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4

学校心理辅导原理

学校心理辅导原理.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增强 教授. 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 —— 柏拉图. 心理辅导:一种新兴的教育服务 精神分析治疗理论 行为治疗理论 认知治疗理论 人本治疗理论. 一、心理辅导: 一种新兴的教育服务. 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念界定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辅导与各育的关系 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概念界定. 界定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服务。

ondre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学校心理辅导原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学校心理辅导原理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增强 教授

  2. 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 ——柏拉图

  3. 心理辅导:一种新兴的教育服务 • 精神分析治疗理论 • 行为治疗理论 • 认知治疗理论 • 人本治疗理论

  4. 一、心理辅导: 一种新兴的教育服务 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念界定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辅导与各育的关系 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目标

  5. 学校心理辅导概念界定 • 界定 •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服务。 • 几点说明 • 教师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 • 理论基础:以咨询心理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 • 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 • 强调体验、感悟的自我教育活动

  6. 对心理辅导概念的理解 • 心理辅导不是信息提供过程 • 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 • 心理辅导不是替人解决问题 • 帮助不是替代 • 心理辅导不是安慰与同情 • 尊重来访者意愿,提高其自助能力 • 心理辅导不是说教 • 心理咨询人员不能以教育者自居 • 心理辅导不是逻辑分析 • 心理咨询是在彼此信任的关系中,激活来访者的情感体验与活力

  7. 心理服务的几种模式 浅灰区 深灰区 纯黑区 心理 心理 重度精神 困惑 障碍 疾病 程度 干预模式 心理 心理 心理治疗 辅导 咨询 精神医学

  8. 心理辅导与各育关系 与各育融合 殊途同归 德育 智育 美育 心理辅导 体育

  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系统 三级预防:个别心理障碍学生的转介与治疗 二级预防:高危学生重点辅导 一级预防: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心理 • 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是一级预防员 • 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心理培养 • 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 发现学生的心理、行为异常

  10. 学校心理辅导基本任务 服务对象:以学生为主,兼顾教师、家长 咨询服务 个别辅导 小组辅导 课程与活动 心理辅导课程 校园心理剧 心理社团 心理活动周 评估服务 学生心理 健康评估 心理档案 心理顾问 课堂辅导 家庭辅导 转介协调 医院、社会 专业机构、 社区合作

  11. 访问学校:波士顿艺术高中——学生支持项目 这是一所培养美术、音乐、舞蹈、话剧后备人才的艺术高中。接待我们的是该校学生支持办公室主任(Student Support Office)Charmain Jackman博士,她是一名学校心理学家,也是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合作项目组成员。她认为“支持”比“辅导或者咨询”更容易让学生和家长接受。

  12. 访问学校:波士顿拉丁学校:麻省最好的重点高中引进校外心理专业力量访问学校:波士顿拉丁学校:麻省最好的重点高中引进校外心理专业力量 波士顿拉丁学校是一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名校,历年考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位居麻省第一。该校既注重学生科学素养,也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校设有专门的学生辅导处,有9名学生顾问老师(counselor),这些老师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人际交往、升学指导等等(一般不做专门的心理咨询)。 CHNP下派心理学家Andie Hernandez

  13. 美国学生心理发展目标 教育发展 学校心理辅导规划的基础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生涯发展

  14. 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目标 身体、心理、精神 的整体和谐 自我认同、自我更新与成长 关怀、尊重与合群 国际理解、地球公民意识 创造性人格 应对挑战与困难(抗逆力)

  15. 二、精神分析治疗理论 弗洛伊德简介 基本观点 基本技术

  16. 弗洛伊德简介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人,1856年出生于奥属摩拉维亚的弗赖堡,父亲是犹太商人,母亲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他是同母所生8个兄弟姐妹中之长兄。他自小对父亲的感情是既怕又爱,对母亲则是感情亲密。此种亲子关系可能是他后来提出恋母情结理论的原因。4岁时因父亲经商全家搬至维也纳。 弗洛伊德先在家中由母亲教导读书,后考入大学预科,再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系学习。1881年,弗洛伊德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6年间任维也纳医院医师。1886~1938年间私人开业。在此漫长的52年时间内,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 (1856—1939)

  17. 精神分析治疗理论 •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 • 人的行为受本能所支配,本能来自潜意识 • 潜意识理论 •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 人格结构理论 •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平衡 • 性心理发展阶段论 • 自我防御机制 • 往往歪曲事实、潜意识层次运作

  18. 潜意识存在的推断 • 梦 • 通过释梦了解人的原始欲望、动机、焦虑和冲突 • 说漏嘴、笔误 • 刻骨铭心的经历会下意识流露 • 遗忘 • 压抑的防御机制 • 催眠后的言语陈述

  19. 人格结构理论 • 本我 • 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生物性需求,遵循快乐原则 • 像被宠坏的小孩,永远不会成熟,只有赤裸裸的欲望和冲动 • 自我 • 调节控制或者延迟本能的满足 • 协调本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 超我 • 道德规范与良心,指导自我 • 父母及社会标准的内化

  20. 本我、自我、超我 人所认识的自我只是 冰山的一角 意识 潜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完美原则 精神分析的观点: 本我与自我的冲突产生心理障碍

  21. 性心理发展阶段论 • 口唇期(出生—1岁):婴儿吸吮得不到满足,人格发展会有固着现象 • 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的创伤经验会导致过分爱整洁、固执 • 性器期(3—6岁):俄狄浦斯情结 • 潜伏期(6—12岁):性欲发展停止或者倒退 • 生殖期(12岁以后):青春期萌动

  2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年龄阶段埃里克森的阶段 弗洛伊德的阶段 婴儿期 基本信任与不信任 口唇期 1岁至3岁 自主与羞愧、疑惑 肛门期 3岁至5岁半 主导与内疚 生殖器期 5岁半至12岁 勤奋与自卑 潜伏期 青少年期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生殖期 成年早期 亲密与隔离 成年期 繁衍与停滞 成年后期 自我整合与绝望

  23. 自我防御机制 • 压抑(repression) • 将具有威胁性或痛苦的念头与感情排除在意识之外,而抑制到潜意识层面 • 否定(denial) • 将不愉快的事件当作没有发生,以求得心理平衡 • 转移或者替代(displacement) • 改变冲动施加的方向(对象成了替罪羊) • 投射(reojection) • 将自己不被世人所接受的想法、欲望和冲动推委于别人或者周围事物之中,以减轻内心压力(如,以己度人) •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 为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理由 • 酸葡萄心理与甜柠檬心理

  24.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 为了隐藏或者对抗困扰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在行为上表现出与之相反的冲动与情绪 • 补偿(compensation) • 用其它方式弥补自己的不足、过失与内疚 • 升华(sublimation) • 指个人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

  25. 组员心态表露之一

  26. 组员心态表露之二

  27. 组员心态表露之三

  28. 组员心态表露之四

  29. 精神分析基本技术 • 自由联想 • 让来访者自然流露内心的情感和想法,了解其过去的经验,挖掘潜意识之中的症结 • “用第三只耳朵倾听” • 释梦 • 通过联想,获得梦的真实意义 • 阻抗分析 • 内在阻抗,外在阻抗 • 移情 • 正移情、负移情

  30. 电影《爱德华大夫》解析 • 故事背景 • 某精神病院老院长莫庆森博士到龄退休之际,新院长爱德华到任,女医生彼德森发现新院长有些异常表现,引起她注意,但是俩人很快坠入爱河,这个爱德华大夫是真是假呢?随着剧情发展,一个谋杀案件逐步显露…… • 这个爱德华为什么惧怕白布上的条痕?

  31. 约翰.贝兰特因(假爱德华)梦里回忆: • 一个赌场里,印有许多眼睛窗帘 • 一个姑娘走出来吻了这个人 • 约翰坐在桌前与一个络腮胡子的长者打牌 • 约翰翻了一张牌;梅花7

  32. 案例1:男孩攻击性的背后(陈嫣老师提供) • 心理老师手记 • 小瑞是一年级下半学期从崇明农场转进现在这个班级的。小瑞虽然个子很矮小,但小瑞的学习一点都不差,甚至还经常名列前茅。然而,他却跟班里的同学相处不好。起先是他总是被欺负,几次伤害事故,受伤的都是他。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变得强势起来,成了班级一霸,谁都不敢招惹他,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

  33. 解读小瑞的绘画

  34. 画的左边是房屋。房屋有四个窗,表示他希望与外界交流。而其中一扇窗有窗帘,却传递出他追求美感或有保留地让人接近的信息。屋顶上有“十字”,可能表示他内心有矛盾和冲突。粗壮的树干表明充满活力,浓密的树叶同样代表了生命力的旺盛、能量大。而三角形的树冠则代表有较强的攻击性。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树上的鸟巢和小鸟。我问小瑞:“为什么想到在树上画鸟巢?”“小鸟饿了,在等待鸟妈妈回来喂食。后来看到把人吸引来了就想躲到树枝后面。”“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呢?”“这是长大以后的我,我戴着领带要做老板,女的随便谁,也许是我妹妹。”画的左边是房屋。房屋有四个窗,表示他希望与外界交流。而其中一扇窗有窗帘,却传递出他追求美感或有保留地让人接近的信息。屋顶上有“十字”,可能表示他内心有矛盾和冲突。粗壮的树干表明充满活力,浓密的树叶同样代表了生命力的旺盛、能量大。而三角形的树冠则代表有较强的攻击性。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树上的鸟巢和小鸟。我问小瑞:“为什么想到在树上画鸟巢?”“小鸟饿了,在等待鸟妈妈回来喂食。后来看到把人吸引来了就想躲到树枝后面。”“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呢?”“这是长大以后的我,我戴着领带要做老板,女的随便谁,也许是我妹妹。”

  35. 计划A:释放压力(涂鸦,那天我的心情很复杂)计划A:释放压力(涂鸦,那天我的心情很复杂) 那天他说自己的心情很复杂。(用他自己的话说“心情有很多”)所以用了很多不同的颜色。后来在描述过程中发现,他那天在教室里拣到了钱。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以后呢,终于把钱拿出来还给了同学,还得到了表扬。我对他的表现以及他的涂鸦作品都大加赞赏,从那以后他甚至会主动来找我,要涂鸦给我看。 选择一个代表今天心情的颜色,比如红色代表愤怒、蓝色代表忧郁、黑色代表恐惧

  36. 计划B:认识自己 上图就是小瑞第一次给自己出主题时画的画。我发现,小瑞的情绪变化会左右他绘画时的风格,甚至是线条的粗细和流畅都会有变化。那天小瑞情绪很郁闷,画完以后说画中是他未来的家。后来在与他一番描述对话当中发现,原来小瑞的父母又在崇明买了房子,很可能将来还是要搬回崇明去住。可是小瑞已经对现在的环境开始喜欢起来,想到以后可能要坐船出入,就画了这样一幅画。

  37. 计划C:理清不明了的人际关系 小瑞告诉我“最大的鲨鱼是爸爸,小一点的鲨鱼是妈妈,躲在下面黑色的鲨鱼是他自己,彩条鱼是表妹,彩色贝壳是表弟。当我要求他一一解释给我听这些画中的具体指向时,正是他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时候。只有清晰的了解这些关系,才有可能去应对和改善这些关系。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涂鸦中看到他们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这对小瑞来说是很重要的。

  38. 小瑞的变化 • 一个多月以来,我看到了小瑞沉浸在绘画游戏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他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其中还包含了一些认知辅导和行为矫治的作用。虽然时常也有一些反复,但是他,以及他的班主任和父母,都通过绘画游戏这个渠道,找到了打开小瑞心门的钥匙。

  39. 精神分析治疗目标 • 帮助来访者解决自身潜意识冲突 • 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源自个体潜意识的冲突 • 通过对童年期体验的重新构建、解释、分析而获得对自我的理解 • 通过这种更深刻的自我理解促进情感与行为的积极改变

  40. 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脉络 • 母婴关系的体验是人格形成的原始决定因素 • 而婴儿对母亲的依恋需要也是婴儿期自体发展的激发因素 客体关系理论 克莱茵 费尔贝恩 弗洛伊德的经典 精神分析 (内驱力模型) • 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 • 心理缺陷而非心理冲突是人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自体心理学 科胡特 自我心理学 哈特曼 心理防御机制 安娜.弗洛伊德 重点对自我的“无冲突区”的自然发展进行了研究 心理社会人格发展论 埃里克森 对正常精神功能下的防御机制进行了研究

  4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评估 • 主要贡献 建立了潜意识心理学体系 开创人格动力学的新领域 奠定了现代心理治疗的基础 • 主要局限 生物决定论 鼓吹泛性论,贬低了人的理性价值 忽视社会文化的力量

  42. 三、行为治疗理论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基本技术

  43.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 华生 斯金纳 1849—1936 1878—1958 1904—1990

  44. 行为治疗理论 • 经典条件作用 • 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恐惧的产生、系统脱敏 • 操作条件作用 • 对反应强化,如行为矫正 • 观察学习原理 • 观察榜样习得行为

  45. 经典条件学习模型 刺 激 反 应

  46. 经典条件学习 • 条件刺激(CS)与条件反应(CR)的联结 • 儿童恐惧行为实验(John Watson,1920) • 巨大声响(UCS) -----------恐惧(UCR) • 小白鼠玩具(CS)---------恐惧(CR) • 两种联结 • 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到外显行为 •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内在心理历程 • 经典条件的应用:系统脱敏

  47. 操作条件学习模型 强化 刺 激 反应

  48. 操作条件学习 • 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 • 对某种反应进行强化,以获得期望反应的学习 • 强化技术运用:行为矫正

  49. 行为治疗基本技术 • 强化技术 • 松驰训练 • 系统脱敏 • 厌恶疗法 • 冲击疗法

  50. 行为矫正 • 确定预期行为 • 设立行为的基准线 • 强化干预 • 评价、反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