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 likes | 1.07k Views
*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及应对策略. 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中学 冯 凭. 一、合理设置和实施活动教育 二、合理处理教材内容 三、科学转变教学设计的策略 四、新课程下教师的有效发展. 一、合理设置和实施活动教育. (一)活动教育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特点,也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主要特色。. 湘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活动栏目统计:. 湘版高中地理选修教科书活动栏目统计:. (二)活动教育的合理设置 1 、合理安排“活动”的数量。. 2 、 “活动”的选择要突出思维性。 对教材设置的活动重新进行评估。 舍弃思维价值不高、操作性不强的活动。
E N D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及应对策略*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及应对策略 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中学 冯 凭
一、合理设置和实施活动教育 二、合理处理教材内容 三、科学转变教学设计的策略 四、新课程下教师的有效发展
一、合理设置和实施活动教育 (一)活动教育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特点,也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主要特色。 湘版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活动栏目统计:
(二)活动教育的合理设置 • 1、合理安排“活动”的数量。
2、 “活动”的选择要突出思维性。 • 对教材设置的活动重新进行评估。 • 舍弃思维价值不高、操作性不强的活动。 • 明确“活动”的目标
地理性不够强 • 问题简单,答案显而易见 • 活动提供材料内容直接呈现答案 • 巩固练习式活动 • 探究过程难于在课堂内完成
案例1: 必修1第一章P6 计算并回答问题: 1、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半径有多少千米? 2、面对这个天文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活动的地理性不强
案例2:选修6 第4页思考活动 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很明确的知识
案例3:选修6 第13页实践活动 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竞答: 根据上面提到的环境问题,利用活动卡—因果关系卡片,反映这些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深入了解其规律,通过竞答活动,促进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属于巩固练习性活动,思维性也不强。
案例4:选修4 第49页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活动: 根据以上材料,谈一谈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和工作重点。 阅读材料已直接回答探究问题,问题的探究价值不高。
案例5:必修Ⅰ水循环和洋流 答案显而易见,探究价值不大。
浙江省教学指导建议对活动设置的建议: 案例:选修《地理4》第二章 城乡分布 第一节 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5个活动。 活动1-1分析乡村聚落形态特征 活动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 活动1-2关于世界聚落分布特征的探究。 活动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总体分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2-1 探究分散形态的城市布局形态 活动目标:了解四种城市布局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成因。
第三节 区域城镇体系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5个活动。 活动3-1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镇等级体系的探究 活动目标:加深对城镇等级体系和城镇分布特征的理解。 活动3-3关于城市或乡镇主导职能的思考 活动目标:初步掌握分析城市主导职能的方法,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或乡镇的主导职能有一个初步了解。 活动3-4关于城镇协调发展的探究 活动目标:了解上海市在该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中的作用。理解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3、“活动”的设置要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完整。3、“活动”的设置要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完整。 活动中问题探究的结论是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案例:必修4 第66页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布局 实践活动: 公路线路在城市中的三中布置形式 活动中关于对公路线路在城市中的三中布置形式的描述就是基本的布置类型和布局依据是教材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4、活动的设置要利于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活动的设置要利于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补充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和教学实际的活动。 案例:选修4第32页活动“城市布局形态分析” 可以对当地的城市布局形态进行分析
(三)活动教育的合理实施 1、活动教育实施的类型 2、探究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性 3、活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强化学习过程 4、合理的活动组织形式是活动有效实行的条件 5、活动的设计需要创新 6、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的改变 7、活动教育中知识要落实
(三)活动教育的合理实施 1、活动教育实施的类型 教材的活动类型设置: 思考 探究 实践 活动教育实施的类型: 讨论 辩论 观察 调查 资料收集与分析 实验(地理实验演示、规划设计、制作等 )
(三)活动教育的合理实施 2、探究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性 • 活动是探究学习的某种组织形式 • 活动本身不是探究学习的目标 • 活动的设计要以问题驱动 • “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性,要提升“活动”的创新性价值 • 。
(三)活动教育的合理实施 3、活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强化学习过程 案例:人口增长模式的两个设计案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1 加蓬 中非 墨西哥 印度 美国 日本 俄罗斯 5 4 3 2 1 0 设计方案1:(节选)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以复习旧课导入。 将以下图表发给每位学生,请大家在给定的坐标中绘出三组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柱状图
(%) (%) 出生率 出生率 出生率 5 4 3 2 1 0 死亡率 死亡率 死亡率 5 4 3 2 1 0 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1 美国 日本 俄罗斯 图1 (%) 5 4 3 2 1 0 加蓬 中非 墨西哥 印度 图3 图2 二、人口增长模式 学生活动1: 读大家所画的三组国家人口增长三率柱状图(图1、图2、图3),分小组探究问题1、2,并完成下表。 归纳出三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2、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所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原因
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不尽相同,所以各地的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着地区差异。目前,绝大多数的国家已完成了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即“高——高——低”模式,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即“低——低——低”模式,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于“高——低——高”模式。如“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所示。(表略)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不尽相同,所以各地的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着地区差异。目前,绝大多数的国家已完成了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即“高——高——低”模式,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即“低——低——低”模式,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于“高——低——高”模式。如“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所示。(表略) 过渡:通过以上的活动可知,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也不同。那么,就同一地区来讲,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的模式又如何变化呢? 学生活动2:
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化表: 读“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化”表,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1、根据上表,在下坐标图中绘制我国从1949年到2004年的人口增长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曲线图 2、分析1949年前我国的人口增长属于什么模式?为什么? 3、分析1949年到2004年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及原因。 学生探究教师总结……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 加蓬 美国 墨西哥 日本 中非 印度 俄罗斯 (%) 5 4 3 2 1 0 设计方案2:(节选)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以复习旧课导入。 将以下图表发给每位学生,请大家在给定的坐标图中绘出以下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柱状图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 加蓬 美国 墨西哥 日本 中非 印度 俄罗斯 (%) 5 4 3 2 1 0 二、人口增长模式 过渡:各国人口增长是否有规律可寻?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1: 读大家所画的七国人口增长三率柱状图,分小组讨论问题,并完成下表。 1、分析7个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并根据分析结果对7个国家的人口人口增长特点特点进行分类。 2、归纳出不同人口增长类型(模式)及特点 3、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所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原因
教师总结:如下表所示。(表略) 过渡:通过以上的活动可知,不同地区生产力水平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也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那么,就同一地区来讲,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的模式又如何变化呢? 学生活动2: 读“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化”表,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1、分析1949年前我国的人口增长属于什么模式?为什么? 2、分析1949年到2004年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人口发展的特点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归纳出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的一般模式图。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 -1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4 3 2 1 0 人口增长的一般模式图 时间(年) 出生率 死亡率 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并展示人口增长的一般模式图:
强化学习过程的关键: 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论证。
(三)活动教育的合理实施 4、合理的活动组织形式是活动有效实行的条件 • 课堂讨论等合作学习以4—6人一组为宜。 • 课题研究、实际活动分组不宜超过6人。 • 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分工,明确责任。 • 要给每个学生任务。 • 创建适宜的实施活动教育的环境 学校教育管理 活动的“硬件” 活动教育资源
(三)活动教育的合理实施 5、活动的设计需要创新 教材设置的“活动”需要评估(价值与适应性) • 对教材部分有缺陷的活动进行改编
案例:必修1P11探究活动 • 补充太阳系行星运动和小天体活动的有关资料 • 补充太阳演化和太阳辐射的有关资料 • 改编问题(2): • 分析地球行星际空间的安全性及太阳演化对地球生命形成的影响。 • 改编问题(3): • 假如要移民太阳系其它行星,哪一颗是最合适的?说明选择的理由。
(三)活动教育的合理实施 5、活动的设计需要创新 教材设置的“活动”需要评估(价值与适应性) • 对教材部分有缺陷的活动进行改编 • 对教材部分探究性不够强的活动进行强化设计
案例:必修1 第1章 第3节 P18 对教材的活动要求重新设置: 根据教材提供的活动材料和相关知识,重新设计一个利用日影确定当地经度的方案。 学生设计的方案: 案例1: (1)在空旷地面上竖一根垂直的杆子。 (2)在上午某一时刻A以此时的杆影长度为半径作一个圆狐。
学生设计的方案: 案例1: (1)在空旷地面上竖一根垂直的杆子。 (2)在上午某一时刻A以此时的杆影长度为半径作一个圆弧。 (3)当杆影在下午又一次正好和所作的圆弧半径等长时记录下时间B (4)根据A、B的时间差计算当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时间差,最后求算当地经度。 时间A 时间B 可操作性优于教材
案例2: (1)晚上在空旷的地面上竖两根杆子,并使两根杆子的连线正对北极星。 (2)在第2天中午前后观测两根杆子影子重叠的时间,并作好记录。 (3)根据所记录时间与当地正午的时间差求算当地经度。 ☆北极星 确定南北方向 可操作性优于教材 记录杆影重叠时间
(三)活动教育的合理实施 6、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的改变 • 首先是组织者 • 其次是引导者 • 同时又是参与者 • 不应该是教学的“终结者”
(三)活动教育的合理实施 7、活动教育中基础知识的落实 • 落实基础知识并不否认强化活动教育中的学习过程。 • 基础知识也是活动教育中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 落实基础知识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有相应的强化了的教学环节。
二、科学处理教材内容 (一)根据课程标准梳理教材,形成完整的知 识体系 (二)做好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衔接 (三)科学理解教材的“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活动”中知识的落实 (五)对教材内容做好“减法”和“加法” (六)合理处理阅读材料
(一)根据课程标准梳理教材,形成完整的知 识体系 •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探究性较强是一个显著特点,但由此导致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必须在教学中弥补 • 人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 强调知识系统的系统性不是强化学科体系的系统性,更不是强化旧教材下的知识体系。 • 案例: 必修1第一章第1节
课标:(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以地球为中心的环境 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与九大行星质量、体积、运动的比较 ◆太阳系普通行星 地球自身 行星际空间 恒星际空间 ◆太阳系特殊行星 存在生命的条件 ◆运用资料:九大行星数据、地球在 太 阳系中位置图、地球自身条件等。
知识体系: 1、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地球在宇宙中的 位置。 2、天体的不同类型。 3、太阳系行星运动的特点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太阳系不同天体类型的特点不作为重要的系统行知识
(二)做好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衔接 1、明确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同一主题内容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案例: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必修1 选修2 选修4 自然地理规律 海洋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必修2 对立 宏观 基础 环境保护 选修6 深化 自然灾害 旅游与环境 人类活动状况 区域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 选修3 必修2 选修5 必修3 选修 必修
2、与必修教材重复的基础内容可以少讲、略讲、不讲,但是应突出知识的应用与提升。2、与必修教材重复的基础内容可以少讲、略讲、不讲,但是应突出知识的应用与提升。 案例:城市化 必修1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教材内容:概念、表现;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动力机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阅读、活动);中国城市化现状(阅读、活动) 选修4第1章第2节“城市化” 课程标准: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概念、表现;发达国家城市化(强调过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强调内部差异);我国的城市化和地区分布差异;我国城市化的合理发展
3、要强化选修教材的拓展内容 选修4“城市化”案例评析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 过程 城市**的过程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