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685 Views
贫困村互助资金理念. 孙若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010 年 10 月 14 日 四川 南充. 内容提要. 什么是贫困村互助资金 ? 贫困村互助资金怎么做 ? 实践中的困惑和检验 ? 孟加拉脆弱群体发展创收项目( IGVGD )介绍 贫困村互助资金理念的内涵. 1 、什么是互助资金. 互助资金的现实意义 互助资金的宗旨、目标和原则 小额信贷的概念 小额信贷的模式. 1.1 互助资金的现实意义. 贫困户和贫困村能获得支持生产发展的信贷资金吗 ? 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能深化其信贷服务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吗 ?
E N D
贫困村互助资金理念 孙若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2010年10月14日 四川 南充
内容提要 • 什么是贫困村互助资金? • 贫困村互助资金怎么做? • 实践中的困惑和检验? • 孟加拉脆弱群体发展创收项目(IGVGD)介绍 • 贫困村互助资金理念的内涵
1、什么是互助资金 • 互助资金的现实意义 • 互助资金的宗旨、目标和原则 • 小额信贷的概念 • 小额信贷的模式
1.1 互助资金的现实意义 • 贫困户和贫困村能获得支持生产发展的信贷资金吗? • 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能深化其信贷服务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吗? • 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认识到信贷要素在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发展中重要作用,承载着信贷要素传递到贫困村责任。
1.2 贫困农户贷款难题 • 贫困户的困境 (1)缺乏生产经营的资产,缺乏获得现代要素的机会; (2)缺乏正规金融所需要的抵押担保资产; (3)无法承担正规金融贷款中的交易成本:交通、交际成本、机会成本。
1.3 服务贫困户的制度难题 • 正规金融机构的困境 (1)高成本、高风险的市场 (2)一般信贷技术不适用 (3)现行法律和制度不适用 • 财政扶贫项目的困境 (1)贴息贷款的瞄准偏差 (2)财政扶贫贷款的不可持续
1.4 互助资金的宗旨 • 在贫困村庄通过建立成员互相帮助和自我管理的组织,改善贫困农户获得生产性资金的机会,并由此提高当地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和贫困妇女的收入和福利; • 通过试点为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到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探索一条新的路子; • 并为今后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1.5 互助资金的目标 • 建立村庄共同所有、村民入股和自我管理的村级社区资金互助社作为社区资金的操作机构;在此过程中,促进农民组织的发育和能力建设; • 村级社区资金互助社为本村农户提供生产性贷款和紧急贷款服务。优先支持中低收入及最贫困的农户; • 到期按时还款率达到95%以上; • 村级社区资金互助社的贷款本金不断扩大,实现可持续发展;
1.6 互助资金的贫困优先原则 • 全体村民大会形成全村的贫困户名单; • 贫困户需要组成小组来申请贷款; • 少数贫困户组成小组确实有困难时,鼓励村干部和党员吸收他们加入自己的小组; • 借款时优先满足贫困户; • 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以特殊资格获得个人贷款; • 鼓励社区以其他方式帮助特困户和贫困户。
1.7 对小额信贷的再认识 正规银行 可持续性 多数小额信贷机构 纯粹的慈善 覆盖面
1.8 小额信贷概念 • CGAP: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是指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和汇款服务。 • 大多数捐助机构集中于上述服务中的小额贷款。尽管信贷本身不创造经济潜力,但它能够释放这种潜力,能够使穷人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本盈利和增加财富。
第二种表述 • KFW(德国复兴信贷银行,2002):小额信贷是金融行业的一部分,是满足那些从未或很少得到正规金融服务的家庭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因此,小额信贷机构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低收入家庭。 • 几年前,人们是使用“小额贷款”(microcredit)而不是小额信贷(microfinance),反映出当时主要是强调贷款发放。 • 今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低收入家庭需要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存款服务、信贷服务、支付服务和保险。
第三种表述 • 尤诺斯教授:小额信贷是帮助穷人尤其是贫困妇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适合世界上所有文化和经济状况。它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具可持续性,并且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 • 它给了穷人一个机会,用自己的双手掌握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 • 尤诺斯(1998年)强调小额信贷的基本要求:我们坚持我们所支持的项目的重点,集中在帮助最贫困者和妇女,长期目标是机构的生存与发展。
共同点和差异点 • 共同点:服务于穷人或低收入群体。由于不同的国家对这些人群的定义各不相同,因此产生了概念的差异性。 • 差异点(1)关注绝对贫困还是机构的金融可持续性?(2)如何理解“最贫困”、“穷人”和“微型企业以及小额信贷对他们的作用? • 操作层面,采用“单一的小额信贷定义”变得复杂;政府可能通过不同的机构和部门同时认可几种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定义。
1.9 小额信贷目标 • 客户层面 减缓贫困 赋权妇女或其他弱势群体 创造就业机会 帮助已有的经营项目扩大或多样化 帮助新的经营项目发展 • 机构层面 财务效益目标 发展目标或社会效益目标 将这类机构称为另类金融机构 • 为建立普惠的金融体系做出贡献
1.10 小额信贷方法创新 • 小组贷款 • 社会担保 • 强制储蓄 • 标准化和有限的产品和服务 • 初始贷款额度小 • 贷款额度与存款相关 • 统一的贷款发放和偿还程序 • 分期还款 • 单一的、标准的、无补贴的(通常很高的)利率 • 通过项目的设计可以排除“不符合条件”(例如:非贫困)的贷款人。
典型的“乡村银行”连带小组 • 小组的组成:5人组成,小组长 • 小组的管理和纪律: • 组长负责推荐每个成员的贷款申请 • 确保贷款的适当利用和准时还贷 • 小组的全体成员都需坚持出席每周的中心会 • 每周存款和小组基金 • 小组的确认和贷款的程序:小组培训,2-2-1的 形式发放贷款 • 小组基金 • 小组联保替代抵押,显示出穷人还款的意愿,可实施的贷款合同。
分期还款 • 穷人将小笔与大笔钱兑换的途径; • 贷款服务:是现在先用一大笔钱,将来以分期还款的方式不断的存款; • 互助资金不是农业生产项目,而是基于家庭现金流的借款项目;还款资金并不完全来自于贷款投资项目的回报,而是来自家庭中多种渠道的现金流; • 通过纪律和压力而提高穷人的经营管理能力; • 分期还款,适合借款人能力的制度安排,可实施的惩罚。
决定利率时考虑的因素 • 管理费用 • 贷款损失 • 资金成本 • 穷人需求 • 通货膨胀
小额信贷成本 从借款人的角度: 金融成本 交易成本 + 机会成本 = 贷款总成本 挑 战:将交易和机会成本最小化,因为贷款者和放款 者都不是成本的受益人。
小额信贷的成本 从放款人的角度: 操作成本 贷款损失准备 + 财务成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放款总成本 挑 战: 降低操作成本,提高效率,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竞争力。
1.11 小额信贷的基本要素 • 目标群体 • 信贷运作 • 组织机构 • 持续发展
目标群体 按收入分类:核心贫困和中低收入 按性别分类:限定妇女、以妇女为主、不关注性别 按地区分类:农村地区和城市 按组织分类:个人、小组和村银行 持续性 操作自负盈亏 金融自负盈亏 1.12 目标群体和持续性
信贷运作 贷款条件 贷款额度 还款方式 储蓄要求 利率类型 组织机构 非政府组织 信贷联盟 小额信贷机构 金融中介组织 正规银行 1.13 信贷运作和组织机构
1.14 小额信贷运作模式的类型 • 个人借贷(individual lending):BRI • 小组借贷(group lending):Grameen Bank • 村庄基金(village banking):FINCA • 印度的自助小组模式(self-help group model,SHG) • 非洲的社区金融(community-based finance) • 存在于巴西、菲律宾、和南非的手机银行(mobile phone banking)等等。 “社区基金”是小额信贷的一种运作模式。
2、贫困村互助资金怎么做? • 小额信贷的成功需要什么? • 什么是村庄基金方法?
2.1 成功需要什么—机构的承诺 • 提供长期的金融服务,或称持久性 • 服务于大量的客户,或称规模 • 服务于穷人,或称服务的深度 • 实现金融自负盈亏,或称持续性
2.2 成功需要什么—客户的纪律 • 按时偿还贷款资金和支付能够弥补全部费用的利息 • 穷人对他们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 • 通过履行合同,贫穷的人们发现他们自己的能力指导着他们的未来
2.3 成功需要什么—机构的纪律 • 收取的利率能够弥补全部成本 • 要求客户按时还款,并且定期和经常地追踪和记录还款情况 • 建立适合贫困户的产品和贷款发放回收方法 • 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投资,对工作人员和管理者提供及时和适宜的指导 • 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直接与业务进展挂钩 • 充分的下放权利,容许灵活性,最终扩大规模 • 从能力、增长和持续性出发制定计划
2.4 什么是村庄基金方法? • 村庄基金方法的起源 • 基本特征 • 典型的FINCA村庄基金 • 外部帐户 • 内部帐户 • 发展中的改进 • 资金来源 • 一些相关的名称
2.4.1 村庄基金方法的起源 • FINCA 的奠基人是John Hatch,经济学家和国际发展专家,1984年探索一种新的方法帮助穷人,首先在玻利维亚,拉丁美洲国家; • 理念:穷人不缺乏雄心,也不缺乏技能,只是缺乏资源;给贫穷的社区机会,就能摆脱贫穷; • 村庄银行方法是唯一地将责任和自治权赋予贷款人,他们自己管理基金,并且强调社区和个人的发展;一种扶贫的方法:一种让穷人负责的金融服务项目。 • 有许多机构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小额度的贷款,但并非所有的机构都用村庄基金方法。
2.4.2 基本特征 • 贷款而非赠款:市场利率,低收入客户; • 借款人运作的银行:在正规金融不能服务的地区,创建社区运作和针对社区的存贷协会; • 社区和个人的发展:由邻里们组成的小组成员在一起互相担保、一起工作来确保银行顺利地运行,小组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分享问题、挑战和成功来共同学习和进步。
2.4.3 FINCA“原始”的村庄基金模式 • 村基金组成:30-50成员,内部小组,妇女 • 外部账户:成员项目(贸易),贷款额度(50美元),利率,贷款周期(16周),还款(每月) • 内部账户:(1)贷款类型(储备金、银行帐目、分红、紧急和消费贷款;(2)储蓄(存款占贷款额20%以上);(3)控制机制(成员控制、执行机构和成员共同控制);(4)放贷原则(100%贷出) • 毕业:借款满9轮且贷款额度达300美元,从村基金毕业。 • “原始”模式,是全世界村庄基金项目的起点,但在执行过程中,有许多的变化和改进。作为基础的原始模式在演进过程中得到检验。
2.4.4 外部帐户 • 村庄基金由执行机构——发达国家的NGOs的当地合作伙伴组织,它们的推广机构用1-3个月的时间完成这项任务,包括:确定开展的村庄,银行的形成、定位、初始的存款、管理委员会的选举和规章制度的起草。 • 与此同时,村庄银行从执行机构得到它的第1笔贷款,这些资金全部借给个人成员。第1笔个人贷款的额度相当于月最低工资(经常用50美元),按4个月期限,每周等额偿还本金和利息。村庄银行在定期的会议上和16周结束的会议上收款,贷款本金和应付外部机构的利息全部偿还给执行机构。 • 资金从执行机构通过村庄银行给成员,然后再返回执行机构的循环,构成“外部账户”。
外部帐户(续一) • 如果银行全部偿还资金,有资格得到第二笔贷款。 • 从外部看,获得贷款与存款相连,根据成员累计的存款额度决定后续贷款额度的增加。 • 根据模型原始的公式,成员需要在每个贷款周期存款额为贷款额的20%。下一轮的贷款额是上期的贷款额与存款额之和,这样,一个妇女第1期的4个月贷款50美元和存款10美元,第2期可以贷款60美元。 • 按这种方法,借款人可以提高贷款额直到外部帐户的上限300美元为止。 • 如果银行的成员按照这样的比例贷款和存款,预计到第7期后达到贷款上限,即在第三年底,成员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存款满足他们自己流动资金的需求。
2.4.5 内部帐户 • 成员的存款和为外部帐户贷款偿还的本金和利息放在村庄银行,构成“内部帐户”。 • 在内部帐户通过不断进行的存款活动而增加的同时,村庄银行对进一步增加资金有几种选择。 • 成员可以决定对来自外部帐户的贷款收取额外的利息; • 村庄银行可以他们确定的利率和期限将存款借出; • 他们可以对其它企业或社区发展活动投资; • 他们可以对不按村庄银行规定执行的任何人收罚金。 • 尽管村庄银行对存款不付利息,但成员可以从内部帐户的收益中分红。
2.4.6 “原始”模型的主要改进 • 为了回映村庄银行成员的需要,许多项目已经改变了贷款政策或增加了非金融服务。 • 为了减少风险和增加可靠性,一些项目标准化和加强了控制,另一些项目改变了外部和内部账户的管理方式。 • 有些发达国家NGOs已经放弃了村庄银行业的单纯的金融性质,探索信贷与其它部门的教育结合的综合方法。 • 绝大多数的实践者放弃了三年后村庄银行的毕业,更倾向于另外的方法确保银行的成员不断地获得贷款和存款。
2.4.7 一些相关的名称 • Community-managed Loan Fund (CMLF):社区管理的贷款基金 • Community Development Fund (CDF):社区发展基金 • Self-help Group (SHG):自助小组 • Revolving Funds:循环基金 • Self-managed Village Banks:自我管理的村庄银行 • Accumul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 (ASCAs): • Community-based finance:社区金融 • Village banking (FINCA):村庄金融
3、小额信贷困惑与检验 • 小额信贷的主要假设的困惑与检验 • 小额信贷瞄准的困惑与检验 • 小额信贷与减缓贫困的关系
3.1 需求方面的假设 • 大多数穷人需要、且能够有效使用生产性贷款 • 农户和农村经营者能支付商业的市场利率 • 农户和农村经营者能够且愿意储蓄 • 得到非补贴的金融服务是目标客户经济增长和摆脱贫困的必要条件
3.2 供给方面的假设 • 传统的农村金融无法为大多数穷人提供服务,而成功的小额信贷服务能够弥补这一供给的空白,小额信贷的供给是有效的:高质量、合理的成本、控制风险; • 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在为目标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以实现自身机构的长期持续发展。
3.3 效果和影响方面的假设 • 成功的小额信贷有助于低收入目标群体的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 • 加速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商品竞争和完善金融市场; • 商业性小额信贷对经济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创造一种持续的、可弥补成本的信贷供给和为目标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而实现的; • 得到小额信贷服务的贫困户比相同条件的没有得到小额信贷服务的贫困户有积极的作用; • 贷款轮次多的贫困户比贷款轮次少的贫困户效果好。 • 客户自己选择的经营活动的效果,一般而言好于政府或机构指定的经营项目。
3.4 小额信贷中“穷人”的含义 • 第一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将小农或边缘农民视为穷人,通常是男性,是那些能够通过信贷诱导提高生产率而摆脱贫困的农民。特征是:为穷人提供发展农业生产的贴息贷款。 • 第二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小额信贷中的“穷人”最主要是指没有资产可以抵押的女性微型企业主,利用小额贷款资金投资可使她们收入增加。 特征是:为穷人提供制度性金融服务。 • 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小额信贷中“穷人”的概念演变为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他们是有不同的生存途径和需求脆弱家庭。按照这种观点,小额信贷是一种能够减少脆弱性或减少收入贫困的机制。特征是:增加穷人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
3.5 贫困人群瞄准---来自孟加拉和玻利维亚的数据 • 早期的研究发现( Hossain ),在1988年乡村银行(GB)成员中,有43%收入高于那些生活在非GB村庄对照组的人口。 • Khandker(2001):在91/92和98/99对孟加拉国两次调查中,小额信贷参与者的人均收入、人均支出和家庭净资产都比非参与者要好些。参与家庭的贫困发生率98/99年低于91/92年,而且在两个阶段都低于非参与家庭。” • Navajas(2000)等分析玻利维亚5个小额信贷机构达到的深度,最多到达的不是最贫困,而是刚刚到贫困线以上和贫困线以下。
3.6 贫困人群瞄准---来自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I-UNIT)的影响评价结论 • 当将调查者按基本融资来源分组时,研究收入和财产衡量,常规的乡村信贷部贷款户都比其他的被调查者相对富裕些; • 当将调查者按与BRI银行业务的关系分组时,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但是,BRI微型信贷(Kupedes)客户的收入和财产范围比其他被调查者要宽的多; • 有可见企业的常规微型信贷借款人,与没有可见企业、且从未从乡村信贷部借过款的被调查者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后者更多的户主是女性、寡妇、60岁以上、没有受完小学教育、不能讲印度尼西亚语; • 在过去5年中,常规微型企业借款人的家庭的生计,比那些没有可见企业的非微型信贷借款人好很多。常规微型借款人的企业和家庭经营,比有可见企业的非微型借款人略好一些,其中大多数的差异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3.7 贫困人群瞄准—国内的调查结论 • 汪三贵(1998)对草海项目的调查结论是:小组成员户的人均纯收入,是非成员户的1.7倍;成员户的人均家庭财产,比非成员户高出43%。其中任何一类财产(包括耐用消费品、固定资产、房产和牲畜),成员户都高于非成员户。 • 刘文璞等(2000)的616份问卷调查结果:家庭财产总值的平均数,贷款成员比非贷款成员高7.4%。其中,生产用财产高35.9%,房屋高4.5%,而生活用财产低3.9%。
3.8 小额信贷与减缓贫困的关系 • 第一种观点是(Robinson, Marguerite),将小额信贷与缓解贫困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市场关系。 • 第二种观点是(CGAP/Heidhues, F. & Schirder, G.),通过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可以实现缓解贫困的目标。 • 第三种观点是(IDS/Martin Greeley),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和覆盖面这两者之间存在权衡,需要专门的瞄准穷人并且为此付出成本。
4、IGVGD概述(孟加拉脆弱群体发展创收项目) • 孟加拉脆弱群体发展创收项目(IGVGD)是一个综合性的食品安全项目,由孟加拉政府、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孟加拉农村促进会(BRAC)共同牵头。 • 瞄准孟加拉赤贫的农村妇女,她们几乎没有、或者根本没有赚到收入的机会。 • 在过去的十年中,IGVGD项目已经为近百万参与者提供粮食援助和储蓄与贷款服务。 • 这些妇女中的2/3已经从绝对贫困状态毕业,成为小额信贷客户,没有再滑回到需要政府施舍的人群中。
4.1 IGVGD---概念 • IGVGD项目建立在一个政府安全网项目基础上。 • 该项目为赤贫的以妇女为主的家庭免费提供18个月的粮食,这样的家庭处于高度的饥饿风险中。 • BRAC利用粮食救济援助来吸引核心穷人,并使其适应赤贫人口及时的消费需要,;但同时加上技术培训和储蓄与贷款服务的内容来培育赤贫人口的发展能力。
4.2 IGVGD---最贫困人群 • 农村人口的27%,或者说大约低于贫困线人口中的半数是“绝对贫困”。 • 大多数的核心穷人忍受着漫长的食物短缺,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识字,没有自己的耕种土地,生存在地方性的不安全状态中,经常遭致被逐出家园、剥夺资产和身体的暴力。 • 研究与经验证据表明:这些核心穷人被拒之常规的小额信贷项目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