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281 Views
新农合面临挑战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 王禄生. 1 、参合居民门诊和住院需求释放: 由于参会居民对新农合制度的逐步了解,利用明显增加; 由于新农合门诊和住院补偿比的逐步提高,需求释放; 住院率由启动初期的 3.1% 提高到 2013 年的 11% ,主要是住院实际需求的释放,也有门诊转住院的不合理增长因素; 门诊平均每人每年就诊次数由过去的不到一次提高到 2013 年的近 2 次,今后随着门诊补偿比的逐步提高,门诊就诊率还会有明显增长。. 2 、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
E N D
新农合面临挑战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 王禄生
1、参合居民门诊和住院需求释放: • 由于参会居民对新农合制度的逐步了解,利用明显增加; • 由于新农合门诊和住院补偿比的逐步提高,需求释放; • 住院率由启动初期的3.1%提高到2013年的11%,主要是住院实际需求的释放,也有门诊转住院的不合理增长因素; • 门诊平均每人每年就诊次数由过去的不到一次提高到2013年的近2次,今后随着门诊补偿比的逐步提高,门诊就诊率还会有明显增长。
2、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 • 几年来各地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都在以不同的年增长幅度在增长,有些地区的住院次均费用以年均两位的速度增长。 • 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的增长,有些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增长,很多是不合理的过快增长。 • 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将部分抵消了提高筹资标准从而提高补偿比的作用,降低了参合居民的受益程度。
3、保障程度还较低,受益期望值高; • 目前参合居民医疗风险保障程度总体上还较低,2013年住院实际补偿比平均55%,统筹区域内为66%,门诊实际补偿比平均49%左右; • 目前参合居民的疾病经济负担仍然较重,其中慢性病门诊和转县外住院的大病患者经济负担较重,而且补偿低; • 政府领导和参合居民对新农合补偿受益程度的期望值日益在增长。
4、筹资水平低,尚未建立稳定增长机制: • 适应参合居民门诊和住院需求的释放,利用率的合理增长,需要适当提高筹资标准; • 提高参合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门诊和住院的补偿比,需要适当提高筹资标准; • 满足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的合理增长,需要每年适当提高筹资标准; • 综合以上因素,需要确保政府投入和个人保费的稳定增长,否则将影响新农合的稳定发展。但政府和个人筹资承受能力有限,另外,稳定筹资机制尚未形成。
5、新农合补偿方案尚需完善和规范 不切实际的统一全省补偿方案。起付线、补偿比和最高支付限额设置不科学。 病人分流出现向上级医疗机构流动增加的趋势,住院病人流向,乡卫生院下降,县外住院上升。 由于门诊与住院补偿比差距较大,普遍出现门诊转住院的现象。 门诊统筹的实际变相家庭账户加大了药费支出。 6
6、推进医改相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 部分地区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用新农合基金补偿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后的收入缺口。 • 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以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用药品范围缩减,服务能力和诊疗效果受制约,参合患者流向上级医疗机构。 • 一般诊疗费的80%要由新农合补偿,出现分解门诊等,加大了新农合基金的支出压力。 7
7、基金压力加大,部分地区出现基金超支 基金超支风险逐年增加, 2011年全国基金使用率为83.52%,共有193个县(市、区)当年基金超支,31个县出现净超支; 2012年全国基金使用率平均为97%,中、东部为100.14%。 原因分析:需求大量释放;统筹补偿方案调整不合理;费用控制不力;用本年度资金抵消上年超支。 8
8、基金到位、存储和支付的运行安全: • 随着新农合筹资标准的提高,政府筹资负担逐年加重,地方政府补助资金到位风险增加。 • 随着新农合转入常态运行,重视基金安全的高压态势弱化,供需方不规范行为造成的基金支付风险增加; • 新农合基金管理的任何环节出现风险都将影响稳定运行。
9、新农合监管任务繁重,难度加大 随着新农合基金数量不断加大,基金的监管任务越来越艰巨,违规套取和造假骗取新农合基金的案件增加。 案件特征 团伙作案,数额巨大 手段隐蔽、反复作案 基层、民营定点医疗机构套取资金 10
10、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 经办机构管理队伍不稳定,专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着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 管理专业知识缺乏,财会、信息、测算、分析、评价、监管等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科学管理的需要; • 管理水平总体上还较低,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尚未普遍较好地实现。
新农合面临的挑战 需求释放 期望上升 道德损害 不合理上涨 病人上流 需求上升 费用上涨 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异,西部个人已不可承受 未建立稳定、长效的筹资机制,西部地区政府不可承受 筹资承受力 政府 个人
新农合可持续发展---改革 控制不合理费用,建立转诊 适度保障的原则、 理性补偿的政策 三方平衡 供方 需方 支付制度改革 筹资 建立与农民纯收入挂钩的筹资政策 与政府和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1、筹资---完善医保筹资政策 • 原则:医保筹资水平要与政府、企业和个人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 方式:医保筹资标准应采取与职工工资和农民收入挂钩的方式,职工医保现按工资总额的8%确定;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总额标准建议按农民(居民)年纯收入的5--6%确定。 • 机制:坚持筹资责任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机制。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筹资以政府和个人按4:1或5:1比例确定为宜。 • 立法:通过立法建立起长效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
2、需方---完善医保补偿政策 • 适度保障:根据筹资水平,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补偿范围和补偿程度;应坚持保基本医疗,保常见病,保受益面和共付制原则。 • 慢病补偿:提高慢病在基层就诊的补偿比和封顶线,减轻慢病经济负担。 • 大病救助:大病救助应多方筹资,提高统筹管理,大病转大额,与医保正常补偿衔接,抵御灾难性医疗负担。合理引导:医保应对乡村和社区基层卫生机构开放;通过对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补偿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的调整,引导病人在基层就医,减少转县外住院;缩小门诊和住院补偿比差距,减少门诊小病转住院。
3、供方---完善医保购买机制 • 付费机制:即通过付费机制改革,即支付方式改革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和定点医疗机构自我控费机制,建立起对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 • 谈判机制:医保与定点医疗机构通过平等谈判和协议管理,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协调双方关系,实现公平购买。 • 监管机制:通过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管理,并与支付挂钩,建立合理监管机制和医疗质量保证机制。 • 引导机制:医保应通过完善报销制度,引导病人首先在基层就诊,支持社区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建立起有序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