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1.01k Views
第 10 讲 20 世纪的物理学革命. — 探究宇宙与生命之谜的新征程. 普朗克与爱因斯坦. 一 . 两朵乌云 二 . 狭义相对论 三 . 弯曲的时空 —— 广义相对论 四 . 相对论的进展 五 . 爱因斯坦的成就与影响. 一 . 两朵乌云. 1900 ,开尔文勋爵: 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行了。但是,明朗的天空还有两朵乌云: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尔逊实验有关 。. “ 黑体辐射”.
E N D
第10讲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 —探究宇宙与生命之谜的新征程
一. 两朵乌云 二. 狭义相对论 三. 弯曲的时空——广义相对论 四. 相对论的进展 五. 爱因斯坦的成就与影响
一. 两朵乌云 1900,开尔文勋爵: 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行了。但是,明朗的天空还有两朵乌云: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尔逊实验有关。
“黑体辐射” • “绝对黑体”(黑体)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全都吸收落在它上面的一切辐射的理想物体。根据经典物理学,可以得到:辐射的能量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当辐射频率极高时,能量必然趋于无穷大,即在紫色端发散。对于由经典物理学解决热辐射问题导致的这一结果,被称为“紫外灾难”。
迈克尔逊:地球就像一艘没有摩擦力的船穿过海水一样穿过“以太” 。 • C:游泳者的速度;V:水流速;L:距离 • 游泳者往返一次所需时间: 如果将游泳者换成光,地球的公转速度可以算出,v/c=1/10000.因此在地球上验证地球穿越以太的实验,其精度起码达到一亿分之一!
1887: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迈克尔逊 莫雷 物理学家 化学家
第一朵乌云:黑体辐射 量子论 第二朵乌云:迈克尔逊实验 相对论 1900 1905
量子说 光子说 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 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太阳系模型,出现电子旋转无休止辐射电磁波的原子塌缩问题。 1905
玻尔原子模型 • 1912年3月至7月,玻尔在卢瑟福实验室进修,孕育了新的原子模型。在1913年7月,9月和11月发表了长篇论文《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的三个部分。 • 玻尔的原子理论给出了这样的图象: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绕核作圆周运动,离核越远能量越高:可能的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h/2π的整数倍决定;当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原子既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
量子跃迁 • 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原子才发射或吸收能量;而且发射或吸收的能量是单频的,辐射的频率和能量之间的关系由E=h给出。玻尔的理论成功地说明了原子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线规律。 • 玻尔的理论大大扩展了量子论的影响,加速了量子论的发展。
薛定谔方程 • 1926年1月-6月,薛定谔以同一题目《作为本征值问题的量子化》发表了4篇论文.他通过爱因斯坦关于量子统计的论文了解德布罗意思想,从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出发,引入波函数,作出几何光学-经典力学与波动光学-波动力学的类比,建立了薛定谔波动方程: • (ih/2π)∂ψ/∂t=Hψ
爱因斯坦生平(Ⅰ) • 1879.3.14 诞生于德国乌尔姆 • 中,小学时代 德国慕尼黑 • 1895-1896 瑞士阿劳中学一年 • 1896-1900 苏黎士工业大学学习 • 1900-1902 艰辛求职,四面碰壁
阿劳中学 爱因斯坦对学校教育持批评态度,一生中除了在阿劳中学那一年的补习班外,对学校教育没有好印象。 他高度评价阿劳中学的教学: “这个中学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不仗外界权势的教师的纯朴热情,培养了我的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正是阿劳中学,成为了孕育相对论的土壤”
1902-1909 伯尔尼发明专利局工作 • 初期科研情况: 1901-------1篇论文 1902-------2篇论文 1903-------1篇论文 1904-------1篇论文
希尔伯特: 没有比专利局对爱因斯坦 更适合的工作单位了 空闲、宽容
爱因斯坦的丰收年(26岁) • 1905-------5篇 3月 解释光电效应——光子说(6月 发表) 4月 博士论文:测定分子大小的新 方法(4月提交)
5月 解释布朗运动(7月发表) 6月 “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9月发表) 9月 (11月发表)
爱因斯坦生平(Ⅱ) • 1909-1914 进入大学工作(苏黎士,布 拉格等地) • 1914-1933 柏林大学教授,德国物理研 究所所长、院士 • 1915 提出广义相对论(36岁) • 1933-1955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 所研究员 • 1955年4月18日 逝世
二.狭义相对论 • 光波是“以太”的弹性振动。 • 以太相对于地球运动吗? • 光行差现象(1728,1810):以太相 对于地球有运动。 • 迈克尔逊实验(1881,1887):没有 测出这一运动。
洛伦兹的解释: 以太相对于绝对空间静止。 洛伦兹收缩:
x’=x-vt y’=y z’=z t’=t 伽利略变换 (速度叠加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爱因斯坦的新理论 相对性原理 光速不变原理 洛伦兹变换 爱因斯坦: 洛伦兹变换是任意两个惯性系之间的变换 不存在绝对空间,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 V是相对速度
洛伦兹反对爱因斯坦的观点, 给爱因斯坦的理论起了个名字: 相对论
相对论认为 “同时”是相对的 动尺收缩: 空间是相 对的 动钟变慢: 时间是相 对的 质能关系:
究竟是谁创造了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创新之处: (1)坚持相对性原理 (2)认识到光速是绝对的(最困难的思想突破) (3)时间 能量 空间 动量
历史: 1892 洛伦兹-斐兹杰惹收缩 (1892) (1889,1893) 1902 彭卡莱否认绝对空间,绝对时间 (但仍承认有以太) 批评相对于绝对空间的动尺收缩假设, 认为“相对性原理”适用于电磁理论
1904 洛伦兹部分接受彭卡莱批评 提出地方时间 (非真实时间) 给出洛伦兹变换 (1887 佛格特,1898 拉摩) 电子质量公式
1904 彭卡莱 · 正确表述“相对性原理” · 提到用光信号对钟,但认为得到的是地方时间,不是真实时间。 · 推测真空中光速c是常数,且可能是极限速度。 • “理论自然科学的许多一般的原理(惯性原理,能量守恒定律等等),往往很难说它们的起源是经验的,还是先天的。实际上它们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它们都是以一些假说为前提的,完全是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约定。” • “凡原理都是一些伪装的定义和公约,不过它们仍是由实验的定律引出的。”(彭卡莱:《科学的价值》)
1905 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 (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 只有他认识到 (1)必须彻底抛弃绝对空间(以太) 必须彻底抛弃绝对时间(同时的绝对性) (2)“同时”是相对的,可以用光来对钟,定义“同时” (3)新理论是一个时空理论 • 爱因斯坦的特点是斯宾诺莎式的用“望远镜”看世界和莱布尼茨式的用“显微镜”看世界的统一,“认识原则性的东西的强烈愿望,导致了把大部分时间耗费在无结果的努力之中”。
杨振宁教授 洛伦兹只有近距离眼光,没有远距离眼光 洛伦兹(只重视解释实验与观测结果)局部修改物理理论,不从哲学角度考虑 彭卡莱只有远距离眼光,没有近距离眼光 彭卡莱只从哲学和数学的角度来考查问题, 不从实验和测量的角度考查 爱因斯坦具有自由的眼光,既近距离又远距离观察问题 既重视实验和观测,又注重哲学探讨(马赫著作,“奥林匹亚学院”) 洛伦兹是技术型的,彭卡莱是哲学型的,爱因斯坦是物理型的。
三.弯曲的时空——广义相对论 (1)惯性系无法定义 (2)万有引力定律纳不进相对论体系
引力场=惯性场 (局域) 等效原理 广义相对性原理 广义相对论
万有引力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 • 行星绕日运动是惯性运动(伽利略的“错误”) • 地球上的自由落体运动是惯性运动
时间 能量 空间 动量 时空曲率 物质
数学家对爱因斯坦的帮助 爱因斯坦与格罗斯曼合作得到场方程: 爱因斯坦与希尔伯特讨论后得到正确的场方程:
广义相对论的三个实验验证 (1) 引力红移 (2) 水星进动 (3) 光线偏折
水星轨道近日点的进动 5600.73 0.41"/百年,(观测) 5557.62 0.20"/百年,(计算) 43.11"/百年的进动无法解释 勒维叶的猜测,火神星 (勒维叶与亚当斯发现海王星) 广义相对论的回答:43"/百年
光线偏折 广义相对论: =1.75" 牛顿理论: =0.875" 实验观测:(1918年:爱丁顿 西非普林西比; 巴西,阴雨) =1.98 0.12" 今天: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