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k likes | 1.18k Views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与过程.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朱静君编写. 1. 第 四 章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第三节 认识过程的动力机制. 2.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一 认识的基础. 二 认识的本质. 3. 一 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徐悲鸿画马. 4.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5. 2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
E N D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与过程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朱静君编写 1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第三节 认识过程的动力机制 2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一 认识的基础 二 认识的本质 3
一 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徐悲鸿画马 4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5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指导 决定 实践 认识 阻碍 8
二 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扬弃旧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用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说明了主体能动性思想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1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列宁)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12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一方面,立足于实践解决了认识的基础来源等问题,把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改造成能动反映论;另一方面,明确指出人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一方面,立足于实践解决了认识的基础来源等问题,把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改造成能动反映论;另一方面,明确指出人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13
1 认识的反映性 •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红花! 15
2 认识是反映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 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 蛇! 杯弓蛇影 鬼从何来? 16
3 认识是选择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 4 认识是建构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模写 选择 客体 认识 主体 建构 创造 17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 一般认识展开的过程 二 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 认识的辩证思维过程 18
一 一般认识展开的过程 1 主体对具体客体认识的全过程 2 主体认识活动展开的总过程 19
1 主体对具体客体认识的全过程 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个人和人类。 20
认识主体的特点 • 认识主体以实践主体为基础; 认识主体 实践主体 21
认识主体的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存在的生命体 社会属性——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思维属性——人具有自觉性与能动性 认识主体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主体不等于主观。
认识主体的特点是: • 自主性——思想和行动自主选择和决定 • 主动性——主动积极影响和改造客体 • 创造性——主体的本质属性 23 鲁滨逊 狼孩卡玛拉
具体客体及其特点 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进入主体的实践范围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存在。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24
认识客体的特点 • 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客体 实践客体 25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第一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26
第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飞船上“天” 人类登“天” 古人问“天” 27
主体自身素质对认识过程的影响 —— 自然结构 ︱ ︱ ︱ ︱︱ ︱ ︱ 现实中的人 — — — —— 认知结构 —— 非理性因素
认知结构的自我认识与调整 主体的认知结构是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的习惯中形成的,可以认识、完善和调整。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的认识过程,构成认识的主观条件。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前知识结构 29
思维方式影响主体认识过程 ——带上明显的个人风格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捆绑在中国劳动妇女身上的族权、神权、君权、夫权进行了理论的彻底批判 思维方式的差异使认识过程风格不同 鲁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小说《祥林嫂》控诉了中国的封建礼教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礼教
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论证青年应该如何投身革命运动,同时在理论上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进行了分析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论证青年应该如何投身革命运动,同时在理论上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进行了分析 毛泽东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领袖,鲁迅成为中国的一代文坛巨匠 鲁迅通过《阿Q正传》塑造了在辛亥革命运动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小人物,也对辛亥革命的成败性质进行了评价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以往的学习和实践中凝结积淀形成的,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认识、调整和完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以往的学习和实践中凝结积淀形成的,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认识、调整和完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精细,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学使人善辩,科学使人深刻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认识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是认识论的重要任务
前知识结构对主体认识过程的影响 ——影响认识过程的深度与广度 苹果偶然掉到牛顿的头上 F=GM1M2/R2 →
前知识结构影响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包括正确还是谬误。前知识结构影响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包括正确还是谬误。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34
前知识结构广博、深刻——后认识过程迅速、敏捷、准确前知识结构广博、深刻——后认识过程迅速、敏捷、准确 前知识结构偏科、肤浅——后认识过程以偏概全、迟钝 委婉含蓄 绵里藏针 直言不讳 慷慨激昂 谈笑风生 挥洒自如; 宋玉能言,登徒子蒙好色之冤千年; 孟子善辩,齐恒公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苏秦持合纵之论,挂六国相印; 张仪建连横之说,拆抗秦同盟; 李斯的谏逐客书,触龙婉言说赵太后, 为君王定国安邦出谋划策,为个人一展抱负各显其能, 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千古风流。
价值观念对主体认识过程的影响 ——影响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主体在认识之前必须对客体进行选择,以什么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对象。 第一是出于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专长的考虑,扬己所长才能早日成功。
第二是对社会发展的趋势的预测,没有人会选择第二是对社会发展的趋势的预测,没有人会选择 已经被社会淘汰的领域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
从人类认识史的发展看,价值观念还会影响到科学家的转行。从人类认识史的发展看,价值观念还会影响到科学家的转行。 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识到治疗国人的心灵麻木比身体疾病更为重要; 冯.诺伊曼在原子弹试制即将成功的关头抽身退步投身刚刚起步前途未卜的计算机研究,终于成为计算机之父;…… 价值观念影响主体对客体进行选择的时候,有人 考虑社会需要多一些,有人考虑个人因素多一些。 但无论如何,只考虑社会需要完全不考虑个人因 素是不存在的。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影响 非理性因素也是认识主体的自身素质的构成部分。 理性因素是可以逻辑化和精确化的因素,包括阐述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非理性因素是认识主体的意志、情感、直觉、想象、本能等的精神和心理的因素。
意志——认识过程的悟性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具有非凡的坚强意志,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把科学的入口比喻为地狱的入口,没有下地狱的决心和毅力,就无法攀上科学的高峰。马克思把科学的入口比喻为地狱的入口,没有下地狱的决心和毅力,就无法攀上科学的高峰。 许多科学家认为,天才的99%是血汗,没有艰苦的付出不能成就事业 王国维认为: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经过了“独——苦——悟”才能成就事业和学问。意志在这个过程中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感——认识过程的特性成分 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激情主宰了我的一生:爱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 ——罗素 古往今来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前途极度关切和深切同情。正是有了科学家的社会良知和道义的强烈的激情,使他们超越了名利的桎梏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也让后人对他们肃然起敬。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43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44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45
知觉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 46
感性认识的特点 •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47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8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49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