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likes | 1.19k Views
天然免疫. 一、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 二、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 三、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特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 细胞组成 粘膜和上皮细胞、 NK 细胞、 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NK1.1 + T 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γδT 细胞、 B-1 细胞
E N D
一、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 二、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 三、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特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 细胞组成 粘膜和上皮细胞、NK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NK1.1+T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γδT细胞、B-1细胞 作用时效 即刻~96小时内 96小时后 作用特点 非特异性; 特异性 无须增殖分化,作用迅速 抗原特异性细胞克隆增殖和分化 无免疫记忆 有免疫记忆 作用时间 作用时间短 作用时间长 ————————————————————————————————
免 疫 系 统 的 组 成
一、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 (一)屏障结构 体表屏障、内部屏障 (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 抗菌肽/防御素、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其他效应因子 (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NK1.1T细胞
(一)屏障结构 1.皮肤黏膜屏障 (1)物理屏障作用 * 多层鳞状上皮细胞、黏膜上皮细胞; * 肠蠕动; * 呼吸道上皮纤毛的定向摆动; * 分泌液和尿液冲洗作用。
(2)化学屏障作用 * 黏膜和皮肤的分泌液: * 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 * 呼吸道、消化道粘液含溶菌酶、抗菌肽、天然抗体; * 胃酸
(3)生物学屏障作用 * 黏膜和皮肤寄居的微生物: * 口腔细菌产生过氧化氢; * 唾液链球菌形成的抗菌物质; * 肠道大肠杆菌能分泌细菌素
2.内部屏障 (1)血脑屏障 * 组成 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包在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 * 生物学作用 阻挡血液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
(2)血胎屏障 * 组成 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 * 生物学作用 防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
(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 1.defensin:α/β-defensin 对细菌、真菌和有包膜病毒(包括HIV)具有广谱的直接杀伤活性。 2.complement 3.cytokine 4.lysozyme 属不耐热碱性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 5.其他效应因子 oxygen free radical、NO、脂质介质(PG、LTB4、PAF)、C-reactive protein(CRP)
1.吞噬细胞(phagocyte) 吞噬细胞穿越血管内皮 募集至感染灶 细胞受体识别并结合微生物/分泌物 吞噬 启动胞内活化信号 杀菌
* 杀菌机制 1)氧依赖的杀菌途径: 吞噬细胞激活 活化胞内膜结合氧化酶 还原型辅酶 II(NADPH)氧化 催化分子氧还原 反应性氧中介物 (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ROI) 杀伤微生物
LPS 、IFN- 巨噬细胞 产生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 使精氨酸水解为胍氨酸 释放NO 与吞噬细胞过氧化氢或过氧化物酶结合 产生过(氧化)亚硝酸盐基(酸性环境) 杀菌
2)氧非依赖的杀菌途径 吞噬细胞激活 合成溶菌酶和多种蛋白水解酶 杀菌
2.NK细胞 * 效应机制 1)胞毒效应 ADCC、分泌穿孔素、颗粒酶 2)产生细胞因子 IFN-IL-12和TNF- 直接、间接杀伤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组分 —————————————————————————————————— 细胞 分布 作用特点 靶分子 功能 —————————————————————————————————— T 粘膜、 非MHC限制性 胞内菌的HSP 皮肤粘膜免疫防御 上皮组织直接识别完整多肽 CD1递呈的非多肽抗原 抗胞内菌和病毒感染 外周血 抗原识别谱较窄 某些磷酸化抗原 的第一道防 疱疹病毒 B-1 腹腔 抗原识别谱较窄 细菌的荚膜多糖 腹腔、胸腔部位 胸腔 脂多糖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 肠壁固有层 肥大 浆膜层、血 弱吞噬作用 趋化、激活补体和 细胞 管内皮细胞 致炎效应 处理和递呈病原体抗原 NK T 肝脏、骨髓 TCR缺乏多样性 CD1分子所提呈的 杀伤靶细胞 抗原识别谱较窄 脂类和糖脂类抗原 上皮细胞 ————————————————————————————————————
二、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 (一)天然免疫的识别特点 (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三)模式识别受体 分泌型PRR、跨膜型PRR、信号转导型PRR * Toll样受体(TLR) 分子结构特征、 型别及其配体 生物学功能
(一)天然免疫的识别特点 1.识别的抗原种类 通常为微生物及其产物 2.识别的靶分子结构 * 微生物特异的核苷酸 如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双链RNA(dsRNA)、细菌体内的非甲基化CpG DNA序列等; * 微生物的特征性蛋白组份 如N-甲酰甲硫醇多肽; * 由微生物合成的脂质复合物、碳水化合物 如G-菌脂多糖(LPS)、G+菌磷壁酸、富含甘露糖的寡糖等。
3.识别的泛特异性 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如吞噬细胞),其表达的受体乃在胚系基因中编码,所具有的多样性远少于TCR和BCR,故天然免疫的识别仅具有相对局限的特异性。
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识别特点 ————————————————————————— 识别特点 天然免疫 特异性免疫 ——————————————————————————————————— 识别的抗原种类 通常仅识别微生物 既可识别微生物分子抗原 和靶分子结构 及其产物的组分(PAMP) 也可识别非微生物抗原 识别的特异性 泛特异性 高度特异性 仅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可区分同种之间、甚至同一 微生物的不同抗原组分 参与抗原识别 在胚系中编码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排 的受体基因 ( TCR和BCR基因体细胞基因重组) 抗原识别受体 非克隆化 克隆化 分布 高度特异性的不同细胞克隆 表达不同识别受体 ——————————————————————————————————
(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 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其可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所识别。
PAMP的特征 1.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乃天然免疫系统区分“自己”与“非己(微生物)”的分子基础。 * 脂多糖:多数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 * 磷壁酸:多数革兰阳性菌胞壁成分; * 肽聚糖:革兰阳性/阴性菌、真菌胞壁成分; * 甘露糖:微生物细胞壁上糖蛋白和糖脂成分
2.为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性所必需 PAMP突变或缺失 微生物死亡或 微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性 3.宿主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 PAMP是由一群或一类特定的微生物所共有的恒定结构(如LPS)。 宿主由种系编码的有限数量PRR 可察觉任何微生物感染的存在
(三)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PRR) 是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
1.PRR功能 介导调理、补体活化、吞噬、启动细胞活化、炎性、凋亡信号转导等。
图15- MBL作为PRR激活补体的过程 图例:补体的MBL激活途径由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介导,MBL是一种对微生物的碳水化合物具有特异性的模式识别受体。MBL与MBL结合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1和MASP-2相关。MBL与其微生物配基的结合可以激活MASP,导致C2和C4的裂解。裂解的产物C2a和C4b随后形成C3转化酶,后者可以通过裂解C3蛋白而启动补体的级联活化。MBL复合物及其蛋白酶MASP与经典途径中的C1复合物具有相同的功能。但必须指出他们之间重要的区别在于,C1r和C1s丝氨酸蛋白酶在C1q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后才能被激活,必须依赖抗体的存在,而MBL途径直接由微生物识别所引发,因此不依赖于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反应。
2. PRR特点 (1)表达 * 存在于许多天然免疫效应细胞(尤其巨噬细胞等专职APC)表面; * 非克隆性表达,同一类细胞(如巨噬细胞)表达的PRR具有相同的识别特点; (2)快速反应性 一旦识别PAMP,效应细胞立即被激活并发挥效应,此与细胞是否发生增殖无关; (3)分类 依据PRR分子结构不同(如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基团结构域、钙离子依赖的凝集素结构域、清道夫受体蛋白结构域等)可分为若干家族。
3. 几类重要的PRR (1)分泌型PRR 存在于血清,如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可识别并结合G+/G-菌、酵母菌及某些病毒、寄生虫表面的甘露糖组分。 * 功能 与血清中微生物表面组分结合,使之易被吞噬细胞吞噬(调理作用); 参与补体激活(MBL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