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南京人口管理学院 冯九璋. 内 容 提 要. 一、关于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若干理论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综述 三、世界范围内人口与经济发展 关系的现状 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 (一)马尔萨斯人口经济理论 马尔萨斯( T•R • Malthus,1766-1834) 于1798年出版了《人口原理》。 1、“两个公理”。 食物为人类的生存所必需;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2、“两个级数”。 食物(消费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 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

onel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南京人口管理学院 冯九璋

  2. 内 容 提 要 • 一、关于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若干理论 •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综述 • 三、世界范围内人口与经济发展 关系的现状 • 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3.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 • (一)马尔萨斯人口经济理论 • 马尔萨斯(T•R • Malthus,1766-1834)于1798年出版了《人口原理》。 • 1、“两个公理”。 • 食物为人类的生存所必需; •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 2、“两个级数”。 • 食物(消费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 • 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 • 从而断言: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所谓人口自然规律(或曰人口经济规律)。

  4. (一)马尔萨斯人口经济理论(继) • 3、“两种抑制”。 • 道德抑制:如果工人因为贫困而没有能力抚养自己的子女,希望能保持独身。 • 积极抑制:以饥饿、战争和瘟疫流行来抑制人口的增长。 • 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理论,受到资产阶级的广泛喝彩。在马尔萨斯的有生之年,《人口原理》一书共出了六版。

  5. (二)莱宾斯坦人口经济理论即家庭规模的成本-----效用理论(二)莱宾斯坦人口经济理论即家庭规模的成本-----效用理论 •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H•Leibensitein,1922-),自20世纪50年代起,研究微观人口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家庭规模的成本-----效用理论。 • 莱宾斯坦认为,父母抚养和培育孩子是要花费成本的。 • 成本可分为: • (1)直接成本:抚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其 他开支; • (2)间接成本:父母为抚养孩子所损耗的时间。 • 效用(收益):劳动、经济效用;保险效用;长期维持家庭地位的效用;对扩展型家庭做贡献的效用等。

  6. (二)莱宾斯坦人口经济理论(续)即家庭规模的成本-----效用理论(二)莱宾斯坦人口经济理论(续)即家庭规模的成本-----效用理论 • 莱宾斯坦详细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养育孩子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呈上升趋势,而孩子的效用又呈下降趋势。 • 因此,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家庭期望的孩子数会减少,从而导致生育率(出生率)的下降。 • 有的学者提出:“发展(经济)是最好的避孕”。

  7. (三)增长极限理论 • 即主张经济零增长,人口零增长,污染零增长 • 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呈现相对繁荣时期。 • 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国家出现: • 经济衰退; • 能源危机; • 环境污染。 • 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 • 人口剧增; • 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退化等。

  8. (三)增长极限理论(续) •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和压力,西方许多经济学家、人口学家等都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出现了一股悲观主义的思潮。 • 西方有人据此提出: • “地球已经人满为患。” •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还能生存多久?”

  9. (三)增长极限理论(续) •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 (1)罗马(意大利)俱乐部的学者提出了“增长极限论”(1972年),认为只有经济零增长、人口零增长和污染零增长,才能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 (2)美国生态学家埃利奇(P•R•Ehrlich),于1968年发表他的名著《人口爆炸》,提出了“人口爆炸论”,视人口剧增为灾难。 • 这种悲观主义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不利。

  10. (四)适度人口(经济)理论 • 在西方,现代经济适度人口理论的创始人为法国著名的人口学家阿尔弗雷•索维(Alfred Sauvy)。1952年,他的代表作《人口通论》问世。 • 索维将适度人口定义为:“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人口”。 • 索维开列了九项目标,我们将这些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类: • (1)经济目标:包括个人福利、增加财富、就业、国家实力、全部人口的总收入; • (2)人口目标:总人口数、健康长寿、文化知识等。

  11. (四)适度人口(经济)理论(续) • 索维提出了:“经济适度人口”和“适度人口增长率”两个重要的概念。 • (1)经济适度人口(静态):在某一时点,达到人均产量最大值时的人口规模。 • (2)适度人口增长率:能带来最大经济效益和最小负担的人口增长率,称为适度人口增长率。

  12. (四)适度人口(经济)理论(续) • 在中国,适度人口理论的研究是与西方同步开展的。 • (1)早在1957年,南京大学地理学系的孙本文教授就提出:“在中国的土地上,养育8亿人口较为适宜。” • (2)1984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焕镛、张善余在《中国人口地理》(上、下两册)一书中提出:“可变适度人口”和“远景适度人口”两个重要的概念。

  13. (四)适度人口(经济)理论(续) • (3)1985年,宋健、于景元教授在《人口控制论》中提出:“在中国的约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多少人口为适宜这应该成为人口科学的一个持久不衰的科学命题。” • 他们从中国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粮食生产—--经济发展——人们需要的热卡来定量计算中国的适度人口规模。

  14.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 1987年,当时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 报告对“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下的定义为: • “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 其内涵有两个基本点: • (1)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一种发展; • (2)发展需要有可持续性。 • 1994年,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

  15.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续) • 在中国,已将可持续发展列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 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较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三项基本国策的统一性) •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6. (六)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 •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 • 一方面,经济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人口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 社会经济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 ——制约着人口的发展; • ——制约着人口的各种变动(自然变动、迁移 • 变动和社会变动); • ——制约着人口再生产的规模、速度、以及人 • 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 ——制约着人口的素质、结构和分布等。

  17. (六)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续) • 另一方面,人口又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是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人口的变动和发展也必然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一定的影响,即人口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 • 若人口与经济、社会能协调发展,就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18. (七)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诞生于19世纪中叶国际工人运动高涨的年代。 •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提出并论证了人口科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主要有: • (1)两种生产的原理,即社会生产包括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种生产的原理;(两种生产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石)

  19. (七)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原理(续) • (2)关于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的原理; • (3)关于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的原理; • (4)关于人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统一的原理; • (5)关于科学的过剩人口的原理; • (6)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口有计划发展的原理。

  20. (八)邓小平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 •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邓小平人口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邓小平人口思想在许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这些方面主要有: • (1)关于人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思想; • (2)关于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重大战略决策的思想; • (3)关于提高人口素质重要性的思想; • (4)关于重视人均指标的思想; • (5)关于坚持各民族人口平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思想。

  21.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综述 •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 • 1、人(个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 • 人作为生产者: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离开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人必须首先作为生产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才谈得上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 人作为消费者:人又必须进行消费才能从事生产,否则,就不可能恢复在劳动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能力或进行再生产。(消费可分为:生活资料的消费;享受资料的消费;发展资料的消费。)

  22.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续) • 在一般情况下,从人的一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来看,人主要是生产者,即人(个人)一生所生产的财富总要大于其自身所消费的财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向前发展,才能繁衍后代。 • 需要指出的是: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而作为生产者却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有: • (1)年龄条件(劳动适龄人口:15-59岁); • (2)健康条件; • (3)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 • (4)要与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23.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续) • 2、人口(群体)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 • 作为生产力的人口: • 人口是劳动力的源泉; • 人口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 人口是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 作为消费力的人口: • 人口是一切最终产品的唯一消费者; • 人口通过消费使产品最终实现其使用价值。

  24.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续) • 在人口作为生产力和消费力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中,不能有片面的观点。 • 如马尔萨斯片面强调人口作为消费者的一面,断言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产生人口的绝对过剩。得出人口越多,消费越多,必然陷入贫困的悲观的结论。 • 另一极端则片面强调人口作为生产者的一面,断言人口越多,生产越多,财富越多,从而得出人口越多越好的错误结论。

  25. (二)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续)(二)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续) • 1、社会经济(宏观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 社会经济对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结构变动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 (1)社会经济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举例): • “贫困出孩子”,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 • 发达国家出生率低的经济因素(孩子成本高)和社会文化因素(代沟现象)。 • (2)社会经济对人口迁移变动的影响(举例): • 50年代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三峡工程的移民等。 • (3)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的影响(举例): • 对人口城乡结构的影响;乡镇工业与人口社会结构变动等。

  26. (二)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续)(二)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续) • 2、家庭经济(微观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 家庭职能的演变与计划生育工作具有密切的关系。 • 家庭的主要职能有: • (1)生产的职能; (2)消费的职能; • (3)生育的职能; (4)教育的职能; • (5)养老的职能等。

  27. (三)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个数量适中、素质较高、结构和分布都比较合理的人口,将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而一个数量过多(或增长过快)、素质较低、结构和分布都不够合理的人口,将会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

  28. 三、世界范围内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现状 • (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问题及社会经济问题 • 1、人口膨胀(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导致儿童少年人口比重高,使经济活动人口的儿童少年抚养系数高,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 2、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女性人口的就业率低,从而又加剧了控制人口工作的难度。

  29. (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问题及社会经济问题(续)(一)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问题及社会经济问题(续) • 3、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导致农业生产不景气,同时又加重了城市的人口压力,产生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住房、交通、卫生和治安等问题)。 • 4、部分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足,政府努力扩大耕地面积,又破坏了自然资源。 • 5、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滞缓。

  30. (二)发展中国家产生上述人口问题及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二)发展中国家产生上述人口问题及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 • 1、历史因素:即历史上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殖民统治。 • 西方宗主国在殖民地国家推行“单一经济”体制。即在殖民地国家种植一、二种农作物,或开采少数几种矿产品,使殖民地国家的经济严重地依赖于宗主国。 • 2、经济因素:由于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仍不能自立,不得不继续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 • 3、人口因素: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的模式的变化。

  31.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人口问题及社会经济问题(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人口问题及社会经济问题 • 1、从人口学的角度来分析: •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原因:出生率低;平均预期寿命长。) • 由此派生的问题: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影响经济发展等。 • 2、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 发达国家的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 3、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 • 发达国家的离婚率高(1995年的粗离婚率:美国50%;日本17%;韩国11%)。 • 从而导致家庭解体频繁,青少年的犯罪率高。

  32. (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上述人口问题及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上述人口问题及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 • 1、人口因素: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 2、经济因素:发达国家养育孩子的成本高。 • 3、社会文化因素:发达国家的代沟现象严重。没有“养儿防老”的土壤。

  33. (五)人口与经济相对协调发展的国家与地区举例(五)人口与经济相对协调发展的国家与地区举例 • 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状况比较稳定;人口控制状况好;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活质量好。 • 1、新加坡:420万人口(2002年,下同); • 北欧诸国:冰岛:30万,挪威:450万,芬兰:520万,丹麦:540万,瑞典:890万; • 新西兰:390万人口。 • 2、加拿大(3130万人口); • 澳大利亚(1970万人口); • 俄罗斯(1.435亿人口)。 • 3、其他国家。

  34. 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 构建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的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有10项。 • 现代化应该是一个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因此,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可以借用来作为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 • 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10项指标,其优点是比较简化,便于使用。 • 其存在的问题: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是以70年代为背景提出的,随着世界性的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一指标值需要上调; • 二是10项指标不够全面,许多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指标无法检测,需要修正和补充。

  35. 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续) • 构建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1、要与国际标准接轨。 •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多数为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先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实现),我们作为后来者,没有必要任意取舍,也不能照抄。 • 2、要有内在的科学体系。 • 筛选出来的重要指标,能科学地反映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关系。 • 3、易采集统计数据。 • 最好能从常规的统计年报中取得,少数可通过专项调查取得。

  36. 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续) • (一)经济发展组 •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总值前十位的国家(2003年): • (1)美国; (2)日本; • (3)德国; (4)英国; • (5)法国; (6)中国; • (7)意大利; (8)巴西; • (9)加拿大; (10)西班牙。 • 关于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关于“购买力平价法”的计算: • 从货币实际购买力角度,结合各国实际支出结果,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对比国之间货币的比值和经济水平。

  37. (一)经济发展组(续) • 2、科技进步贡献率。 • 目前,我们要学习和发扬航天精神。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和技术。 • 3、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之比。 • 反映经济的开放程度。 • 2003年年末,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84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前三位:美国、德国、日本)。 • 4、农业劳动生产率。 •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这项指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 应千方百计地加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

  38. (二)社会结构组 • 5、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 • 是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标准值为40%以上。 •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比重从一、二、三产业的次序,演变为二、一、三产业的次序,再进而演变为三、二、一的次序。 • 第三产业包括传统的商业、服务、仓储、运输业等,还包括金融、房地产、旅游、信息、中介等新兴行业。 • 6、非农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 •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中非农劳动者的比重上升。标准值为80%以上。 • 7、城市化水平(2000年,为36%)。标准值55%以上。 • 8、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生活费,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39. (三)人民生活与人口素质组 • 9、人均预期寿命; • 10、人口自然增长率; • 11、恩格尔系数(反映食品消费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收入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标准值为40%以下。 • 12、人均居住面积; • 13、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 14、在校大学生占同龄人口的比例。

  40. (四)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组 • 15、社会保障覆盖率; • 16、失业率; • 17、贫富差距。

  41. (五)社会环境质量组 • 18、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 19、“三废”处理率; • 20、刑事案件发生率。

  42. 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续)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续) • 最后,要进行指标体系的权重和总体评估工作。 • 指标体系的权重:即根据重要性的差别,对各(组)个指标进行比例分配。 • 总体评估:即根据多数指标的情况,评估该国(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状况。

  43. 谢谢大家! • 2004年5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