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3

第七章 细菌及病毒遗传作图

第七章 细菌及病毒遗传作图. 生物技术教研室 授课人:龚琳. 主要内容:. 病毒的一般特性及类型 噬菌体的染色体作图 细菌的细胞和染色体结构 细菌的染色体作图. 一、 病毒的一般特性和类型. 病毒知多少?. (一)病毒的一般特性. 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 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DNA 或 RNA 只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 靠其宿主代谢系统的协助来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等组分 离体条件下,它们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 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多数病毒粒子的直径在 100nm 上下 最大的病毒:

oksa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细菌及病毒遗传作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细菌及病毒遗传作图 生物技术教研室 授课人:龚琳

  2. 主要内容: • 病毒的一般特性及类型 • 噬菌体的染色体作图 • 细菌的细胞和染色体结构 • 细菌的染色体作图

  3. 一、病毒的一般特性和类型

  4. 病毒知多少?

  5. (一)病毒的一般特性 • 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 • 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DNA或RNA • 只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 • 靠其宿主代谢系统的协助来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等组分 • 离体条件下,它们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

  6. 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 多数病毒粒子的直径在100nm上下 • 最大的病毒: •   牛痘苗病毒——直径超过250nm • 最小的病毒 •   脊髓灰质炎病毒——28nm • 直径 •   病毒:细菌:真菌 = 1:10:100

  7. 病毒粒子的模式构造 病毒的主要化学组分为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

  8. (二)病毒的类型 病毒的分类可根据宿主种类将病毒分为微生物病毒、植物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及脊柱动物病毒。

  9. 植物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TMV) 植物病毒的专一性不强,同一种病毒可以感染多种草本和木本的植物

  10. 艾滋病毒 • 脊椎动物病毒 腺病毒的外形呈典型的二十面体,粗看像“球状”, 腺病毒的核心是由线状双链DNA构成的。

  11. 二十面体对称的头 螺旋对称的尾 尾针 六角形基板 • 微生物病毒 细菌病毒一般称为噬菌体

  12. Phage T4 研究最为广泛的是T噬菌体:

  13. (三)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根据化学本质分为:DNA噬菌体、RNA噬菌体、单链DNA和RNA噬菌体及双链DNA和RNA噬菌体等 以我们之前介绍的T系噬菌体为例,根据与宿主的关系来讲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14. 1、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s):侵入细菌细胞后,使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如大肠杆菌的T噬菌体T1→T7。

  15. 吸附:大肠杆菌的T系噬菌体以其尾丝尖端附着在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上吸附:大肠杆菌的T系噬菌体以其尾丝尖端附着在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上 释放: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大量的子病毒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s)的感染周期--裂解途径 装配:之前合成的病毒各部件装配在一起形成成熟病毒粒子 侵入:将DNA注入到细菌细胞质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不能溶源化细菌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核酸复制、转录以及蛋白质的合成

  16. 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感染邻近的细胞,这样不断地侵染,最后形成一个圆形的透明区,即噬菌斑(Plaque) 。一个噬菌斑通常含有107——108个噬菌体。一个噬菌斑是由一个噬菌体引起的,所以,一个噬菌斑中的噬菌体在遗传上是均一的,相当于一个克隆。

  17. 2、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s): 除偶尔情况外,感染后不裂解细菌的噬菌体。或:能够溶原化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可以进入裂解和溶源两种发育途径。

  18. l 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这种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λ和P1噬菌体 溶源途径 裂解途径

  19. 裂解途径 溶原途径

  20. 溶源菌具有抗某些噬菌体侵染的能力,但是它可产生噬菌体侵染其它非溶源菌。溶源菌具有抗某些噬菌体侵染的能力,但是它可产生噬菌体侵染其它非溶源菌。 溶原途径 裂解途径

  21. 二、噬菌体的染色体作图(简单介绍)

  22. 噬菌体遗传性状分为两类: • 形成的噬菌斑形状:指噬菌斑的大小、边缘清晰度、透明程度。 • 寄主范围:指噬菌体感染和裂解的菌株范围。 • 所以有两类突变类型: Host range(宿主范围突变体) Plaque morphology (噬菌斑形态 )

  23. 宿主范围突变体 正常的T2噬菌体h+:只能侵染E.coli菌株B T2噬菌体的突变体h:同时可侵染E.coli菌株B及B2 h+接种到 E.coli菌株B及B2的混合培养基上---噬菌斑是半透明的。 h接种到 E.coli菌株B及B2的混合培养基上---噬菌斑是透明的。

  24. 噬菌斑形态 正常的T噬菌体r+:噬菌斑小而边缘模糊 T噬菌体突变体r:产生约大两倍的边缘清楚的噬菌斑(速溶性)

  25. r r+

  26. 一个噬菌体的基因型是h+r,另一个噬菌体的基因型是h r+。 • 重组实验时,把上述两个亲本噬菌体(hr+和h+r)去感染菌株B,使有高比例的细菌同时受到两种噬菌体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或复感染) • 把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子代噬菌体)接种在同时长有菌株B和B2的培养基上。现在可以看到4种噬菌斑

  27. hr透大 hr+透小 h+r+半小 h+r半大 6-21

  28. 表 型 推导的基因型 透明 小 hr + + 半透明 大 h r + + 半透明 h r 小 透明 大 hr hr+× h+r混合感染E.coli B和B2的结果 注:h ----感染菌株B和B2---透明,h+ ---只侵染菌株B---半透明; r-----噬菌斑大,r+------噬菌斑小

  29. 噬菌体遗传重组原理示意图

  30. + h r h r + 100 × = % 重组值 总噬菌斑数 • 4种噬菌斑中: • 透明而小(hr+)和半透明而大(h+r)---亲组合; • 半透明而小(h+r+)和透明而大(hr)---重组合。 • 所以重组值可用下式计算:

  31. 三、细菌的细胞和染色体结构

  32. 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33. 细菌的细胞结构 2 mm 荚膜 细胞壁 拟核 鞭毛 细胞膜 核糖体

  34. 生殖方式:二分裂

  35. 细菌的菌落

  36. 细菌的染色体是一条裸露的环状、双链DNA分子,以折叠或螺旋状态的高度组装形式存在。细菌的染色体是一条裸露的环状、双链DNA分子,以折叠或螺旋状态的高度组装形式存在。

  37. 吸附细菌 丝绒印在母板上 再印在选择培养基上 无链霉素 链霉素 筛选出抗链霉素的菌系 从模板中挑出抗性和敏感菌系 大肠杆菌的筛选 影印培养法是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常用方法。

  38. 大肠杆菌的突变类型 ①.合成代谢功能的突变型(营养缺陷型): 丧失合成某种营养物质能力,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野生型(原养型):野生菌株则可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用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 测知突变的特性。

  39. ②. 分解代谢功能的变型: Lac -不能分解乳糖,不能生活在以乳糖为唯一碳源的基本培养基中。 ③.抗性突变型: 培养基中 加有青霉素 如抗药性或抗感染性。 例如:青霉素(penr)抗性突变的菌落。 对链霉素抗性表型以Strr,对链霉素敏感以Strs表示。

  40. 细菌和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1.世代周期短 大肠杆菌(E.coli):20 min繁殖一代。 2.便于管理和生化分析: 个体小,一般在 1至几之间,操作管理方便。 3.便于研究基因突变 裸露的DNA分子,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突变;单倍体生物,不存在显性掩盖隐性问题,隐性突变也能 表现出来。

  41.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 影印培养,易检出营养缺陷型突变,有利于从生化角度来研究基因的作用。 5.便于研究基因重组: 细菌具有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可以进行精密的遗传分析。

  42. 三、细菌的染色体作图

  43. 细菌基因重组的方式 • 一个细菌细胞的DNA与另一个细菌细胞DNA的交换重组可以通过四种不同的方式进行: • 转化 • 接合 • 性导 • 转导

  44. (一) 接合 • 1、接合现象的发现 • 接合:指通过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从供体转移到受体并发生重组的过程。 • 1946年莱德伯格(Lederberg, J.) 和塔特姆 (Tatum) 发现了细菌的接合。

  45. 细菌的杂交实例 不同营养缺陷型的大肠杆菌: A菌株:met- bio- thr+ leu+ thi+,B菌株:met+ bio+ thr- leu- thi-

  46. 这种原养型细胞如何出现的? • 回复突变?转化?互养作用? • Davis U型管实验:A、B菌株分别培养在基本培养基上  一边加压和吸引使培养液充分混合 结果任何一臂的培养基上均未长出原养型细菌。

  47. 结论:菌株A与菌株B细胞直接接触(接合)是原养型细胞出现的必要条件;两菌株直接接触后导致遗传物质转移,进而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原养型细菌。结论:菌株A与菌株B细胞直接接触(接合)是原养型细胞出现的必要条件;两菌株直接接触后导致遗传物质转移,进而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原养型细菌。 • 存在问题: 两个亲本类型对它们的子裔的遗传贡献并不相同。有些基因组合丢失。

  48. 2、F因子及其转移 Hayes(1952)实验: 菌株A 菌株B met - thr + leu + thi + × met + thr - leu - thi – strs 和 strr型 strs 和 strr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