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610 Views
第四章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 第一节 城市用地简介. 一、相关概念. 城市用地: 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建成区: 某一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的客观反映,是城市范围内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的非农业生产建设的地区,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及分散的具有基础设施的城镇建设用地。. 城市规划用地: 已经列入城市规划,因城市建设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总体中划定。. 图中蓝紫色虚线勾勒范围即规划用地范围. 二、城市用地分类 P84. 《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 GBJ137-90 的规定.
E N D
第四章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 第一节 城市用地简介 一、相关概念 城市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建成区:某一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的客观反映,是城市范围内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的非农业生产建设的地区,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及分散的具有基础设施的城镇建设用地。 城市规划用地:已经列入城市规划,因城市建设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总体中划定。
二、城市用地分类 P84 •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的规定 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三、城市用地规模预测 (一)用地指标的确定 P207 1.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2.规划人均单项用地指标 3.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三)城市用地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用地与城市发展之间应保持良性互动关系 ※城市经济发展和投资规模膨胀(城市开发)拉动了城市用地规模的增大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市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的逐步优化 ※城市用地总量的适当增加和用地结构的优化支持了城市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第二节 居住用地 一、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1.用地组成 —住宅用地 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道路用地 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绿地 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2.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规范,将居住用地分成四类,其中一类最好,四类较差。 二、居住用地指标 1.影响因素 (1)城市规模:如大小城市 (2)城市性质:如新城与旧城 (3)自然条件:如气候或地形 (4)城市用地标准: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不一,也会影响到住宅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指标。
2.用地指标 (1)居住用地的比重 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 (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0一28.Om2/人
三、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理论发展 • 我国著名的唐长安城就规划分划有108个坊里,以坊里做为地域的居住单位。对“坊”和“里”所赋以的概念涵意 • B.霍华德较早地在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上提出居住用地组织的概念 C.“邻里单位”概念(neighborhood) 纵观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理论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是以基本构成单元和分级构成两个概念为主体,并由此多侧面的理性展衍。
2.居住用地的选择 (1) 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等 ) (2) 城市总体布局相协调 (3)周边环境(各类基础设施、污染情况等) (4) 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
(5) 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公共设施、就业设施) (6) 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 (7)留有余地
3.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 • 城市居住用地的组织是基于居民对基本生活设施的需求,以及对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同时结合城市道路系统与网络的构筑,在保障居民生活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土地利用合理性的条件下,对居住用地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与机能。 • 居住用地的构成,在规模较大的城市通常采取多级序列的构成形态。
最新政策补充 《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 “自2006年6月1日起,各城市(包括县城,下同)年度(从6月1日起计算,下同)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总面积中,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各地应根据当地住房调查的实际状况以及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分析住房需求,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当地新建商品住房总面积的套型结构比例。” 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
第三节 工业用地 一、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1.用地条件 1)地形条件 2)地质条件 3)洪涝灾害 4)用地形状与规模 2.交通运输 水路、铁路、公路、管道
3.供水条件 1)连续、稳定 2)水质条件 4.能源供应 5环境卫生条件 冶金、化工、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和造纸等重点污染工业 “三废”排放达标 6.其他要求 *特殊工业:如有易燃、易爆危险性的企业 *避开:军事用地、水力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有用的矿物蕴藏地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二、城市工业用地布置P114 (一)工业的分类 P112 (二)布置方式 1.在生活区内 (1)特点(包括污染状况、用地规模、货运量等) (2)类别:食品、服装等 (3)作用 *可以更好的为城市居民服务,就近布局 *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2.在城市边缘 (1)特点 (2)类别:机械、纺织等 3.远离城市 (1)特点 (2)类别 P113 表4—4—4 各类工业项目在城市中的位置
工业区 1.概念 把用地规模和货运量较大,带有连续性生产,具有产品协作关系,原材料、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工业企业集中布置在城市的某些地段,成为与其它城市功能区有明显分工的地区。 2.工业区的优势 生产协作(产品、原料的相互协作、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协作、生产技术的协作、厂外工程协作、动力设施的协作等) 共享资源(基础设施:交通、能源设施等) 集约、节约用地
3.工业区的组成和组织 (1)组成 ①生产厂房;②仓库;③动力及市政设施;④维修与辅助企业;⑤综合利用和加工工业;⑥运输设施;⑦厂区公共服务设施;⑧科学实验中心;⑨卫生防护带。 (2)组织 ※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如机械、化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 ※工业区应该有一个统—的规划,区内布局应紧凑,各厂不应自成一套、各自为政,要注意节约用地。
4.工业区规模 随着城市的性质、工业性质,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分布、组成,以及建设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城市中组织工业区应注意研究其合理规模。
案例:上海金山工业区 位于上海市西南,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首期规划开发面积22.8平方公里,是上海市九大市级工业区之一,是上海市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工业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及研发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形成一个从原辅材料供给、设备与技术支持,终端产品制造及分销配送各个产业环节有机链接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群。 总体规划由新加坡裕廊顾问公司承担,借用“太极阴阳”理念,以S型景观主轴分割工业区为东部标准产业园区和西部研发科技生活配套区,并在西北部规划建设集居住、教育、商务、会展、运动、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金山国际生活社区”。整个规划“柔”与“刚”的融合营造出和谐、共荣和祥和的氛围。
第四节 仓储用地 仓储用地:指城市中专门用作储存物资的用地,主要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 注意:并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对外交通设施内部或商业服务业内部的专用仓库。 一、仓库的分类 根据城市规划的需要,可作如下分类: (1)从城市的卫生安全角度,仓库可按储存货物的性质及设备特征分为: 1)一般性综合仓库 2)特种仓库。 (2)从城市使用的角度,可按仓库的职能分为: 1)储备仓库2)转运仓库3)供应仓库4)收购仓库
二、仓储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1.仓储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 • (1)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2)有利于交通运输 仓库用地必须以接近货运需求量大或供应量大的地区为原则,应合理组织货区,提高车辆利用率,减少空车行驶里程。大型仓库必须考虑铁路运输以及水运条件。 • (3)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 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仓库最好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同类仓库尽可能集中布置。
(4)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 仓库的平面布置必须集中紧凑,采用竖向运输与储存的设施,如粮食采用的筒仓以及其他各种多层仓库等。 • (5) 考虑与工业及物流配套设置 • (6)注意城市环境保护 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 • (7)特殊要求
2.仓库在城市中的布局 • 小城市宜设置独立的地区来布置各种性质的仓库。 • 大、中城市仓储区的分布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可按照专业将仓库组织成各类仓库区,并配置相应的专用线、工程设施和公用设备,并按它们各自的特点与要求,在城市中适当分散地布置在恰当的位置。
三、仓库用地规模 • 城市仓库类型很多,影响因素很复杂,在规划时要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 1.影响仓库用地规模的因素有:(1)城市规模与发展战略;(2)城市储藏货物的特点、性质;(3)国家经济力量与人民生活水平;(4)仓库建筑在城市的布置与楼层比例等。 2.仓库用地规模的估算
第五节 公共设施用地 一、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 依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规定,城市公共设施分为八类: • (1)行政办公类 • (2)商业金融业类 • (3)文化娱乐类 • (4)体育类 • (5)医疗卫生类 • (6)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 • (7)文物古迹类 • (8)其他类: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
二、公共设施的指标 1.公共设施指标的内容(分层控制) (1)在总体规划时,为了进行城市用地的计算,需要提供城市总的公共设施的用地指标和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分项用地指标。 (2)在详细规划阶段,为了进行公共设施项目的布置,并为建筑单体设计、规划地区的公共设施总量计算及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必须有公共设施分项的用地指标和建筑指标。 (3)当列有分区规划阶段时,还须按规划的深度要求,拟定相应的公共设施指标,以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的依据。
2.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 • (1)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 如:商贸型城市 • (2)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 • 如:发达城市与欠发展城市的文化娱乐类用地布置 • (3)城市的布局结构 • 如:工业区与住宅聚集区的公共设施布局 • (4)社区建设与发展
三、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 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内容: • 合理地配置 • 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 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 根据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 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 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 • 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第六节 城市绿地 一、城市绿地的分类及用地指标 1.城市绿地的分类 • 按照新近制定的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采用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 90)相一致的分类方法。即将绿地分成6大类,11中类和10小类
二、城市绿地的指标 按照1993年部颁标准,城市绿地分有:(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绿地率;(3)绿化覆盖率等三项指标。 • (1)人均公园面积:该项指标(对应于绿地分类表中的G1各项用地)表明城市各类公园的设置数量与规模,从一个方面反映市民享用公园设施的水平。 • (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 • (3)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
三、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则 (1)城市的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系统。 (2)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要构筑城乡一体,并联结区域的关联环境,进行各种功能绿地的合理分布,为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提供场所。 (3)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绿地的功用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
(4)城市绿地的规划形态,要结合城市用地自然条件的分析,因地制宜地使各项功能绿地的分布各得其所。(4)城市绿地的规划形态,要结合城市用地自然条件的分析,因地制宜地使各项功能绿地的分布各得其所。 (5)城市绿地规划与布置要作为城市景观环境构筑的基本素材、构件和手段,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林木等的自然基础,通过绿化、建筑和自然地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塑造具有美学价值的城市景观,强化城市空间环境的个性。同时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实和体现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第七节 市政设施用地 1.概念: ( municipal utilities)城市中为生活及生产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 包括: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用地。
2.说明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供应设施用地(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但供电用地中不包括应归入工业用地的电厂用地,关于高压线走廊下规定的控制范围内的用地,则应按其地面实际用途归类) *交通设施用地(公共交通和货运交通等设施用地) *邮电设施用地(邮政、电信和电话等设施用地)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雨水、污水处理和粪便垃圾处理用地) *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 *殡葬设施用地 *其它市政公用设施如消防、防洪等设施用地。
第八节 城市郊区用地 郊区是城市机体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城市机能的运作,除了市区所提供的空间与设施外,还需有郊区在农产品供应、环境、土地等方面提供支持。特别是郊区乡镇非农产业的大量建立,在工业等经济领域,更加密切了城市与郊区的协作联系。这种市区与郊区双向互补和互为依存的关系,表明了市区与郊区作为城市建设综合体系的必要性。郊区的某些工程设施,如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电站等,当其功能及服务范围超越市域时,则需在更大的区域内或通过区域规划来进行统筹与协调平衡。
郊区的功能: • (1)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 (2)为城市设施提供分布空间 • (3)为市区供应农副产品 • (4)作为市民的游憩基地 • (5)接纳市区疏解的人口 • (6)协同市区发展经济
城市郊区规划 1.确定郊区的范围与界限: 影响郊区范围确定的因素: • (1)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2)城市现状与自然条件的限制(3)城市性质、布局形式等因素的影响(4)副食品供应的需要 2.安排适宜在郊区建设的城市设施和工程项目 • (1)工业用地(2)交通设施(3)市政公用设施(4)仓储设施(5)绿地、游憩设施(6)其他设施
3.副食品生产用地规划 • 4.乡镇工业区规划 • 5.郊区居民点规划 • 6.道路网规划
第九节 城市道路用地 •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城市内部交通(交通局),通过城市道路系统来组织; • 对外交通用地: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及管道运输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一)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成城市的 主要物质要素。 • (二)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 1、 对工业的性质和规模有很大影响 • 2、 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条件保证 • 3、 交通枢纽直接影响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三)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1.影响城市其他组成部分 2.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城市干道走向 3.对外交通用地布置(如铁路选线的走向、港口选址、岸线位置等)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4.反映城市面貌 5.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更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布置
二、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 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城市各个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该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为前提,在进行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的要求,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得到较为完善的方案。 2.积极配置各项道路交通配套实施,与城市规划中各类用地协调 3.尽量使交通能够在全市范围内均衡分布
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以公里/平方公里(km/km2)表示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以公里/平方公里(km/km2)表示 干道网密度越大,交通联系也越方便,但密度过大,会造成城市用地不经济,增加建设投资。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