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k likes | 1.24k Views
第七章 细菌及病毒遗传作图. 生物技术教研室 授课人:龚琳. 主要内容:. 病毒的一般特性及类型 噬菌体的染色体作图 细菌的细胞和染色体结构 细菌的染色体作图. 一、 病毒的一般特性和类型. 病毒知多少?. (一)病毒的一般特性. 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 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DNA 或 RNA 只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 靠其宿主代谢系统的协助来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等组分 离体条件下,它们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 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多数病毒粒子的直径在 100nm 上下 最大的病毒:
E N D
第七章 细菌及病毒遗传作图 生物技术教研室 授课人:龚琳
主要内容: • 病毒的一般特性及类型 • 噬菌体的染色体作图 • 细菌的细胞和染色体结构 • 细菌的染色体作图
(一)病毒的一般特性 • 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 • 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DNA或RNA • 只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 • 靠其宿主代谢系统的协助来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等组分 • 离体条件下,它们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
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 • 多数病毒粒子的直径在100nm上下 • 最大的病毒: • 牛痘苗病毒——直径超过250nm • 最小的病毒 • 脊髓灰质炎病毒——28nm • 直径 • 病毒:细菌:真菌 = 1:10:100
病毒粒子的模式构造 病毒的主要化学组分为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
(二)病毒的类型 病毒的分类可根据宿主种类将病毒分为微生物病毒、植物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及脊柱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TMV) 植物病毒的专一性不强,同一种病毒可以感染多种草本和木本的植物
艾滋病毒 • 脊椎动物病毒 腺病毒的外形呈典型的二十面体,粗看像“球状”, 腺病毒的核心是由线状双链DNA构成的。
二十面体对称的头 螺旋对称的尾 尾针 六角形基板 • 微生物病毒 细菌病毒一般称为噬菌体
Phage T4 研究最为广泛的是T噬菌体:
(三)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根据化学本质分为:DNA噬菌体、RNA噬菌体、单链DNA和RNA噬菌体及双链DNA和RNA噬菌体等 以我们之前介绍的T系噬菌体为例,根据与宿主的关系来讲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1、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s):侵入细菌细胞后,使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如大肠杆菌的T噬菌体T1→T7。
吸附:大肠杆菌的T系噬菌体以其尾丝尖端附着在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上吸附:大肠杆菌的T系噬菌体以其尾丝尖端附着在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上 释放: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大量的子病毒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s)的感染周期--裂解途径 装配:之前合成的病毒各部件装配在一起形成成熟病毒粒子 侵入:将DNA注入到细菌细胞质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不能溶源化细菌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核酸复制、转录以及蛋白质的合成
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感染邻近的细胞,这样不断地侵染,最后形成一个圆形的透明区,即噬菌斑(Plaque) 。一个噬菌斑通常含有107——108个噬菌体。一个噬菌斑是由一个噬菌体引起的,所以,一个噬菌斑中的噬菌体在遗传上是均一的,相当于一个克隆。
2、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s): 除偶尔情况外,感染后不裂解细菌的噬菌体。或:能够溶原化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可以进入裂解和溶源两种发育途径。
l 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这种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λ和P1噬菌体 溶源途径 裂解途径
裂解途径 溶原途径
溶源菌具有抗某些噬菌体侵染的能力,但是它可产生噬菌体侵染其它非溶源菌。溶源菌具有抗某些噬菌体侵染的能力,但是它可产生噬菌体侵染其它非溶源菌。 溶原途径 裂解途径
噬菌体遗传性状分为两类: • 形成的噬菌斑形状:指噬菌斑的大小、边缘清晰度、透明程度。 • 寄主范围:指噬菌体感染和裂解的菌株范围。 • 所以有两类突变类型: Host range(宿主范围突变体) Plaque morphology (噬菌斑形态 )
宿主范围突变体 正常的T2噬菌体h+:只能侵染E.coli菌株B T2噬菌体的突变体h:同时可侵染E.coli菌株B及B2 h+接种到 E.coli菌株B及B2的混合培养基上---噬菌斑是半透明的。 h接种到 E.coli菌株B及B2的混合培养基上---噬菌斑是透明的。
噬菌斑形态 正常的T噬菌体r+:噬菌斑小而边缘模糊 T噬菌体突变体r:产生约大两倍的边缘清楚的噬菌斑(速溶性)
r r+
一个噬菌体的基因型是h+r,另一个噬菌体的基因型是h r+。 • 重组实验时,把上述两个亲本噬菌体(hr+和h+r)去感染菌株B,使有高比例的细菌同时受到两种噬菌体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或复感染) • 把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子代噬菌体)接种在同时长有菌株B和B2的培养基上。现在可以看到4种噬菌斑
hr透大 hr+透小 h+r+半小 h+r半大 6-21
表 型 推导的基因型 透明 小 hr + + 半透明 大 h r + + 半透明 h r 小 透明 大 hr hr+× h+r混合感染E.coli B和B2的结果 注:h ----感染菌株B和B2---透明,h+ ---只侵染菌株B---半透明; r-----噬菌斑大,r+------噬菌斑小
+ + h r h r + 100 × = % 重组值 总噬菌斑数 • 4种噬菌斑中: • 透明而小(hr+)和半透明而大(h+r)---亲组合; • 半透明而小(h+r+)和透明而大(hr)---重组合。 • 所以重组值可用下式计算:
细菌的细胞结构 2 mm 荚膜 细胞壁 拟核 鞭毛 细胞膜 核糖体
细菌的染色体是一条裸露的环状、双链DNA分子,以折叠或螺旋状态的高度组装形式存在。细菌的染色体是一条裸露的环状、双链DNA分子,以折叠或螺旋状态的高度组装形式存在。
吸附细菌 丝绒印在母板上 再印在选择培养基上 无链霉素 链霉素 筛选出抗链霉素的菌系 从模板中挑出抗性和敏感菌系 大肠杆菌的筛选 影印培养法是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常用方法。
大肠杆菌的突变类型 ①.合成代谢功能的突变型(营养缺陷型): 丧失合成某种营养物质能力,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野生型(原养型):野生菌株则可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用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 测知突变的特性。
②. 分解代谢功能的变型: Lac -不能分解乳糖,不能生活在以乳糖为唯一碳源的基本培养基中。 ③.抗性突变型: 培养基中 加有青霉素 如抗药性或抗感染性。 例如:青霉素(penr)抗性突变的菌落。 对链霉素抗性表型以Strr,对链霉素敏感以Strs表示。
细菌和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1.世代周期短 大肠杆菌(E.coli):20 min繁殖一代。 2.便于管理和生化分析: 个体小,一般在 1至几之间,操作管理方便。 3.便于研究基因突变 裸露的DNA分子,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突变;单倍体生物,不存在显性掩盖隐性问题,隐性突变也能 表现出来。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 影印培养,易检出营养缺陷型突变,有利于从生化角度来研究基因的作用。 5.便于研究基因重组: 细菌具有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可以进行精密的遗传分析。
细菌基因重组的方式 • 一个细菌细胞的DNA与另一个细菌细胞DNA的交换重组可以通过四种不同的方式进行: • 转化 • 接合 • 性导 • 转导
(一) 接合 • 1、接合现象的发现 • 接合:指通过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从供体转移到受体并发生重组的过程。 • 1946年莱德伯格(Lederberg, J.) 和塔特姆 (Tatum) 发现了细菌的接合。
细菌的杂交实例 不同营养缺陷型的大肠杆菌: A菌株:met- bio- thr+ leu+ thi+,B菌株:met+ bio+ thr- leu- thi-
这种原养型细胞如何出现的? • 回复突变?转化?互养作用? • Davis U型管实验:A、B菌株分别培养在基本培养基上 一边加压和吸引使培养液充分混合 结果任何一臂的培养基上均未长出原养型细菌。
结论:菌株A与菌株B细胞直接接触(接合)是原养型细胞出现的必要条件;两菌株直接接触后导致遗传物质转移,进而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原养型细菌。结论:菌株A与菌株B细胞直接接触(接合)是原养型细胞出现的必要条件;两菌株直接接触后导致遗传物质转移,进而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原养型细菌。 • 存在问题: 两个亲本类型对它们的子裔的遗传贡献并不相同。有些基因组合丢失。
2、F因子及其转移 Hayes(1952)实验: 菌株A 菌株B met - thr + leu + thi + × met + thr - leu - thi – strs 和 strr型 strs 和 strr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