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648 Views
第 11 章 中國的區域劃分. 學習目標. 指出中國 地理區的劃分 方式 了解中國 七大地理區 的區域特色 了解中國 三大經濟地帶 的發展特徵 分析中國 區域政策 對三大經濟地帶的影響. 第 11 章 中國區域概述. 第一節. 中國地理區的劃分與區域特色. 中國的經濟地帶. 第二節. 第一節 中國的地理區. 1.1. 1.2. 地理區的劃分指標. 七大地理區. 第二節 中國的經濟地帶. 2.2. 2.3. 經濟地帶的劃分與特色. 不均衡的區域發展. 2.1. 經濟改革開放的發軔. 1.1 地理區的劃分指標. 1.1.2 地理區劃分的指標.
E N D
學習目標 • 指出中國地理區的劃分方式 • 了解中國七大地理區的區域特色 • 了解中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特徵 • 分析中國區域政策對三大經濟地帶的影響
第11章 中國區域概述 第一節 中國地理區的劃分與區域特色 中國的經濟地帶 第二節
第一節 中國的地理區 1.1 1.2 地理區的劃分指標 七大地理區
第二節 中國的經濟地帶 2.2 2.3 經濟地帶的劃分與特色 不均衡的區域發展 2.1 經濟改革開放的發軔
1.1 地理區的劃分指標 1.1.2 地理區劃分的指標 1.1.1 地理區的意義
1.1.1 地理區的意義 • 意義:根據自然景觀、人文活動要素作為指標,將地表劃分出的多個區域單元 • 目的:能有系統地了解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聯性、凸顯各地特色與差異
1.1.2 地理區劃分的指標 1. 地形區 劃分指標 2. 氣候區 3. 經濟區 4. 三大地理區
1. 地形區 • 主體:山地、高原
1.地形區 • 地勢西高東低 • 呈三級階梯狀 盆地高原 高原山地 平原丘陵
階梯狀地形的影響 • 利於夏季暖濕的海洋氣流深入內陸、乾冷冬季季風長驅南下 • 河川由西向東流聯繫起東西之間的交通 • 地形落差大蘊藏豐富水力資源
2. 氣候區 400 ㎜等雨量線,乾濕分界 3000m等高線 乾燥 高地 季風
4.三大地理區 • 劃分指標:綜合性 • 西部地區 • 氣候:乾燥的草原、沙漠 • 地形:山地、高原、盆地 交錯 • 經濟:受限於自然環境與 交通較遲緩
4.三大地理區 • 劃分指標:綜合性 • 北部地區 • 範圍:秦嶺、淮河以北 • 氣候:冷濕的溫帶季風氣候 • 地形:平原、盆地、丘陵 • 經濟:種植小麥、陸運發達、人口密集、產業較發達
4.三大地理區 • 劃分指標:綜合性 • 南部地區 • 範圍:秦嶺、淮河以南 • 氣候:暖濕的副熱帶與熱帶季風氣候 • 地形:平原、盆地、丘陵 • 經濟:種植稻作、水運發達、人口密集、產業較發達
1.2 七大地理區 綜合劃分出七大地理區 自然特性 地形的完整性 中國領土廣闊 位置的相關性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樣性 人文特性 族群與歷史的獨特性
東北地區 中國七大地理區分布圖 塞北地區 西北地區 華北地區 華中地區 西南地區 華南地區
學生活動13-1 你想像的中國 • 網路上流傳著各式不同的中國區域劃分與想像,你呢? 北京人心中的中國地圖 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
學生活動13-1 你想像的中國 • 學完國中小的中國地理以及本節的內容後,對照你平時從各種媒體、書籍接觸到關於中國的想像,「她」會是呈現怎樣的呢? • 畫出你的想像力!並寫下你的理由!我眼中的中國:
2.1 經濟改革開放的發韌 • 背景:計畫經濟產生問題 • 解決:走向市場經濟(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政策) • 農業產銷自由化 • 企業產權私有化 • 商品交換市場化 • 對外經濟開放 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2.1經濟改革開放的發韌 • 改革開放政策的發展原則:區域經濟劃分 • 利用地方、區域發展的特色與差異,進行全國系的經濟生產分工發展
2.1經濟改革開放的發韌 • 改革開放政策的重點區域:東南沿海 讓東部沿海地區的港口、城市經濟優先興起,進而帶動西部的發展
2.2 經濟地帶的劃分與特色 2.2.2 三大經濟地帶的特色 2.2.3 第四大經濟地帶 2.2.1 經濟地帶的劃分
2.2.1 經濟地帶的劃分 • 三大經濟地帶
2.2.2 三大經濟地帶的特色 • 東部經濟地帶的特色
2.2.2 三大經濟地帶的特色 • 中部經濟地帶的特色:過渡性特質
2.2.2 三大經濟地帶的特色 • 中部經濟地帶的特色:過渡性特質
2.2.3 第四大經濟地帶~東北 • 背景:東北地區與俄、韓邊境貿易興起,並朝東北亞經濟結盟的方向發展
2.2.3 第四大經濟地帶~東北 • 背景:東北地區與俄、韓邊境貿易興起,並朝東北亞經濟結盟的方向發展
長江沿岸城市開放與邊境貿易 • 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時發表了「全方位、多元的對外開放」和「加速改革開放」的聲明,並提出各種區域政策,尤其將重點擺在長江流域發展與邊境地區的開放。當時將浦東地區的開發視為首要,配合實行長江沿岸城市的建設與開發,直至今日三峽大壩的完工,展現出「長江流域作為中國經濟動脈」的成效。
長江沿岸城市開放與邊境貿易 • 另外,從1990年代起逐步開放的邊境城市
長江沿岸城市開放與邊境貿易 • 促成陸路城市與周邊國家的工、商、貿易活動,其中包含東北地區的滿州里、黑河、綏芬河、琿春;西南地區廣西的東興、馮祥、雲南河口;新疆的伊寧、塔城、博樂與蒙古二連浩特。這些邊境城市與鄰近中國內陸地區的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等城市,聯合發展國界上的邊境貿易,用以提升國境邊緣地區的經濟發展,以緩和區域差距的鴻溝。
2.3 不均衡的區域發展 2.3.2 西部大開發 2.3.1 東西不均的發展
2.3.1 東西不均的發展 • 成因: • 地理位置 • 複雜的人文、自然環境 • 資源分布不均 • 經濟改革後向東傾斜的發展,拉大中國東部沿海與中、西部的差距
2.3.1 東西不均的發展 • 向東傾斜:東南富、西部窮 • 東部吸引了資金、資訊和技術、人才與新興建設的投資 • 對外貿易總額遠高於其他經濟帶 • 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與消費支出的表現上也高於其他地區
2.3.1 東西不均的發展 • 向東傾斜:東南富、西部窮
2.3.2 西部大開發 • 目的:為縮小發展東西差距 • 方法: • 藉由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西部經濟帶的發展 • 青藏鐵路 • 西氣東輸 • 西電東送 • 自然資源的開發
2.2.3 西部大開發 青藏鐵路與新絲綢之路分布圖
2.2.3 西部大開發 西氣東輸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