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949 Views
— 课堂教学演示文稿. 明清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一、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与小说的早期形态: 1 、古代小说观念: 1 )最早提到小说概念是 《 庄子 》 ,其 《 外物 》 篇:“饰 小说 以干县令,其于 大达 亦远矣。”此“小说”专指那些琐屑的、无关乎政教得失的浅薄言论。其后,桓谭 《 新论 》 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 《 汉书 · 艺文志 》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E N D
—课堂教学演示文稿 明清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一、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与小说的早期形态: 1、古代小说观念: 1)最早提到小说概念是《庄子》,其《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此“小说”专指那些琐屑的、无关乎政教得失的浅薄言论。其后,桓谭《新论》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以上几家所说的“小说”,包含了下述几层意思:A、指一些琐碎浅薄的小言论;B、指与政教得失大道理相对而言的小道理,其关乎治身理家,对普通老百姓也还有些用处;C、小说来自民间传说,主要在民间流传。 《论语》载子夏谓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可见自古以来“小说”就受歧视。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2、古代小说的早期形态: 1)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谓古典小说发源于神话,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神话出于想象,有简单的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又体现先民们的思想感情与愿望要求,具备小说创作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从题材内容看,中国古代小说有讲神怪的传统。从六朝志怪到《聊斋志异》 2)先秦诸子中寓言故事,对后世小说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寓言目的在于说理,但其中有一定的情节、有人物形象, 3)史传文学对古典小说也产生重大影响。《左传》《战国策》及《史记》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小说创作提供不少艺术经验。 以上几种,蕴涵着小说的萌芽,可视为中国古典小说之源。 二、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历程: 1、先秦两汉萌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与史传文学等。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2、魏晋南北朝的雏形:志怪与志人,实录。干宝《搜神记》为志怪小说代表,“发明神道之不巫”;刘义庆《世说新语》为志人小说代表作,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名士风流轶事。均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短小,语言精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写。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但它们还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只是粗陈梗概的小说雏形,是从“丛残小语”到成熟小说的过渡。 3、唐代的成熟:轶事小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三类。 1)古典小说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及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讲到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2)唐传奇与六朝志怪之间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现实性大大增强,描写社会人事,关注现实人生,由神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爱情婚姻: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陈玄祐《离魂记》等;B、侠义英雄:杜光庭《虬髯客传》、袁郊《红线传》、裴铏《昆仑奴传》《聂隐娘》等;C、历史题材:陈鸿《长恨歌传》;D、梦幻题材: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等,实际上是借梦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 3)唐代传奇的创作艺术成就也远远高于六朝小说。A、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B、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各种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C、语言方面,文辞华艳,很有文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 4、宋元的开拓:话本小说。 1)话本小说来自民间的“说话”艺术,属于通俗白话小说,它萌芽于唐代,繁荣于宋元,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就出现了文言与白话两条道路。 2)“说话”艺术的产生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市民阶层的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壮大,文化娱乐的需求。于是“说话”艺术便随之出现。当时的“说话”分为四家:A、小说(银字儿),特指短篇故事,内容多现实故事。B、说经,又分为“说参请”(讲宾主参禅悟道等事)和“说浑经”(多包含滑稽、诙谐内容)。C、讲史,指讲长篇历史故事,以说为主,有说有评,又称平话。D、合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两人表演,对答指物咏题,没有什么故事,可能跟小说的发展关系不大。四家中,“小说”、“讲史”与小说发展密切相关。 3)话本小说特点: A、小说创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的需要,这一目的决定其题材内容、形式体制、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等多方面特点。这些特点往往由听众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审美趣味所决定,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审美趣味,在长期发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说的艺术传统。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B、短篇小说的话本,在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传奇的官僚、知识分子而变成主要是城市下层人民(包括手工业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阶层的。 C、表达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善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E、注意写人,特别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其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 G、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开头常有“入话”,中间或结尾处,常穿插或引入诗词韵语。 总之,宋元话本使得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明清小说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与代表作品: 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可分八种: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其中传奇讲爱情故事,灵怪、神仙、妖术讲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讲判案的故事,朴刀、杆棒将英雄好汉的故事,烟粉讲妇女的故事,切多与鬼魂有关。比较重要的是爱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汉故事。描写爱情的作品有《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记》、《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等;表现判案的作品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写英雄好汉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张》等。宋元话本以宋为主,大多已经亡佚。明代出现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的《通俗小说四种》、冯梦龙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讲史话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平话),另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大致而言,讲史话本比较粗糙,思想以上价值不高,但对后来的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积累了经验。 5、明清的繁荣: 1)繁荣的标志有三:A、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话本、拟话本、白话长篇小说、文言小说中的志怪体与传奇体。B、作家辈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C、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总的特色是丰富、细腻、深刻。 2)明清小说的发展,有四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和特点:A、从无名的广大群众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集体创作,发展为文人作家独立创作。B、在题材内容上,由写历史题材发展为写现实题材,特别是转到细致地描写日常家庭生活,通过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现象的描绘,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金瓶梅》的出现。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C、在艺术表现上,从重情节发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在人物描写上,又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传奇式的夸张描写发展到写实,即通过真实、丰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表现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状更贴近于现实。D、长篇小说从题材内容上划分,产生了几种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公案侠义小说等。E、出现了两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小说的总结,《聊斋志异》是古典短篇小说的总结。 6、近代的转型:1840-1919 古代到现代的过渡与转型。 1)近代小说特点:A、数量多。B、小说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紧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谴责小说”。C、应政治斗争需要而作,故艺术上提炼不够,比较粗糙。D、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在小说的形式与叙事模式上都产生了新的特点,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 2)形成近代小说特点的主要原因:A、社会与时代的变化。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帝国的入侵、政府的腐败无能,引起了文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故通过小说形式来揭露和抨击社会政治。B、新的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C、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印刷业的发达,新闻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发行,为小说的创作与发表提供了客观条件。D、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现,必然对小说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3)近代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谴责小说”,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此外,还有侠义公案小说文康《儿女英雄传》、石玉昆《三侠五义》。及写倡优生活的狭邪小说:陈森《品花宝鉴》、魏子安《花月痕》、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革命小说:陈天华《狮子吼》、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等。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三、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 1、思想传统: 1)由于中国古典小说最初的源头来自民间,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始终同民间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它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古典小说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又总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或直接加工民间创作。 2)中国古典小说有训诫的传统,但同时又强调寓教于乐,也就是强调小说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要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训诫有两个方面:一是劝善惩恶的目的,主要针对个人;二是教化的目的,主要针对社会群体。 3)中国古代小说作家有“发愤著书”的传统。《水浒传》“愤书”、《水浒后传》“泄愤之书”、《聊斋志异》“孤愤之书”。“发愤著书”要求作家有真情实感,要有基于生活体验而产生的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激情,作家必须首先被所写的题材所感动,写出后才能感动别人。 2、艺术传统: 1)重视写人,尤其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 2)精于艺术构思。注意谋篇布局,主次详略,虚实显隐,情节上的前后照应等。 3)讲究语言的精炼,追求一种简约的美。 4)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曲折与生动,故事性强。 5)有于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形成了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形式体制上,文言小说(主要是传奇)多采用纪传体,为小说主人公立传,一般还以主人公的名字来标题;在篇末又附又议论评价之言。二是史传文学“实录”精神的影响,使得小说家特别注意作品的真实性,甚至于象撰写史书一样,要求细节都必须符合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这势必影响艺术想象与艺术虚构。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6)由于受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叙事中穿插进诗词韵语,诗词与小说的结合,在古典小说中是一种趋向。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内质上渗透进了诗歌的精神,在作品中通过种种手法创作出诗的意境。 7)由于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创造中追求神似。多数情况下是讲究形神兼备,形似与神似相结合。
《三国演义》 一、作者、成书过程和版本: 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内容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既不同于历史著作,也不同于根据生活而纯出于虚构的小说。 2、《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作品,是不知名的群众作者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创作成果。其写定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关于罗贯中的生平材料,历史记载很少,其籍贯、生卒年限、《三国演义》成书年代等问题尚在探讨之中。 3、《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1)素材来源:一是正史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和刘宋裴松之的注,二是民间传说。 2)唐宋时期的民间文学中有不少关于三国故事的内容。李商隐诗歌《骄儿》:“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此时已有关于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宋代说话艺术中的“讲史”,有专门讲
《三国演义》 三分的艺人霍四究。 3)宋元戏曲中,有不少关于三国故事。《单刀会》等。 4)元代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共三卷,约八万字,内容简单,文笔粗劣,但一些人物形象颇为生动,如张飞。另有一种《三分事略》平话。这些平话文学价值不高,但已初步具备了《三国演义》的故事轮廓,是罗贯中创作的重要基础。 5)罗贯中在长期传说的基础上,参以各种历史资料,再熔铸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最后加工成《三国志通俗演义》。 4、《三国演义》的版本: 1)现存最早刊本是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年)本子,署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分二使四卷,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七字单行标题,如《祭天地桃园结义》。此后,新的刊本不断出现,内容改动不大,只是卷数、回目、诗词等略异。明末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的本子,将原来的
《三国演义》 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将原来单句回目改成双句回目。因书中评语前常冠有“梁溪叶仲子谑曰”,所以,学界一般认为此本实为叶昼所伪托。 2)清康熙年间,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批评本为基础,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西厢记》之例,修订、加工、评点《三国志演义》,并伪托金圣叹之名撰写序文,称“第一才子书”。毛本的加工,主要在回目的修改调整(将杂乱无章、参差不齐的回目改为整齐的对偶两句),增删一部分情节,删改了一些多余的诗词赞语,文字上也作了不少润色加工。毛本在情节上比原来更紧凑,文字也更精炼、流畅,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以及罗本中本来并不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至此以后,毛本即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本子。 二、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 1、整体构思和格局,体现出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 作者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刘备集团(第55-115回),而且在三国关系的处置上,也是以刘备集团作为中心,将曹魏作为蜀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既有联合又有斗争。 2、拥刘反曹的主要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是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暴政思想的反映。刘备与曹操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刘备写成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的形象,写成长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的形象,写成奸诈残忍的化身。 *历史与作者主观感情的矛盾,使得这部以展现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和斗争风云为特色的历史演义小说,在书中(特别是后半部写蜀汉衰亡时)表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 2)民族思想的反映。“汉裔”“汉室”有象其征性,体现民族观念
《三国演义》 或爱国思想。 3)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以皇帝为中心的历史观”,曹操是作为“乱世奸雄”来刻画的,是作为一个“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乱臣贼子”来刻画的,不忠不义其性格特征的核心。刘备是汉家苗裔,其称帝以继汉统就是名正言顺,符合天命的。 三、关于《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义”是《三国演义》中表现很突出的思想,但作品在表现“义”时,常常是从属于“忠”的。尤其是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义”和“勇”是其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其“勇”是从属于“义”,而“义”又是从属于“忠”的。诸葛亮是三绝之一的智绝,实际上其智慧也是从属于忠义的。 当忠与“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结合时,是强调对汉室的态度,但也常常超出特定的政治集团利益而上升到一种抽象的伦理,强调事主要忠心,而不考虑其主是否值得效忠。如袁绍的谋士沮授不降曹操。曹操杀之后感叹:吾误杀忠义之士也!
《三国演义》 四、曹操与刘备形象的塑造: 1、曹操的性格内容比较复杂:符合历史真实。 1)由于作者正统观念,其笔下的曹操身上集中概括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一些典型特征: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己主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吕伯奢、借粮官王垕的头、逼死荀彧、杀弥衡、梦中杀人等。 2)同时,作者又展示其性格思想的另一面,即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识才、爱才,机智、注意发扬军事民主。 2、刘备被作为一个理想的仁君的典型,但在小说对他的具体描写中也处处看出他作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基本特点:虚伪。城府极深,善用韬晦之计。特别是称帝时的虚伪,P49-50。
《三国演义》 五、《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丰富、深刻、生动。 1)丰富:指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如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它们之间有相同点(以弱对强、火攻、结果均是弱胜强),但也有不同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2)深刻:指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其写战争,不只写军力的对抗,更重要的重视谋略,是一个斗智和斗勇的过程。 3)生动:指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组织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描写鲜明突出。
《水浒传》 一、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与《水浒传》的成书: 1、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宋史》中《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东都事略》等典籍都记载宋江事迹,南宋开始,宋江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2、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传赞》。说话艺术题材。 3、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 4、元杂剧中也有不少水浒戏,《李逵负荆》《双献功》等。 5、施耐庵最后完成《水浒传》。 6、关于其作者,学界有五种代表观点。(P60)一般认为先是施耐庵作又经罗贯中整理加工完成。 7、版本复杂,今知有七种之多,分为繁本与简本两大类,主要根据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繁本文繁事简,又有70回、100回和120回三种;简本有102回、115回、124回、120回及不分卷,文学价值不高。通行的都是繁本。
《水浒传》 二、农民革命的兴亡史:思想取得独特的成就,大致有四点: 1、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乱自上作”,从而真实地写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热情地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的正义性。 2、热情地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表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英雄气概、斗争意志和伟大力量。 3、描写了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聚合,由盲目行动到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和严明纪律的革命大军,以及受招安,以至最后失败的全过程。 4、由于忠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革命斗争的生活,因而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一些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尤其是农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斗争策略方面的经验,这也是我们认识这部长篇小说的社会意义时不容忽视的方面。
《水浒传》 与以前描写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的作品相比较《水浒传》又有三特点: 1、以前许多描写反压迫斗争的作品,常常将封建压迫归结为个别人的行为,好象只要诛除了奸恶,社会就会变好,被压迫者就会得救。而《水浒传》所描写的封建压迫,却是从上到下的一个封建统治网,是整个封建官府,是互相勾结、极其凶残的封建势力。 2、以前许多作品描写被压迫者的斗争,多是个人反抗,虽然也不乏坚决刚强的人物,但大多处于孤危的地位。而《水浒传》则重点描写和歌颂了集体的反抗,写出梁山泊起义队伍在声威、气势和力量上,都压倒统治者,令野蛮闻风丧胆,束手无策。 3、过去作品所写的反抗者多是由于自身受到迫害而起来反抗,而《水浒传》所写英雄则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打抱不平。
《水浒传》 三、怎样认识《水浒传》中的招安描写: 招安的描写,反映了小说存在着深刻的思想矛盾: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梁山义军的造反精神和革命事业的正义性,却又让他们接受招安;写招安,又不是以领袖们的荣华富贵作结,而是写出一个催人泪下的惨局。形成这种深刻矛盾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阶级本身的认识局限。“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2、忠君思想的影响。 3、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宋元之际的民族矛盾。 4、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实行招抚政策的影响。
《水浒传》 #关于《水浒传》的“忠义”(补充,供参考): 1)作品着力表现的思想也是“忠义”,“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义”主要指一群好汉之间的互相帮助以及对梁山事业的忠诚。宋江的身上,“忠义”思想最为集中,但又存在忠与义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制约他上梁山以及上梁山后的一切活动,在他的身上,忠要高于义,一旦有尽忠的机会,不惜因忠而背义,因此,最后招安、平方腊也就有其必然性了。作者有意调和忠与义的矛盾,但却不可调和。最后忠胜于义,表现出儒家文化对绿林文化的冲击与包容。 2)作品在歌颂梁山英雄“全仗忠义”的同时,深刻揭露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揭示“官逼民反”的主题,这也是梁山泊忠义矛盾的根源。 3)仗义疏材也是“义”的延伸,是好汉之间互相帮助及对陷于困境中的弱小者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表现义与色的对立,表明绿林文化对女色的排斥。
《水浒传》 四、英雄群像和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与《三国》有些共同的艺术特色,譬如善于组织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冲突,以人物自己的言语行为来展现其思想性格;能抓住并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在具体表现方法上,渲染、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等。 但《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特色,比之《三国》有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结合。其英雄人物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作者将美好高尚的思想品德、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高强的武艺赋予这些英雄身上,使他们一个个光彩照人。同时,作者又并未将他们神化,而总是从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他们的性格与心理,因而充满着生活气息。武松。2、能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而他不仅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环境
《水浒传》 遭遇,不同的生活条件,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色;而且还能在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中,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林冲被逼上梁山,杨志、武松等都是如此。 五、《水浒传》的细节描写: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有了更多的细节描写,这也表现出中国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鲁提辖三三拳打死郑关西。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全书“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口声”,即言其个性化。
《西游记》 一、玄奘取经和《西游记》故事的演变: 1、故事源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历经17年前往天竺国取回佛经657部,回国后口述经历,其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 2、门徒慧立、彦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夹传说。 3、宋代取经故事成为说话艺术的重要题材,南宋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可能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说经话本,它的出现标志着取经故事发展到重要阶段。17节,白衣秀才、深沙神。 4、元代取经故事已初步定型,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平话《唐三藏西游记》等。 5、吴承恩的加工整理,最后完成小说《西游记》。作者生活在封建专制政权十分反动、政治黑暗腐败的时代,科场不得志,仕途不顺,放浪诗酒。曾仿唐传奇作志怪小说集《禹鼎志》,其作《西游记》有着明显的现实针对性,其中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爱憎。
《西游记》 6、今存最早《西游记》刊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德世堂本,20卷100回。其后各种版本纷纷出现。 二、孙悟空的形象和《西游记》的时代精神: 《西游记》在结构上可分三部分:A、第一回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与大闹三界的故事;B、第八回至十二回,写唐太宗入冥,交代取经故事的缘由。C、第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经历。 1、关于小说的主题可谓众说纷纭(见P95)。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明中叶以后,随着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的兴起,对人和人的个性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对专制的不满,对封建礼法和秩序的蔑视等势必影响小说的创作;二是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创作思想对小说的影响,通过神怪奇幻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并寄寓自己的社会理想和爱憎感情。 2、孙悟空的形象:超凡入圣的理想化英雄形象:A、大智、大勇、大力;B、蔑视皇权和封建等级观念,反抗性极强;积极
《西游记》 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具有十分鲜明的善恶是非观念,见义勇为,为民除害。 总之,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涵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其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幽默等品格,反映整个民族性格的精华,它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另一方面,又是明代中叶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其追求自由、要挣脱一切对人的个性束缚、不满等级制度和反抗性都属于时代精神的反映。因为《西游记》出现要晚《三国》《水浒》一百多年,所以,其中时代精神要明显得多,“强者为尊”,不能忍受屈辱,要求对人和人的才能的尊重,追求个性自由等,其忠君、封建正统思想要少一些。 从孙悟空形象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看《西游记》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故事没有完全褪尽宗教色彩,孙悟空的皈依佛门,修成正果;另一方面他又并不是虔诚的发教徒,嘲笑、批判佛教教条的虚伪性和危害性。
《西游记》 三、《西游记》的现实性: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 1、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在表现其超凡入圣的同时,又处处注意点示其身上的社会品性和世俗思想,写得富于人情味。 2、通过幻想的形式,曲折地影射和揭露现实世界中的黑暗和腐朽。玉皇的自私与暴虐、阴司冥府的人情世故、佛界贪财受贿等,取经路上所除的妖魔鬼怪不少与神佛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有联系,这些都是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 3、孙悟空的斗争精神与智慧,也都是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奇幻与奇趣: 1、奇幻: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2、奇趣:其趣味性与娱乐性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为突出。其奇趣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关,其人物描写将神性、人性和自然属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四、《西游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故事在曲折反映现实的同时,也折射出三教合一的明代心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及取经过程,隐喻了明心见性的全过程:放心、定心与修心。 《金瓶梅》 一、作者之迷与成书年代: 1、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奇书”。 2、关于其作者“兰陵笑笑生”,古今学者有多种猜测,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五人:A、如王世贞,B、李开先,C、屠隆,D、贾三近,E、王樨登等。但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3、关于《金瓶梅》成书的年代,明人多认为在嘉靖年间,而今人从作品中找到不少属于万历年间才有的人物、作品以及名物制度等,对嘉靖说构成大的冲击。 4、关于《金瓶梅》的版本,A、今见最早的刊本是万历丁巳(1617年)的《新刻金瓶梅词话》,被称作“词话本”或“万历
五、《金瓶梅》 本”,十卷,一百回;B、崇祯年间有《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问世,二十卷,一百回,称作“崇祯本”,每回有插图两幅,共二百幅。C、清代康熙年间,张竹坡以崇祯本为底本,将正文的个别文字修改后,再作详细评点,以《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之名行于世,人称“第一奇书本”或“张评本”。由于其附张竹坡的大量评语,对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多有阐发,因而翻刻本很多,影响较大。 二、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书名取义于书中三位女性潘金莲、李瓶儿、春梅之名。 小说虽以北宋徽宗时期为背景,但所描绘的人情世态却立足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 作品是以西门庆的生活为主线来进行描写的。具体写他如何发迹致富,又如何败亡,写他的家庭生活,他的经商活动,写他如何贿赂和勾结官府,以至自己也当上了官及其荒淫腐朽、无恶不作的种种恶德与品性。反映了当时市井生活面貌。
五、《金瓶梅》 1、其思想上突出的成就在于塑造了西门庆这样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历史内容和时代特色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集富商、恶霸、官僚三位于一体的人物,整部小说就是他的发迹史、罪恶史和败亡史。人物身上的特点及其活动,都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中叶,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同封建势力相结合的产物。西门庆身上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A、贪财,利用各种手段疯狂地聚敛钱财。娶妾、霸占财物。 B、贿赂权奸,交结官府,以此获得权势,权钱交易。 C、好色,终败于淫。报应。 2、小说的社会意义还在于,它围绕西门庆家庭的内外活动,广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世风的堕落。上至当朝太师、提督、尚书等大官僚,下至巡按、御史、知府、知县等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还有贪暴专权的太监,以及破落户子弟、高利贷者、帮闲无赖、妓女媒婆、僧道尼姑、无耻文人、丫头小厮等,形形色色,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的时代画卷。
五、《金瓶梅》 三、一个充满生气的女人世界: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和正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金瓶梅》之前女性在长篇小说中始终没有自己的地位。“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论语·阳货》)。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着发生变化,人的自然欲望得到肯定,于是《金瓶梅》开始表现了一个充满生机、色彩绚丽的女人世界,真实地展现了妇女的聪明才智和生命活力。但由于历史生活的制约,也由于作者妇女观的落后,其笔下的妇女仍然只不过是男人淫欲的玩物和生育的工具。因此,作者是从负面来表现女人的聪明才智和生命活力的,她们围绕着男人,互相嫉妒、争宠,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目的只不过是想占据一个被男人宠爱的位置而已。其生活追求本身就是悲剧性的。 《金瓶梅》首次在长篇小说中从正面展示出封建时代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生活图景,在具体描写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内涵。
五、《金瓶梅》 1、李瓶儿:痴情是其性格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情欲,痴情的满足也就成了她生活追求的重要目标。 1)蔡京女婿大名府梁中书之妾,后乘乱携珠宝逃脱; 2)嫁给花太监之侄花子虚,实际上是花太监手中的一个玩物;3)气死花子虚后,招赘蒋竹山,“中看不中吃”的蒋不能满足其欲望; 4)最后归入西门庆之家,并生得一子。 此后,其性格由原来的凶狠残忍而变得温顺宽厚,因为西门庆能满足她的情欲。不再勾引别的男人,宽容、忍让。 2、春梅:心高气傲而又奴颜婢膝,淫荡纵欲。 原为吴月娘的小丫头,后得西门庆之宠,西门庆死后,因曾与陈经济通奸而被赶出家门,因祸得福做了周守备的小夫人,但仍纵欲,与陈继续奸情,最后因淫纵过度而死。 《金瓶梅》广泛而深刻地写出众多妇女各不相同的悲剧命运。
五、《金瓶梅》 四、潘金莲悲剧的社会意义:一个追求者的悲剧命运 罪恶的社会造就了这么一个罪恶的女人,罪恶的社会又彻底地毁灭掉了这个罪恶的女人。 1、王招宣府的艺人,学弹唱,弹得一手动听的琵琶。 2、王死后被卖到张大户家,被家主奸污。 3、被强嫁给武大郎为妻。开始挣扎、反抗,走上邪恶之路。 4、入居西门庆家,开始发挥出其聪明才智,施展出种种风情手段,有声有色地演出其人生的悲剧。其悲剧性主要表现: A、她追求的目标本身就是悲剧性的,无耻男人的玩物。 B、她虽然战胜了两个对手,却并没有得到她所追求的东西。 C、在可悲的人生追求中,她的灵魂被扭曲,人性被异化,滋生、发展、膨胀了种种恶德和秽行。 《金瓶梅》作者以冷峻之笔,真实地展示世情的丑与恶,从社会来写人,又由人来反映社会。
五、《金瓶梅》 五、怎样认识《金瓶梅》的性描写: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写而且应该写人的性欲与性生活,因为它是人的自然本性的重要内容。明末金圣叹在评论《西厢记》中《酬简》一折时言:“有人谓《西厢》此篇最鄙秽者,此三家村冬烘先生之言也。夫论此事,则自从盘古至于今日,谁人家无此事乎?……谁人家中无此事,而何鄙秽之与有?”但文学作品不能是单纯的性欲和性行为的展露,而要反映社会内容,具有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因此,对《金瓶梅》的性描写,我们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应该有分析地肯定。 1、具有暴露意义。世风的放纵与堕落,男尊女卑的地位。 2、与表现了人物性格相关,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意义。3、有些地方的描写过于刻露。若作些适当的删削,并不会影响小说的社会内容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六、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相关的三个概念:话本、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所谓“话本”,即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在“话本”的基础上加工整理成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话本小说”;由文人模仿话本体制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则称为“拟话本小说”。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宋元“说话”艺术的直接影响。 2、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通俗文化上需求。 3、带有个性解放特点的时代思潮在思想上的深刻影响。 4、印刷术的进步、印刷业的发达为通俗小说的刊行创造条件。 二、明代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集: 1、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刊刻于明嘉靖年间,共六集,六十篇,故此书又称《六十家小说》,今存二十七篇及两个残篇。 2、熊龙峰于万历年间刊行过话本小说,今存四种。
六、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3、《京本通俗小说》,由近代藏书家缪荃孙于1915年刊行(影印),为《烟画东堂小品》丛书之一。但有人认为是缪氏伪造的,仍无定论。 4、冯梦龙编辑刊印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集收作品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编辑和加工别人的作品。 5、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每集四十篇,实际上只收七十八篇(两篇重复,一篇杂剧),属于作者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受“三言”的影响较大。 6、陆人龙《型世言》,十卷,四十回。 三、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时代内容: 1、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新特点,主要是市民(特别是商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如《施润泽滩阙遇友》、《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将手工业者、商人作为正面形象。 2、爱情婚姻题材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可分两类:
六、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A、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新观念、新追求,如:《卖油朗独占花魁》写妓女花魁娘子莘瑶琴与卖油朗秦重的爱情,《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传统贞操观念的突破,写蒋兴哥与妻王三巧的婚姻经历。 B、描写情与礼的矛盾,或以悲剧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以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亭香张浩遇莺莺》。在情与礼的对抗中,作者还肯定人欲的合理性,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3、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又具体分两类: A、直接描写恶霸压迫人民,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B、通过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揭露其凶残阴险的本性,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以时事入小说,写沈炼与严嵩父子的斗争。 4、思想上的缺点:A、有较多的封建伦理道德说教,这往往与其通过形象描写所流露的进步思想是相矛盾的;B、在肯定情、欲的同时,又往往有一些趣味不高的直露的性描写。
六、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四、《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思想和艺术: 这是一曲爱情悲剧。其感人力量在于:它写出了一个下层妇女的合理的美好的人生追求,在这一追求中塑造出一个崇高的美的灵魂,同时以一种深沉的悲悼和义愤,表现了这个美的灵魂和美的人生追求的被毁灭。 作品表现了“情”与“礼”(或作“理”)的矛盾,揭露了“礼”扼杀了“情”。 艺术上的成就: 1、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以夸张之笔描写主人公杜十娘外在的形貌美的同时,更以生动的描写刻画出她的纯洁高尚的灵魂美:A、“轻财好义”的品格,与“重财轻义”的世情(以鸨母、李甲的亲友为代表)形成鲜明的对比。B、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揭示了她所追求的爱情生活的社会内容,以及这种追求之所以那样坚决、执着、炽烈的社会原因。“久有从良之志”。C、聪明机智、沉着老练。D、坚强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六、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2、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如作品从一开始就对李父李布政这一人物进行交代,之后又不断点染,将之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是导致杜十娘悲剧的罪魁祸首。尽管他始终没有走出前台,但决定着杜十娘的悲剧结局,影响和支配着整个矛盾冲突的发展。 3、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而具有思想深度。如对百宝箱的描写、众姊妹设宴送行的描写、清江夜歌的描写等。
七、《聊斋志异》 一、蒲松龄的生活和《聊斋志异》的创作基础: 蒲松龄(1640-1715),淄川(今山东淄博)人,生于书香门第,父虽经商,但学问渊博。蒲松龄自幼聪慧好学,曾连续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其人生经历大致如下: 1、早年热中于功名,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经世济民的理想,但几十年的科举失败,使之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和落第士子的内心痛苦都有深切体验,这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成为《聊》的重要内容。 2、南游扬州作友人孙蕙幕宾的经历,对其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A、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不仅开阔其眼界、陶冶其性情,而且对《聊》的创作有直接影响,其中对江南景色的描写与其生活体验分不开。B、亲身经历和目睹的人民的苦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满腔忧愤,是其创作《聊》的生活基础与思想基础。C、幕宾的身份使之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封建官僚、熟悉官府种种黑暗内幕和政治腐败,为《聊》的创作提供鲜活体验。
七、《聊斋志异》 D、孙蕙蓄妓养优,使蒲有机会同南方受礼教影响较少、思想较开放而又富于才情的歌伎舞女接触,这些生活体验熔铸到《聊》的创作中,创作出美丽动人的花妖狐魅的妇女形象。 3、南游归来后一边坐馆教学、一边备考科举,“日夜攻苦,冀得一第”,直到七十一岁才撤帐回家。其间搜集大量民间怪异故事,并熔铸进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爱憎感情,创作出文言小说《聊斋志异》。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既不同于六朝志怪作家的“实录”以见“神道之不诬”,也不是单纯博人愉悦的游戏之作,而是一部充满现实生活血肉的抒发孤愤之作,借神鬼狐怪故事抒发和消解内心郁积的悲愤和不平。其《感愤》诗曰:“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因此其自称《聊斋》为“孤愤之书”,而且其“孤愤”并不仅仅是因个人的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而产生的不平,而主要是同广大人民思想感情息息相通的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懑。
七、《聊斋志异》 二、蒲松龄的著作和《聊斋志异》的版本: 1、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作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杂剧五种、戏三出、通俗俚曲十四种。路大荒编有《蒲松龄集》,盛伟编的《蒲松龄全集》等。 2、《聊斋志异》的版本主要有: 1)半部手稿本,实收作品236篇。 2)康熙抄本,共存作品271篇。 3)铸雪斋抄本,收目488篇,实收474篇,14篇有目无文。 4)二十四卷抄本(周村本)。 5)《异史》本,全书总目485篇,实收489篇,近于全本。 6)青柯亭刻本,是现存最早、也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刻本,不全,文字上作了删改。 7)三会本,由张友鹤编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总结性的,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比较全面、资料十分丰富的新版本。
七、《聊斋志异》 三、奇异世界中的现实人生: 《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写成的社会问题小说,它所反映的社会人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抨击黑暗政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其特色:A、揭露的是整个吏治的腐败,而不是个别官吏的品德不好,它触及到封建政治的本质问题。《席方平》、《梦狼》。B、小说不仅揭露一般官吏,还将矛头指向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促织》。C、表现了作者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总是借助于现实的或超人的力量,使恶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而被压迫者终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续黄粱》中的曾孝廉的死及死后的报应。 2、歌颂青年男女纯洁真挚的爱情。表现为:A、塑造了一系列“情痴”形象。《阿宝》中的孙子楚灵魂化为鹦鹉,《香玉》中的黄生,《婴宁》中的王子服等;B、突破了古典小说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强调一种心灵契合的知己之爱。《连城》中乔生割胸肉。C、表现和赞美超越生死的爱情力量。
七、《聊斋志异》 《连城》中连城和乔生因情而死,又死而复生。《阿宝》《香玉》等。D、表现男女主人公在争取爱情的过程中,同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曲折斗争。《连城》等。 3、揭露讽刺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司文郎》《贾奉雉》 《叶生》A、揭露试官的昏庸无能和贪鄙,《考弊司》“虚肚鬼王”。B、揭示热中功名的士子痛苦而空虚的精神世界,《王子安》。 4、热情歌颂普通人的种种美德和情操:斗争精神、热情无私、助人为乐、诚实纯朴、勇敢机智、为官清廉等。如《席方平》中席方平的顽强斗争精神,《婴宁》中婴宁的笑。 5、总结社会人生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勤劳、乐于助人、知过能改、清正廉洁,同时又劝戒人要戒贪、戒淫、戒狂、戒酒、戒赌等。《劳山道士》《画皮》等。 四、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1、兼采众体的形式美:其形式体制可分三类:A、符合现代小
七、《聊斋志异》 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促织》《席方平》等。B、志怪短书,情节简单,用笔精简,形式象六朝志怪,但又不同于志怪,《咬鬼》《骂鸭》等。纪实性的散文小品,《地震》《山市》等。 2、异彩纷呈的奇幻美:人物形象多为花妖狐魅、神鬼仙人,一般具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的环境或为仙界,或为冥府,或为龙宫,或为梦境,神奇怪异,五光十色。作者以虚写实,幻中见真。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出来的却是非常现实的社会内容,而且其幻想都有现实生活的客观依据。 3、曲折奇峭的情节美:其情节艺术有三妙:出人意表之妙、层出不穷之妙、合情合理之妙。如《促织》。 4、诗情浓郁的意境美:一是作者将其热爱和歌颂的人和美好的事物加以诗化,特别是那些花妖狐魅的女性想象,更是赋予她们以诗的特质。二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表现一种诗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