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48 Views
第八章 社会 目标和要求 :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重点: 了解什么社会,并掌握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学时为 4 学时. 谁是“社会”? 小时候,妈妈常对我说:“ 社会上 坏人很多,出门要多个心眼。” 上中学时,老师常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跟着 社会上 不三不四的人胡混。” 参军后,指导员教育我们这些新兵:“大家要改掉在 社会上 养成的不良习气,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E N D
第八章 社会 • 目标和要求: •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 重点:了解什么社会,并掌握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 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4学时
谁是“社会”? • 小时候,妈妈常对我说:“社会上坏人很多,出门要多个心眼。” • 上中学时,老师常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跟着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胡混。” • 参军后,指导员教育我们这些新兵:“大家要改掉在社会上养成的不良习气,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工作了, 厂长告诉我们: “要踏实工作,不要参与社会上的那些赌博、斗殴的事情。” • 家庭、学校、部队、工厂……都把自己排除在“社会”之外。那么,谁是社会?难道社会是街道,是公园,是广场,是空旷的田野? • (马广民/《中国农村》2000年第5期)
第一节 社会概述 • 一、社会的词源与意义 • 1、我国古籍中的“社会 “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孝经.纬》 用来祭神的一块儿地方. “社” 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 .如诗社、文社 古代地区单位. “十八年闰六月辛卯,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并就千秋节先赛白帝,报田祖,然后坐饮,散之。” ——《旧唐书.玄宗上》
“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东京梦华录.秋社》 “原来大张员外在日,起这个社会,朋友十人,近来死了一两人,不成社会。” ——《醒世恒言》 2、“社会”一词的词源含义 • 英语、法语 拉丁语: “伙伴” • 罗马语:“自由契约关系” • 德语:“同一房间里的伙伴” • 日语 汉语:“祭神活动、演艺集会”
3、西方社会学者关于社会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1).社会唯实论 主要观点: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 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 (2)社会唯名论 主要观点:个人和个人行动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现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活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人。 代表人物:韦伯、吉丁斯、库利、米德、布鲁默
4、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马克思致巴 ·瓦 ·安年柯夫的信 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讲演稿 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 5、社会的定义 社会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整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 第二,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接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 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 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 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机体。 • 二、社会的特点
“社会要素”这一概念最早由我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先生提出。“社会要素”这一概念最早由我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先生提出。 • 社会的构成要素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成分。 •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 自然环境 • 人口要素 • 文化要素 • 三、社会的构成要素
概念: • 是指与人类社会相互关联、交互影响的全部自然条件的综合,包括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自然资源。 • 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关系: • 自然环境 (地理学派) 社会发展 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 •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 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 •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活动的内容及人们社会职业 •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 自然环境通过对生产、经济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惯
人类社会影响并改变着自然 • 人口数量会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相对平衡 • 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的面貌 •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 • 社会制度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有重要影响 人口要素 • 概念: • 是指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并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 人口状况分析: • 静态分析 • 动态分析 • 人口与社会的关系 • 人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口的影响
数量分析: • 基数:人口分母效应 • 质量分析: • 德(思想素质)、智(科学文化素质)、体(国民体质) • 人口构成分析: • 自然构成: • 年龄构成:老龄化问题 • 性别构成:性别比例失调 • 社会构成:职业、阶层等 • 地理环境构成: • 出生地、常驻地、现住地等 • 人口的静态分析
人口的动态考察: • 人口的的状况通过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上发生的有关人口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 • 三种人口变动: • 自然变动:出生-死亡 • 机械变动:地理位置上的移动 • 社会变动:社会集团的变化 • 人口的动态分析
规范文化 • 空间协定(领土规则): E.T.Hall:四种距离理论 • 亲密距离 • 0- 46cm 求爱、亲子、孩子间的亲昵;手拉手 • 个人距离: • 46 -120 ,允许有亲昵行为;身体支配的极限 • 社会距离: • 120 -366 ,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正式的社会关系 • 公共距离: • 366以上,更正式的活动:演讲、致辞;为政治家和演员留出的距离 • 时间协定: • 握手、眨眼等
一、社会结构(静态分析) • 1.含义 • 2.结构要素 • 3.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基本范畴 • 含义: 是指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 示例: • 如何改变? 男性气质的多样化描述 性别分工模式:男外女内? 支持女性独立与两性平等 • 如何解释家庭暴力的成因? • 个人的邪恶 • 施暴者身份 • 失业与家庭角色的落差 • 妇女家庭经济地位 • 第二节 社会结构与功能 • 社会结构的含义
基本要素论: •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 马克思主义: •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 人群共同体论: • 家庭、阶级、阶层、组织、种族、民族等 • 传统社会学:社会有机论: • 基本细胞:家庭; • 基本租住:政府、企业、教会等 • 现代社会学:结构功能论: • 结构:静态分析 • 功能:动态分析 • 结构要素
一、社会经济结构 • 一元社会——二元社会(国家-民众) • 二、社会上层建筑结构 • 三、阶级阶层结构 • 精英选择机制 • 身份社会——多元社会(血统、财产、成就) • 四、人口结构 • 五、民族结构 • 六、家庭结构 • 社会结构分析 • 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 文化结构;人际结构。 • 宏观社会结构 • 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 是指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 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 蔟要素。 • 社区、社会和世界体系
二、社会的主要功能1、整合的功能。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统一的局面。二、社会的主要功能1、整合的功能。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们的相互关系。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第三节 社会关系 • 1、含义: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 2、基本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关系 ) • 3、具体的社会关系:根据社会关系的主体划分有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根据社会关系存在的形态划分有静态和动态社会关系;根据主体联系的紧密程度划分有初级和次级社会关系;根据社会关系的性质划分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社会关系;根据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划分有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复习参考题 • 社会的构成要素? •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 什么是社会? •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 第二节 社会化的过程 • 第三节 社会化的机构 • 第四节 西方有关个人成长理论
一、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二、社会化实质 人的需要,社会教化,自我选择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内容 • 社会化的条件 1.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 有的用来表达情意、 交流感情的工具,是 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2、思维能力 思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形成概念,并应用要领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特征及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3、学习能力 • 对于社会来说,社会化就是社会以自己的文化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而对于个体来说,社会化则是自己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人类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使人类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 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社会化 的内容 • 掌握生活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生活目标、承担社会角色、形成自我与个性。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 • 1、成年前的社会化 • 童年期社会化 • 童年期(childhood):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童年期是生命的一个明显的和独特的阶段。“儿童”区别于“婴儿”或“学步儿童”。“儿童”“children”介于婴儿和青少年开端之间。然而,儿童概念,就如今天我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一样,只是在过去二或三个世纪之前才产生的。在传统社会,年青人直接从长长的婴儿期过渡到社区中的劳动角色。从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浦、阿里叶(Philippe Alies)认为,“童年”,作为独立的发展阶段在中世纪并不存在(Aries,1973)。在中世纪欧洲绘画中,儿童被描绘为“)成人”,有成人的面孔以及与其年长者同样的类型的服饰。儿童参加同样的工作并参与成年人的活动,而且没有独特的玩具或现在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游戏。
直到二十世纪开始,在英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儿童还被投入在现在看来非常幼年的劳动中。事实上,在世界上有许多幼童从事全日制劳动,经常是在有体力要求的环境中(如煤矿)。儿童具有独特权利的观念,以及使用儿童劳动在道德上受谴责的概念,完全是现在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开始,在英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儿童还被投入在现在看来非常幼年的劳动中。事实上,在世界上有许多幼童从事全日制劳动,经常是在有体力要求的环境中(如煤矿)。儿童具有独特权利的观念,以及使用儿童劳动在道德上受谴责的概念,完全是现在的发展。 • 有些历史学家已提出,在中世纪欧洲大多数人对儿童是冷漠的,有敌意。另一些人已经否定这种观点,而且我们所知仍存在的传统文化没有证实这一点。许多父母,特别是母亲,差不多肯定形成现在人们通常具有的对儿童的情感。然而,因为我们今天知道的漫长的“童年”时期,与传统社会相比,社会在某些方面更加“以儿童为中心”。养育子女和童年都已明显地区别于适合传统社区的各个阶段。 • 现代社会目前发生变迁的结果,使“童年”又一次开始退化到一种独特的地位(status)。有些观察者已经指出,儿童现在“如此快地成长”以致童年的独特的特征又一次消失了。例如,甚至非常年幼的儿童都可能如成年人那样,观看同样的电视节目,比先前各代人更早地熟悉“成人世界”。
青少年时期(Adolescence)十三至十九岁 •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敏锐多感的时期。因为他们的身体和思想都经历着戏剧性的变化,由于他们必须适应新的社会身份和角色,所以就有许多东西需要他们去学习,去调适。他们现在似乎受家庭直接影响较少,比以前更多地受伙伴和学校的影响。对于是那些不能把原来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结合起来的人来说,青少年时期就可能会成为迷惑、困惑时期。 • 与小时候相比,青少年能在更大程度上吸取别人的观点,并能他仔细检点自己的个性。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仍是非常主观的。他们常以为,别人老是不停地对其行为评头论足。他们老是在高度利已主义和贫乏的自尊心之间摇摆。 • 青少年时期是人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时期,也是大多数人产生幽默感的时期。很明显,随着理解能力的提高,欣赏幽默的能力也增强了。 • 有些观察家声称,近几十年来,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淡薄了,产生了一种所谓的代沟。不论实际上是否存在这种代沟,青少年即使在其他方面已经能够自立了,但他们
中大多数在经济上仍然依赖于家庭。这将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冲突。一个青年人很难处理这种感情冲突。中大多数在经济上仍然依赖于家庭。这将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冲突。一个青年人很难处理这种感情冲突。 • 但是成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关系在各社会间不尽相同。比如,在美国,青少年往往还被看作是“孩子”,而在初民社会里,他们往往已是有经验的劳动者,被看作成年人。实际上,在初民社会也不存在青少年概念。 •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初民社会的青少年做过很好的研究。她就萨摩亚群岛岛民青春期生物学变化和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关系,与西方社会的情况作比较。他的结论是:西方的模式不是普遍的。萨摩亚青少年很顺利地进入成人角色,并没有经历西方青少年那种自我怀疑的过程。
青年时期Adult • 到了成年时期,所谓基本社会化大体完成了。到这时,人们已经有了既实际又理想的自我形象;能够接受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而且愿意使自己的个人愿望服从社会的非个人的规则。换句话说,成年人已经学会了其社会或群体的主要生活方式,所以他们能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职能。但是,成人的人格并未完全固定下来。实际上,大量证据表明,他们的人格仍在继续成长、在变化。不管怎样,成人时期必须学习许多新的社会角色,所以社会化过程将贯穿终生。 • 这些角色中最重要的包括:不依赖父母、恋爱结婚、生儿育女,最后,进入老年期,又依赖于他人。对工作人员来说,还要加上工作调换。地位升迁,直到最后退休。越来越多的人将面临离婚、再婚、以及寡居。在社会迁移比较多的地区,如大多数美国人,还面临邻居和社区的变化。 • 成年期和老年期社会化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 拋棄舊有的價值理念,重新接受新的價值理念。 • 個體捨棄先前的行為模式及價值理念,並接受新的行為模式。 • 再社会化是一种能产生与以前社会化不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 完全强制的社会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战犯的“洗脑”。 • 温和强制的社会化一种比较普遍且适度的再社会化形式是基本军训。军训的目的在于改变那种平民的自我形象,建立起军人的自我形象。这个过程的开始就是使被招募者脱离其平民环境。他们被圈在军事基地里,脱去在家里穿的那套衣服,梳起统一的发型。新的战士的个人姓名尽可能少用,代替姓名的是“士兵”、“水兵”或他们的级别。在这种环境中,个人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训导新兵们要执行他们应有的角色行为:向军官们敬礼、注意军容军纪、无条件地服从命令。军训还力图削弱士兵们的平民规范和价值观,在某些方面还代之以新的规范和价值观。比如,军队不鼓励自主性的价值观,要求服从权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是再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部分。
学校 大众传媒 家庭 个体社会化 工作单位 同龄群体 • 第三节 社会化的机构
“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早期社會化最重要的執行機構 • 此階段是個人的人格發展與自我成長的關鍵時期 • 一個人一生中與家庭相處的時間也最長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1.家庭
父 母 有意的 无意的 有意的 模 仿 教 养 子 女 无意的 熏 陶 感 化
2.学校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 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 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 构。 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国学者罗森塔尔和雅各 布森所做的关于教师的期望 效果的实验
3、同辈群体 • 所谓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
(1)它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其成员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互动;(1)它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其成员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互动; 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同辈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2)它的成员的兴趣、爱好、目标基本相同或相近,它完全根据自己成员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如果某项活动多数成员不感兴趣,可以随意地改变。而在家庭和学校中,个体常常被迫违背自己的意愿接受成人安排的活动;
(3) 它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其成员往往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言行; (4) 它能满足成员的心理、精神需求,其成员可以毫无顾忌地倾吐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看法,并从中得到安慰、支持、同情。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究竟是产生积极影响还是产生消极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工作单位 •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 (2)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 (3)在工作单位中,可以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
5、大众传播媒介 •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它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如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
大众传媒对个体 社会化的作用: • 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社会化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 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一些不健康的、反社会的内容,又有可能给个体社会化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The mass media):十八世纪末以来,报纸、杂志和期刊在西方流行起来,但限于相当小一部分的读者。直到一个世纪以后,这种印刷材料才成为成千上万人的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观点。大众传媒的普及,包括印刷文件,很快由电子通讯相伴。英国儿童每年看电视的时间,几乎与学校上课时间相等。成年人看得更多。研究表明,如果电视上报道的消息不同于报纸上的报道,许多人相信电视的说法,与相信报纸说法的人相比,人数超过两倍。 • 人们已做了大量研究,试图分析特殊的电视节目或者节目类型对儿童和成人的态度的影响。这种研究的大部分没有说服力。例如,人们仍然认为,暴力画面对儿童侵犯行为没有多大程度的影响。但人们无法怀疑传媒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观点。它们传递人们要不然无法获得的各种信息。报纸、书籍、电台、电视、电影、录音和流行杂志把我们与要不然我们很少关注的经验事实紧密联系在一起。 • 在现代,几乎任何社会都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电子通讯甚至可以达到那些完全无文字的人·······
其他社会化媒介(other socializing agencies) • 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其他社会化媒介,个体在其中度过他们大部生活的群体或社会网络(social context)。在全部文化中,工作(work)是社会化过程进行的重要背景,尽管只有在工业化社会,大量人“外出工作”——即每天到与家完全分离的工作地点去工作。在传统社区,人们仍然在离他们住地相近的地方工作,或在他们居住点附近的工场劳动。在这类社区中,“工作”不像西方社会大多数成员那样,与其他活动区别。与传统社会开始工作的活动相比,在工业化国家,第一次“外出工作”标志着个人生活中更大的转变。工作环境经常提出不熟悉的要求,可能要求个人的观点或行为有较大调适。 • 虽然在现代社会,地方社区对社会化的影响与其他社会相比要小得多,但它不是无关紧要的。即使在大城市也往往有高度发达的邻里群体和组织——诸如自愿结社,俱乐部或教会——强有力地影响参与其中的那些人的观念和活动。
第四节 西方有关个人成长理论 • 1、米德的概括化他人理论——角色扮演 乔治· 赫伯特· 米德(1863—1931)是与库利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美国社会科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是《心灵、自我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