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22 Views
第六 讲 货币政策理论与操作. 第六讲 货币政策理论与操作.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涉及五个问题: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效果。.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内涵 (二)货币政策的特征 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E N D
第六讲 货币政策理论与操作 •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涉及五个问题: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效果。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内涵 (二)货币政策的特征 • 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 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 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调控政策 • 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的政策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功能 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保持稳定币值 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促进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四)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或外生性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 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是由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决定的,而由经济机制内部的经济因素决定。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决定的。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五)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 古典学派是货币中性论的倡导者。认为名义货币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完全没有影响。名义货币数量改变的仅仅是名义物价、名义工资和名义利息率等名义变量。货币对实物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也就是说货币数量变化只能引起物价的同比例变化。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五)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 1.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货币政策“非危机时期的有效论” 凯恩斯从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危机时期有效。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外生变量,货币供给增加时,各个经济体会产生超额货币持有,货币从货币市场流向债券市场,债券价格上升导致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扩大总需求,致总产出、就业和物价水平上涨。 在危机时期,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无效。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五)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 3.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采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在适应性预期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效应。适应性预期是指经济体根据自己过去的预期来调整其对未来的预期。在适应性预期、自然率假说和粘性价格的基础上,弗里德曼建立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将其区分为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他认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增长水平的曲线,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五)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 4.卢卡斯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能带来通货膨胀而非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在长期与短期均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假定,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人们能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作出符合未来实际的最佳预期。在合理预期的条件下,由于经济行为者已经将政府的宏观政策变动趋势和规律纳入了预期之中,对于政策的变化,经济行为人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所以宏观政策的预期效果总是被经济行为人的合理预期所抵消。因此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此,货币政策不仅在长期内是中性的,而且在短期内也几乎是中性的。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五)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 5.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论 新凯恩斯主义从工资和价格粘性、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这三个假设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实际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他们以实际中的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价格粘性为假设前提,提出即使公众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化,价格也不能完全调整,货币政策仍然能影响实际产出,货币政策仍然有效。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稳定币值 • 经济增长 • 充分就业 • 平衡国际收支 • 金融稳定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理论基础 • 单一目标论 • 双重目标论 • 多重目标论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方法 • 相机选择法 • 逆经济风向选择法 • 简单规则抉择法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原则 • 可测性 • 可控性 • 相关性 • 抗干扰性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 • 利率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将中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货币供应量:货币主义者主张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股票价格 • 银行信贷规模 • 超额准备金 • 名义汇率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二)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1.银行准备金 银行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余额及其持有的库存现金,其主要特点是不生息或利息很少 2.基础货币 3.其他价格指标如: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协议利率、贴现率等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 货币政策工具的要求与分类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要求 • 精确性 • 伸缩性 • 主动性 • 告示作用 • 地域性或局部性 • 对商业银行利润产生影响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 、货币政策工具的要求与分类 (二)分类 可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类货币政策工具 •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 •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 • 其他:直接信用控制与间接信用控制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工具效应 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和宣示效应并影响公众预期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评价 主动性(√)精确性( √ )伸缩性(×) (二)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的政策工具效应 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 量、调整信贷结构、影响公众心理预期、防止金融危机 2.再贴现政策的评价 主动性( × )精确性( √ )伸缩性(×)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工具效应 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降低货币流通时的波动幅度、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 2.公开市场业务的评价 主动性(√)精确性( √ )伸缩性( √) 缺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受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影响、受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 、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选择性政策工具 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的操作 2.消费者信用控制的操作 3.不动产信用控制的操作 4.优惠利率的操作 (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信用分配、利率最高限制、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特种存款 2.间接信用控制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公开宣传和金融检查
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一、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引起金融与真实经济领域的某些经济变量的一系列变化,进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应 量及信用总量, 实现既定货币政策目标的途径和过程。
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一)传统经济学的货币政策传统机制 1.理论前提 • 充分就业均衡 • 供给创造需求 2.传统经济学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一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的直接作用结果是物价水平的相关变化,最有代表性的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和现金余额方程式。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如下:
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1.理论前提 • 把货币看成经济的内生因素和内在动力 • 失业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 • 货币数量间接影响对物价,通过利率发挥作用 2.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凯恩斯把货币需求的分析纳入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分析框架中,形成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提出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投机动机与预防动机,后经鲍莫尔等人的发展。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如下:
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r LM0 IS0 LM1 E0 r0 E1 r1 Y Y Y0 Y1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3. IS-LM模型分析
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局限性 •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当利率水平很低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不会使利率降低 • 投资的利率弹性很低,利率的下降不会对投资产生影响 • 当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旨在刺激总需求的货币政策无效 • 当社会处在充分就业状态,生产资源和劳动力的供给不在具有弹性,物价水平随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同比例上升。
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三)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1.货币主义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区别 • 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持久性收入 • 货币主义认为资产选择是多样的,债券、股票和商品都可以作为货币的替代物,因而利率不止一种 • 货币主义假定货币和商品互为替代物,其内涵在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对总支出产生直接影响 2.货币主义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 货币需求函数稳定,货币供应增加,货币资产的持有者会增加购买各种资产,引起支出水平增加,带动总产出增加。
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二、后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凯恩斯之后,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在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上拓展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这些传导机制大致可分为三类:即通过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国际贸易支出起作用。P175图
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三、货币政策效应 (一)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一国中央银行实行一定的货币政策后,社会经济领域所做出的具体现实反应。 货币政策有效性特指货币政策是否能影响产出等真实变量,即货币是否中性,并由此形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和货币政策无效性两种理论。
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三、货币政策效应 (一)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一国中央银行实行一定的货币政策后,社会经济领域所做出的具体现实反应。 货币政策有效性特指货币政策是否能影响产出等真实变量,即货币是否中性,并由此形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和货币政策无效性两种理论。
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三、货币政策效应 (二)货币政策效应的评价指标 前期检查指标 后期检查指标: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与国际收支状况 (三)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 三、货币政策效应 (三)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2.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会影响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合理预期 4.电子货币 5.经济体制 6.国内其他政治经济因素 7.国际协调
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讨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传导机制、利率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机制问题?
自然率假说 • 自然率假说是弗里德曼和埃德蒙·费尔普斯于1968年同时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持续性的“滞胀”,这是当时被作为国家经济政策指南的菲利普斯曲线所无法解释的。针对这一矛盾,弗里德曼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自然率假说正是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中很重要一个的部分。
自然率假说 • 弗里德曼所提出的自然率指的是“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所应有的、出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这种失业率是稳定的、独立于通货膨胀率的.只要没有货币干扰,实际失业率总是以这种自然失业率为轴心而上下波动的。”根据弗里德曼这一自然率假说,政府在短期内可以通过高通货膨胀率来使失业率低于自然率水平。但从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率将是必然存在的,从而政府试图通过高通货膨胀以实现高就业率的经济政策将会失效。
自然率假说 • 自然率假说的要旨 • 自然率假说的要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内在的动态平衡,外界的力量能打破平衡于一时,但不能使之根本动摇;政府所能作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尽量顺应它。这与货币主义对自由经济的坚定信仰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