非特异性诱发电位;

  6.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诱发电位 • 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 •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 • 诱发电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外在或内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是代表中枢神经系统在特定功能状态下的生物电活动的变化。

  7. 脑电图导联 • 为了区分电极和两大脑半球的关系,通常右侧用偶数,左侧用奇数。从鼻根至枕骨粗隆连一正中矢状线,再从两瞳孔向上、向后与正中矢状线等距的平行线顺延至枕骨粗隆称左右瞳枕线。 • 1、从枕骨粗隆向上约2cm,左右旁开3cm与左右瞳枕线相交处为左右枕极(9、10)。2、沿瞳枕线人发际约1cm处为左右额前极(1、 2)。3、左右外耳道连线与左右瞳枕线相交处为左右中央极(5、6)。4、左右额前极与中央极之中点处为左右额极(3、4)。5、左右中央极与枕极之中点处为左右顶极(7、8)。6、左右中央极与外耳道之中点处为左右颞中极(11、 12)。7、左右瞳孔与外耳道中点处为左右颞前极(13; 14)。8、左右乳突上发际内约1cm处为左右颞后极(15、 16)。9、两耳垂电极的连接方式有两种:(1)两耳垂连在一起,同时与地线相连,而将无关电极放在头顶中部或鼻根部,或第七颈椎处。(2)两耳垂分别或共同作为作用电极与头皮电极配对作为脑电图机输入端。另在头顶处,附加一个电极与地线相连。

  8. 国际10-20系统 • 世界上绝大多数脑电图实验室采用的是国际10-20系统(the 10-20 international System)电极放置法 其特点是: • 电极有各自的名称:位于左侧的是奇数,右侧的是偶数。 • 按近中线的用较小的数字,较外侧的用较大的数字。 • 电极名称包括电极所在头部分区的第一个字母。 • 诸点电极的间隔均以10%和20%来测量。

  9. 脑电图电极的安放位置(10-20系统) (1)、测量眉毛和耳上方头围的下10%圈定出最外侧电极的位置(左右前额点FP1、FP2,前颞点F7、F8,中颞点T3、T4,后颞点T5、T6和枕点O1、O2)。

  10. 脑电图电极的安放位置(10-20系统) (2)、前后方向的测量是以鼻根到枕骨粗隆连成的正中线为准,在此线上有额中线点Fz、中央头顶点Cz和顶中线点Pz,在正中线中点和前后20%处。

  11. 脑电图电极的安放位置(10-20系统) (3)、根据耳屏前凹径中央头顶到对侧耳屏前凹的测量结果,可确定冠状线电极的位置,如中央点(C3.C4)。 (4)、额点(F3,F4)位于前额和中央,以及前颞和额中线电极的中间。顶点(P3,P4)位于中央和枕区,后颞和顶中线电极的中间。

  12. G1 + G2 - 单极导联法 • 单极导联法是将活动电极置于头皮上,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的一个输人端(G1);无关电极置于耳垂,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按至前置放大器的另一个输入端(G2)。 无关电极一般选两侧耳垂,它与活动电极有多种配对方式:1.一侧耳垂无关电极对应同侧头皮活动电极。 2.一侧耳垂无关电极与另一侧头皮活动电极相对应。3 .左右两侧耳垂的电极连接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使用(也可接地),再与各活动电极(每次只能取一种)配对.

  13. 单极导联法的优缺点 • 优点:能记录活动电极下脑电位变化的绝对值,其波幅较高且较稳定,异常波常较局限,这有利于病灶的定位。 • 缺点:参考电极(无关电极)不能保持0电位,易混进其他生物电干扰。例如当振幅大的异常波出现于颞部时,耳垂电极由于靠近颞部而受其电场的影响,这样有可能记录到与颞部电位数值相近的异常电位。

  14. 双极导联法 • 双极导联法不使用无关电极,只使用头皮上的两个活动电极。 • 优点:记录下来的是两个电极部位脑电变化的差值,可以大大减小干扰,并可排除无关电极引起的误差。 • 缺点:如果双极导联的两个活动电极间距离在3cm以内,来自较大范围(距离大于3cm)的脑电位被两个活动电极同时记录下来,结果电位差值互相抵消,记录的波幅较低,所以两电极的距离应在3-6cm以上。

  15. 返回

  16. 利用脑电图确定位病灶和诊断病情,并非只由一对电极来实现,而是要用多对电极(多个导联),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连接成不同的方式,记录多个波形,分析这多个波形的基本特征和相互联系才能完成病灶定位和疾病诊断。这就要求脑电图机有多个放大器,同步记录8、16或32导波形。利用脑电图确定位病灶和诊断病情,并非只由一对电极来实现,而是要用多对电极(多个导联),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连接成不同的方式,记录多个波形,分析这多个波形的基本特征和相互联系才能完成病灶定位和疾病诊断。这就要求脑电图机有多个放大器,同步记录8、16或32导波形。

  17. 128导EEG/ERP记录系统 • Neuroscan 128导EEG/ERP记录系统为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和研究平台,而且还有和磁共振结合研究的工具。目前又推出全新的脑电研究的方法,并已成功完成了512导记录系统的调试。

  18. 脑电地形图

  19. 第一部分测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