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05 Views
江苏省南京市 2010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物理物 理 试 卷 分 析. 1 .如图所示.物体 A 静止在倾角为 30 的斜面上.现将斜面倾角由 30 º 增大到 37 º .物体仍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A 对斜面的压力不变 B . A 对斜面的压力增大 C . A 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D . A 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D. mg sinα=f A N=mg cosα. N. f. mg. 2. 木星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之一,而木星的周围又有卫星绕其运行。如果要通过观测求得木星的质量,则需要测量的量是 ( )
E N D
江苏省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物理物 理 试 卷 分 析
1.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现将斜面倾角由30º增大到37º .物体仍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对斜面的压力不变 B.A对斜面的压力增大 C.A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D.A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D mg sinα=fA N=mg cosα N f mg
2.木星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之一,而木星的周围又有卫星绕其运行。如果要通过观测求得木星的质量,则需要测量的量是 ( ) A .木星运行的周期和轨道半径 B.卫星运行的周期和轨道半径 C .木星运行的周期和卫星的轨道半径 D.卫星运行的周和木星的轨道半径 B
3.如图为某一控制小灯泡点亮和熄灭的简单逻辑电路图,L为小灯泡,R为电阻箱,为光敏电阻.有光照射时的阻值将显著变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逻辑电路是或门电路 B.逻辑电路是与门电路 C.有光照射电阻时,小灯泡L将发光 D.无光照射电阻时,小灯泡L将发光 C
4.如图所示,A、B、O、C为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的四点,其中A、B、O沿同一竖直线,B、C同在以O为圆心的圆周(用虚线表示)上,沿AC方向固定有一光滑绝缘细杆L,在O点固定放置一带负电的小球.现有两个质量和电荷量都相同的带正电小球a、b均可视为点电荷,先将a在细杆上.让其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杆下滑,后使b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竖直方向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从A点到C点,小球a做匀加速运动 B.小球a在C点的动能等于小球b在B点的动能 C.从A点到C点,小球a的机械能先增加后减少,但机械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变。 D.小球a从A点到C点电场力做的功大于小球b从A点到B点电场力做的功。 C B WFAC=WAB=qUAB N WF=Δ E机械能 F mg v F
动能定理: W总=Δ EK W总=WG+W其它力=Δ EK WG=-Δ EP W其它力=Δ EK-WG W其它力=Δ EK+ Δ EP=Δ E机械能 功能原理: E初总=E末总 能量守恒:
5.如图所示,质量m=1kg、长L=0.8m的均匀矩形薄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其右端与桌子边缘相平.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0.4.现用F=5N的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它翻下桌子,力F的作用时间至少为(取g=10m/s2)( ) A.0.8s B.1.0s C. D. A a1 设力F作用S1的距离后撤除 v a2 F-μmg=ma1 a1=1(m/s2) μmg=ma2 撤除F后: a2=4(m/s2) S1 S2 L/2=S1+S2 2a1S1=v2=2a2S2 L/2 S1=(4/5)×(L/2)=0.32m S1=a1t12/2 t1=0.8(s)
6.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库仑扭秤.细银丝的下端悬挂一根绝缘棒,棒的一端是一个带电的金属小球A,另一端有一个不带电的球B,B与A所受的重力平衡,当把另一个带电的金属球C插入容器并6.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库仑扭秤.细银丝的下端悬挂一根绝缘棒,棒的一端是一个带电的金属小球A,另一端有一个不带电的球B,B与A所受的重力平衡,当把另一个带电的金属球C插入容器并 使它靠近A时,A和C之间的作用力使悬丝扭转,通过悬丝扭转的角度可以比较力的大小,便可找到力F与距离r和电量q的关系.这一实验中用到了下列哪些方法( ) A.微小量放大法 B.极限法 C.控制变量法 D.逐差法 AC
7.如图所示,质量为M、长度为L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放在小车的最左端,现用一水平衡力F作用在小物块上,使物块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物块和小车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物块滑到小车最右端时,小车运动的距离为s.在这个过程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物块到达小车最右端时具有的动能为(F-f)(L+s) B.物块到达小车最右端时,小车具有的动能为fL C.物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f(L+s) D.物块克服摩擦力所作的功为fs AC 对物块: (F-f)(L+s)=Δ Ek 对小车: f f fs=Δ Ek L S
8.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圆环套在一根固定的水平长直杆上、环与杆的摩擦因数为μ,现给环一个向右的初速度v0,同时对环加一个竖直向上的作用力F,并使F的大小随的大小变化,两者关系为F=kv,其中k为常数、则环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图像可能是图中的( ) ABD v0 a N f mg (1) 若mg=kv0 N=0 f=0 a=0 (2) 若mg>kv0 f= μ(mg-kv)=ma (3) 若mg<kv0 f= μ(kv-mg)=ma 当kv=mg时,速度就不在减少
9.如图正方形线框abcd长为L,每边电阻均为r,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绕cd轴以角速度ω转动,c、d两点与外电路相连、外电路电阻也为r·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断开时,电压表读数为 B。S断开时.电压表读数为 C.s闭合时,电流表读数为 D.s闭合时.线框从图示位置 转过π /2过程中流过电流表的电量为 BD I=I总/2 I总 r Em=BL2ω r R=r U=E/4 s断开时 r R总=r/2+3r=7r/2 s闭合时 q总=Δφ / R总=BL2/(7r/2)=2BL2/7r qA=q总/2=BL2/7r
10.(8分)为了测量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用铁架台将长木板倾斜支在水平桌面上。组成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所提供的器材有。长木板、木块(其前端固定有用于挡光的窄片K)、光电计时器、米尺、铁架台等.在长木板上标出A,B两点,B点处放置光电门(图中未画出),用于记录窄片通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该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10.(8分)为了测量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用铁架台将长木板倾斜支在水平桌面上。组成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所提供的器材有。长木板、木块(其前端固定有用于挡光的窄片K)、光电计时器、米尺、铁架台等.在长木板上标出A,B两点,B点处放置光电门(图中未画出),用于记录窄片通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该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I)用游标卡尺测量窄片K的宽度d如图乙所示.刚d=___ mm,测量长木板上,A,B 两点问的距离L和竖直高度差h. (2)从A点由静止释放木块使其沿斜面下滑,测得术块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为 算出木块经B点时的速度v=__ m/s,由l和v得出滑块的加速度a (3)由以上测量和算出的物理量可以得出术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为μ= ____ (用题中所给字母h、L、a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 2.50 1.00
11.(10分)某实验小组要描绘一只规格为“2.5V 0.5A”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除了提供导线[来源:学科网] 和开关外.还有以下一些器材: A.电源E(电动势为3.0V。内阻不计) B.电压表V(量程为0~3.0V,内阻约为2kΩ) C.电-流表A(量程为O~0.6A,内阻约为lΩ) D.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l0Ω,额定电流1A) (1)为完成本实验,请用笔画线当导线,将下列实物图连成完整的电路,要求实验误差尽可能的小.(图中有几根导线已经接好) 如果电路中的所有仪器都完好,闭合开关后无论如何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小灯泡 亮度发生变化.但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均不能为零.试判断可能是哪根导线发生了断 路?请用“×”在相应的导线上标出.
(2)下表中的数据是该小组在实验中测得的,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作出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2)下表中的数据是该小组在实验中测得的,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作出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S E r=R (3)如果用一个电动势为1.5V,内阻为3Ω的电源与该小电珠组成电路.则该小电珠的实际功率约为______ W(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0.20 0.18 → 0.20 · · · · · · P=UI=0.75×0.26≈ 0.20 · ·
B.(选修模块3—4)(12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水面上的油膜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彩色,这是由于光的衍射造成的 B.自然界不存在偏振光,自然光只有通过偏振片才能获得偏振光 C.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将双缝中的一条挡住,其它条件均不改变.则仍然能在光屏上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只是条纹的宽窄和亮度的分布不再均匀了 D.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与光源、观察者间的相对运动没有关系 (2)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10s时刻的波形图,P是平衡位置为x=1m处的质点,Q是平衡位置为x=4m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Q的振动图像.则波传播的速度为______ ,t=0.15s时质点P的运动方向沿y轴______方向(选填“正”或“负”). CD 40m/s 负 Δt=0.15-0.10=0.05=T/4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测液体折射率的仪器.在图示圆盘上,过其圆心作相互垂直的直径BC、EF,在半径上,垂直盘面插两枚大头针、并保持位置不变.每次测量时让圆盘的下半部竖直浸入液体中,且液面总与直径BC相平,EF作为界面的法线.通过在图中右上方区域观察水中的、,在圆盘边缘的适当位置插下,让挡住、的像.同学们只要预先通过计算在圆周EC部分标出折射率的值,就可根据所插位置,直接读出液体折射率.(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测液体折射率的仪器.在图示圆盘上,过其圆心作相互垂直的直径BC、EF,在半径上,垂直盘面插两枚大头针、并保持位置不变.每次测量时让圆盘的下半部竖直浸入液体中,且液面总与直径BC相平,EF作为界面的法线.通过在图中右上方区域观察水中的、,在圆盘边缘的适当位置插下,让挡住、的像.同学们只要预先通过计算在圆周EC部分标出折射率的值,就可根据所插位置,直接读出液体折射率. 若,与之间的夹角为,求处的刻度值为多少?若在同一液体中沿方向射入一束白光,其折射后掠过圆盘表面.逐渐增大入射角度,则最先在圆盘上消失的是什么颜色的光? 45º sinC=1/n 30º 紫色
C.(选修模块3—5)(12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核子结合成原子核一定有质量亏损,释放出能量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氢原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电 势能减小 D.在光的单缝衍射实验中,狭缝变窄,光子动量的不确定量变小 (2)用不同频率的光照射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测量金属遏止电压与入射光频率.得到图象如图.根据图像求出该金属的截止频率=______ ,普朗克恒量=_____ 。 (已知电子电量) AC 5.0×1014(HZ) h=6.4×10-34(J·S) eUC=mvm2/2=hγ -W UC=hγ/e –W/e UC=0,γ=γ0=5.0×1014(HZ) K=h/e h=ek=6.4×10-34(J·S)
(3)一同学利用水平气垫导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时,测出一个质量为0.8kg的滑块甲以0.4m/s的速度与另一个质量为0.6kg、速度为0.2m/s的滑块乙迎面相撞,碰撞后滑块乙的速度大小变为0.3m/s.求此时滑块甲的速度 0.8×0.4-0.6×0.2=0.6×0.3+0.8v v=0.025m/s
13.(14分)如图所示.在距地面2L高空A处以水平初速度 投掷飞镖.在与A点水平距离为的水平地面上的B点有一个气球,选择适当时机让气球以 速度匀速上升,在升空过程巾被飞镖击中.飞镖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计.在计算过程中可将飞镖和气球视为质点.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试求: (1)飞镖是以多大的速度击中气球的? (2)掷飞镖和放气球两个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应为多少? (1) 对A: vy=gt v0 (2) 对A: yA=gtA2/2=L/2 vy v 对B: tB=(2L-yA)/v0
14.(16分)如图所示,两条光滑的绝缘导轨,导轨的水平部分与倾斜部分平滑连接.两导轨间距为L=0.5m.导轨的倾斜部分与水平面成角θ =53º .其中有一段匀强磁场区域abcd,磁场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导轨的水平部分有n段相同的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竖直向上,所有磁场的磁感虚强度大小均为B=1T.磁场沿导轨的长度均为L=0.5m。磁场左、右两侧边界均与导轨垂直.导轨的水平部分中相邻磁场区域的间距也为L。现有一质量为m=0.5kg,电阻为r=0.125Ω,边长也为L的正方形金属框PQMN,从倾斜导轨上由静止释放,释放时MN边离水平导轨的高度h=2.4m,金属框滑进磁场abcd时恰好作匀速运动,此后,金属框从导轨的倾斜部分滑上水平部分并最终停停止.取重力加速度g=10m/s2,sin53°=0.8,cos53°=0.6.求: (1)金属框刚释放时MN边与ab的距离s; (2)金属框能穿过导轨的水平部分中几段磁场区域; (3)整个过程中金属框内产生的电热. (1) mgsinθ=F安=B2L2v0/r mgssinθ=mv02/2 v0=2m/s s=0.25m (3) Q=mg(h+Lsin 53º /2)=13(J) (2) F安=B2L2v/r=ma X=mrv0/B2L2=1.5m n=X/2L=1.5 n取1
15.(17分)如图所示,在y≤ 的空间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 4×10-3T,在y≤0空间同时存在沿y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E= .一个质量m=6.4×10-27kg、带电量g=十3.2××10-19C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2×104m/s从y轴上的P点(纵坐标为 m)出发,沿着一y方向进入区域I.粒子重力不计,粒子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没有穿出电磁场区域. (1)求带电粒子第一次穿越X轴时的横坐标x; (2)请结合运动合成和分解的知识,求出带电粒子在区域Ⅱ中到达最低点的纵坐标y (3)求带电粒子从进入区域I开始到第二次穿越x轴时经过的时间t (1) r=mv0/qB=0.1m=10cm f O' x=r/2=5cm 60° (2) qE=fy=qv0xB r=10cm 30° fx=qv0yB=mv0y2/R fy fx v0x ymin=R=mv0y/qB=0.1m=5cm 30° v0y ymin v0 (3) t=tⅠ+tⅡ qE tⅠ=T/6 tⅡ=T/2 t=2T/3=4πm/3qB≈ 2.1×1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