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苏州城区河道的历史演变 及保护管理

苏州城区河道的历史演变 及保护管理. 刘 亮 苏州市河道管理处. 苏州是我国一座十分典型的水城。至今,我们这座已有 2500 多年历史的东方水城,不仅珍存着一道已是全国罕见的水城门,而且,还依然保留着春秋时期理水为城的旧貌。人们常说,苏州古城既有“三横四直”的布局,又有“双棋盘”的特点,指的就是水的不同走向与水的排列组合。对于苏州而言,这些水都是在河道中流动的。因此可以这样说,苏州,既是一座水城,又是一座河城。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河道,把苏州古城中的街市织成经纬,与城外的交通连成网络,因此滋养了城市,进而盘活了苏州。

oiha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苏州城区河道的历史演变 及保护管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苏州城区河道的历史演变及保护管理 刘 亮 苏州市河道管理处

  2. 苏州是我国一座十分典型的水城。至今,我们这座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东方水城,不仅珍存着一道已是全国罕见的水城门,而且,还依然保留着春秋时期理水为城的旧貌。人们常说,苏州古城既有“三横四直”的布局,又有“双棋盘”的特点,指的就是水的不同走向与水的排列组合。对于苏州而言,这些水都是在河道中流动的。因此可以这样说,苏州,既是一座水城,又是一座河城。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河道,把苏州古城中的街市织成经纬,与城外的交通连成网络,因此滋养了城市,进而盘活了苏州。苏州是我国一座十分典型的水城。至今,我们这座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东方水城,不仅珍存着一道已是全国罕见的水城门,而且,还依然保留着春秋时期理水为城的旧貌。人们常说,苏州古城既有“三横四直”的布局,又有“双棋盘”的特点,指的就是水的不同走向与水的排列组合。对于苏州而言,这些水都是在河道中流动的。因此可以这样说,苏州,既是一座水城,又是一座河城。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河道,把苏州古城中的街市织成经纬,与城外的交通连成网络,因此滋养了城市,进而盘活了苏州。 苏州古称“烟水吴都”,河道水网不仅建构起苏州古城的骨架,也是城市特色的源泉。它除了有交通、排水的作用外,还为居民创建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建构了美丽的水乡风貌,是东方水城的标志。苏州因水而灵、因水而秀,如果说苏州水是苏州的灵魂,那么苏州河道就是灵魂的窗户——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眼睛。苏州古城历史上河道最胜时长达82公里,有桥梁325座,白居易用“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六十桥”来描写苏州。至今古城内尚有河道总长35公里,桥梁168座,仍为国内城内河道、桥梁最多的一个城市。因此,了解苏州河道的历史,认清苏州河道的现状,保护管理好苏州河道不仅对维持城市良好的水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准,确保苏州城市防汛安全,实现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为苏州人文精神和苏州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3. 盘门水城门

  4. 一、苏州市城区河道的历史演绎 1.古代与民国时期城区河道

  5. 苏州古城处于众湖环抱、河川纵横的水乡泽国大环境中,山水环绕、河湖萦环蕴育了苏州古城的品质和风骨,苏州因水而生,水城相依。苏州自古就是一座著名的水城。自公元前514年吴国建立都城以来,经过千百年的人工开挖和整治,至唐宋时苏州城内河道体系已相当完备。中国城市史上,苏州古城双棋盘式的水城格局是一个奇迹,它遵循了中国传统礼制的筑城思想,但又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因水制宜的积极创造。从宋《平江图》中可以看到,14.2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当时城内有河道约82公里,除护城河外,有横河(东西向)12条,直河(南北向)5条,尤以古城北部最为密集。据明末《吴中水利全书苏州府水道总图》,明代城内河道总长比宋代有所增加,是苏州历史上城内河道最长的时期。至清代,部分河道被填塞。据嘉庆二年(1797)年《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城内主干河道有三横四直,河道总长约57公里。民国时期,又有部分河道被填塞。至解放前夕,城内河道总长减至约50公里。苏州古城处于众湖环抱、河川纵横的水乡泽国大环境中,山水环绕、河湖萦环蕴育了苏州古城的品质和风骨,苏州因水而生,水城相依。苏州自古就是一座著名的水城。自公元前514年吴国建立都城以来,经过千百年的人工开挖和整治,至唐宋时苏州城内河道体系已相当完备。中国城市史上,苏州古城双棋盘式的水城格局是一个奇迹,它遵循了中国传统礼制的筑城思想,但又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因水制宜的积极创造。从宋《平江图》中可以看到,14.2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当时城内有河道约82公里,除护城河外,有横河(东西向)12条,直河(南北向)5条,尤以古城北部最为密集。据明末《吴中水利全书苏州府水道总图》,明代城内河道总长比宋代有所增加,是苏州历史上城内河道最长的时期。至清代,部分河道被填塞。据嘉庆二年(1797)年《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城内主干河道有三横四直,河道总长约57公里。民国时期,又有部分河道被填塞。至解放前夕,城内河道总长减至约50公里。

  6. 平江图

  7. 名称 宋代 清朝 民国 1985年 河道长(公里) 83.3 57 51 35 桥梁(座) 314 241 261 168 苏州古城范围内,河道、桥梁统计

  8. 古城区域被水、陆格网所划分,有序的道路系统与水系格网相结合,水系为脉落,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水路相邻,河街并行,形成相辅相成、井井有条、方正端庄的双棋盘格局。两套交通系统发展得都较为完善,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却又相互联系便捷,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双棋盘水城格局,再加上水陆双城门、内外双护城河和城外的河道,构成水城总体水系结构,综合地解决了军事防御、交通运输、生活用水、排水防涝、防火、调节城市气候、优化美化城市环境等城市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发挥了多种功能作用,创建了一个有水利而无水害的城市,成为在当时非常科学和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即便在今天也仍很有价值。古城区域被水、陆格网所划分,有序的道路系统与水系格网相结合,水系为脉落,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水路相邻,河街并行,形成相辅相成、井井有条、方正端庄的双棋盘格局。两套交通系统发展得都较为完善,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却又相互联系便捷,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双棋盘水城格局,再加上水陆双城门、内外双护城河和城外的河道,构成水城总体水系结构,综合地解决了军事防御、交通运输、生活用水、排水防涝、防火、调节城市气候、优化美化城市环境等城市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发挥了多种功能作用,创建了一个有水利而无水害的城市,成为在当时非常科学和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即便在今天也仍很有价值。

  9. 平江历史街区俯瞰

  10. 在创造苏州古城的诸要素中,水是首位的。水不仅作为生活、交通等功能所必需,更作为大自然赋予的一种天然素材被纳入城市之中。清澈的水在古城中萦回贯穿,与各类建筑密切溶合,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大大丰富了城市风貌,构成众多优美动人的、“因水得佳景”的水景观。苏州因水建城、因水筑门、因水成坊、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成园、三横四直所形成的河街辉映的城市空间创造了苏州独特的水乡风貌。而棋盘形纵横交织的河道,密布于苏州全城,又给居民创造了接近水、亲近水的机会。在水巷中人们建桥、建水埠、建水码头;在水边人们建水榭、建水阁、建各式各样的临水民居,千姿百态,无不与水有着良好的关系。这么多的河道点缀着各种形式的古桥及水埠头,两岸分布着粉墙黛瓦的民居,形成了苏州古城特有的水巷特色风貌。在创造苏州古城的诸要素中,水是首位的。水不仅作为生活、交通等功能所必需,更作为大自然赋予的一种天然素材被纳入城市之中。清澈的水在古城中萦回贯穿,与各类建筑密切溶合,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大大丰富了城市风貌,构成众多优美动人的、“因水得佳景”的水景观。苏州因水建城、因水筑门、因水成坊、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成园、三横四直所形成的河街辉映的城市空间创造了苏州独特的水乡风貌。而棋盘形纵横交织的河道,密布于苏州全城,又给居民创造了接近水、亲近水的机会。在水巷中人们建桥、建水埠、建水码头;在水边人们建水榭、建水阁、建各式各样的临水民居,千姿百态,无不与水有着良好的关系。这么多的河道点缀着各种形式的古桥及水埠头,两岸分布着粉墙黛瓦的民居,形成了苏州古城特有的水巷特色风貌。

  11. 平江河

  12. 朱马交桥桥头空间

  13. 水边读报——府前河

  14. 许多水巷的名称,都是与历史事件相关联,有着优美的传说和生动的内涵。位于桃坞河上的张香桥,相传唐代大户人家使女张香与长工相恋,发觉后长工被赶出家门,张香投河殉情,人们为此造桥纪念,因此得名。乌鹊桥位于五卅路南端,跨府前河。始建于春秋时阖闾建城之初,因此处有吴王乌鹊馆而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句。象这样的古桥在古城区还有很多。可以说,古代苏州河道的辉煌历史是每一名苏州人的骄傲,保护好苏州河道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许多水巷的名称,都是与历史事件相关联,有着优美的传说和生动的内涵。位于桃坞河上的张香桥,相传唐代大户人家使女张香与长工相恋,发觉后长工被赶出家门,张香投河殉情,人们为此造桥纪念,因此得名。乌鹊桥位于五卅路南端,跨府前河。始建于春秋时阖闾建城之初,因此处有吴王乌鹊馆而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等句。象这样的古桥在古城区还有很多。可以说,古代苏州河道的辉煌历史是每一名苏州人的骄傲,保护好苏州河道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

  15. 十全河进士桥

  16. 2.解放后的城区河道 古城外河道长约70公里,主要分布在城西、城南和城北等地区,其中城西片河道比较密集,且互相沟通,以河街平行的格局为主,是城外河道的保护重点;城南片大都为未整治河道,断头浜较多,河床淤塞较为严重;城北片多数为农村型河道,两岸为自然滩坡。 解放后的城区河道随着苏州城市的不断扩大而发展至古城区外,现在城区范围内有河道(包括交通航道)约150公里,桥梁400多座。 古城区内河道从解放前夕的约50公里减少到目前的35.12公里。解放后填塞的河道有20余条(段),总长约15公里左右,填河主要有2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1956——1960年,原因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河道的交通功能向道路让位,以及工业和教育事业的需要填没了河道。第二阶段主要在1970年前后,由于当时“备战、备荒”的要求将部分河道填没构筑为防空工事。由于填塞了河道造成古城内出现内涝,污染更趋严重,破坏了水城风貌。

  17. 70年代末,市政府对河道问题日渐重视,河道管理事业不断进步。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没有填河现象出现并先后拆除防空工事,疏浚和打通部分河道,整修驳岸。目前古城内仍保留有《平江图》中的三横三直骨干河道和平江水系、南园水系及阊门支流,其中平江水系是典型的双棋盘格局是重点保护区,基本上完整的保持了古代城区河道的脉络和神韵。70年代末,市政府对河道问题日渐重视,河道管理事业不断进步。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没有填河现象出现并先后拆除防空工事,疏浚和打通部分河道,整修驳岸。目前古城内仍保留有《平江图》中的三横三直骨干河道和平江水系、南园水系及阊门支流,其中平江水系是典型的双棋盘格局是重点保护区,基本上完整的保持了古代城区河道的脉络和神韵。

  18. 城 区 河 道 图

  19. 二、苏州市城区河道的现状1.概况

  20. 目前广义上的苏州城区河道包括苏州市区和新区、园区的河道以及交通航道,市区有河道约150公里,新区规划保留河道91公里,园区规划保留河道21公里。目前广义上的苏州城区河道包括苏州市区和新区、园区的河道以及交通航道,市区有河道约150公里,新区规划保留河道91公里,园区规划保留河道21公里。 狭义的苏州城区河道指在城区河道管理部门管理范围内的近100公里的城区河道,管理范围东至东环路,西至京杭大运河,南至仙人大港—湄长江,北至312国道。其中,古城区河道总长35.12公里,三横三直骨干河道(学士河,临顿河,平江河以及桃花坞河,干将河,府前河)长约18公里,平江、南园水系和阊门支流长约17.12公里。

  21. 2.河道淤积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而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水平又与之不相适应,造成河道超自然速度的淤积更为严重,部分河道(段)无法进行正常的河道保洁。城区河道淤积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流域来水本身所夹带泥沙、空气中粉尘以及地面泥沙的自然落淤,一般每年淤积5—10cm;另一方面是部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直接排入河道及周边地区城市建设冲洗施工设备等造成的淤积;三是河道水体不断接纳无机、有机颗粒以及水体内水生物的死亡残体和排泄物,在水体动力作用影响下,产生沉积物。沉积物(河道底泥)含有丰富的营养物和高含量重金属,是水体潜在的内源性污染源。

  22. 城北片河道原来都是农村河道,淤积较为严重,淤积深度在1米左右。由于两岸大都为自然滩坡,两岸泥土被雨水冲刷,是河床淤积的主要原因。另外,不规范的违章建设、外来人口的增多、工业污水的任意排放等,是造成河床淤积的次要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辛庄片和城北片河道标准也在进一步提高,而通过政府的监督、引导作用,违章建设和外来人口等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通过已经完成的工程措施(辛庄片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城北片河道疏浚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河道保洁),该地区的河道淤积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城北片河道原来都是农村河道,淤积较为严重,淤积深度在1米左右。由于两岸大都为自然滩坡,两岸泥土被雨水冲刷,是河床淤积的主要原因。另外,不规范的违章建设、外来人口的增多、工业污水的任意排放等,是造成河床淤积的次要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辛庄片和城北片河道标准也在进一步提高,而通过政府的监督、引导作用,违章建设和外来人口等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通过已经完成的工程措施(辛庄片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城北片河道疏浚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河道保洁),该地区的河道淤积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 城西片河道比较密集,且互相沟通。道路、环卫等设施比较完善,小区的建设也很规范,除菱塘浜(淮阳河至广济路)淤积较为严重外,其他河年均道淤积深度在0.3—0.7之间。 • 城南片和城东片的河道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大龙港、相门塘等退役航道,又有仙人大港、湄长江等泄水通道,还有一些原农村河道如九曲港等,其中解放桥河、西塘河、大龙港、小觅渡桥河、葑门塘、相门塘、三星河等7条河道连着护城河。由于城南片河道多年未疏浚,该片河道淤积严重。

  23. 3.束窄河道现状 • 由于地面建筑物的侵占,部分城区河道有变窄趋势。古城内(不包括护城河)部分河段宽不过十余米,一般为5—8米。十全河乌鹊桥以西、学士河皋桥以南、中市河张广桥以东、齐门河跨塘桥以北、桃坞河板桥以西等处宽度不足3米,古城外河道中如解放桥河解放桥以西等处河面也比较狭窄。由于这些束窄河段以及城区相当一部分数量的断头浜的存在,导致两方面的害处:一方面城区河道过水断面变小、过水能力不足、流速变小从而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水环境容量减少、调蓄库容降低、水流不畅甚至形成滞流死水区,不但影响水质,而且使断头浜地区涝水难以外排,给城区防汛带来压力。

  24. 中市河束窄段

  25. 4.水质、水量现状 • 苏州城区河道水量补给主要来自太湖水,亦有部分为京杭大运河和长江。苏州市区原来人口不太多,工业也很少,苏州河道流速比较快,流量也不小,河道水质也不差,老百姓的饮用水基本上就近取用河水,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饮用井水,苏州自来水也只是从1953年才刚刚起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生活结构的变化,苏州城区河道的补给水量逐年减少,七十年代中期起,望亭电厂截流了大运河较多水量;九十年代初,大运河苏州段改道工程完成后,使古城水又锐减40%以上,运河以东市区河道水流速度更为缓慢,太湖水经胥江流入古城的水量也在减少。同时,苏州水网是位于太湖下游的一个受水利工程高度控制的水网,平均每年引水排水时间为四个月不到,关闸时间长达八个多月,关闸期间,入江出水通道遭封闭,主要只能靠相门塘、葑门塘、外塘河、大运河向东南出水。由于补给水量的减少,城区河道水位受控制,河道流速变小,古城内的河道,流速常常为零,这样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是造成了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加之城内河道比较狭浅,市区河道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和削弱乃至完全丧失,使水质有下降和恶化的趋势。

  26. 从总体上说,疏通苏州城区河道水系,根治污染,整治河道,进一步加强对河道的综合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总体上说,疏通苏州城区河道水系,根治污染,整治河道,进一步加强对河道的综合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7. 三、建国以来苏州市城区河道管理机构沿革及河道整治历史三、建国以来苏州市城区河道管理机构沿革及河道整治历史 • 新中国建立后,城区河道主要由建设局负责管理和维护。后交通部门成立航道管理部门,主要通航的河道划归航道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其它河道仍由建设局负责。水面上、岸坡上及水埠的保洁和漂浮物的打捞工作一直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水上船民的粪便收集工作也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 • 1965年7月苏州市人民委员会从全市各个部门(卫生防疫、工矿企业、规划、测量、学校、市政等单位)抽调了20多位人员成立了苏州市河道办公室。主要职责:编制市区河道治理规划、组织河道整治工程、研究污水(主要是工业废水)治理方案等。后因文革停止工作。 • 70年代中期在苏州市建设革委会的生产管理大组内围绕河道整治编制了苏州市排水规划,并开始对市区河道换水采取工程措施,建换水泵站及换水闸门。 • 1979年起在苏州市城市建设局内成立河道管理科,研究河道管理及污水治理方案。

  28. 1981年11月,为加强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包括市区河道治理)成立苏州市市政养护管理处,开始铺设苏州市第一条污水截流干管——干将路相门至临顿路的管径1.5米污水截流干管建造相门污水中途提升泵站,结合临顿河南段拓宽整治,再铺设干将路至萍花桥的临顿路污水截流干管。紧接着对平江河、平江水系各河道进行了全面整治,同时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被填的古城内第一横河——桃坞河日晖桥至张公桥所建的防空工事全部拆除,全面整修,恢复河道。同年9月,为配合彩香小区开发建设,配套建设了苏州市第一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城西污水处理厂,1983年开始正式运营。另外还采取专业挖泥船与群众相结合的方式对市区河道进行疏浚。 • 1986年根据河道整治与城市污水处理的要求,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86年8月成立苏州市河道管理处。主要职责:1.苏州市区河道管理、整治、维护;2.苏州市城市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污水工程建设、截流污水并进行处理;3.苏州市防汛规划、组织城市防汛工程建设、协调、调度汛期防汛工作。 • 1991年根据治水要求,正式成立苏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主要负责市区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研究,另外还正式成立了苏州市城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负责城区防汛、河道泵闸规划、建设、运营调度。

  29. 1992对十全河水巷进行了整治,十全河基本保持了原来水巷的格局,南岸的民居基本重新建设,北岸有不少保留民居,两岸粉墙连绵,还恢复了传统桥廊等建筑类型,建造了多座造型优美的小桥,再现了传统水巷风貌。1992对十全河水巷进行了整治,十全河基本保持了原来水巷的格局,南岸的民居基本重新建设,北岸有不少保留民居,两岸粉墙连绵,还恢复了传统桥廊等建筑类型,建造了多座造型优美的小桥,再现了传统水巷风貌。 • 1995年正式成立苏州市水环境治理指挥部,主要职责:古城河网水质综合治理。 • 1997年11月根据《苏州市市区河道保护条例》要求,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原苏州市河道管理处重新组建,大部分人员为苏州市排水管理处。另缩编为15人的苏州市河道管理处,主要职责:市区河道的统一管理和市区河道的行政执法;城区河道整治、改造、疏浚及维修养护中、长期计划编制,统筹协调;城区河道管理技术规定的修订、贯彻实施、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等。 • 2003年1月1日开始,按新的管理办法正式开始运作了河道水面保洁管理机制,它开创了公用事业管理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先例。截止到2004年5月1日,纳入城区河道水面保洁管理的河道共92.3公里,共有19个标段。河道保洁机制的建立和实行,实现了长效管理,提高了保洁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2004年2月,针对原苏州市河道管理处和苏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城区办公室管理职能有较多重复的现状,为了顺应机构改革的需要两单位合并,合并后仍名苏州市河道管理处,新河道管理处主要有三大职责:1.城区河道的统一管理和河道行政执法;2.城区防汛和河道换水;3.雨水管网的建设、维护等。新河道管理处的建立理顺了城区河道的管理体制。为今后的河道管理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0. 四、苏州城区河道整治的指导思想和近期目标1.总体要求四、苏州城区河道整治的指导思想和近期目标1.总体要求

  31. 为了保持苏州市的水城特色、适应城市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水巷及河道整治提出了“整理河网,完整水系,理活、治清、搞美,发展水上旅游”的指导思想,要求古城区保持传统的“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新建设区采用“套棋盘”路河网格局。河道整治采用“引、疏、截、管、用”五字方针,加强引水、疏浚、截污工程建设,理顺河道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河道的功能作用。苏州水环境的改善,治理是根本,流动是关键,管理是保证。引:引清洁水进市区河网搞活古城内外河道水流是恢复古城水乡风貌的一项根本措施。截:加强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加快城市污水截流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疏:疏理河道,贯通水流。包括疏浚河床,砌筑整修驳岸,拓宽河道,打通断头河。管:加强河道管理。用:搞好河道景观设计,加强河道两侧绿化建设,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区域小气候,发展水上旅游。为了保持苏州市的水城特色、适应城市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水巷及河道整治提出了“整理河网,完整水系,理活、治清、搞美,发展水上旅游”的指导思想,要求古城区保持传统的“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新建设区采用“套棋盘”路河网格局。河道整治采用“引、疏、截、管、用”五字方针,加强引水、疏浚、截污工程建设,理顺河道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河道的功能作用。苏州水环境的改善,治理是根本,流动是关键,管理是保证。引:引清洁水进市区河网搞活古城内外河道水流是恢复古城水乡风貌的一项根本措施。截:加强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加快城市污水截流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疏:疏理河道,贯通水流。包括疏浚河床,砌筑整修驳岸,拓宽河道,打通断头河。管:加强河道管理。用:搞好河道景观设计,加强河道两侧绿化建设,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区域小气候,发展水上旅游。

  32. 2002年苏州市水务局的成立,理顺了苏州城市水务管理体系。自成立以来,市水务局主持建设了西塘河引水工程、城区污水支管到户工程,推动城区河道水面保洁工作在公共事业领域率先采用市场化管理体制,完成了河道管理机构的合并,使防洪排涝、河道换水、河道保洁、河道疏浚、水系贯通以及城区河道统一管理纳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短短两年时间,市水务局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很好地贯彻了河道整治“引、疏、截、管、用”五字方针,起到了改善城区河道水环境的良好效果。2002年苏州市水务局的成立,理顺了苏州城市水务管理体系。自成立以来,市水务局主持建设了西塘河引水工程、城区污水支管到户工程,推动城区河道水面保洁工作在公共事业领域率先采用市场化管理体制,完成了河道管理机构的合并,使防洪排涝、河道换水、河道保洁、河道疏浚、水系贯通以及城区河道统一管理纳入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短短两年时间,市水务局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很好地贯彻了河道整治“引、疏、截、管、用”五字方针,起到了改善城区河道水环境的良好效果。

  33. 西塘河引水工程:针对城区河道上游补给水量严重不足,不利于水质改善的情况实施了西塘河引水工程,引40立方米/秒长江水进入外城河。此工程投资3亿多元,已于2004年1月初竣工并投入运行,不仅将通过稀释污水,促进水体自净,使环城河水达到景观水标准,还将通过换水泵站改善城区河道水质发挥作用。西塘河引水工程:针对城区河道上游补给水量严重不足,不利于水质改善的情况实施了西塘河引水工程,引40立方米/秒长江水进入外城河。此工程投资3亿多元,已于2004年1月初竣工并投入运行,不仅将通过稀释污水,促进水体自净,使环城河水达到景观水标准,还将通过换水泵站改善城区河道水质发挥作用。 污水支管到户工程:针对仍有大量生活污水和产业废水不经截流处理直排河道,严重污染河道水体的情况,福星污水处理厂一期和娄江污水处理厂一期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行。为了提高我市污水处理能力,2003年年初启动了污水支管到户工程。此项工程分三年完成,铺设污水支管147公里。随着越来越多原先直排河道的污水得到截流处理,河道水体的污染基本将从源头上得到了控制。

  34. 西塘河引水工程裴家圩枢纽

  35. 2.防汛目标 • 为了实现苏州市总体规划目标,尽快提高苏州市城市中心区防洪除涝标准,保障苏州市城市中心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水利部有关通知要求,苏州市城市中心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一日降雨不漫溢。2002年3月苏州市水利局委托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苏州市城市防洪规划》, 2003年1月完成了《苏州市城市中心区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方案综合比选,苏州市城市中心区防洪工程布局采用大包围方案。范围为:西南沿京杭大运河,北至沪宁高速公路,东止苏嘉杭高速公路,大包围的排涝流量达到260m3/s。大包围的控制建筑物工程主要包括新建胥江枢纽等11座枢纽建筑物以及 11座外围口门控制建筑物,同时加高加固14座外围水闸。目前防汛大包围工程已经开工。

  36. 3.近期河道整治方案 • 在以往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统一的城市河网规划,随意的填堵河道或束窄河道使得河道水面减少,破坏河网水体动力是河道水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行截污、治污和西塘河引水工程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防汛大包围工程的建设为城区河道进行大规模整治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必须加快实施城市中心区的河道整治工程,打通断头浜,拓宽束水段,理顺水系。为此,自2002年起,市水务局委托河海大学、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根据苏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苏州市城市中心区河网规划作了专题研究,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调研,编制了《苏州市城市中心区近期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一报告是今后一个时期内苏州市城市中心区河道整治工程的控制规划文件。目前,该报告已由上海院编制完成,正准备报计划发展委员会,组织专家论证。 • 本次城市中心区河道整治工程将是建国以来苏州城区河道最大规模的一次综合整治。

  37. 干将路鸟瞰

  38. 彩香浜整治前

  39. 彩香浜整治后

  40. 袁梗浜整治前

  41. 袁梗浜整治后

  42. 小觅渡桥河整治前

  43. 小觅渡桥河整治后

  44. 南卧金浜整治前

  45. 南卧金浜整治后

  46. 友新河整治前

  47. 友新河整治后

  48. 夏驾浜整治前

  49. 夏驾浜整治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