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24 Views
央行干预与汇率制度的选择. 汇率. 汇率又称汇价,是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或比价,也可以说是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按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划分,有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汇率制度. 是一国政府通过法律、制度及政策对本国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所做出的基本安排或规定。其中包括规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确定原则及方法,规定汇率波动的方式及幅度,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对汇率进行维持、干预或调整等内容。. 汇率制度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种基本类型. 金本位货币制度下. 固定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汇率制度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种基本类型. 浮动汇率制度.
E N D
汇率 汇率又称汇价,是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或比价,也可以说是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按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划分,有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汇率制度 是一国政府通过法律、制度及政策对本国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所做出的基本安排或规定。其中包括规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确定原则及方法,规定汇率波动的方式及幅度,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对汇率进行维持、干预或调整等内容。
汇率制度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种基本类型汇率制度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种基本类型 金本位货币制度下 固定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汇率制度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种基本类型汇率制度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种基本类型 浮动汇率制度 牙买加货币体系下 自由(清洁)浮动 管理(肮脏)浮动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国际收支差额 2、通货膨胀的差异 3、实际利息的差异 4、经济增长率的国际差异 5、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 6、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7、市场预期心理 8、政局的动荡和突发事件
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对汇率的影响 非冲销干预与冲销干预 ★ 非冲销干预——是指中央银行允许其买卖外汇而改变国内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 在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进行非冲销干预达到调整汇率的目的更有效。 ★ 买外汇、抛本币→本币汇率↓本币供应量↑→本国利率↓→资本流出↑本币贬值越大↓↓→出口增加越多↑↑→贸易顺差越大↑↑
★ 冲销干预——是指中央银行在进行外汇买卖的同时,又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国内市场进行反向操作,达到本币供应量不变的目的。 ★ 买外汇、抛本币→本币汇率↓本币供应量↑(→引起MS>MD,通货膨胀)→卖出政府债券,回笼基础货币→本币供应量不变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 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背景——美国在1985年以前一段时间内的基本经济情况: 贸易逆差→政府欲采取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预期心理导致美元大幅贬值 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Michael 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他的讲话导致了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1977年初,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达到41.38%。美国政府震惊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总统发起了一个“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用以支撑美元价格。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高利率)→资本流入↑→美元升值→贸易逆差↑↑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高攀,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在1980年初把钱存到银行里,到年末的实际收益率为-12.4%。 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Paul A.Volcker)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短期实际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收益率)从1954年—1978年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间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飙升,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
☆ 签署协议 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Nigel Lawson)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 结果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据说在广场会议上,当时的日本财长竹下登表示日本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汇价,甚至说“贬值20%,OK!”。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政府当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当时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
卢浮宫协议 ☆ 背景 美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和外债急剧增加→市场对美元信心下降 →美元大幅度过快贬值 “J曲线效应”导致美国贸易逆差更加恶化。 1987年,美国贸易赤字达1680亿美元,占GDP的3.6%,其中,3/4的赤字来自日本和西德的经常项目盈余。
卢浮宫协议 ☆ 签订协议 1987年2月,G7国家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巴黎的卢浮宫达成协议,一致同意G7国家要在国内宏观政策和外汇市场干预两方面加强“紧密协调合作”,保持美元汇率在当时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此次会议协议史称“卢浮宫协议”。
卢浮宫协议 ☆ 主要约定 ①日本和西德等实施刺激内需计划,美国进一步削减财政赤字。 ②G7国家加强外汇市场“干预协调”,秘密保持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非正式浮动区,如果汇率波动超出预期目标5%,各国要加强合作干预。
卢浮宫协议 ☆ 结果 卢浮宫协议后,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在近两年多的时间里保持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太大动荡。
人民币汇率制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