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744 Views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 178990915 电话 : 18981539788 E-mail: jksyf@163.com.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E N D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E-mail:jksyf@163.com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一、问题和现状 •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 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的精心呵护
一、问题和现状 • (一)现状 • 据统计:30%~40%的教师经常性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 • 2001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显示: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 据天津市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教师中患精神疾病的占10%以上,而在其他职业人群中平均为2%。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测试,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多个城市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测试,多项调查均显示出: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测试,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多个城市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测试,多项调查均显示出: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甚,表现在班级升学压力、威信压力、社会压力等方面。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开始悄悄地逼进中国教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分类 • 教师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 (1)适应不良 • (2)职业心理问题 • (3)人际交往问题 •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 (5)心身疾病 • (6)神经症
(1)适应不良 • 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 • 教师的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在: •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外界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大;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学科知识不足,缺乏进修提高机会。
(2)职业心理问题 • 职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职业观念问题和职业行为问题。 • 职业观念是指人们对职业、职业选择、职业工作等问题上的看法和态度。 • 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五类: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和不良型。 • 教师的职业心态包括:事业型、良心型、情绪型、无奈型、动摇型和离职型。 • 不热爱教师工作,决心只要有机会就离开学校、从事其它工作。
(3)人际交往问题 • 人际交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 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一个心理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 • 教师交往出现问题,显得人际关系淡薄,影响工作和生活。 • 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 • 封闭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孤僻心理、猜疑心理等。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 • 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 • 教师的人格障碍属于严重者,实际很少,教师的人格问题更多地属于人格缺陷。
(5)心身疾病 • 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 • 它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 • 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病疡、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等。
(6)神经症 • 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 • 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 • 神经症一般类型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癔症等。 • 神经症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教师表现的也较多,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焦虑症及神经衰弱等。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 • ——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 ——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 ——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 ——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 ——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 ——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 ——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 (一)工作压力 • (二)心理挫折 • (三)消极情绪状态 • (四)个性特点 • (五)人格异常 • (六)人际交往障碍
反 应 生理反应 心理反应 工作中相互作用的特征(与学生、与同事的关系);时间要求与工作数量;物质上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不理想;有关社会地位问题;职业声望与薪水等。 来源 (一)工作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
缺乏相互独立 缺乏交流沟通 缺乏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A类型行为模式 高血压人格 抑郁型人格 敏感型人格 酒精型人格 家庭压力 人格因素与压力 21世纪"压力时代" 角色模糊 人际应激 职业发展 组织结构 家庭与工作 技术应激 社会压力 工作压力 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 剥夺个性的发展 噪音污染 空气污染 过度拥挤 环境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 • 教师的压力来源 • 由体制和课程改变引起的问题 • 由角色冲突与角色混淆所出现的问题 • 由儿童行为与态度产生的压力 • 不良的工作条件带来的压力 • 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压力 • 中级管理者的压力 • ……
压力反应 • 生理反应 • 心理反应 • 1. 情绪反应 焦虑 恐惧 愤怒 冷漠 • 2. 压力的行为反应 逃避 退化 攻击 无助 药物滥用 • 3. 压力的认知反应 • 认知功能障碍 • 自我评估能力降低
教师的职业倦怠 • 职业倦怠—— • 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 •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些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 包括:职业因素,如外在的期望太高、角色冲突、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职业的低创造性等;工作环境因素,如教学情境、组织气氛等; 个人因素,如人格特征、社会能力的知觉等; 社会因素,如社会的巨变、群体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等。 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 情绪耗竭 • 性格解体 • 降低成就感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 1. 职业因素 外在的期望 \ 角色冲突\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职业的低创造性 • 2 .工作环境 教学情境 \ 组织气氛 • 3. 个人因素 人格特征\社会能力的知觉 • 4. 社会因素 社会的巨变\群体关系\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的工作压力 • 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由角色冲突引起, • 常见的教师角色冲突: • 不同角色期待冲突; • 教师权威——学生朋友; • 履行教师职责——学生父母代言人; • 专才——通才; • 社会角色定势与教师个体表现之间差异的冲突; • 教师角色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差异引起的冲突; • 教师自身角色局限引起的冲突。
(二)心理挫折 • 指通向目标过程中遇到自感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干扰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愤懑、或沮丧、失意的情绪性的心理状态。 • 引起教师心理挫折的主观原因: • 教师个体的需要、动机、目标的设立与现实冲突; • 与教师个人对挫折情景的认识判断、挫折耐受性有关; • 与教师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有关; • 与长期演用习惯化了的逃避挫折及应对挫折的消极心理防卫方式有关。
个体挫折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 生理条件——高级神经系统类型(强度、平衡性、灵活性)、身体健康状况(身体健壮或体弱多病); • 认知因素(对刺激情景的感知、评价、体验、反应);社会经验;个性因素;情绪特质、性格、反应速度;社会支持——社会依赖、结盟、社会交往、信任与安全、获得指导。
(三)消极情绪状态 • 1.长时间低靡灰暗的心境; • 2.容易产生超乎刺激情景的激情(激情来临时,生化系统产生剧变,对身体健康利弊兼具;认知过程和结果发生变化,易发生认知歪曲); • 3.长处于应激状态(应激状态的持续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降低疾病抵抗力,导致能源枯竭而死亡)。
(四)个性特点 • A型性格 • ——个性急躁、求成心切、善进取、好争取; • B型性格 • ——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较为宽松、对成败得失较为淡薄、处事方法有弹性。
(五)人格异常 • 指在调适压力、解决问题以及应对挫折方式的不成熟与不恰当,是一种长期的行为反应障碍,或人格发展与结构方面的缺陷。 • (六)人际交往障碍 • 我好——你不好; • 我不好——你也不好; • 我不好——你好。
意义:在于时代的要求;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意义:在于时代的要求;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的标准: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轻松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康的人格,人际交往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动力:(1)教师的需要(2) 教师的动机(3)教师适应心理
社会支持系统 维护与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 自我修养的提高 专家的处理 校长与教育行政的协助
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 (一)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乐观心态。 • (二)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 (三)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兴趣爱好。 • (四)换个角度思考,做到宽容待人。
(一)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乐观心态。 • 1.正确认识自我。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要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乃至整个社会。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这使教师的身心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推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对教师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推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对教师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保持乐观心态。 •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学研究也表明,笑一分钟,人全身会放松47分钟。 • 面对工作的不顺、家庭的不和、人际关系的紧张、领导或同事的误解等问题,教师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学会用微笑面对,以真诚对待,尽量避免正面冲突,改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从消极的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人心理困境;从积极的角度看,则可以发现事物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从消极的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人心理困境;从积极的角度看,则可以发现事物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 所以,在审视、思考、评价自我或某一客观现实时,如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就有助于克服困难,使人看到希望,充满信心,保持旺盛的斗志,顺利走出人生的困境。
(二)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二)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 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 • 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1.形成“压力免疫”。 • 在应对压力之前,首先,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其次,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压力应对可分为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处理引起压力的事件本身,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着手解决。再次,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寻求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有效手段,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社会支持可以缓冲生活事件的情绪冲击,也可以使人恢复信心,摆脱困境。
2.合理宣泄情感。 • 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 • 因此,教师千万不要把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要及时地宣泄出来。合理宣泄情感的方式很多,如,在适当的环境放声大哭,向亲友及时倾诉,打广播电台的心理热线,写日记倾吐,或者参加打球、唱歌、跳舞等文体娱乐活动,都可使紧张的情绪趋向缓和。
(三)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兴趣爱好。 • 1.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 社会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改革,教育也如此。而改革必然会给教师带来新的情境,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一情境的意义,就无法选择、修正和控制。而面对不能控制的情境,教师就会产生情绪问题。
因此,控制情境的首要一点就是要认清教育改革的迫切性,了解改革的基本思路,做到“有备无患”,而非“措手不及”。其次是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从而在工作中能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控制情境的首要一点就是要认清教育改革的迫切性,了解改革的基本思路,做到“有备无患”,而非“措手不及”。其次是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从而在工作中能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2.培养兴趣爱好。 • 兴趣爱好与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密切的联系。教师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还能使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它还可以陶冶教师的思想情操,消除教师的疲劳,解除教师的苦闷,可以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有利于良好情绪的保持和培养,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教师可以利用双休日、假期及茶余饭后走出家门、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培养一项或几项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身心得以锻炼、娱乐,释放心理负荷。
(四)换个角度思考,做到宽容待人。 • 1.换个角度思考。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不好的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就会觉得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也是排解烦恼的一剂良方。如:丢了东西的人说:“破财消灾。”侥幸逃过一劫的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卸任官员说:“无官一身轻。”有了这些自我安慰的理由,人们的生活就多了些弹性和韧性,凡事也就不必钻牛角尖了,由此减轻了生活的压力。换个角度看问题,常能海阔天空。
2.做到宽容待人。 • 宽容待人,忍让当先。忍让有“三分”,健康得“七分”。吃点亏显风格,不生气就是福。作为教师特别要注重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同龄人”,放下架子,理解学生的难处,宽容学生的失误,甚至容忍学生的“无礼”,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还应敢于自嘲,敢于解剖自己,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在对待其他事情上也一样,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用斤斤计较,用尊重与宽容去赢得快乐、赢得健康。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的精心呵护。 • (一)研究教师的需要层次,适当给予满足。 • 需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础。现代管理学的核心是尊重人、信任人、依靠人、适应人。因此,进行教师心理管理,要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心理动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 教师个体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阶段性。 •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由于地位、经历各有差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需要。 • 如青年教师把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中年教师的成就需要显得更加突出,老年教师需要的是尊重。因此,必须研究和掌握每位教师需要的发展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从主、客观方面去分析教师的个体需要,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和满足学校教师的心理需求。 • 2.把握教师群体的文化需要。如精神文化的需要、物质条件改善的需要等。
(二)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平衡。(二)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平衡。 • 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产生焦虑、愤怒或沮丧、失意的情绪性的心理状态,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 1.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引导教师对现实作实事求是的分析,理解前进中的困难,树立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心。
2.帮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并要求教师把个人目标建立在群体目标之中。2.帮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并要求教师把个人目标建立在群体目标之中。 • 3.引导教师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教师在工作中一旦发生挫折,领导者要关心、了解、同情、体贴,特别 要做好落聘教师的思想工作。
(三)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不断增强凝聚力。(三)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不断增强凝聚力。 • 学校中领导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矛盾冲突,如果相互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也会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因此,必须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使其始终处于和谐的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